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6
“惯子如杀子”,从这个老话中我们就能清楚的知道溺爱对孩子的危害远大于好处。我们从来不限制家长对孩子的爱,但是爱要有分寸,讲尺度。不要把爱变成溺爱,那么我们先说一下太溺爱孩子会怎么样的相关问题吧。
太溺爱孩子会怎么样
1.被溺爱的孩子,性格会以自我为中心
由于父母事事包办,这样的孩子,比较自私懒于承担自己该做的事情,以自我为中心,只在乎自己,而对别人的付出看成理所应当。
2.孩子与人相处会存在问题
在家庭中被宠惯的孩子,到社会中,也喜欢自我为中心,对工作眼高手低,久了大家会不喜欢他们,觉得这样的人不值得托付重任。
3.骄横
由于父母一切让步,也满足其一切要求,包括很多的无理要求。父母得听孩子的,敢于骑在父母头上说话做事,不懂得让步,不懂得宽容,更受不了委屈,性格骄横目中无人,行为乖张专横。
4.会破坏孩子的社会能力
社会能力,就是孩子学会处理人际关系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溺爱孩子的父母,看到自己的孩子抢了别人的玩具,不但不跟孩子沟通,让孩子意识到这个行为不对,还可能纵容孩子去抢其他孩子的玩具。父母的心里会想,反正孩子还小,什么都不懂。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他不会理解别人的感受。
日本的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的实验,他们拿了一些画了很多表情,有的是哭,有的是笑,有的是愤怒的图,让孩子们识别这些画上的人的表情。
他们发现,那些在学校里欺负人的小霸王大部分都分辨不清这个图上画的表情,他们会说一个看起来非常愤怒的人很正常,或者说很高兴。他们无法区分这些表情背后的情绪,因为他们无法理解情绪背后的感受。
一个在溺爱中长大的孩子,是没有理解他人感受的机会的。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他们便不会理解他人,也不会正确处理问题,完全丧失了社会能力。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一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父母不能一味地帮助孩子解决问题,而是要让孩子自己学会解决问题。
因为你问题替孩子解决问题,孩子需要解决的问题就会层出不穷,永无止尽。但是,你不可能一辈子都在他的身边,帮他解决所有的问题,他总有长大的一天,他总要独自面对这个世界。
不要等到他什么也不会的时候,躲回到家里,你又开始责骂他,他却反过来怪你:“从小到大你们不是什么都帮我解决吗?为什么这一次不行了?”
时代在变,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也要与时俱进。棍棒底下出孝子,以是过去遗留下来的封建思想,现在互联网时代不适用,做父母的还应当抛弃,教育孩子的方法有很多种,可以选择适合父母沟通的方式教育孩子。一直打骂孩子会给孩子造成心里负担,让孩子失去信心,不爱沟通,造成性格内向等。
长期被父母打骂的孩子会怎么样
1、会让孩子害怕父母,做事会缩手缩脚的,生怕做错了一点就会遭来父母的打骂,看到父母就产生恐惧的心里,一个孩子,居然恐惧父母,那做父母的有多失败与悲哀,孩子会觉得感受不到父母的爱,而封闭自己,抑郁症由此而来。
2、经常打骂孩子,长期以往,孩子会产生逆反心,会反抗,到孩子大了,可能会有不可挽回的后果,孩子和父母离心了,孩子自暴自弃了,孩子废了,父慈子孝,其乐融融的家庭氛围也没有了。这就是做父母的失败。
3、会让孩子的性格变得孤僻。很多被父母从小打骂的孩子,长大后性格会变得非常孤僻,他们对世界充满警惕心理,认为世界上没有值得依赖的人,遇到值得同情的事情也会冷漠对待。
4、会使孩子性格变得自卑。每个孩子都有自尊,希望得到别人包括父母的尊重,而别人的尊重、信任,会使孩子产生自信,这是他们前进的重要动力。经常被父母打骂的孩子,会表现出不自信,久之会形成性格的自卑。在做事的时候,会对自己的能力感到怀疑,把自己封闭在自己的小世界里,不愿意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
5、使得孩子性格也变得暴躁。
父母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肯定会出现很多让自己情绪失控的情况,有些父母不压制自己的情感,对孩子大发雷霆,又打又骂。这样往往会让孩子变得不理性。你打他,他就学会了打别人,你打出了一个“小霸王”。长期这样,往往会导致孩子心理出现疾病,尤其非常容易出现性格暴躁的情况,从而影响孩子的一生!
6、经常被打骂的孩子,还会慢慢形成撒谎的习惯。犯了错误之后,孩子为了避免回家挨打,就会说出一些欺骗父母的话,久而久之,做人就慢慢失去了诚信。
所以,父母的教育对于一个孩子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当你发现自己的孩子犯了错,千万不要因为一时的愤怒就伤害孩子,因为孩子也在成长,他们很可能不知道自己犯了错,如果用暴力的手段教育孩子,久而久之,他们的内心就会变得扭曲。
教育孩子的方式有很多,而打骂教育并不是一种好的教育方式。家长一直打骂孩子会造成孩子的厌反情绪,孩子被打皮了,打就没有作用了,会让孩子变得叛逆,更加不好管教。不管孩子还是父母,应该多注重交流沟通,关心疼爱呵护 。
经常被父母打骂的孩子会怎么样?
1、缺乏安全感。小时候只要做错事情,父母就用打骂的方式处理,会给孩子心里留下恐怖的童年阴影。
2、孩子逐渐学会说谎,有的家长一旦发现孩子做错事就打骂。
3、性格变得懦弱。如果孩子经常被父母打骂,时间一长,孩子见到父母就会立刻产生恐惧心理,继而不敢接近。因此,不管父母要他做什么,也不管父母的话是对是错,他都只得乖乖服从。
4、孩子感到孤独。经常挨打的孩子,会感到孤独无援。尤其是父母当众打孩子,会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严重的伤害。
5、造成母子关系的不和谐,然后会让儿子觉得家庭没有温暖,然后会觉得心里有压力,然后就会造成一些家庭不和睦,然后对他以后的发展也会有很大的影响,可能会影响她的学习,以及正常的生活,这样的话,对她以后发展是不利的,并且会造成一些很坏的影响。
6、造成孩子心里自卑。一个孩子的原生家庭是很重要的,父亲在这个家庭中应该起到一个高大威猛的形象,而不是整天对孩子动辄打骂的形象,如果长期对孩子辱骂的话,孩子长大了以后,如果组成家庭,也会变成一个像父亲这样的人。
叛逆期,每个孩子都会经历的时期,只不过叛逆的程度会有所区别。对于一些叛逆期比较严重的孩子,家长真的是管也不是,不管也不是,管的多了他们叛逆的更加严重,不管吧又担心他们变本加厉,做出危害自己跟家庭的事情来。其实,孩子的叛逆期是需要管的,只不过家长要把握好其中的分寸,不涉及原则的事情可以放手,让孩子多去尝试尝试。
孩子叛逆期不管会怎么样?
孩子处于叛逆期,生活容易懒散并时常无视纪律,倘若放任不管,孩子容易走向歧路。
家长的管束与陪伴会让孩子自然而然的收敛,自我控制能力也会随之增强。此外,家长对孩子的未来也能提出自己的建议及其正确的引导,让孩子少走弯路。
孩子叛逆期家长怎么教育?
1、父母要冷静。
叛逆期的孩子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但父母作为成年人,一定要控制好情绪,不可对孩子大发脾气,只要等自己冷静下来后,才能更好的去说服孩子,让孩子意识到自己哪里做的不对。而且,能控制好情绪的父母,孩子一般也比较认可。
2、多听孩子的想法。
每一个家长都要倾听一个孩子的真实想法和内心,他有可能不愿意跟你讲,但是他会体现在方方面面。沟通是最好的灵药,无论之于大人,无论之于孩子。要多听孩子的想法。正确的、有道理的你可以接受,有问题的你可以尝试着告知孩子问题在哪。如果不沟通,那就永远没有进步的可能。
3、不要盲目批评孩子。
盲目批评孩子是错误的,“不教而诛,失其道义”。首先你不可以搞不清楚缘由就批评小孩,其次不要总因为同样一件事去批评孩子,就算是批评孩子,也要注意方法和态度,不要打击孩子的自尊心。
4、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吵架。
家长一定要切记,不论何种原因,都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吵架,夫妻之间如此,有些婆媳关系紧张的家庭更要注意这一点。如果孩子每天为家长的争吵担忧,就会产生情绪的变化,不利于心智的成长。家庭大人如果经常争吵,孩子就会学会这种沟通方式,他们会觉得吼叫和争论才是正确的沟通方式。沟通方式既定以后,很难再纠正过来。
5、不要侵犯孩子的隐私。
很多人父母都搞不清楚叛逆期的孩子在想什么,那么偷看他们的手机,日记等是一个不错的办法,也许你很快就能搞清楚你的孩子是不是在早恋,是不是偷偷去网吧了,但是孩子会越来越讨厌这样的父母,和你越来越疏远。
6、多让你的孩子吃亏。
如果在某件事情上,你的孩子执意要这样做,并且他的做法是错误的,那么你一定要好好劝说他。如果他还是要做,那么你就不要制止了,吃亏往往是人生的宝贵经验来源,多吃亏更加容易成长。
7、给孩子适当属于自己的空间。
叛逆期的孩子处于自我意识茁壮发展的过程中,渴望自己个人意识的实现,而孩子的个人意识的发展有一部分就会体现在孩子的个人空间权上。作为父母要懂得给孩子一定的私人空间,不要尝试着想要了解和决定孩子的每一件事。
8、为孩子做好榜样。
叛逆期的孩子在接受了外界繁多的信息后,回家会以更加严格和挑剔的眼光来审视自己的父母,因为父母曾经是他们最崇拜的人,而突然面对父母身上许多突然被发现的缺点,孩子会觉得一时之间很难接受,从而产生孩子对父母语言的不服从。并且叛逆期的孩子正处于价值观和行为快速形成和固定的时期,家长的不好的行为习惯很容易给孩子带来不好的影响。
有时候,对孩子的伤害不需要动手打骂,只要你不和孩子说话就可以了。现实中,这样做的父母还真不少,打着“冷处理”的旗号,实施的却是一种居高临下的“冷暴力”惩罚。父母一时的胜利,换来的孩子这份听话背后,伴随终生的绝望、愤恨和撕心裂肺的痛苦。
父母不和孩子说话后果会怎么样?
1、容易自我封闭
孩子内心容易闭塞,所有的情绪都是在孩子的内部自己消化,如果负面情绪强烈的情况很有很可能让孩子沉溺在一种消极的状态之中,对孩子的身心发展是极为不利的,长此以往孩子慢慢会变得孤僻,自我封闭。
2、影响亲子感情
沟通是建立亲密感情的基础,当孩子与家长之间不沟通,甚至反感和家长沟通,家长与孩子将很难建立起良好的感情基础。这对孩子与家长之间的亲子感情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家长将很难了解孩子心中的想法,难以得到孩子的信任与依赖。
3、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家长长时间不和孩子沟通,孩子会觉得家长不够理解自己,不够爱自己,才会和自己没有共同语言。孩子也会因此变得抑郁寡欢,有心事不知道找谁诉说,遇到问题,更不会找家长倾诉,只能自己默默承受,孩子也会因此容易产生心理方面的问题。
父母如何加强与孩子的沟通?
1、做亲子沟通的主动引导者
父母从小在与孩子沟通的过程中,要成为沟通的主动引导者。让孩子把与父母沟通这一件事情当做是一件十分平常,而且正确的事情。只有这样做,孩子才会凡事都和父母商量,不会自己一个人傻傻地做决定。
2、沟通过程中要保持耐心与平和
作为一名合格的父母,在和孩子的沟通过程中,要保持耐心与平和,真正做到把孩子的话听在耳里,记在心上。只有孩子在沟通过程中获得良好的回馈,他才更加愿意与父母进行心的交流,让父母走进自己的心扉,成为孩子的倾诉对象。
3、学会与孩子共情
当孩子有一些不愉快的想法时,他们最需要的就是父母能够理解自己的想法,所以说在与孩子交流的过程当中,还需要学会共情。不要总是对孩子漠视不管,更不要把孩子的话当做耳边风。我们需要让孩子清楚地意识到,不论在什么时候我们都是跟孩子站在同一条战线上的,这样的话才能够建立好良好的亲子沟通。
4、多用商量的语气
跟孩子交流时,作为家长的我们要尽量用商量的语气跟孩子进行谈判,但是并不是让我们家长无底线的妥协、放低姿态,更不是祈求。让孩子感受到这是降低了家长的要求,这种来向孩子的要求靠拢,但不能绝对听孩子的。
5、先和孩子从朋友做起
家长学习心理学相关的知识,了解孩子心里所想的。这样才能对症下药,才能和孩子更好的相处,更好的做朋友。随着孩子一天天的长大,追求自由的欲望也越来越强,家长应该尊重孩子追求自由的欲望,多给孩子自由的空间。
6、学会和孩子平等相待
遇到孩子不愿意沟通时,知道父母非常着急,其实我们做家长的也要学会和孩子平等相待,不能老是家长式的作风,要尊重孩子,但不是溺爱孩子。每个问题的发生都有两面性,做父母的也要思考反思,毕竟社会进步很快,新鲜事物太多,信息量太大,有好有坏,教育引导不到位,随时可能发生一些不好的情况。
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孩子本身就缺乏安全感,而无理取闹、无故发脾气、情绪崩溃都是孩子在表达依赖,在试探爸爸妈妈,看他们是否还爱我。只有孩子确定爸爸妈妈爱自己,才有安全感,才能有独立自主的品格。所以,家长们一定要尽力陪伴在孩子的身边,如果实在不能陪伴,那也要多关注他们,给他们更多的关爱,让他们感觉到父母的爱!
父母长期不在家的孩子会怎么样?
一、造成孩子严重缺爱
没有父母陪在身边的孩子往往会从其他方面去寻找爱,有可能会在青春期的时候出现早恋的问题。
二、可能会造成孩子缺乏孝心
由于孩子长期缺乏父母的陪伴,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爱,自然也就不知道该怎么去爱父母,与父母的感情比较少,长大以后对父母的感恩之心也会很少。
三、没有父母在一起的陪伴,容易引起自卑感
很多家庭都是父母在一起共同陪伴孩子成长,而如果你的家庭中没有父亲或者没有母亲在家,就可能孩子在玩耍中与小伙伴比较,甚至出现辱骂行为。这时候孩子心里就会形成自卑,做事情也会胆小怕事。
父母长期不在家怎么教育孩子?
1、认真地、真诚地听孩子说
对孩子说,“我正在电话这边认真地听你说话,你心里的快乐、幸福、悲伤和痛苦我都想听并且愿意感同身受,试着说出来好吗?”这是与孩子沟通的第一步,认真、真诚地倾听,给予合适的回应,站在孩子的立场去理解和接纳他。为孩子创造选择的机会,并尽可能地尊重孩子的选择。
2、恰如其分的肯定
这一步让孩子建立自信,坚持自我的主见,还能帮他形成阳光开朗的性格。人在被肯定时大脑中会分泌“多巴胺”,它能使我们快乐,并且有动力“下次可以做得更好”。
3、模范永远比控制更有力量
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子,首先父母按照那样去做,成为孩子的榜样,而不是每天想着怎么控制孩子,怎么让孩子弥补父母没完成的梦想。对孩子说,“我爱的不是必须优秀的你,而是独一无二的你。”
4、多和孩子交流,多做事
多告诉孩子爸爸妈妈很爱你,没有父母的陪伴,孩子肯定会没有安全感,简单的三个字就能给孩子莫大的安全感。“光说不做假把式”,父母更要用行动证明,在聊天时发现小孩子有想要的东西,比如零食、玩具、一个新书包,父母都要记下来,最好是能满足孩子小小的愿望,将礼物化作自己的心意寄给孩子。
5、多利用有空闲的时间和孩子在一起
暑假就是一个很好和孩子相处的时间,如果工作方便照顾孩子,就将孩子接到身边团聚几个月。这几个月里,可以辅导孩子写作业,可以有一两天假期带孩子出去玩,可以用生活中的小事教孩子一些道理,既拉近了孩子与父母的距离,也没有很耽误父母的工作。
很多父母还是用传统的教育方式去教育孩子,最常见的就是:打骂式教育、对比式教育、打击式教育等等,总之很少会看见家长去鼓励孩子,有的个别家长会鼓励孩子,但是也只是空泛式的鼓励,要知道孩子是需要鼓励的,那么,我们该怎么正确的去鼓励式教育孩子呢?
缺乏鼓励的孩子会怎么样?
1、难以获得成就感
孩子在学习上的表现或学习到新的技能等,花时间完成的东西都希望得到父母的表扬。但是,即使获得了小有的成功,如果没有得到父母的夸奖,成就感就会变弱。
如果养成了难以获得成就感的状态,那么无论做什么都不会有成就感,在长大成人后可能会有一种空虚感。
2、自我肯定感降低
如果被周围的大人或父母夸奖的经历非常少,就有可能成为无法正确评价自己的人。由于自我肯定感低,容易产生做什么都没有自信的心理状态,所以可能会经常处于内心某处不安的状态。
3、容易成为完美主义者
不怎么表扬的父母,只在考试得了100分的时候表扬孩子等,如果孩子们接受了不平衡的表扬,孩子很容易变成完美主义者。追求完美的话,工作可能会很努力。但是,有可能会很孤独难以接近,成为容不下小错误,心胸狭窄的人。
家长如何正确的去鼓励孩子?
一、抓住时机
家长对孩子的鼓励是很重要的,但是在励孩子的时候,也是需要抓住时机的。如果当某件事过去后,家长再鼓励他们,就容易让他们分不清楚自己是因为什么。所以,家长在鼓励孩子的时候,也是需要抓住时机,及时给予他们鼓励。
二、积极的肯定
“我相信你能做到!”而不是 “我希望你能做到!”前者给孩子坚持下去的信心;后者会使孩子怀疑自己的能力,在遇到困难时容易半途而废。
三、允许孩子失败
当孩子为“失败”而难过时,父母不应以怜悯的态度对待孩子,或者在孩子面前唉声叹气,更甚至劈头盖脸地责骂孩子,正确的方法是让孩子明白,失败、错误没什么大不了的,人人都可能碰到,勇敢、聪明的人会从失败中吸取教训,继续努力。允许孩子失败,也是对孩子能够成功的一种信任。
四、评价性鼓励对孩子的自主性培养用处不大
评价性鼓励就是夸奖孩子的品质、性格的鼓励,例如“你真乖”、“你是个好孩子”、“你是最棒的儿子”……在这种鼓励中会让孩子倍感压力,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就那么好,为了符合这种称赞而倍感压力。做事的时候非常在意外界的看法,有可能削弱他们做事情的快乐和自主性。
五、精神奖励比物质鼓励效果更持久
心理学家做过实验证明,物质鼓励能比较快的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过一段就会作用衰退,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被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更能激起孩子的主动性,精神上的认可对孩子能起到更久远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