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1
“鸦有反哺之义,羊知跪乳之恩”世界上的小动物都有感恩之心,更何况我们人类呢。所以感恩教育对当今社会的孩子来说是一件极其重要的事,也是非常考验家长的一件事。那么如何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呢?
如何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
1.不要“有求必应”,更不要“无求先应”
不要让孩子觉得一切来得太容易。孩子如果向父母提出要求,应先思考一下是否合理,如果不够合理,父母则需要坚决拒绝,并且认真地告诉孩子为什么是不合理的,给孩子一些经受挫折的机会。
当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所需的时候,他才会知道在父母的爱和保护下是幸福的。同时,也不要预先对孩子承诺太多,以免孩子觉得这是自己应该得到的。
2.经常带孩子参加一些感恩活动
教会孩子总结分享,带孩子旅游见识见识外面的世界,看得多了自然就会受到影响。
3.让孩子学会感恩,父母的榜样很重要
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全面发展取决于母亲和父亲在儿童面前是怎样的人,取决于儿童从父母的榜样中怎样认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环境。
所以,在培育孩子感恩意识的时候,父母的言传身教是很重要的。平时在家里,如果父母尊敬长辈,对长辈嘘寒问暖,就能成为孩子学习感恩的表率。
父母也可以让孩子为长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替长辈倒茶、盛饭、搬凳子等。又如,逢年过节给长辈准备礼物的时候,也可以请孩子做参谋,提建议。如果父母是懂感恩的人,父母平时的一言一行,会让孩子懂得什么是感恩。
4.给孩子表达爱的机会 让他们有回报的空间
爱是相互的,在爱与被爱中,孩子会渐渐长大,慢慢学会责任,才能对生活怀有一颗感恩的心理解、尊重别人对自己的好。
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的重要意义
1.是树立孩子成长的良好品行从小让小孩心怀感恩
感受自己的生活,带着真诚的心,才会勇敢的走完自己的人生路,才能敢于接受挑战,敢于面对残酷,最终实现自我超越,创造自己的价值。
2.感恩教育让孩子敢于表达爱
在过去,父母和孩子之间是不会表达亲近和爱的,甚至以亲近和爱为羞,这是中国人含蓄的相处方式。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孩子也不会表达爱,就像我们的父母一样。
而在现在,更多的人认识到对家人表达爱的重要性。因为这一代的年轻父母虽然从小没有被教过如何表达感恩,但却深知感恩的重要性,他们改变了过去的那种含蓄的育儿方法,无形之中把感恩教育贯彻给了孩子。
3.感恩的孩子更容易体谅他人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不顾忌别人的感受成为了人们的保护伞,看到别人受苦受难选择冷眼旁观,尤其是在家庭中,丈夫看到妻子的付出,无动于衷,甚至觉得是理所应当,这正是不知感恩的行为。
而知道感恩的丈夫却能体会到妻子为自己为家庭的付出,这也促使他发自内心的去理解妻子,得到丈夫的理解是作为妻子的付出的最大回报。
很多家长认为挫折教育其实就是让孩子吃点苦,其实不然。真正的挫折教育是让孩子通过动脑动手,来解决矛盾,从而使他们逐步形成对困难的承受能力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培养出一种迎困难而上的坚强意志。
孩子们在没有经历过挫折的时候是不知道应该如何面对挫折的,也不知道如何应对挫折。但是挫折也是需要掌握方法,把握尺度的,因此如何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也是目前很多父母都想要解决的问题。
如何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
1.用成年人的智慧给正在反思挫折的孩子以正面引领是家长给孩子最大的帮助
“春风得意马蹄疾”。这是说,人在顺境时思维往往受阻。而在遭遇挫折时反而会冷静地思考问题。但是,家长也一定要看到,不是每个孩子面对挫折的反思都一定是积极的、进步的、有益的。有的孩子的反思可能会正好走向反面。
2.教会孩子拥有成长型思维
现在很多孩子的心态不好,就是没有拥有成长型的思维。他们在做事情的时候,往往过度关注事情的结果,而没有看到事情的过程,只有在过程中,孩子才能够拥有更强的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的时候过程是比结果重要的,孩子如果只是关注输赢问题的话,确实是容易不快乐。在孩子完成某件事的过程中,家长也要积极参与进来,适当给孩子一些鼓励。
3.给孩子树立好榜样作用
孩子善于模仿,可塑性比较强。如果家长遇到挫折惊慌失措的话,孩子就不可能冷静下来。因此家长要以身作则,时刻为孩子树立好榜样,在自己遇到挫折时,积极应对,通过言传身教告诉孩子如何解决。
为什么要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
1.让孩子学会节俭
现在的很多的孩子都喜欢攀比,尤其是名牌的攀比,吃的喝的穿的用的,样样攀比。家庭条件允许的当然可以给予孩子好的生活,而生活环境差的呢?这个时候,不管家庭条件如何,父母都应该对孩子进行节俭的教育。
让孩子在吃苦中明白挣钱的难处,生活的不易,孩子自然而然地愿意节俭节约,控制自己的欲望,在物质上自律。
2.让孩子理解父母,懂得生活的不易
很多父母让孩子接受“吃苦教育”,其很多的原因是让孩子理解自己。很多的孩子都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睡醒了衣服就在枕边,吃饭的时候往桌子上一坐,饭和筷子就已经摆在了桌子上,他只需要张口吃饭就行。
然而有些孩子生活在这种环境里还是不知足,不满意,还要求父母给予得更多,而让孩子去吃点生活的苦,会让他知道生活的不易,然后让孩子理解父母的难处,懂得感恩。
家里的老师常说这样的话“小亏不吃吃大亏,小苦不吃吃大苦。”其实是在说孩子们在小时候遇到一些困难是好事,这样有助于锻炼孩子的吃苦耐劳的能力,但是对孩子进行吃苦教育还有需要掌握一定的度,否则很可能会造成负面的作用。
如何对孩子进行吃苦教育
1.父母要有让孩子吃苦的意识
例如孩子学走路时,不要总是扶着她,有心的父母可以发现,那些总是由父母扶着练习走路的孩子学会走路所花的时间比那些自己去练习走的孩子所花的时间要长。
2.父母主动与孩子一起吃苦
要知道,只知道享受的父母,是不可能培养出一个能“吃苦”的孩子的。所以父母可以与孩子参加晨跑,参加体育运动,如一起打球,一起游泳,一起旅游,这样不但可以增加与孩子沟通的机会,同样让孩子得到了锻炼。
能吃苦来自日常生活中一点一滴的积累,来自一件件没有妥协退让的小事情。这一桩桩、一件件都在锻炼磨砺着孩子,使他们具有坚强的意志品质,使他们能吃苦。越是爱护孩子,就越要加强他的“吃苦”教育。让孩子吃点苦受点罪,才是真正的爱护与负责。
3.在物质需求方面,不要过于满足孩子
耶鲁大学的教授研究发现:当人的需求与供给刚好对等的时候,满足感与愉悦感是最高的。过多的供给反而会让人比物质匮乏的时候更为失落。
哥伦比亚大学也曾进行过相关研究,认为家境富裕的孩子比较容易出现物质滥用、焦虑、抑郁等问题,有些甚至会做出违法乱纪的事。所以妈妈在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方面,要做到节制有度。
4.有意为孩子设置一些障碍
困难与挫折对任何人来说,都在所难免。如果孩子走惯了平坦路,听惯了顺耳话,做惯了顺心事,那么,一旦遇到困难,就会不习惯些困难和障碍。
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使他们知道,任何成功的取得都需要与困不妨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有意识地设置一些困难和障碍,培养孩子们的应对能力,并且使他们知道,任何成就的取得都是要经历挫折和困苦的。
5.鼓励孩子做家务
孩子从小不做家务,不利于培养勤劳的传统美德,对孩子的一生都会有影响。没人将来会希望自己的朋友好吃懒做,更没有人愿意接受一个什么都不会做的另一半。
让孩子从小学习做家务,不是为了让孩子替家长分担,而是为了让孩子有完整的生活体验,对孩子的身心进行全面的培养,增进孩子吃苦耐劳的品质。
青春期是指人体生长发育的第二高峰期,也是儿童慢慢发育成为成年人的过度时期,男生女生都要经过身体别样成长,慢慢的出现男生女生的成熟迹象。青春期是一个体质,心里和智力发育的关键时期,青春期让男生女生慢慢褪去儿童的稚嫩,开始形成自己的个性观念。在这期间容易产生叛逆心理,需要家长以及学校老师的正确引导,否则容易犯错。
对于青春期的孩子如何进行引导教育
父母是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老师,而父母就是希望孩子长大后可以变得更优秀,父母的教育也会影响孩子的一生。特别是孩子进入青春期后,身体和心理都会发生变化,也是作为父母该如何正确引导孩子很关键。首先要告诉孩子生理变化和生理卫生相关知识,要孩子慢慢学会控制自己异常情绪的能力,养成良好的性格和处事态度。
父母一定学会理解孩子,要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尝试进行沟通和交流,了解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存在不同看法必须征求孩子的意见,父母要学会适当的放手,特别要学会尊重孩子,让孩子有自己的隐私和空间,偷看孩子日记,聊天软件等行为只会更加激化你们之间的矛盾。
青春期孩子多数是吃软不吃硬的,父母注意说话的语气,方式方法,温柔的说话方式会使孩子放松下来,缓解孩子的压力,给孩子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以身作则,相亲相爱,营造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让孩子感受到的是来自父母的温暖与疼爱。经常和孩子学习交流,帮助孩子解决遇到问题和烦恼,适当和孩子一起参加体育锻炼,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让孩子更加自信。
孩子进入青春期后,需要的不仅仅是物质,最重要的是心理,精神上的鼓励。青春期的孩子处于身体的变化,心情浮躁,性格叛逆期间,是少男少女自主个性形成的重要时期,父母要正确教育和引导青春期的孩子,是很不容易的,不能把你的思维和处事方法强加于孩子,要在平等、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基础上,来教育和引导孩子,相对就比较容易。
要帮助孩子建立积极的自我同一性。也就是他对自己的评价,以及周围的评价要保持基本的一致,尤其是那些关键的角色,像这个学生的角色,子女的角色,男性或者女性的角色等等。
父母角色的转变。这个时期的父母,要由家长转变成教练。以前的权威式教育要去掉,更多的保持明主式的管理,用引导的方式来教育孩子。
要明白,这个时期的孩子,虽然外在的力量已经具足,像成人一样有力气、个子高,并不代表他内在的力量具足。他想去探索世界,但对这个充满变数的世界又缺少很多的认知,内心也极不稳定,情绪处于两极摆动间,内心是很脆弱的,容易受伤。
这个时候的家长,是非常需要父母的。甚至比以前更加需要。所以,这个时期的家长一定不要放弃孩子,无论孩子表现如何。
吃苦耐劳是炎黄子孙的优良传统。一个人要想成大器,干大事业,非得有吃苦耐劳的品格不行。然而,生活环境愈来愈优越的今天,孩子越来越不吃苦耐劳了。不吃苦耐劳,就学不好,谁都知道,学习是一件苦差事;不吃苦耐劳,工作就做不好;不吃苦耐劳,就挣不来钱,生活质量就难以提高。所以对孩子进行吃苦教育,确实有现实性和必要性。那今天我们就来说说怎样对孩子进行吃苦教育。
怎样对孩子进行吃苦教育
一、吃苦耐劳的品格得从小培养,坚持不懈。
从某种意义上说,吃苦耐劳也是一种习惯,是一个人意志的表现。人都有惰性,好享受,恶劳作,所以父母要有从小就得培养孩子勤快的自觉意识,从小事抓起,从懂事抓起,不松懈,力争让孩子打小就形成吃苦耐劳习惯,以便让孩子在日后的成长道路上“不自觉地”践行吃苦耐劳的品格。
二、父母自身要吃苦耐劳,以身作则,不怕付出。
父母应自觉地为孩子树立吃苦耐劳精神的典型,起地带头作用。有人说,孩子的成长经历实际上就是模仿父母举止行为的过程,说的就是父母对孩子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效果。所以父母要培养孩子吃苦耐劳的精神,首先自己就吃苦耐劳,为孩子立标杆,让孩子在吃苦耐劳的环境中成长,自然就会变得吃苦耐劳了。
三、父母不可溺爱孩子。
不要替孩子包办一切,该孩子做的,就帮助孩子,让孩子学会独立完成。比如,要主动教孩子学会穿衣服,而不是自己亲自给孩子穿衣服;教孩子自己如何用勺子、筷子,而不是每顿饭亲自喂孩子。
带着孩子上街,尽量让孩子自己走路,而不是总背着、抱着孩子。只要父母坚定培养孩子自理能力的决心,就能为培养孩子吃苦耐劳的品格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陪伴孩子晨练,不睡懒觉。
可以给孩子制定作息制度,养成早睡早起的好习惯。这也是习惯问题,难的是坚持。但这却是培养吃苦耐劳品质、培养孩子顽强毅力的十分有效的手段。
五、支持、鼓励孩子参加学校的各种活动,在集体活动中培养孩子吃苦耐劳的品格。
比如参加运动会,参加植树活动,参加公益活动。
所谓“吃苦”,简单地说就是遭受痛苦、磨难。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适当吃点苦能增强孩子的意志力,对孩子是有好处的。那作为家长怎么对孩子进行吃苦教育?
怎么对孩子进行吃苦教育
在中国,少年儿童的身心日趋脆弱,各种问题层出不穷。很多孩子都会表现出怯儒、孤僻,任性、自私等心理,其实这正是因为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从来都不知道何为饥饿、何为困难,何为劳累、何为贫穷。
在众多孩子中,吃不得一点苦,意志薄弱的人不占少数。这不禁让中国的家长感到困惑,为什么条件这么好,却不能教育出好孩子?其实家长只要退一步,就能看清楚原因,教育不好孩子就在于“条件太好”。
在美、英、法、德等一些西方国家,小孩一生下来就单独一屋睡觉;四五个月大就让孩子自己抱着奶瓶喝奶,不到一岁就开始自己吃饭;做父母的绝对不会让孩子乱花钱,而且他们会教育孩子不要轻易借别人的钱,即使是兄弟姐妹之间也要遵守这项准则。
所以孩子如果想用零用钱就只有帮家长做家务或出去打工,用自已的劳动换取自己想要的东西。西方国家这样教育孩子,目的就是为了让孩子自食其力,所以西方国家的孩子独立性超强,即使遇到困难,也从不依赖父母。
反观中国的孩子,绝大部分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八、九岁了衣服不会自己穿,饭不会自己吃,更有甚者家长追着孩子喂饭,一顿饭没有一个小时吃不完。十几岁了还要跟爸妈一起睡,洗澡还要爸妈帮。
事实证明,在中国,少年儿童的身心日趋脆弱,各种问题层出不穷。很多孩子都会表现出怯儒、孤僻,任性、自私等心理,其实这正是因为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从来都不知道何为饥饿、何为困难,何为劳累、何为贫穷。在众多孩子中,吃不得一点苦,意志薄弱的人不占少数。
事实证明,家长越是过度保护、过度替代,孩子就越依赖、越无能。长大真的成了“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不学无术,低分低能或高分低能的庸才。习主席说:“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因此,家长应该明白,如果孩子吃不得一点苦,经受不住一点挫折,只会贪图安逸,会毁了孩子的一生。
从小为孩子创设一些“逆境”是非常有必要的。让孩子明白,世上没有事事如意,想实现任何一种愿望,都有可能吃很多苦,遭很多罪,这就需要用自己的毅力和坚强战胜困难。
在一个人成长过程中,逆商和智商、情商一样重要。许多在事业取得辉煌成就的人,有时候可能并不是最聪明的人,但大多都是在生活中经历过挫折的人,是挫折教会了他们坚强,是挫折给了他们战胜困难的勇气和智慧。
做为家长和老师,我们绝不能以爱的名义剥夺孩子受挫折教育的权利,当孩子遭遇挫折时,我们要正确引导,鼓励孩子坚定信心,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做人、做事的坚定信念以及战胜困难的顽强意志,这些优秀的品质,都是孩子将来从事任何一项事业必须具备的素质。
挫折教育要从小抓起,家长如何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
怎么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
首先,家长要意识到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的必要性。有意识地让孩子品尝一些生活中的磨难,让孩子懂得人生的道路是坎坷的,学会在挫折中接受教育,这对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独立意识、应付困难的勇气和心理承受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其次,要了解挫折教育是贯穿在每一天、每一件成人看起来不起眼的小事中。如孩子摔倒了,有些家长会赶紧跑上前扶起幼儿,还对孩子说:“这个地面真不好,让宝宝绊一跤,我们打地面。”这样的结果是使孩子把跌跤归因于外因,不敢正确面对挫折。正确的方法是帮助他了解产生挫折的原因和应付的对策。比如告诉幼儿“走路看地面才不会绊到石头。”
作为家长,应大胆地放下自己的“保护伞”,只要是孩子力所能及的事都要让他自己去做,哪怕是衣服穿得一塌糊涂,哪怕是饭粒洒得到处都是,也要让孩子在做中体验挫折,学会克服困难。
再次,家长可以有意识地创设情境让孩子得到各方面的锻炼。即让孩子参与到各种活动中,在体验中学会克服困难、战胜挫折。苏格拉底对待打破玻璃的孩子的做法是:让犯错误的孩子独自呆在房子中,让其体验寒冷、体验孤独,使其发现自己的错误继而改正。
古往今来,任何一个天才都不是天生的,他们都曾经在追求梦想时遭遇过挫折,因此,家长提前让孩子感受人生中的不如意,是为他的健康成长打好“预防针”,更是让他充分展示自我的前提。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学会不在困难面前低头,并始终坚持自己的理想。
相关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