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6
安全意识是人人都要具有的,不管是孩子还是成年人。当然安全意识从小就开始培养效果会更佳,用处还更大。家长在解决“如何培养孩子的安全意识”这个问题的时候,首先要让孩子知道什么是危险,让孩子学会预判!
如何培养孩子的安全意识
1.从小培养孩子分辨是非、善恶的能力
以防孩子受到不良影响。自我保护意识要深深扎入孩子们的心里,不随便跟着陌生人走、不轻信陌生人的话、不要陌生人给的东西等等,提高自我保护的警惕性。
2.培养孩子的自控能力
孩子天性淘气、贪玩、贪吃、自控力差,因此,有时玩起来忘了安全,造成自己受伤或损伤别人,或控制不住自己,吃陌生人的东西而上当受骗。因此,父母平时要注意增强孩子的自控力。
3.孩子在不断的锻炼中,逐渐掌握多种生存技能
安全知识不是卷面的考试,他是要和生活真实对抗的。我们不能让孩子由于“无知”而出现意外,更不能让孩子因“纸上谈兵”而当真正面对危险时却束手无措,导致悲剧的发生。
因此,我们一定要让孩子的安全意识切实的融入孩子的自身素质之中。请多教孩子一些生存技能,放手给孩子一些空间,让他们在生活中锻炼摸索,不断的使自己完善。
4.让孩子提升自我保护的能力
安全意识,可以提升孩子的一种自我认知能力,从而孩子就可以保护自己,避免受到一些外界的欺骗和伤害。这一种认知的避险能力,对于孩子来说也是特别重要的,因为这关系到每一个孩子他们能否健康成长和安全,同时也是关系着每一个家庭的安全和幸福的。
5.给孩子讲一些危险的案例
给孩子讲一些真实的案例,孩子也可以更加的有触动,孩子也可以更加用心,更加积极地接受父母给他们教育的这些安全方法。家长也可以结合一些事例去询问孩子一些发生悲剧的原因,还有就是孩子应该如何去避免。
或者是问孩子如果遇到这样子的事情,孩子会怎么做,等去慢慢地启发自己的孩子,循序渐进的给孩子加深安全意识。及时的给孩子补充正确的答案和一些科学的防范措施。
6.多与学校进行沟通,跟老师一起配合培养孩子的安全教育问题。
家长应注意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进行安全教育,与老师积极沟通,把安全教育渗透到各领域的活动中,创设以游戏,角色扮演为主要活动形式的安全教育活动。比如:家长可以跟老师交流,了解近阶段学校的安全教育的一些手段。然后在家里模拟学校的一些方法。
培养孩子的安全感非常重要,安全感强的孩子,做事有主见,自信,乐观,所以孩子从小的时候,就要培养孩子的安全感。那么,如何培养孩子安全感呢?
如何培养孩子安全感
首先我们要抓住孩子成长的关键期。
在孩子0~6岁的时候有三个关键期。
第1个是0~3岁安全感的建立期。
需要孩子在父母身边。我们要给到孩子足够的安全感。
第2个是孩子4~6岁期间,有一个秩序敏感期。
孩子对于环境要求很高。我们尽量的不要去改变大的环境,比方说从一个国家到另外一个国家,一个城市到另外一个城市,不能频繁搬家。转学。
第3个是孩子4~6岁期间有一个情感敏感期。
这个阶段孩子对父母的感情非常的依恋,非常的敏感,脆弱,会感觉到父母会不会不要自己啦,担心自己犯错父母不喜欢呀,特别喜欢哭泣,变得非常脆弱,对妈妈特别的依恋。
这个时期,在孩子哭泣的时候,我们大人要有一些耐心,多说一些我爱你,多抱抱孩子,陪伴孩子度过敏感期,帮助孩子做到亲子依恋分离,学会自主。
家长应该怎么做?
第一多陪伴孩子,关心孩子,多和孩子沟通交流,互动游戏,每天可以和孩子进行10~30分钟的亲子阅读,增进亲子关系。
第二,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夫妻关系和谐,婆媳关系和谐,塑造一个良好的育的环境。
第三,对孩子要多鼓励,欣赏,认同,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最重要的一点,一定是父母自己内心要有力量,有安全感。因为你没有的东西是给不了孩子的。父母是孩子的安全港湾,能量来源。父母对生活有把控感,才会有力量保护孩子,给他们安全感。如果父母是无力的,哪怕嘴里不说,你的状态就渗透在生活的点滴中,孩子也能吸收到。
当然,直接的影响是,如果你没有安全感,你对孩子所做的行为也不会充满爱,而是充满压力、焦虑或者是其他负面气息,孩子自然不会感受到温暖、无条件的爱和支持,这样就会缺乏安全感。
分享是人际交往的重要途径之一,在生活中如果你能细心观察,你应该就能发现:有分享意识的人的人际交往往往会更好。那么如何培养孩子的分享意识呢?
如何培养孩子的分享意识
1.家长要作好榜样,让孩子看到家长的分享意识
其实,孩子的学习能力是很强的,他可以感受的到得到分享之后的快乐。所以,当孩子对家长做出分享时,家长要接受孩子的分享,并且说出谢谢的话,孩子也会感觉到快乐的。
需要注意的是,在教会孩子分享这过程中,家长不要有对比的心里,不要拿孩子去跟别人比。在孩子将分享了之后,爸妈需要多鼓励孩子,夸一夸孩子,说一声“你好棒!宝贝!”
2.不给孩子乱贴自私的标签
在孩子的物权意识敏感期,家长们千万不要认为孩子自私,在孩子表现特别明显时不要和他较真,更不要想办法非把他这毛病改掉不可。孩子不愿意分享的时候,成人千万不要说他“你就是小气”、“小气包”等。不断地给孩子贴这样的标签他永远学不会分享。
3.分享的长期收益是交换
一味的单方面付出是不可能长久的,孩子的心中也有一杆秤。在孩子做出分享行为之后,一定要鼓励引导被分享的对象也作出分享行为,让孩子的分享有收益,比如把玩具分享给小朋友,别的小朋友也把自己的玩具拿出来分享,这样每个人都有了多一些的玩具一起玩。
4.不要让分享变得不纯粹
在教育孩子分享的时候,很多家长走进了很多误区,把分享变得更加功利,或者分享这个东西,能够得到很多好处,这样是非常不对的,这样很容易导致孩子习惯性的去索取,才愿意去分享,稍微付出获得回报是最终的希望。
但是很多教育当中一旦挑明了,就不是那么美好了。分享教育是爱的本能也是品德的能力教育,并不是投入和付出以及回报的教育。
为什么要培养孩子的分享意识
因为分享可以加强孩子的人脉连接
分享,可以给别人带来帮助,让别人开心感激,无形之中,就对孩子产生了好感,增加了交流的机会,当下一次你有需要的时候,被分享者就会帮助孩子,回馈他的分享。
爱是相互的,分享也是!你乐于分享,别人也才乐于跟你分享。如果孩子愿意分享,知道分享,那么能让他的生活过得更加好,能让别人更容易接受他,能让孩子在社会中更容易生存下去,更能体现孩子的素质。
良好的家庭是孩子成长的前提,培养孩子感恩意识是良好家庭教育的基础。因此我们一直强调日常生活中我们必须要教导孩子学会感恩,有感恩意识的人的前途会更顺畅。那么家长要如何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
如何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
1.教育孩子知恩图报
每个人在社会上邡不是孤立的,闪此随时都可能接受別人的帮助,教会孩子知恩图报,就是告诉孩子要对给予过他帮助和关爱的人心存感激之怙,必要的时候,也要给別人以行动上的回报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只有懂得知恩图报的人,当他再次需要帮助时,別人才会乐意给予其帮助。
2.父母要强化孩子的感恩行为
生活中,孩子可能会有意无意有一些感恩的行为,例如,孩子主动关心父母的身体状况,在教师节给老师送祝福卡片等,对于孩子的这些行为,父母要及时给予孩子鼓励,使孩子的感恩意识不断得到强化。
3.家长可以在生活中鼓励孩子参加家务劳动
现在流行一个词“巨婴”,泛指那些已经是成年人,但是从心理和行为上还没有长大的青年。他们怕吃苦,一直在家里“啃老”,无视父母的付出。这些都是从小父母溺爱的结果,从小父母没有让他参加过家庭劳动,甚至还说,你只要好好学习,家里的一切有我们。
父母应该从小就要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根据孩子的年龄,可以先从小的事情做起。比如,妈妈要上班帮着拿包,妈妈下班到家帮着拿杯子。再大点,可以安排刷碗、扫地、抹桌子等,让孩子体验劳动的辛苦,慢慢地也能理解父母的不易。
4.爱和被爱就是付出和索取的互换的结果
一味的索取爱和要求却不付出,会养成劣根性和理所当然,当家长给予爱时,我们也要要求孩子也爱我们。
比如小时候父母总会亲吻孩子,那父母反过来也要让该子亲吻父母,养成互相不吝惜爱的给予,当爱和被爱的行为平衡了,孩子学会对父母的付出时,就懂得了爱和感恩。
5.作为父母夫妻恩爱和谐有爱,传递的一定是爱和感恩
这一点很重要。孩子很敏感,会敏锐的感觉到父母之间的亲密度。爸爸爱妈妈,孩子一定会从中体会到爱和安全感。
规则意识有多重要呢?孩子在课堂上需要它、在比赛中需要它、在职场中需要它,“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生活中无时无刻都在强调着规则的重要性,当然这些对于规则意识强的人来说并不算什么,对于榖则异室差的人来说就是牢笼,因此我必须了解如何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这一问题!
如何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
1.我们家长要先遵守规则
不要管孩子做了什么,自己清楚自己应该怎么做,然后坚持。我知道很多家长心软,但是,请坚持。相信你一定会看到成效。
2.不要用心理控制的方式去让孩子守规矩
比如,你再不好好吃饭,妈妈就不要你了。这样的遵守规则,依附于父母。当妈妈在的时候,为了不让妈妈离开,我会好好吃饭。当妈妈没在身边,那我就可以边玩边吃了吗?我们要做的是要让孩子真正的自己发自内心的去守规矩。
3.给孩子构建一个和谐有序的家庭环境
规则意识是一种被内化的秩序。在和谐的家庭中,长幼有序,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妻恩爱,和睦相处。这种和谐有序的家庭氛围,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心灵,慢慢渗透到孩子的生命中。
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成长的孩子,他的内心是有序的,是充满爱的,是温暖的,是善良的。一个内心充满爱,有秩序的孩子,他不需要别人经常的强迫他做什么或不做什么。所以说,和谐的家庭出孝子贤孙,混乱的家庭出逆子逆孙。
4.让孩子做有限的选择
有限选择的方法对孩子的规则培养非常有效,如果想让孩子不在房间里跑来跑去,就应该让孩子选择现在是看书还是画画,而不是“现在我们来做什么?”漫无边际的选择会把幼儿推到无法控制的规则之外。
把孩子必须要做到的事定为规则,在这个范围内给孩子几个可选择的方向,这样不论孩子选择什么,他的行为都在规则之中,从而自然而然地接受规则。
5.提前约定好规则,具体可实施的
在培养孩子规则感时,一定要提前给孩子说明,我们要遵守什么样的规则,并且要取得孩子的认同,跟孩子达成一致,这样才有实施下去的可能,不同的孩子要制定适合孩子的规则,要具体可实施的,不要以自己的角度去觉得,要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
只有在一次次的实践中逐渐培养出孩子的规则感,并且成为孩子以后的行为准则。
团队合作在孩子一生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孩子上学的时候有小组作为团队,工作之后有部门作为团队,其实这些无时不刻都在考验着孩子的合作意识。那么家长要如何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
如何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
1.家庭氛围对孩子的熏陶作用非常强大
一个平等相待,互相尊重的家庭氛围,可以让孩子懂得理解别人的感受。懂得平衡家庭与工作的爸爸,比在家里当“甩手掌柜”的爸爸,更能帮助孩子学会换位思考。父母之间共同承担家庭责任,协商处理家庭的事务,可以让孩子懂得分工协作。
除此之外,父母要多鼓励孩子与同伴合作。稳定良好的同伴关系既能激发孩子的合作能力,也易于孩子在同伴们的认可和接纳中获得归属感和集体的荣誉感,让孩子喜欢并愿意与他人合作。
2.鼓励孩子自己讨论解决合作中的问题
积极引导,让孩子赏识自己和他人。
孩子的合作能力在活动、游戏中可以不断得到锻炼和提高,家长引导的话语、赞许的目光能使幼儿受到极大的鼓舞,会使孩子更自觉地做出合作的行为,因而进一步强化合作意识,帮助他们获得情感上的体验,让他们懂得合作的重要性,知道怎样合作。
同时,细心的他们也会开始,在日常生活关注起小伙伴们的闪光点。
3.教会孩子合作的原则
家长在教育孩子与别人合作的时候,要告诉孩子一些原则。比如,不能只想着自己开心,而忽略别人的感受;不能只听取自己的意见,而不听取他人的意见,必须时也要学会让步。家长要教育孩子在合作的过程中要遵守规则,遇到困难时要及时与他人协商。
4.给孩子树立合作意识
在孩子小的时候,家长就应该给孩子灌输与人合作的意识,让孩子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养成与他人协商合作的习惯。让孩子应该知道他是群体中的一员,和其他人一样,都是平等的,遇到困难时,应该一起去解决。
5.引导孩子开展合作性行为,严格杜绝强制性互动
孩子的很多行为更多的是为了这个行为会带来的结果而做出来的。作为家长,必须让孩子认识到竞争固然重要,但合作更为重要,孩子迟早要走向社会,仅仅学习好远远不够,而学会与人相处,拥有合作意识则是成功不可缺少的因素。
所以,家长需要充分引导孩子,让孩子逐渐拥有合作意识,在这个过程中,切记不可因为好高骛远来逼迫孩子进行强制性互动。就像孩子有时会遇到一些小问题,家长怎么做才是最省事呢?当然是让孩子寻求他人的帮助,与别人一起合作,从而解决问题。
探究意识是人类探索追究的意识,是一往无前的精神,是孩子主动研究、发现的心理精神,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那么作为孩子的家长我们应该如何培养孩子的探究意识?
如何培养孩子的探究意识
1.创设条件,让孩子独立思考,积极探索
要尽量创设条件,让孩子独立探究,教师在孩子的探究过程适当加以引导,这样适合孩子爱玩好动的年龄特征,容易满足他们对新鲜事物总想动手试试的心理要求。
整个探索过程是在孩子自已的操作下进行的,因此他们的兴趣强烈,全过程的印象更深刻。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引导重视过程,而不要只注意结果。
2.让孩子学习科学家的探索精神
科学教育不仅仅是科学知识的传授,还包含探索的程序和经历。给孩子适当介绍一些富有启发性的人类探索自然的历史,了解科学家所观察过的现象或所做过的实验,感受科学家思考过的问题和他们所遇到的困难。
这既能激发孩子的求知欲,启迪他们的智慧,同时也进一步增进孩子探索自然和学习科学技术的志趣,培养不怕困难,不怕失败的探索品质。
3.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
这对激发孩子的发现欲望、求知欲有非常大的动力。这个动手能力不仅仅是家里的乐高玩具,而是包括种植、养殖和有能力参加的社会实践活动。
4.培养孩子的成就欲望
有强烈的成就感,一个人便会千方百计想办法去创造,不遗余力地去探究,很多情况下,探究能力的培养并非是一种全新的东西,只不过是比原来做的更好,尤其是一个人必须要有开放的胸襟善于时时吸纳新鲜的知识和技能善于将众多因素进行综合,综合就是创新,就是探究。
5.给孩子树立自信心
并学会提出自己的思想和想法,自信心是成功的前提,拥有自信,才能有积极的态度和坚持不懈的精神去探究。
6.引导孩子在科学活动中自主探究、思考
孩子的探究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日常生活与教育实践中有目的、有意识的培养,应注意接受孩子新奇的想法与做法,给孩子提供自由探究的时间和空间,使孩子的探究能力得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