已有1条答案
有时孩子聪明、乖巧,也非常懂事,但有一个问题让家长头疼,就是孩子对学习没有什么热情,疲于应付,严重的一提学习就不耐烦。孩子对学习没兴趣,自己不想学,无论家长软硬兼施,都纹丝不动。其实“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要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探究创新能力,更需要激发孩子内动力。
如何激发初三孩子内动力?
1、呵护孩子的学习兴趣
如果家长人为地破坏了孩子的兴趣。比如说:孩子看个书,家长会觉得孩子看的是闲书,但其实看书本是孩子的一种兴趣,也是学习的一部分。而家长干预孩子的兴趣,很有可能会造成,孩子会觉得自己没有办法在自己想做的事情上专注,一旦专注力破坏,孩子主动学习的内驱力也会降低。
浓厚的兴趣可以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对丰富知识,开发智力有重要意义。此外,学习兴趣还可以让孩子掌握知识的同时,也能培养细致的观察力,提高敏锐灵活的思考力,发展了丰富的想象力。作为家长,要尽早发现孩子感兴趣的学科和事物,然后去支持、鼓励、培养。
2、给孩子充分的自主权
自主感就是孩子感觉到自己能解决一定的事情,这是激发孩子内驱力必不可少的一个条件。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提出的人格发展理论认为,孩子需要发展自主感,如果没有发展好,就会否定自我价值,从而自我怀疑。为了培养孩子的自主感,父母就应该在孩子的能力范围内,让孩子自己规划自己的学习时间、学习任务,关于孩子的事情,让孩子自己做决定。拥有独立自主权的孩子,才会懂得对自己负责,做起事来才会更有积极性。有句话说得好:“鸡蛋由外破壳,是创伤,鸡蛋由内破壳,是生命。”激发孩子学习动力也是一样的道理。
3、让孩子明白父母的期待
可以清楚告诉孩子你希望他怎么做,但不可以强求孩子一定要按照你所期待的方向去做,因为这样反而会降低孩子的学习欲望。举例来说,不要只模糊地告诉他:“我希望你每天用功读书。”而是清楚告诉他:“希望你每天晚上能念一小时的数学,”等等,由这种方式让孩子知道父母的期待,也让孩子判断父母的期待是否恰当。
家长教育孩子的误区:
1、缺乏边界感
在孩子学习上,家长总是焦虑、操心、包办,安排孩子的一切,小到穿衣吃饭,大到陪写作业安排各种学习任务,父母使劲赶着孩子往前跑,孩子依然想尽办法偷懒贪玩。在孩子的学习问题上,如果父母缺乏边界感,过度干预孩子的学习,那么孩子就会一直依赖父母的督促和管理,会逐渐变得懒散和懈怠。
2、过度奖励孩子
多数家长喜欢孩子考好了就买礼物,考不好就惩罚。在这种模式下,久而久之,只会降低孩子的内驱力,对学习的热情也会因为家长的奖励或惩罚大打折扣。适当的物质奖励可以适用,但是不能将这种奖励当成是促使孩子学习进步的筹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