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7
教育一直是家长们的大难题,大多数家长的教育方法都是借鉴自己的父母或者身边的亲戚朋友。这样就造成了现在社会的大多数错误的教育观被普遍化。最典型的就是传统的教育观念“棍棒底下出孝子”。父母用这种过于严厉的方法教育孩子,只会使自己与孩子越来越远。小孩应该怎么教育才是最正确的?
小孩应该怎么教育才是最正确的?
1、鼓励多运动
陪孩子一起运动,不但可以锻炼孩子的体能,也会让他变得更开朗。保持动态的生活状态可以适度纾解孩子的压力与情绪,并且能够让孩子喜欢自己。
2、多表扬
当孩子表现很好时,不要只是说很好。赞美要具体一些,说出细节,指出有哪些地方让人印象深刻,或是比上次表现更好。不过赞美时也要注意,不要养成孩子错误的期待。有些父母会用礼物和金钱来奖励孩子,让孩子把重点都放在可以获得那些奖励上,而不是良好的行为上。
3、引导孩子解决问题
从学会系鞋带到自己过马路,每一步都是孩子迈向独立的里程碑。孩子会发现他有能力解决面临的问题,能够给他带来快乐和成就感。
4、用心聆听
没有什么比用心聆听更能让孩子感受到关心。当孩子对你说话时,尽量停下手边的事情,专心听他说话,不要中途打断他。陪孩子去上学的途中和哄孩子睡觉时,是最佳的倾听时刻。
5、树立榜样
榜样是以别人的好思想好行为来影响和教育孩子的重要方式。如同学、老师、英雄模范人物、文艺作品中的正面人物、革命领袖的优秀品质,都是孩子学习、模仿的对象。不管家长的言行是错误的还是正确的,对孩子都有十分深刻的影响。因此,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应时时刻刻、处处检点自己的言行。
6、培养孩子爱阅读的好习惯
指导孩子阅读书籍,从中吸取有益的精神营养。家长要掌握孩子阅读的内容,多与孩子一起讨论,引导孩子通过阅读增长知识,开扩眼界,受到精神陶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们都知道有两种最常用的教育方法:一个是批评教育另一个是表扬教育。绝大多数家长都是只采用一种方式,要么是在孩子犯错是严格批评,让孩子正确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改正;要么是积极表扬孩子的良好行为,加强孩子正向的行为。但是往往孩子的教育不是单一,小孩子怎么教育孩子才是最正确的呢?
小孩子怎么教育孩子才是最正确的?
1、培养良好习惯
孩子的好习惯要早点培养,良好的生活秩序是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有效方法。让孩子可以自主思考,能够独立,对孩子未来的成长会有很大的帮助。
2、学会鼓励孩子
家长的鼓励才是孩子努力前行的动力,孩子也会有较强的自信,会保持积极的心态和上进心,也才会有目标,能促进孩子更好的发展。
3、激发孩子的兴趣
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家长就要培养孩子的兴趣,从多方面来锻炼孩子的想象力,让孩子学会观察,他的思维才能发散思考,孩子的创造力也会得到提升,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培养过程。
4、营造好的环境
家长要有意识地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使孩子受到感染和熏陶。家庭是孩子生活的主要场所,家长要组织好生活,处理好成员之间的关系,坚持正确的道德行为为准则,形成团结和睦的家庭气氛,建立井井有条的生活秩序,以陶冶孩子的美好情操。
5、与孩子保持良好沟通
家长要与孩子保持良好沟通,认真的了解孩子,让孩子感受到来自家长的理解和尊重。遇到问题时,要让孩子学会正视问题,认识自己的错误和不足,要善于思考和改正错误。
家长要花费很多心思教育孩子,找到适合孩子的教育方法,因此,家长要以正当的姿态,对孩子实施有效的教育。
随着社会的发展,网络时代,一切都是多元化,我们对于下一代该如何教育呢?如果像我这们出生的年代一样放养,孩子必定无法赶上同龄人;如果各种辅导班加兴趣班加鸡娃,孩子又没有童年。应该怎么教育小孩才是对的呢?
应该怎么教育小孩才是对的呢:
1.家长的责任
我们要在现实生活中,挖掘出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这二者底层相通的部分。这时学生的深度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当然第一责任人是父母家庭,而非学校、培训机构;家长要乐于做“园丁型”父母,爱孩子,给孩子提供阳光、雨露,让孩子长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2.发掘孩子的天赋
其中我们最重要的是要善于发掘孩子的天赋,天赋中最重要的一种是“冲动”与追根寻源的“好奇心”,把注意力从孩子身上转移到环境身上,创造一个丰富的、变化的、多样的、充满活力的生态系统,在这种环境中很多奇迹都可以发生!
3.鼓励孩子有自己的见解
当周围的人都说“右”的时候,即便自己认为“左”是正确的,但下决心说出来也需要莫大的勇气。所以,即便想法是错误的,只要孩子能够说出来,也应该好好地表扬孩子的勇敢行为。毕竟,孩子正处在成长阶段,很多方面都需要学习,如果直接扼制了孩子的表达,无疑是将孩子的表达欲望给扼杀在摇篮里。
4.教孩子管理情绪
一个有教养的人,才不会不分时间场合地肆意宣泄自己的情绪。耐心、平和、懂得恰当表达自己的情绪不仅有利于孩子人际交往,也是一种日后能更好适应社会的能力。
教孩子管理情绪,也是一种情商教育。由于孩子年龄小,当生气、沮丧或是情绪比较激动时不懂得如何表达和发泄自己的感受,这时候,就需要父母的积极指导。
5.家长以身作则和不纵容孩子
生活中孩子犯错了或是某些行为不妥,大人常常会以“他还是个孩子”“也挺有意思的”为借口给孩子开脱,这是对孩子不负责任的行为。
再小的孩子,也要教给他正确的是非观。只有孩子知道自己的行为是对是错,才能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
孩子和父母对打不仅仅是叛逆问题,更是教养的问题。百善孝为先,一个孩子要学会有礼貌,要懂得尊重长辈,无论父母怎样都不应该和父母动手,父母养大了一个孩子是很不容易的,作为孩子对父母对手肯定是不对的。作为家长,除了及时制止孩子的行为外,也要自我反思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的纠正。
小孩和父母对打应该怎么教育
1、第一时间给予制止,父亲要及时站出来。
孩子和父母动手,马上必须告诉他,你很生气,甚至要报警,这是违法的,而且是马上、必须,否则变本加厉,动手越来越多、越来越严重,情况越来越糟糕,你就没有办法收拾了,小伤及时止损,小错及时改正,大伤大错的后果难以承受,就会是悲剧,无论如何处理都会伤及双方,包括父母自己。
2、父母要自我反思一下,自己教育孩子的方式是否有问题。
比如是不是自己哪里一些话说的不太对,然后孩子如果是青春期和父母动手的话,父母也可以跟他动手,把他说得心服口服了,或者教育的心服口服了,让他知道无论什么情况下打人就是不对的事不能打人的。
3、不要“以暴制暴”,如果孩子对家长动手了,这时候家长一定要冷静下来,然后温和处理。
可以放孩子冷静一会,让大家都有一个缓和的“平静期”,既让他看到家长是如何处理生气情绪的,让他知道不是所有的生气的方式都是大呼小叫,也可以是平静的。
4、在孩子任性时,父母要善于把孩子的兴趣引开,以转移他的任性。例如,孩子进入超市,吵着要买糖果,看见气球,又闹着要气球。此时,父母可设法让孩子去观察某一事物,使他忘掉刚才哭喊着要的糖果、气球。
5、从小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
让孩子从小就浸润在感恩的环境里,真心感受,潜移默化的环境更容易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如:春节时要教孩子热情接受爷爷、奶奶及其他亲属送给他的礼物,并表示感谢,不管价钱多少,回到家里都要求孩子妥善保管,学会珍惜别人的情意;教师节,让孩子亲手制作贺卡送给老师。
6、身教重于言教,父母要做一个好的榜样。
父母要以身作则,通过自己的行为来教导孩子正确的价值观与行为模式。如果父母自己在冲突中采用暴力或消极的行为方式,孩子很可能会模仿这种行为。
7、父母要学会偶尔"示弱”。
要多给孩子机会,让孩子为父母做些事。比如下班回家累了,让孩子帮忙拿拖鞋;假装不舒服,请孩子倒杯水给父母喝...让孩子学会给予,懂得父母和别人的给予与帮助是一种"恩惠",而不是理所当然或者欠孩子的。这个世界上本就没有什么理所应当的事,所有的回报都是要靠辛苦去换。
早恋是每一位家长都关心的事,尤其是自己家的孩子到了早恋的年龄,恨不得严防死守,生怕孩子早恋了。但是越怕什么就越来什么,当自己家的孩子早恋了以后,家长通常很懵,不知道该怎么解决,又怕伤孩子的心,又怕管不住孩子,非常的纠结。
孩子早恋怎么教育才是正确的?
1、家长首先要明白一点。孩子在青春期对异性有好感这个行为是属于正常现象的,不要去强加阻止。
2、委婉的表明你的期望。“我希望你在与异性交往的时候,不要忽略对知识的掌握,毕竟你的人生之路还很长,未来遇到的事情需要你的知识来做基础,并且我相信你能够管理好你自己的学习时间。妈妈希望当你长大后回忆起这段时光时是特别美好的。”
3、要自然而严肃地和孩子达成协议。无论感情多深厚,决不能发生越界的行为。也可以借这个机会对孩子进行一次教育,让孩子明白冲动是会付出代价的。
4、教育孩子早恋会影响以后的婚姻,十四五岁出现的早恋行为,到二十四五岁结婚,近十年时间很少有人会持续保持恋爱关系,早晚会出现矛盾冲突,甚至会结束早恋,开始与新的伙伴交往,但过多的异性之间的早恋行为,会造成孩子的比较和偏差,对以后的恋爱或结婚对象产生各种比较和不满,极大影响以后的恋爱生活和婚姻生活。
家长在面对早恋时应该怎么处理?
1、认同但不赞同
家长首先要给孩子传达一种观念,那就是这个年龄段对异性产生好感是正常的,不是误入歧途。但是要明确的向他们指出,这个年龄段应该好好学习,恋爱这件事应该往后放一放,家长应该表示出反对的意见。
2、适当的引导
家长在这件事上千万不要做棒打鸳鸯的那根棒子,因为有的时候越是棒打鸳鸯,鸳鸯们却越紧密。家长要适当的引导,如果孩子是因为好奇心或者争强好胜的心而走入早恋这一步的,就应该把这种好奇心和好胜心转移到其他的事情上,这样对于早恋就不感兴趣了。
3、注意措辞
在和孩子沟通的时候,千万不要用批评的语气或者用命令的语气去说话,这个时候的孩子容易出现逆反心理,如果因为逆反心理而越发的沉迷于早恋当中,就违背了家长的初衷。家长在和孩子谈话的时候要注意措辞,尽量温和一些,要和孩子以朋友之间的关系去交流,而不是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去交流,起码位置要放平等。
4、和老师做好沟通
有的时候老师措辞是非常严厉的,会不自觉的伤害到孩子的自尊心,勾起孩子的逆反心理,这样做是不正确的。家长一定要和老师做好沟通,向老师表明自己的态度,两老师和家长通力合作,才能正确的处理孩子早恋这个问题。早恋并不是洪水猛兽,是正常的一件事,身为家长要理解孩子,但是不能纵容孩子,要明确的提出反对意见。这个过程需要良好的沟通去维系,家长一定要用对待朋友的态度去和孩子沟通,这样才能够沟通的更加顺利,事情才会更好的得以解决。
初中时期的孩子是身心发展最快的时期之一,也因为其青春期的特殊性而面临着诸多成长问题与挑战。父母要想让孩子愿意接受自己的教育,就要提高自身的修养,学会如何为人父母,严于律己,这样才能谈得上教育孩子。
怎么初中孩子怎么教育才是最正确的?
1、重视孩子的自我发展
在初中阶段,孩子开始进入青春期,开始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这时候,家长应该尊重孩子的个性和兴趣,给孩子充分的自由空间,让孩子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事物并进行开展。这样能够激发孩子的自我认知和兴趣爱好,培养孩子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
2、接触孩子感兴趣的世界
来自时间和空间上的代沟,确实会为两代人的沟通设置障碍,要想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就需要我们放下父母的身段,主动走进孩子的世界,去接触、了解孩子感兴趣的事物,这样才能创造出更多的话题,让教育也变得更有说服力,只有在我们了解这件事物之后,才能帮孩子分析利弊,明辨是非,这样的引导也能让孩子更容易接受。
3、心理教育
心理教育是培养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一环。对于初中的孩子,要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引导他们学会自我调节,培养积极的态度和心态。同时,还要教育他们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培养沟通能力,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有足够的支持和鼓励。
4、注重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
初中阶段是孩子社交能力快速发展的阶段,家长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让孩子学会与同龄人交流,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同时,家长也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帮助孩子处理好与同学之间的关系,避免不良的社交行为。
5、培养独立自主的生活能力
初中孩子要逐渐独立,家长应该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例如,让孩子自己洗衣、做饭、打扫房间等,让他们学会独立生活。同时,家长还应该教育孩子如何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让他们能够自主学习和管理自己的生活。
初中孩子出现的教育问题?
1、学习方面:
两极分化严重。初二的知识增多,数学、物理、英语这些学科学习难度加大,部分学生对学习开始失去了兴趣,出现厌学,逃学等现象。
2、人际关系方面:
(1)逆反心理加重,公然在课堂上抵触老师的批评教育,公然和老师叫板。
(2)重视与同性同伴之间的交往的同时,部分学生开始把目光转向异性,以寻求心理上上的安慰。
(3)开始出现吸烟、上网成瘾、打架、公然早恋等现象。
3、生理上和心理上的表现:
(1)为了使自己得到内心真正的满足,他们往往简单追随、模仿、尝试,带来哥们义气、盲目强调个性等等不良习性。
(2)反感、敌对、叛逆、孤独、焦虑、偏激等等敌对行为和心理状态产生,与老师及父母之间的代沟由此形成。
随着考试成绩的揭晓,无论是虎妈狼爸,还是佛系家长,都免不了跟着一起紧张。孩子考好了,自不必说,满心欢喜,笑脸相迎。孩子考差了,则可能面对的是一顿“暴风骤雨”的侵袭。那么小孩考试差了家长应该怎么教育呢?
小孩考试差了家长应该怎么教育?
1、安放好焦虑的心
孩子考差了,自己心里也会感到失望、沮丧和愧疚,而家长的批评指责反而会在某种程度上抵消孩子内心的愧疚感。没考好这件事本身就会损害孩子的自信心,再加上父母的批评指责,孩子会更加自卑、产生消极的自我暗示,容易自暴自弃、厌学。父母的负面情绪和打击否定,会损伤亲子关系。 所以家长应该放平心态,减少对孩子的打击,这样孩子才能在学习上积极进取。
2、成绩背后的东西更重要
其实相较于成绩本身,家长更应该看到孩子的成绩反映出什么,帮助孩子分析,找出问题所在,与孩子平等耐心地沟通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同时,父母还需要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是不是因为自己的原因导致孩子养成了不良的学习习惯。总之,高分不捧、低分不骂,用温和理智的情绪、真诚的鼓励、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来引导,相信孩子的成绩一定会越来越优秀。
3、加强短板学习
为了更好的帮助孩子勇敢提问,家长应该引导孩子整理自己的疑点和难点,让孩子明确自己的短板和软肋,便于用最简单的表达阐述自己不明白的知识点,同时可以采取一定的敦促奖励机制,孩子每天放学都询问相关知识点有没有接受老师的讲解,适当的奖惩制度将大大增强孩子的信心和勇气,家长应该和老师保持紧密的联系,对孩子在学校的日常表现有个较好的把控,对于疑难问题可提前和老师沟通,方便老师在适当情况下引导孩子提问,给予孩子鼓励和勇气。
小孩考试差了的因素:
1、缺乏学习动力
学习动力问题是大部分家长容易忽视的问题,家长的理念中学生就是学习的,这很容易让孩子陷入为学习而学习的境地,并最终陷入厌学、倦学之中。
2、缺乏学习习惯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孩子小学时期是学习习惯养成最关键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孩子,后来学习成绩基本不会太差。如果孩子缺乏学习习惯,那么在学习上就会有很多不好的表现。
相关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