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0
如果孩子做事情缺乏专注力和自控力,作为家长,首先要判断孩子是否喜欢这件事,也是因此,专注力和耐心都要从孩子喜欢的事物开始培养,而且,这件事宜早不宜晚。专注力是每个孩子与生俱来的品质,只是它很脆弱,需要家长的精心保护,那么如何保护,或者说怎么锻炼孩子的专注力和自控力呢?可以参考以下几个方面。
怎么锻炼孩子的专注力和自控力
一、保护专注力,第一步就是“不打扰”。
这一点应该许多家长都知道,但实际上我们可能多少做过一些无益的事儿,比如孩子正在玩儿积木,爸爸叫先喝点儿水吧,妈妈说要不要吃苹果,爷爷问你拼的是什么,奶奶夸宝宝你真棒。但孩子一会儿不喝水不至于那么渴,玩儿完再吃苹果也没什么不妥。看似关切看似赞美,而专注力就是在这一次次的询问中被打断被磨损的。
有个著名教育家有句名言:除非你被孩子邀请,否则永远不要去打扰孩子。
除了做到在孩子玩兴正浓的时候不打扰,家长需要做的还有不唠叨,不代劳,等等,在安全保证的情况下给孩子尽量多的尝试机会,比如宝宝搬了小凳子想要拿高处的东西,妈妈发现大喊一声“别动”,宝宝被吓得不知所措,注意力也因此分散了。
二、精简孩子的玩乐场地,避免繁多杂乱。
排除了家长的人为干扰,营造舒适的玩乐场地,便是排除来自于物的干扰。玩具过多,堆放杂乱,往往使孩子不能集中注意力,想要玩儿这个,又舍不得放那个,东看一下,西摸一下,结果就是静不下来,每一样都是三分钟热情,半途而废。
长此以往,孩子的专注力就在无形之中给破坏掉了。同时,玩具太多,孩子的思维反而会固定在玩具上,也不利于孩子发现日常生活中的乐趣。
家长要做的,就是保证安全,精简玩具,或者稍微大一点孩子留给他们自己选择权,留下一两样孩子感兴趣的即可。孩子一开始可能会不习惯,会吵闹,家长可以等孩子情绪平复之后引导他玩手边的玩具,渐渐地,孩子的注意力便会集中在一件事物上,而不是想玩积木又看到了拼图,想玩拼图又发现了故事书。
三、阅读、游戏等可以训练孩子的专注力和自控力。
亲子阅读,可以刺激孩子的语言发展能力,激发想象力,孩子在接收声音讯息时,需要注意力高度集中,协调各种知能,像解码一样在脑海中形成画面,以理解声音的意义。但要注意,孩子的专注力时间是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的,家长要把握好度。
孩子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写作业总是走神,相信很家长都为此发愁过,我们有什么办法可以帮助孩子培养专注力呢?由于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特质,在培养孩子的专注力时,父母不宜把他和别的孩子比较,反而要从他对事物的平均专注时间开始,耐心地加以教导。
怎么培养孩子专注力和自控能力?
1、在开始一项新任务之前留出一些时间
当你的孩子很忙的时候,告诉他下一步要做什么,但是给他几分钟,直到他停下来开始新的活动。当孩子在做喜欢做的事情时,这个建议更有效,因为他们不愿意停下手头的事情,开始做别的事情。
2、给孩子创造一个友好的周边环境
家庭是孩子游戏玩耍的主阵地,当孩子在客厅或房间玩时,尽可能保持环境的安静。避免孩子玩玩具时,家长打开电视、音频等电子产品做背景音。给孩子提供玩具时,尽量一次一种,不要堆满在地上,让孩子自己面对琳琅满目的玩具进行选择,其他暂时不玩的玩具归类收纳好。家长给孩子准备的玩具,最好不要是声光电齐全,看起来功能多、很炫酷的玩具,这些玩具对孩子过度刺激,会影响孩子的专注力,而应是益智类、开放式的玩具。当然,也不要过早、长期、频繁地让孩子看电视。
3、尽可能地避免人为干扰孩子专注力的行为
首先就是我们家长不要随意打扰孩子。当孩子自己玩玩具,没有邀请你参与时,我们在一旁观察就好,不要硬拉着陪孩子玩,也不要控制不住关心孩子的生理需求,比如饿不饿,渴不渴,也不要“随意指点江山”,按自己的想法对孩子的玩耍乱插手。当孩子遇到困难时,我们要细心观察,分析孩子的哪些能力欠缺,然后及时引导,帮孩子一点点小忙,让他可以继续游戏,而不是仅仅口头上说“加油,宝贝,你可以的”,没有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当然,最重要的是,尊重孩子的兴趣来引导,以孩子为主体,而不是我们家长。
4、帮助孩子觉察自我的情绪和状态
他们会自我纠正,达到专注状态。一个人除非学会控制思想与感觉,否则就不能达到专注的状态,更不能算是一个完整的人。如果我们能帮助孩子察觉自己的情绪和状态,就是帮助孩子修炼自己的专注能力。
5、高质量的睡眠
为孩子的专注力发展提供内在保障睡眠可以帮助孩子良好的身心发展,也是孩子专注力发展的重要基石。规划好孩子的睡眠时间,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是父母的责任。我们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阶段,评估他们是否能有效的让自己平静下来。
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表现:
1、产生适应性的活动,即把感官朝向被注意的东西
当注意看画时,就把视线集中到画上,盯着看,即所谓举目凝视。当注愈听画眉鸟叫时,会把耳朵转向鸟叫的方向,侧耳倾听。当沉浸于思考问题时,眼睛常常是“呆视着”,好像看着远方一样,就是所谓的全神贯注,土话有时就叫“发呆”。这里的举目凝视、侧耳倾听、呆视远方都是注意时会产生的适应性活动。
2、无关动作会停止
当一个人正在紧张注意时,其外部动作常常表现为静止状态.如前面说到的那个孩子在看动画片时,坐在凳子上一动不动,连苹果都忘了吃。再比如,你给孩子讲故事时,孩子听得出了神,抬着头一动不动地望着你,变得很安静。这些就是孩子在紧张注意时无关动作停止的表现。
3、呼吸变得轻微而缓慢
孩子在注意时,呼吸会变得轻微而缓慢,呼与吸的时间比例也改变了,一般吸得更加短促,而呼得更加延长了。在紧张注意时,常会发生呼吸暂时停止的情况,就是所谓的“屏息”现象,俗话叫“憋气”。例如,在钢琴演奏会上,人们听得很专心,尽管有那么多听众,却仍然很清静,听不到其他响声,甚至连自己的呼吸也觉察不到了。再比如,我们可能都打过气枪,当你集中注意来瞄准气球时,通常你会屏住呼吸的。
对于孩子注意力不集中,一般表现出有好动,走神,容易忘记,不把心思放在问題点上。这问题出现在孩子身上时,家长要多注意,孩子一旦习慣了,会对孩子的大脑发育,及身心健康成长都受到伤害。所以要对孩子给予监督和帮助。那怎么锻炼孩子的专注力让他集中注意力呢?
怎么锻炼孩子的专注力让他集中注意力
1.孩子在专注做事或学习的过程,避免无关干扰。有些家长特别浮躁,心态也不好,如在孩子写作业的过程中,总是不断指出孩子的问题,家长这样做,就相当于不断去破坏孩子注意力保持,哪怕是孩子做错了,或者哪有问题,也都不要急着纠正,而是在事前给孩子做强调,中间休息时给孩子指出并提出规范性要求,或者一次写完作业后,再事后进行引导和强化。
2.规定孩子做一件事必须要讲究完整性。儿童做事往往缺乏耐心,大都草草应付完了便想去玩儿。家长必须要在平时给孩子立下规矩,如果孩子不按步骤要求完整做好,哪怕让孩子去重复一百次,也绝不会惯着孩子做不完整就跑掉。
如果孩子拒绝完整做好,那就去面壁反省,直到孩子完整做完,爸爸或妈妈检查合格后方才能离开。只要家长坚持原则,孩子看到逃不过爸爸妈妈的眼睛,拗不过妈妈的原则,也就顺从了。而这样做,恰就是培养孩子注意力放在完整而专注做好一件事上面。
其实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是因为从小就养成了坏习惯。现在的家长动不动就说他们在家里做了老师应该做的事情。其实监督和陪伴孩子的学习在家里面是家长的事情。
如果孩子百般推诿,孩子学习上的事情什么孩子都不跟踪,孩子慢慢就会发现漏洞,在学校应付老师在家里完全不担心家长会逼他们学习,习惯了放纵他们的成绩绝对会越来越差劲的。
所以作为父母一定要做好家庭教育,在日常生活中多引导孩子,从而培养孩子的注意力。
孩子在小的时候习惯动来动去这些都是很正常的现象,但是孩子还是需要能静能动,但是如何培养孩子的耐性,让他真正的安静下来呢?
怎么锻炼孩子的耐心和专注力
1.孩子会被新奇的东西吸引,选择一本有价值孩子又喜欢的书。书中蕴涵的知识不一定要很多,只要是孩子感兴趣的,都可以买回家读一读。即可以让孩子学习如何耐下性子去完成一件事,也可以让孩子开始对阅读产生兴趣。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2.买一些可以供孩子组装的东西。给孩子在家中一小块娱乐天地,让孩子可以坐在暖和的地板上,或者趴在小桌上,开动自己的想象力,来组装。也可锻炼孩子的耐性。
3.在孩子不能做到安安静静的坐下来,反而动来动去的时候,身为父母千万不能大声斥责孩子。在孩子的世界里,他只是认为我不喜欢这样,反而会对你的强制性行为产生抗拒,以后再想锻炼,可能会难上加难。
4.当孩子的世界观中,有了赏罚观念时,可以通过对他进行表扬或一些小小的物质奖励,来让他学会主动拿下性子,变得沉威些。不要觉得物质消费不值得,在孩子小的时候打好基础,将来的收益是不可估量的。
5.如果想让孩子安静,耐心,家长这就要首先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表现去引导孩子。如果自己只是说一套,而做一套的话。不仅孩子不会变得耐心,还会对家长失去信任,更甚者会有样学样,到时候家长只会追悔莫及。
6.对于孩子的教导,要慢慢来,循循善诱。孩子不可能在一瞬间有了改变,所以身为家长,就先学着有点耐心吧。
另外三岁之后是宝宝比较重要的时期,是孩子身体的快速成长期,同时也是宝宝开始培养识字的最佳阶段。当然学习这种东西不能强迫宝宝,容易让他对学习产生反感抵触,导致以后教育事倍功半。最好的方法就是培养兴趣。一是尊重孩子兴趣想法,多陪伴他,通过玩的方式让他喜欢上学习。
关于孩子专注力的培养,其实就是孩子良好习惯的一个养成,随着孩子的年龄增长,孩子的专注力会直接影响到孩子学习,同时也影响孩子以后他做任何事情的一个专注程度和做事的效率。那怎么锻炼孩子的专注力呢?
怎么锻炼孩子的专注力
专家认为,很多孩子会出现专注力不集中的表现,在很大程度上与家长的错误教育有一定关系。应该说,在现代社会中,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都很重视,但是有时候家长会不自觉地步入一个教育的误区中。
周末休息日不断的让孩子上培训班兴趣班,这样导致她们需要做的事情太多,根本没有办法关注于其中某件事。所以,想要培养孩子的关注力,首先要改变的是对孩子的教育方式。
很多家长在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时,注重的是孩子对于知识的学习,而忽略了孩子感觉综合运动能力的培养,没有培养好孩子的专注力、耐力和协调能力。很多孩子到了小学一年级还不会跳绳,不能连续抛球或拍球,不会系鞋带。
这些孩子虽然学习成绩还可以,但是专注力习惯和能力的缺失现象,没有被家长重视,等到日后课业量大了以后,孩子的坏习惯已经形成,延误了专注力习惯培养和引导的关键期,改起来就很难。
同时,专注力在孩子的各项能力中均有体现。比如,记忆力、理解能力、书写能力等等。
很多家长非常想帮助孩子,但忽略了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对于作业马虎、粗心的孩子,家长往往是加大作业的量,或选择更多的兴趣班,希望以此来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
但事实上,这些举措都是需要孩子专注力集中后,才能够收到较好效果的,如果没有针对孩子的专注力进行有目的性的训练和提升,最终只会让孩子觉得自信心受挫,结果可想而知。
其实,只要找到孩子对某一事物专注力产生的原因,并且找到每一项原因所针对的教材、教具和器材,运用科学的训练方法,这些能力是完全可以提升的。孩子注意力不集中,补充大脑营养全智嘉能够提升脑连接,改善孩子注意力,学习能力不断提高。
当一个孩子由于某些原因造成注意力缺失、注意力障碍,他根本不具备在一段时间内保持专注的能力,就像一个孩子还没学会基本功,就强迫他跳舞,心有余而力不足。
如果注意力缺失,对于孩子以后不管是学业还是习惯都有一定的负面影响。那怎么锻炼孩子专注力呢?
怎么锻炼孩子专注力
1. 提高注意力:寻找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集中精神,专心于手头上做的事情,可以学习,也可以玩游戏。在此期间,家长要尽可能避免制造其他一些无关的声音分散儿童的注意力,这样有利于孩子注意力的培养。
2. 培养专注力:用规定时间长短的办法来培养儿童的专注力,首先让儿童要有时间的意识,形成时间概念,知道相应的时间可以做完哪些事情。
3. 利用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儿童对某项事务非常感兴趣,就能够长时间关注该事情,并能够坚持完成。抓住兴趣点,就能迅速集中儿童的注意力,同样可以提高孩子的专注力。
4. 运用积极目标:要设定一个儿童可以完成但有不是能轻易完成的目标,鼓励儿童积极去完成,这样可以是儿童在较短的时间里,集中注意力做某件事情,进而使专注力得到发展和提升。
5. 家长引导:家长引导方式很重要,尤其是在孩子不是那么感兴趣的事物上,想让孩子注意力集中,就要吊住孩子的注意力。
比如在看书的时候,当你发现孩子好像没有什么兴趣,就可以立刻转换思路,变成“找一找”的游戏,可以问孩子:“书上有一只小蝴蝶,你帮妈妈找找。” 孩子的眼睛就会回到书本上来,同时小脑瓜也在开始迅速的转动,注意力又回来了。
6. 还有一些孩子是微量元素的缺乏或超标,引起专注力不足,也要引起家长的重视。
此外还可以在创造舒适整洁的环境,排除外界干扰,处理学习和玩耍的关系、提高对感官的训练、从头到尾坚持做完一件事情等方面进行训练,提升孩子的专注力。显然父母需要耐心引导,帮助孩子克服分心的坏习惯,才能提升孩子的专注力。
想让自己的孩子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有很集中的专注力。那么为孩子提供一个相对安静的环境是非常重要的。因此要在家中给孩子一个学习的地方,这样孩子才能更好的进行锻炼。这样能让孩子学习得更加努力,专注力能更好的进行培养。
锻炼孩子专注力的方法有哪些?
1、营造干净环境
首先父母要帮宝宝营造一个比较好的环境,孩子的书桌上面不要摆放一些杂物和学习无关的东西,一定要收起来,孩子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家人不要在家里大声说话或者是看电视,更不要去干扰孩子。
2、生活养成规律
针对平常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父母一定要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比如帮他们规定好写作业的时间以及玩游戏的时间等,如果孩子能够坚持一段时间,会发现这种现象有很好的改善。
3、朗读
每天拿出10分钟左右,让孩子给父母读一个小故事。在阅读过程中,孩子们尽量不出错,不丢单词,坚持阅读。这样他的注意力一定会高度集中,而且这种训练要坚持,这样孩子的专注力在一段时间后才能提高。
影响孩子专注力的因素:
1、视觉干扰
有些孩子很容易受到视觉刺激的干扰。比如写作业的时候,太多无关的东西,新奇的铅笔盒,漂亮的橡皮,甚至凌乱的桌面,都会把孩子的注意力带走。所以,孩子做作业的时候,要把无关的东西拿掉,桌面保持简洁清爽,除了必要的文具之外,不要有多余的东西。
3、听觉干扰
有些孩子很容易被声音打扰,只要有不相干的声音,就很容易打断正在进行的事情,要完成的事情就会拖更久。因此,为孩子创造一个安静舒适的学习环境是很有必要的,这将有助于他们专注于自己应该持续做的事情。
4、打断孩子
有些父母总是打断他们的孩子正在做的事情。比如孩子专心画画,父母一会送水果,一会儿送零食的。当孩子专心玩耍时,让他们专心的玩去吧,孩子不求助,家长不要擅自去指导,甚至最好不要和他们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