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9
现在有许多的孩子都会出现冷漠的现象,不懂得关心别人,不懂得感恩,有时甚至会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那么,什么样的家庭会养出冷漠的孩子?
什么样的家庭会养出冷漠的孩子
1、家庭不和睦,经常吵架的父母
父母经常吵架,长期生活在不和睦的家庭中的孩子,他的情绪、性格发展都会出现扭曲,变得感情冷漠,对他人缺乏信任,性格内向、容易退缩。
自己最亲的爸爸妈妈总像仇人一样相互攻击,会给孩子带来极度的不安全感。这样的孩子在其他小朋友面前总感觉低人一等,变得胆小、自卑。
2、过度溺爱型父母
很多孩子从小被百般宠溺,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生活中的大事小情,家长都抢着帮助料理、做决定。
家庭过于溺爱不仅剥夺了孩子自理能力的培养,导致孩子做事情总落后、磨蹭没有时间观念、不主动完成作业、不懂得与人交往,在性格上也会变得冷漠。
3、放手不管型父母
一些单亲父母、工作狂父母或享乐型父母,他们常常把孩子甩手给老人,对孩子不闻不问,他们只顾自己的感受,却很少对孩子担负起为人父母的责任。在这样家庭长大的孩子,缺少父母的关爱,看到其他孩子一家其乐融融的时候,幼小的心灵就会被冷漠感笼罩。
孩子感情变得淡漠的原因
1、父母与孩子沟通不足
因为孩子成长的过程父母没办法陪伴在身旁,所以孩子情感启蒙的关键期,父母也给不了孩子正确的指导。老人带孩子,除了吃饱穿暖外,给不孩子太多情感上的关怀,所以导致孩子的感情淡漠,不知道怎样表达自己的感情。
2、父母的情感太淡漠
有的父母自己本身的情感也很淡漠,所以他对孩子的态度也很没有人情味。例如,孩子考试考取了好成绩,他就会非常开心,不但表扬孩子,还会给孩子各种奖励;但是,如果孩子的成绩不理想,他不但不安慰孩子,还会批评孩子、贬低孩子,说孩子笨、蠢等等。
3、孩子缺少分享意识
现在大多数家庭都只有一两个孩子,而且因为生活水平提高了,平时父母给孩子买东西,都会给每个孩子都准备一份,所以,孩子的东西很少需要和别人分享,所以造成了孩子的分享意识不强。
孩子上学后,与同学之间的关系,多数是竞争的关系,例如要与同学比分数、名次等等,因此在孩子的生活中,学到的更多是竞争意识,而不是分享意识。
其实要与孩子建立亲密关系,每个父母都能够做得到。只要多留心,在点滴日常生活中,有着很多的空间和机会,让孩子与自己亲近。
有句古语,“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这句话很形象的让我们意识到环境对一个人的重要性。其实,孩子的成长,与他们生活的环境有着很大的关系。因此想要培养出一个优秀的孩子,家长要为孩子提供一个好的家庭环境,同时要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
什么样的家庭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孩子?
一、父母相爱的家庭。
看过一句话说:“孩子不是需要多么优秀的父母,更需要的是快乐的父母。”试想如果父母每天忙于工作,但是却将工作的压力带回家里,甚至夫妻感情差,经常当着孩子的面吵架,让孩子看到的都是板着脸,不快乐的父母。那么孩子的内心会是什么感受呢?这样孩子往往会感受不到爱,久而久之也变得很消极低沉,沉默寡言。
二、热爱阅读的家庭。
“腹有诗书气自华”,阅读对于气质的培养是非常有益的。爱上阅读等于是与所有的知识交朋友,随着时间的推移,从书本中汲取的知识也不断累积,相当于拥有终身学习的能力。而想要孩子爱上阅读,离不开整个家庭的氛围,如果父母是每天看手机,刷短视频,从不阅读的人,孩子也就很难对阅读感兴趣。
三、懂得尊重的家庭。
尊重孩子的前提,是信任。父母该做的,就是相信孩子能够处理好自己的事情。父母在孩子的生活中,应该是一个提供意见、善提意见的角色,应该是孩子的引路人、启发导师,而不是决策者。家长不仅要尊重孩子,更要在为人处世上尊重他人,孩子在这样的环境长大,能够学会自尊,更学会尊重他人。
四、充满正能量的家庭。
在家庭相处当中,一定要保持满满的正能量,尤其不要动不动就在孩子面前找借口、发牢骚。如果说你每次都找借口,孩子也会变得爱狡辩,事情做不好也不肯承认,每次都是一大堆的理由和你争论,这样的性格怎么会有出息呢?相反,如果说父母都是正能量的人,孩子也会变得积极乐观,遇到什么事情都会努力去做,不会逃避责任。
五、父母上进的家庭。
孩子其实无时无刻不在观察着父母,倘若父母停止学习,安于现状,却不能忍耐孩子安于现状,其实在孩子眼里是非常没有说服力的。父母的积极上进,自我提升,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孩子,因为孩子都想要超越父母来证明自己长大了。所以,想要孩子有进取心,父母不如先看看自己有没有进取心,从现在开始试着去让自己变得更好。
六、父母有自己梦想的家庭
俗话说:不管什么时候,一定要有梦想,万一实现了呢?其实这是特别有道理的一句话,确实是这样,有梦想的生活才会动力满满,要是连梦想都没有,那就是一个会出气的行尸走肉罢了,不能算是一个完整的人,孩子也一样,只有有了梦想,才会为之努力,不管这个梦想会不会实现,但有梦想就是一个好的开始。
七、终身学习的家庭。
孩子最好的教育,莫过于言传身教了,这就需要父母有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言行。没有天生的成功父母,也没有不需要学习的父母,成功的父母都是不断学习提高的结果。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孩子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当中,最终他就会变得和那个环境相一致了。
很多家长都抱怨自己家的孩子很自私,不懂得感恩父母。其实,孩子自私和不懂得感恩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来自于家庭环境,来自于父母的教育,所以,当家长们发现自家孩子出现一些问题的时候请看看自己是怎么教育他们的,因此,想要改变孩子也不难,首先要做的就是家长们要改变家庭环境,改变自己的教育方法。
什么样家庭导致孩子自私?
1、家长过于软弱的家庭
很多家长都意识不到家庭环境对于孩子的影响,只是觉得孩子懵懵懂懂的,啥也不明白,也不会受到影响。所以有些行为没有给孩子做好示范。人穷志短。有些家长在外人面前非常的软弱,有什么事情也不敢和别人理论,只能认怂。
在外面受了气或是受了什么委屈,也不敢和别人呛声,只是认为忍一忍就好了,别惹那么多事。孩子耳濡目染之下也就慢慢变得软弱自私了,在学校被人欺负了,也不敢和老师说,只能忍气吞声。
2、家长对孩子过于强势的家庭
有的家长非常强势,对孩子的一切安排的妥妥当当,让孩子严格地按照自己的计划走,孩子的想法一点都不在意,只是自己觉得好的就给孩子决定好。打着为孩子好的旗号,实则对孩子实行霸权主义,孩子没有一点自主的权利。孩子的模仿能力超强,自然也容易变得自私懦弱。
3、家长过于爱钱的家庭
这是一个金钱的社会,一切都是向钱看的。爱钱没有错,只是要懂得钱并不是一切。有些家长为了更好的生活,对于金钱过于看重。为了钱向别人卑躬屈膝、阿谀奉承,甚至连尊严都不要了,失去了自己的骨气。孩子自然也会变得自私懦弱,渴望金钱却失去了志气。
如何让孩子不自私?
一、多和小朋友接触
要给小孩子创造环境,多出去与别的小朋友接触,通过和小朋友一起玩耍,可以让孩子了解到,什么是合作,什么是分享,让孩子变得不再自私。
二、安排孩子勤做家务
父母可以让孩子帮你一起做家务,不要觉得孩子还小不让他们干活,家务劳动是家中每个成员的责任,所以,父母应该从小锻炼他们做家务活,让他们明白要承担责任。
这样可以让你的孩子变得更有担当,更有责任心。不要让孩子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坏习惯,只有勤快的孩子才会懂事,知道关心体贴别人。
三、鼓励孩子的正面行为
在孩子做对事情时的鼓励要比做错时的教训有效得多。无论多大的孩子,都很看重父母对自己的看法。表扬时一定要具体:“你为哥哥腾出地方来坐,肯为他着想,真是个好孩子,妈妈真为你高兴。”
四、取消孩子在家中“特殊”地位
在日常家庭生活中,要尽量不给孩子特殊待遇,合理满足孩子的需求,让孩子知道自己在家庭中与其他成员是平等的,消除其“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
五、真心表达谢意
孩子都会说谢谢,有些是真心在感谢,有些就是应付家长的要求,学会谢谢的目的是让孩子明白,不是所有人都理所应当为他做什么,孩子所有的获得都应该首先去感谢,感谢父母和家人。
什么样的家庭孩子内向?
1、父母较为内向的家庭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孩子。如果家长比较内向、不爱讲话,在长期的相处过程中,孩子潜移默化的被传染上这些特质,也会变得沉默寡言,看起来闷闷的。
2、缺少陪伴的家庭
许多家长都有一个误区,那就是觉得自己挣够钱,给孩子提供一个好的教育环境就可以了,于是只顾着在外面挣钱,忽视了对孩子的陪伴。
3、过分严格的家庭、喜欢打击的父母
为了能够让孩子从小养成好习惯,一些父母从小就会对孩子严格要求,无论生活还是学习上,都会给孩子提出非常高的要求。但是这种过于严格的成长环境,往往会给孩子带来非常大的心理压力,有很多孩子在这种环境当中会变得非常内向自卑。
孩子性格内向怎么办?
一、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
大部分性格内向的孩子往往是由于缺乏自信心造成的。因此,父母应该多给孩子鼓励和支持,激发他们内在动力,树立孩子自信心。多说鼓励孩子的话,如“加油,你真棒”。不要因为小事,就随意对孩子发脾气,这会使孩子更不愿意与父母沟通、不喜欢讲话。
二、鼓励孩子多参加活动
父母要多为孩子创造与他人说话的机会,让孩子多参与、多实践,在交往的过程中学会交往、发展性格。多鼓励孩子表现自己,让孩子在活动中体验成功与快乐,认识到自己存在的价值。
三、给予孩子安全感
孩子内向多由于缺乏安全感,总觉得自己不够好,所以不敢大声表达自己的想法,不敢和小朋友玩。父母应给予孩子更多的安全感。 父母要多抽时间,陪孩子一起玩游戏、读书等,给予孩子表扬,让孩子感受到自己很棒,增加孩子的自信心和安全感。
四、多鼓励
现在很多的家长教育孩子的时候,总是喜欢打击教育,不管孩子做的多好,也都要打击孩子,这样的做法只会让孩子变得自卑。因此家长要多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多鼓励孩子,这样的话孩子才会变得阳光!
五、帮助孩子建立更稳定的社交圈
父母可以识别一些家教良好的同学、朋友的同龄孩子,最好是有性格外向的,多做接触,建立友谊,一个稳定的小伙伴群体里面,互补的个性有利于孩子的情商、社交能力的培养和改善。
有家长反映说自家的孩子特别自私,对待事情特别的冷漠,自己的东西从不让别人碰,跟自己无关的事情一点都不关心。其实,孩子这种情况说明家庭环境或是家长的教育方式出现了问题,想要纠正孩子,家长们一定要找到原因,再顺势而为去引导孩子。
为什么孩子自私又冷漠?
1、家长的过分溺爱
独生子女家庭全家人的宠溺,或者在多子女家庭中,父母总是偏爱其中一个孩子,孩子所有要求家长都满足。
孩子就习惯了这种所有人都围着自己转的状态,渐渐地,就会不把别人放在眼里,也不知感恩。在他心中会形成这样的意识:我想要的东西就没有得不到的。
2、自我意识强烈
孩子的自主意识开始萌发,心理学上叫做“物权敏感期”。处于这个时期的孩子很抗拒和别人分享。
3、孩子得失心重
孩子之所以自私还有可能是因为得失心重,当得到一些东西的时候孩子会开心,可孩子一旦失去了这样东西,立刻就会变得非常懊恼。对于他们来说,利益必须要被自己占领,而且不能让所有人侵占。
4、周围不良影响
周围环境的影响,导致孩子变得自私。如果身边的人都很自私,孩子难免会被大家给熏染。尤其是孩子融入了一个氛围不好的集体当中,孩子便会效仿大家的性格,逐渐变成一个自私的人,其目的就是为了保证自身的利益。
孩子自私又冷漠该怎么纠正他?
一、多和孩子沟通交流
进入青春期,孩子会对父母有所保留,喜欢自己做些事情。在他们情绪失控激动的时候,了解孩子的内心所想,帮他平静下来,讲讲道理。
二、设身处地去理解孩子
孩子生理和心理的变化,会让他们迷茫和不知所措。父母要多设身处地的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孩子的心理感受和情绪变化,而不是麻木不仁和火上浇油。
三、经常带孩子感受外界的事物
很多孩子的共情能力差,是因为孩子把自己困在书面的表达之中,他们想用最简单的语言,最直接的方式回复同学的提问或者倾诉,孩子的这种想法过于单纯,因为现在很多孩子的抗击打能力比较差,他们不能接受太过直接的方式。
孩子出现这种状况因为孩子的思维固定化,与人相处的时候,不可以过于的公式化,要有人情味,所以家长可以经常带孩子外出,让他们感受周围的人与事,学会婉转的表达。
四、制定科学的教育方案
想要纠正孩子的自私,就要建立一个公平的家庭环境。家庭中的每个成员都要平等对待,可以照顾孩子但不能特殊对待,更不能随意地满足孩子的无理要求。给孩子树立规矩,孩子心中有规矩有敬畏,才不会形成凡事以自己为中心的意识。
五、让孩子学会分享
分享要从小开始教,虽然孩子可能还不太理解,但是家长要有意识地灌输这种想法。比如允许孩子交换玩具、和小朋友分享食物。但是要注意不要强迫孩子与他人分享。要让孩子感受到分享的快乐。
有自信的孩子是什么样?
1、敢于探索。
对新事物有好奇心是孩子们的天性,但是敢不敢探索又是另外一件事了。有的孩子虽然对事物充满好奇心,但是他们害怕失败,所以总是在原地踏步,甚至想等待别人的劳动成果,这类孩子可以说是不自信的。而有的孩子面对新事物敢于探索,不怕失败,说明他们的内心是极度自信的,这类孩子以后也更容易成功。
2、敢于质疑。
生活中,有的孩子在面对父母、老师的安排时,只会一味的顺从和接受,即便内心有质疑也不敢提出来。但自信的孩子就不一样,他们在面对一件事时,有自己的想法,并且心中有疑问就一定要提出来,并且搞明白原因。
3、自己会给自己打气。
孩子们的能力有限,在做一件事的事情,难免会有困难和失败。有的孩子只要一碰到困难,就想着寻求别人的帮助或者放弃,这类孩子身上其实还是缺乏那股韧性、自信。但有的孩子遇到困难,反而不会放弃,甚至他们还会自己给自己打气,说一些自我鼓励的话。这类孩子,内心是非常有自信的,如果你家孩子有这个特点,真是太棒了。
缺乏自信的孩子家长怎么引导?
1、遇到困难,先让孩子自己想办法解决。
增强孩子的自信心,最为直接的方法便是让孩子迎难而上。当孩子遇上困难的时候,家长不要急着帮孩子解决问题,试着给孩子一些时间和空间,让孩子自己去摸索。在这个过程中,孩子能一点点克服内心的恐惧,当他们找到正确的方法去解决的时候,他们会非常的有成就感,并对自己充满自信。
2、多给予关爱、支持和鼓励。
当孩子担心自己某些事情做不好或不会做,但是他有这个能力将这件事情做好的时候,父母应该多给予支持和鼓励,可以帮孩子一起完成这件事情,在帮助的同时给予关爱,让孩子体会到其实事情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难,只是她自己不够自信而已,将孩子心目中的大困难化为小困难,从而一步一步的去克服,孩子的自信心就会一步一步搭建起来。
3、鼓励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
如果孩子不够自信,可以让孩子多参加不同类型的活动,通过锻炼也能克服自己的缺点,把短处变成长处。而每次成功后的反思更会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进步和身上的优点,变得越来越自信。
4、允许孩子犯错和失败。
孩子的进步来自他们对新事物的尝试,只要是尝试,就有可能面临犯错和失败,在这当中,孩子是畏惧不前,还是勇往直前,往往取决于父母的态度。如果父母允许孩子犯错和失败,孩子自然就有信心和勇气去尝试。否则,父母对孩子过于苛求,遇到挫折和失败就责骂孩子,孩子就会滋生出一种输不起的负面心理。在这种心理的影响下,孩子就不敢轻易去尝试了。
5、父母要对孩子有信心。
有些孩子在外貌、体型、体力等方面的缺陷会让他觉得见不得人,从而陷入自卑。若想让孩子克服自卑感,首先父母自己要对孩子有信心。如果父母都嫌弃孩子,那么孩子怎么自信?
缺乏自信的孩子有哪些表现?
1、过度贬低自己。
内心自卑的孩子无论本身多么优秀,却还是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好。他们总是会怀疑自己的能力,不断地贬低自己,逐渐越来越害怕与人交往,错失原本炙手可得的机会。
2、不敢反驳别人的话。
当家长或其他人说到令自己讨厌的话题时,有的小孩子会制止、反驳别人的话,而有的小孩就会选择默默承受。一般内心自卑的小孩无论别人对他说出怎样的话语,也不敢大声去反驳别人的观点,只能默默接受,默默地在心里难过。
3、不敢和别人一起玩。
我们经常能看见一群小孩子蹲在路上说着小话、玩着大人不理解的游戏,时不时能听见他们的笑声传入我们耳中。然而,在那群玩闹的小孩子旁边偶尔也会站着一个小朋友,他看着好像很想融入到那群小伙伴中,却一直不敢移动他的脚步,只能紧紧地依偎在家长身边,这种现象就是常说的“怕生”,也是孩子的自卑心理在作祟。
自信的孩子是什么样子?
1、敢于面对。
敢于面对是一种积极的生活状态,敢于面对的孩子内心也是自信的,在发生一件事情的时候不会想着逃避,不会去想这件事情带给自己的麻烦,这样的自信会让孩子以后做任何事情都比较容易成功。
2、勇于探索。
最好吃的菜一定是下一道,最好玩的东西也永远是下一个。在不断的探索过程中,找到最自信的自己,每个自信的孩子都喜欢主动出击,喜欢深挖那些自己没有见过的东西。自信的建立就是在自己擅长的领域里一次一次的肯定自己,勇于探索的孩子在探索的过程中就形成一种自信心。
3、敢拒绝他人。
“不敢拒绝”源于孩子的不自信。平时在生活中,家长教育孩子就习惯命令式的传达,经常要求孩子“听话”,因为孩子的内在心理需求经常被忽视,当再次有合理的需求出现时,他们就缺乏勇气表达出来了。而自信的孩子往往有一说一,不会过于在乎别人的看法,敢于拒绝别人。
4、独立性较强。
自信的孩子,从小就具有很强的独立性,他们不会像其他小朋友一样,凡事都依赖父母。这类孩子的表现就是,自己能做的事情就自己做,把寻求父母的帮助留在最后。因为他们相信自己一定能够很好的完成,遇到困难也不会轻易退缩。
不自信的孩子怎么教育?
1、不作比较。
拿自家孩子的缺点跟别人的优点比,这对孩子不公平。正确的做法是,拿孩子跟以前比,只要这段时间有进步,就应该为他高兴。
2、挖掘“例外”。
当孩子在某方面表现出自信心不足时,比如害怕当众演讲,家长可以找出“例外”,把他某次演讲不紧张还得到很多人赞扬的场景重温一遍,用“例外”让孩子看见自己并非那么糟糕,引导孩子进一步思考:“你当时怎么做到的?”逐渐使其克服心理障碍。
3、教会孩子用钱。
尽早的教会孩子有理财的思想,可以让孩子更加独立。独立性强的孩子,往往都有自信心,因为他们在判断中就能锻炼自己的自信。
4、放手给孩子创设锻炼的机会。
家长越是不放手给孩子锻炼的机会,孩子就越是容易自卑。把孩子关在一个“瓶子里”保护起来,看似在为孩子好,但这实际上是在削弱孩子的动手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加剧了孩子自卑心理的形成。因此,家长对孩子不要从小事事包办,替他们把什么事情都做好,而是要放手给孩子创设锻炼的机会。
5、鼓励孩子。
鼓励孩子是每个父母都应该必备的一个技能,当孩子做了一件好事或者考取了一个好成绩,父母要及时的鼓励孩子,表扬孩子,让善良和荣耀植根于孩子内心,这样孩子的内心就是充盈的,充满自信的。而当孩子垂头丧气的时候,父母也要鼓励孩子,重新振作孩子的精气神,不要让孩子一直消沉下去,一个好的精气神也是自信的一个体现。
6、父母先要做个自信的人。
道理很简单,父母是孩子与生俱来的第一任老师,如果父母自己都是个不自信的人,又怎么能要求孩子做到自信呢?只有父母首先是一个自信的人,孩子才能在朝夕相处中受到父母的熏陶和影响,变得越来越有自信。
7、给予孩子足够的爱。
父母要给孩子足够的爱,才能培养出一个自信的孩子。一个在充满爱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肯定比在缺少爱中长大的孩子要自信的多。父母给孩子足够的爱,能让孩子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感受到父母就在自己身边的安全感,这样的孩子会很坚强,在生活中也足够自信,因为他们知道,父母就是自己最强有力的后盾,不管什么时候,当他们需要帮助时,父母永远在身后支持他们。
相关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