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6
内向胆小不爱说话的孩子是可以改变的。但是需要家长正确的引导,如果家长在这方面没有一个好的教育的话,孩子的性格将会更加不好。因此,不仅需要家长对孩子多开导,还需要家长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给孩子做一个积极乐观的学习榜样,让孩子能够勇敢突破自己。
孩子内向胆小不爱说话怎么引导?
1、夫妻和睦很重要
有些孩子原本性格活泼开朗,当受到父母关系的影响,变得内向胆小。父母尽量避免在孩子面前争吵,在夫妻关系和睦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性格会更加的开朗活泼,内心更多的阳光。
2、多与同龄人交往
爸爸妈妈们可以带孩子多点到同龄小朋友家做客,或者邀请他们过来陪孩子玩,当孩子尝到小主人的滋味,一般都会兴奋、喜悦,忙里忙外地招呼自己的小客人,这样不知不觉中他们就增强了自信心,塑造了开朗的性格。
3、保护孩子自尊心
爸爸妈妈要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关心他们的行为,鼓励孩子多点发言,切勿采取粗暴简单的教育方式,剥夺孩子发言的权利。父母还要有意地培养孩子应对困境的能力,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把一时的沮丧丢在脑后。
4、主动与孩子交流
性格内向的孩子一般都是少发言,这时候就需要家长多与孩子交流,了解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和需要,正确引导孩子谈谈自己对事物的看法,鼓励孩子通过语言来与小伙伴进行沟通交流。
5、积极为孩子创造与外界交往、接触的机会和环境
如果是由于性格造成的,父母不要急于纠正,允许孩子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在尊重孩子意愿,不受威吓的情况下,使孩子逐渐投入外界去接纳新的人和事物。如果是受环境影响的,应积极为孩子创造与外界交往、接触的机会和环境。
孩子内向胆小不爱说话的原因:
1、没有给孩子充足的爱
大人总觉得孩子不懂事,其实小孩子内心才是最敏感的,父母对他的言行会直接影响到他的身心发育。如果家长很少陪伴孩子,孩子长期处于孤单缺爱的状态,内心难以有温暖踏实的感觉,就容易造成性格缺陷。
2、没有经常鼓励孩子
孩子的自信,一方面来自于做事成功后的自我肯定,另一方面则来自于父母的鼓励。有些“刀子嘴”家长,明明心里是想称赞孩子的,话到嘴边却变成了“你这次是走运了才考第一名,下次不一定会考成什么样子”,这些话会带给孩子负面暗示,让他认为自己就是别人差,再怎么努力也不行,形成不良的性格。
3、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
由于家庭中的大人不善于对外交往,孩子和外界联系少,缺乏交往经验。现在的孩子大多生活在公寓式的小家庭里,长期被关闭在室内,缺少学习人际交往的生活空间,造成在交往中怕生、胆怯。
孩子内向胆小,虽然只是一种性格问题,但是如果不加以引导的话,长大之后也会影响孩子的正常生活,孩子会慢慢变得孤僻,没有朋友。那么孩子内向胆小怎么引导?
孩子内向胆小怎么引导
1、父母做好孩子的榜样
孩子的天性是模仿,他们主要模仿对象是父母,有些父母平时在生活中就是一个胆小怕事、懦弱的人,这种性格反射到孩子身上,孩子自然也就胆小内向了。
2、尊重孩子
父母不要打骂孩子,不恐吓孩子,不拿孩子与人比较,不对孩子提过高的要求,对孩子做的事情要多做正面的评价,培养他的自信心。
3、营造家庭氛围
家庭氛围融洽的孩子,基本上是性格开朗,如果父母经常吵架,则孩子性格自卑胆小。
4、培养兴趣
父母要发现孩子的兴趣爱好,并加以培养,当孩子有了自己的才艺,自然做事情有自信。
孩子内向胆小的原因
1、先天的因素
孩子的父母性格较内向,不善于与人交往,孩子遗传了父母的性格。
2、环境因素
现在的孩子都被家长保护地过好,加之住在密闭的空间,长期没有与人交往,造成孩子性格孤僻胆小。
3、没有安全感
有一种孩子,如果安全感未能很好地建立,那么他们便对外界充满了不信任,并且会有逃避的倾向。
自卑是后天形成的,它是由成长环境中的某个事件或某种打击引起的一种后天体验,而不是与生俱来的。
自卑内向的孩子我们怎么去引导?
一、拒绝比较
父母不能拿他们和其他孩子比较。即使他们真的比别人差,也要多鼓励他们,对他们小小的进步给予肯定,告诉他们在父母心中他们是最好的,会一直支持他们,这会增强他们的自信。
二、尊重他们的内心想法,让他们做出自己的选择
父母不要替孩子做决定,孩子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家长必须学会尊重他们的意见,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想法来选择,做错了也没关系。只有经历过孩子才能真正的成长,他们在遇到困难时才不会胆怯、自卑、回避,才能增强他们的勇气和信心。
三、培养孩子自我能力,为孩子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
从很小的时候起家长就要培养他们自己独立做事的能力,锻炼自我的能力。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以及其他可以登台表演的活动,让自己在舞台上充分展示自己,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增强自己的自信心。
孩子自卑内向有哪些表现?
一、自我评价低,总觉得别人不喜欢自己
二、害怕失败,不敢在他人面前表现自己,总是避免参加比赛
三、经常情绪低落
四、很敏感,过分在意别人的评价,渴望别人的肯定
五、难以集中注意力
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很多人在小时候就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架势,遇到什么事情都会勇敢面对。不过,反过来现在也有很多小孩,从性格软弱,见人就往家长身后躲,在学校也是经常被人欺负。要想改变孩子不妨试试下面这几个方法。
孩子胆小,内向,不自信我们要如何引导?
1、给予孩子尊重和认可
父母要尊重孩子,尊重他们的想法,生活中遇到问题要多和孩子交流讨论。父母要以朋友的身份和孩子进行沟通交流,经常和孩子谈心,了解孩子对于事物的看法和内心的真实情感情绪。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给予孩子更多的认可和肯定,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2、给予孩子赞美和鼓励
大家都喜欢得到别人的认可和赞美,小孩子也一样。因此,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家长和老师要多给予孩子赞美和鼓励,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例如,当孩子完成一幅美术作品,家长要及时肯定孩子的劳动成果,丰富的画面,和谐的色彩搭配,画面中展现出的丰富想象力等,都是值得夸赞的。家长要及时发现孩子的闪光点,给予孩子鼓励和赞美。
3、避免过多的比较孩子
父母是否曾经说过“为什么不能像妹妹一样保持房间整洁?”之类的话,这似乎是说服孩子打扫房间的理由,但随着时间的流逝,这可能会导致孩子的产生自卑心理。父母应该确保赞扬每个孩子的特定长处。这不仅有助于提高他们的自信心,而且还将帮助他们塑造自己的特定身份。
4、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家长要给予孩子“适度的爱”,如果爱得太多,就会导致“溺爱”的负面情况出现,孩子永远也长不大,总是脱离不开家长的怀抱,最终一步一步走向“啃老”的道路。家长如果忽视孩子的感受,对孩子的关爱太少,会让孩子感觉不到温暖和关怀,内心会变得空虚和抑郁,进而不愿意主动和外界进行交流。
5、让孩子参加户外活动
父母对孩子过度溺爱会使他们从小养成养尊处优的心态,无形中便增强了孩子对父母的依赖性,应该更多地让孩子跟其他小伙伴一起玩耍,给孩子一个多与人交流接触的空间,帮助孩子培养出阳光自信的心态。
6、培养孩子的兴趣特长
优良的兴趣特长对提高孩子的自信心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个没有兴趣没有特长的孩子很难引起周围人的关注和赞赏。例如,孩子天生都是喜爱画画的,家长们可以多关注少儿美术教育,给孩子选择合适的美术培训班,让孩子在绘画中培养兴趣爱好,锻炼各方面的能力,在和小伙伴的学习交流中,培养合作精神和良好的性格。
7、营造家庭和睦的欢乐氛围
一个家庭是否幸福,对于孩子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经常吵架的父母,带给孩子心灵上的伤害是很大的。现在生活压力都很大,难免会把工作上的情绪带到家里,一言不合就吵架,尤其是在孩子面前吵。孩子就会害怕,就会陷入恐慌,从而变得内向,不敢与人交流。所以,有什么问题父母要好好沟通,千万不要在孩子面前大肆争吵。有什么问题可以到外面解决。
作为父母,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说起话来能够开朗自信、落落大方、侃侃而谈,活像一个可爱的小人精呢?无奈孩子胆小、害羞、不爱说话,你是否还在发愁如何让你家孩子越来越爱说话、越来越开朗?不妨来跟这篇文章来学一学!
孩子胆小不说话怎么引导?
1、作为家长不要太强势
家长首先要知道平时不可以太要强,一些小事情让孩子自己动手去完成就好,要对孩子有耐心,不要迫不及待的大包大揽,要注重锻炼孩子的独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孩子的信心,从而让孩子变得更加自信。
2、家长学会倾听孩子心声
在生活中很多家长平时都处于苦口婆心教育的状态,其实往往话说得太多,孩子反而会听不进去,而且一件事情反反复复的和孩子强调,孩子会逐渐的怀疑自己的能力。家长要做的就是平时多听孩子说,要明白孩子哪些地方是自己不敢去做的、哪些地方是自己不会的、哪些地方是自己不想去尝试的,然后家长再对症下药。
3、支持他们交朋友
孩子性格内向,在学校如果遇不到愿意主动交朋友的人,或许整个学生时代都很难找到朋友,所以父母在这个时候应该主动的去支持他们交朋友。因为圈子会影响一个人,无论是说话风格还是兴趣爱好,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被影响,性格也不例外。
4、家人给予暗示
如果家里的孩子非常胆小不敢说话,那么家人在外面与别人交谈的时候最好不要说“我家孩子就这样,胆小”“他见到外人从来不说话”这样的言语。因为总是说这样的话就会给孩子一个心理暗示,让他们感觉自己就应该沉默寡言。所以家长们应该用鼓励的方式去让孩子说话,经过几次的联系只对这种打招呼有了一种熟悉的感觉,这样才不会出现胆怯的情况。
5、多鼓励少批评
有些孩子天生比较害羞,父母不要着急,可以适当降低一下对孩子表达能力的要求,只要孩子主动表达了就多给他们鼓励,孩子会越来越愿意跟人交流的。多鼓励孩子独立做一些事情。让孩子学着独立思考,减少对父母的依赖,遇到困难时鼓励他说出来,一起解决。
6、将自己与孩子处于同等的位置
父母不要将自己摆在一个高高在上的位置,这样只会加深与孩子的隔阂。将自己放在与孩子同等的位置,与孩子交朋友,常和孩子沟通,聆听孩子的心声。同时也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吵架。
7、家长接纳孩子
家长要遵照孩子气质类型的特点来培养孩子,不要逼迫孩子,催促孩子,给予孩子成长进步时间。孩子接纳自己,要在家长接纳孩子的前提下,家长不要灌输孩子羞怯是可耻的心理现象,不爱说话就没有朋友等话语,这样是给孩子误导。要告诉孩子会害羞是正常的,允许自己有这种心理状态。
孩子敏感内向,有时候因为他人的一句话,也要闷闷不乐好几天,很多家长不知道如何是好。其实这跟孩子抗压能力有关,很多家长生怕孩子受一丁点委屈,把孩子保护太好了,于是出现孩子敏感脆弱。那么家长该怎么办呢?
孩子敏感内向怎么引导?
1、不要给孩子贴标签
如果孩子内向,家长们也不要总是对孩子说你很内向、胆小,更不要当着孩子面对其他人说。因为这种心理暗示,会让孩子认为“我就是这样的人”,从而变得越来越内向、敏感。
2、让孩子多多锻炼
有的家长知道自家孩子不爱说话、害羞,所以遇到什么事情,都是自己帮孩子说,成了孩子的“传话筒”。这样做虽然让孩子当时很舒服,但是这样就是在“惯孩子”啊。家长的保护让孩子得不到锻炼的机会,遇到什么事情都靠着爸爸妈妈,只会变得更加害羞。
3、不要什么事情都大包大揽
家庭以孩子为中心,什么事情都大包大揽,家人过渡溺爱,总觉得孩子小,或者是父母对孩子了解得不够,太多的父母喜欢替代孩子做决定,甚至直接替代孩子做事,他们如此大包大揽的理由大多数是“孩子的思维、经验还不行,他们无法做出正确的决策。”这都会导致孩子在面对事情的时候,挫折感受强烈,改善家庭养育状况是当务之急。
4、改变对孩子说话的态度和语气
一般来说,那些经常对孩子大吼大叫的家长,往往和学历无关,其实是受观念所影响。只要家长知道你们的说话语气有问题,不妨从现在开始,降低对孩子说话的音量,不要再大嗓门喊了。和孩子说话时要减少话语量,这样对孩子的听觉神经会减少刺激,舒缓孩子在父母面前的紧张感。
5、鼓励孩子大胆去做
家长不妨手把手教孩子做事方法,让孩子学会后放开大胆去做,哪怕做不好也不要紧。当孩子得到父母的允许,并经常被鼓励与赞许后,胆子自然就会慢慢变大。
6、学会欣赏孩子
多去发现孩子身上的优点,面对别人的夸赞,不要一味的谦虚否定,可以给与正面的回应。比如:别人说“你家孩子真聪明”时,你可以回一句:“是的,他很努力,你家孩子也很不错呢”。这样一来,既肯定了自己的孩子,也不让对方难堪。父母的肯定和认可,给与孩子的是爱与关注,是孩子自信的基石。
7、要给孩子爱与能量
正面地表达我们对孩子的爱,常跟孩子说“谢谢你,有你真好”“你能帮帮妈妈吗”等等,让孩子感受到他的重要性,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当孩子做错事情的时候,相信他也不想如此,作为父母,我们应该相信他有能力改正错误,并引导他怎么解决问题,从而让孩子对自己充满信心。
相信不少家长都头疼过,自己孩子内向还爱发脾气,让人捉摸不透不知道为什么。其实孩子会出现这种现象跟家长的教育方式息息相关。家长不妨可以看看这篇文章,应该会对你有所启发。
孩子内向爱发脾气暴躁怎么引导?
1、家长学会控制情绪
孩子很容易被大人的情绪感染,也会模仿大人和大人学习。所以,如果家长们情绪很大,爱发脾气,那么孩子也会被影响。当孩子遇到不顺心、讨厌的事情时,也会采取发脾气的方法来宣泄自己的情绪。因此,如果孩子做错了,家长们一定要先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冷静下来,不要在孩子面前发脾气。
2、家长要学着去理解孩子
当孩子在外面看起来特别谨慎小心的时候,父母千万不要急于去让孩子改变。家长应该要理解自己的孩子,当孩子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下变得胆怯是很正常的,家长应该去帮助孩子放下恐惧的心理,学会和别人进行社交,慢慢的孩子就不会变得胆小了。
3、让孩子明白凡事都有规则
父母爱孩子就应该从小教孩子懂规矩,懂礼貌,让孩子明白凡事都是有一定的规则,家里和外面一样也不例外。在家里,孩子不尊重长辈,是要被教训得,是不允许孩子对大人大吼大叫的。对于父母不允许的事情,就算孩子再怎么哭闹,父母也不要妥协,以免给孩子养成一哭闹就能得到满足的心理。
4、培养孩子自信心
内向的孩子内心敏感,非常看重家长的态度,因此家长要多点表扬,让孩子更加自信。内向的孩子极容易没有自信,因此,要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做个内心强大的孩子。
5、提高陪伴质量
能发现孩子的特点和兴趣,并且根据孩子的特点和兴趣发展孩子积极健康的兴趣爱好。家长陪伴孩子做一些孩子喜欢的运动、游戏和探索之类的。这样既能改善亲子关系,又能让孩子感受到幸福感和爱的滋养,特别是体育运动,对于孩子的焦虑问题有非常好的正面影响。
6、家长以身作则
孩子虽然小,但是他们不傻,所以我们家长要时刻以身作则,给孩子积极正向的引导。在遇到孩子哭闹撒泼的情况,我们要先反省一下,是不是我们先给孩子留下了不好的印象。在教育孩子这件事上,绝对不能只针对孩子一个人,家长自身的榜样力量是最不容忽视的。
7、多带孩子接触外界
给孩子报个兴趣班,多接触一些小朋友。或者带孩子出去旅游,见见外面的世界,可能会让孩子更加开朗。性格内向并没有太多的不好,家长不必嫌弃,要尊重孩子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