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5
关于孩子性格的养成问题,家长一定要予以重视,要不断充实自己,找到适合孩子的教育方式,这个才能帮助孩子养成一个积极向上的性格。那么胆小的孩子有什么方式可以引导?
胆小的孩子有什么方式可以引导
1、多和同龄人交往
胆量是在交往中锻炼出来,孩子特别需要与同龄人交往,这是孩子与大人的交往不能代替的。家长从小要为孩子提供与小伙伴交往的机会,到小朋友家串门、做客,与邻居的小伙伴一起玩等等。孩子上幼儿园,最重要的不是学知识,而是体验社会化的过程,让孩子从中学会与人交往、沟通的技巧。孩子的交往能力,是随着交往机会的不断增多而逐渐提高的。
2、倾听孩子的心声
家长要注意倾听孩子的心声,不要自己想当然。中国家庭表面上是以孩子为中心,实际上是以家长意志为中心。不少家长要孩子学这个学那个,表面上是为了孩子好,但其实家长并没有站在孩子的立场,仔细考虑孩子到底想要什么,愿意做什么。要给孩子表达的机会,而不是想当然地为孩子做主。
3、父母要摆正心态
父母一定要摆正心态,千万不要把自己的压力转嫁到孩子身上。如果父母在工作、生活中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就对孩子发火、唠叨,那么孩子的情绪也会受到影响。当孩子身上的压力超过他的承受能力,就会表现出行为偏差,比如做事磨蹭、畏手畏脚、睡眠不好等等。
总之,父母需要认识到自己的教育责任,积极转变自身的教育行为,给孩子营造轻松、民主、和谐的成长氛围,并针对孩子的问题更多落实在具体措施设计与引导上,而不是简单的说教,相信孩子会逐渐变得大胆、自信起来。
胆小的孩子怎么引导
1、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父母不能强迫孩子一下子变得开朗,需要孩子接触不一样的环境,父母不要随意的指责孩子,会挫伤孩子的自信心,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多鼓励和表扬孩子,增强孩子的自信心,给予孩子肯定和鼓励。
2、让孩子多和别人接触
要改变胆小的性格,需要孩子多和别人接触,不同的环境接触不同的人,让孩子逐步克服胆小的心理,从而改变胆小的性格。
3、给予孩子鼓励
要给予孩子鼓励,要引导孩子去尝试不同的事物,要勇于参与,父母也要鼓励孩子,时间久了孩子会变得自信。
对于胆小不敢表达的孩子有什么方法?
1、多鼓励多夸奖
多肯定孩子的功劳,多理解他的感受,在遇到的事情的时候陪孩子一起解决。做错了,就鼓励他找到错的地方然后改正,继续尝试。做得好的时候,予以积极的肯定,让孩子得到认可的喜悦,拥有信心。
2、多带孩子出门
总是待在家里的孩子没有别的孩子见识广,所以在与人沟通时就会有距离感,没有话题可以沟通。久而久之就越来越不爱说话,越来越不自信。带着孩子多去看看广阔的世界,见识到更多有趣好玩的事物后,能一定程度上激起孩子内心的分享欲望,以及更多的探知欲和好奇心,变得更加外向,乐于求知和交流。
3、营造家庭和睦的欢乐氛围
一个家庭是否幸福,对于孩子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经常吵架的父母,带给孩子心灵上的伤害是很大的。现在生活压力都很大,难免会把工作上的情绪带到家里,一言不合就吵架,尤其是在孩子面前吵。孩子就会害怕,就会陷入恐慌,从而变得内向,不敢与人交流。所以,有什么问题父母要好好沟通,千万不要在孩子面前大肆争吵。有什么问题可以到外面解决。
4、从小事做起
没有毅力是孩子胆小怕事的另一个心理根源。毅力不强的人,当他觉得困难难以克服时就会有退缩心理。但积累克服小困难的胜利就能逐步培养起人的克服大困难的毅力。所以,应要求孩子从小事情做起,特别是那些他最忽略也最容易暴露意志弱点的小事做起,培养毅力。
5、不要当众指责、羞辱孩子
这样只会增加孩子的压力和挫折感,使他更加胆怯和退缩。当孩子不肯叫人时,不要当着客人的面强迫他叫,也不要说"人都不会叫,是个哑巴"等责骂和羞辱的话,而应当等客人离去后再耐心教育和鼓励孩子。
6、要顺其自然,切勿操之过急
孩子胆怯的不良心理行为是随着年龄增长,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逐渐发展而来的,不能指望一朝一夕就能克服,一定要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耐心引导。
7、找到内因,对病下药
也许孩子只是内向,是先天造成,是家庭环境无法改变造成,但孩子却十分懂事听话,就不要有过多的担心,因为内向和外向没有好坏之分,只有乐观和悲观才会造成人心理上的改变,多尝试和他交流,即使内向,但内心快乐,他的心里也是健康的,不要因此而瞧不起他,因为孩子的自尊是一切美好生活的前提。
大家都知道经常玩手机是有危害的,可还是很多家长“明知故犯”,因各种原因让孩子经常玩手机,甚至还为孩子配置手机。希望每位家长都要负起责任,重视孩子玩手机这件事的影响,若是等到孩子已经沉迷其中受到伤害的时候那就晚了。
经常看手机的孩子有什么危害?
1、手机辐射对孩子成长不利
儿童颅骨厚度明显低于成人,对辐射的吸收率明显高于成人,也就是说儿童使用手机时,大脑对手机电磁波的吸收量要比成人多60%。而且孩子的神经系统正处于发育阶段,手机辐射会破坏孩子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从而引起记忆力衰退、头痛、睡眠不好等一系列问题。
2、对于手机产生依赖
手机对于孩子的吸引力是很强的,尤其是沉迷于手机,更是会对手机产生依赖,一旦不能玩手机孩子很容易哭闹,甚至是会烦躁,这样对于孩子的成长是很不利的。网络世界的信息良莠不齐,对于孩子的心理的发育也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3、影响学习
这对于不少家长来说都是最头痛的问题,一般爱玩手机的孩子,手机必然会分散孩子的很多的精力,这很影响孩子的学习,有的孩子甚至为了玩手机连作业都无法完成。而且就算是学习时,也很难集中的注意力。
4、影响人格和社交能力
经常使用手机玩耍的孩子常常沉迷于虚拟世界,而忽略了现实生活。他们的个性将变得孤僻和易怒。他们将变得越来越不愿社交,不愿意与他人玩耍和交流。
经常看手机的孩子要怎么改变?
1、加强和孩子内心的连接,多关注和理解孩子,随时注意到孩子的变化。当孩子特别想玩的时候,家长要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孩子。
2、让孩子获得高自尊感。所谓高的自尊感,就是人可以体验到自己很棒,很有力量等等的感觉。每个孩子都需要这种感觉,需要被认可和肯定。所以说,家长多认可和肯定孩子,在他遇到困难的时候多支持他,让孩子在现实生活中体验到高的自尊感,那么孩子就不会沉迷于虚拟世界。
3、多给孩子寻找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做,让他的课余生活变得丰富,孩子在做这些事情的过程中可以获得更多的乐趣,他们自然就不会花费大量的时间沉迷于网络了。
4、家长也要注意孩子的习惯培养。家长就要少在孩子面前玩手机和电脑,建议在家里家长把玩手机和玩电脑的时间改为读书的时间,小一点的孩子改为亲子阅读的时间,又养成了孩子读书的好习惯,同时还和谐了亲子关系。
5、让孩子意识到手机的危害。你不说,孩子可能一直不觉得玩手机有什么危害,比如会让视力下降,影响学习,朋友减少,体重增长等等。与此同时,大家还要帮助孩子增强自控能力。
孩子为什么会经常看手机?
1、孩子的好奇心强,但是自制力差。手机功能很多,并且具有很强的娱乐性,而小孩子天性好玩,好奇心又强,所以肯定要对手机感兴趣的,但是因为自身制止力很差,玩起来却不知时间长短,就会慢慢产生痴迷状态。
2、生活环境的限制。现在人们的生活环境,相较于以前有很大的差别。一般孩子们很少有出门活动的场地,往往一出门就是马路、各种店面等等,所以很多孩子被迫待在家里,渐渐的,功能繁多的手机就可能会成为孩子的“最佳伴侣”。
3、受到家长影响。手机的普遍性毋庸置疑,很多做家长的也是经常抱着手机不放,这就会给孩子一种心理暗示,因为孩子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就会开始模仿大人的行为,从而痴迷上玩手机。
4、家长无力陪伴。很多家长工作都是比较忙的,继而没有时间陪伴孩子,导致孩子无处“倾述衷肠”,只能与手机为伴。
对于沉迷手机的孩子该怎么教育?
1、家长要做个好榜样
如果不想孩子玩手机,那么父母就要做个好榜样。工作回家后,大家要多抽时间陪伴孩子。只要孩子在身边,最好都不要玩手机。在孩子禁玩手机期间,请家长陪着孩子一起坚持!不想让孩子沉迷游戏,自己就先做到,不沉迷手机。
2、陪孩子时不玩手机
当家长在陪伴孩子的时候,无论是陪写作业还是陪玩,可以提前将手机静音,并且不让手机暴露在孩子眼前,不因为手机忽略了孩子,保证家长的陪伴是一心一意的。那么,传达给孩子也是正面的反馈,而不是孩子以后有了手机就不再需要家长的陪伴了!
3、孩子闹脾气时不拿手机哄
孩子是情绪多变的物种,有时候谁也没惹他,他自己一个人生闷气或者来闹闹你。家长觉得烦,怎么哄都不听,这时候就拿出了大法宝——手机。而孩子的手机瘾多半就是这样染上的。因此,家长要坚持自己的原则,不管孩子怎么闹脾气,不要用给孩子玩手机的快速解决方法,不要养成孩子依赖手机的坏习惯。
4、别把手机当做奖励孩子的筹码
很多父母在孩子捣蛋调皮或者叛逆时,喜欢用手机作为筹码。当孩子不吃饭、不听话时,以让孩子玩手机为交换条件让孩子听话。如果孩子每次叛逆都能得到这样的‘奖励’,那么他们自然而然就会对手机形成依赖。
5、限制孩子玩手机的时间
不可否认,手机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就连我们大人也不能完全拒绝手机诱惑。但是,家长可以制定规则,限定使用手机时间。比如:一次不能超过20分钟、不要在黑暗当中玩手机、不要离得太近、不要躺着玩等等。
教育孩子的方式有很多,而打骂教育从来不是一种好的教育方式。经常被父母打骂的孩子,会对父母变得疏远,因为打怕了,不管父母说得对或是错误的,都对父母唯命是从,久而久之,会让孩子变得自卑,懦弱。在感情方面也会和父母渐渐疏远。这样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心,引发叛逆心,挫伤孩子的自信心,留下阴影。
天天打骂孩子,对孩子有什么影响
1、自尊心会得到伤害。当自己无论做什么事情,父母都喜欢责骂自己,那么就会感觉“自己不是亲生的一样”。自身也完全没有一点自尊心,无论做什么事情,总感觉到自己都是错误的。然后当遇到难题时也不会勇于面对。
2、性格会得到改变。
孩子长时间活在父母责骂的生活中,改变性格也算是最正常不过。这样能够让他们变得更加内向,变得更加自卑。平时在学校或者是家外表现都会非常低落,无论做什么事情完全没有任何信心,家里的孩子总会是角落的那一位,对孩子的性格将会有非常大的影响。
3、思想上得到转变。经常对孩子进行责骂,那么孩子在成长的时候也会加快、加深叛逆期,很有可能做一些极端的事情。孩子在平时的生活中想法也会有所转变,甚至经常和其他同学“结伴干坏事”,这就是孩子思想上得到转变的后果。
4、安全感缺失。
现在我们常常把“安全感”这个词挂在嘴边,但是我们真的明白安全感缺失会给孩子带来什么吗?担心是不是写不好了又会挨打,担心妈妈今天是不是又会发火?在一个父母情绪稳定的家庭里,一切都是稳定的、可预料的。这个孩子不会着急害怕。他可以在稳固的房子里放心地探索。才有机会好好地做自己。
5、缺乏规则意识。
这就奇怪了,我们打骂孩子,或者严格对待孩子,难道不是在帮助孩子建立起“什么时候做什么事”的规则意识吗?那些不守规矩,只看脸色的孩子,就是这样逐渐养成的。
6、缺乏界限,容易被别人侵犯。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社交练习场。一个从小就不断受到父母“侵犯”的孩子,没有为自己划定界限的能力。长大后他们在外部世界,也不懂得为自己划定界限,缺乏保护自己的能力。
家庭教育中打骂孩子对小孩的心理及长大后会有哪些影响?
不管是爸爸还是妈妈,打骂孩子的爹妈简直是脑子进水。
答案是很显然的,对孩子的成长甚至孩子的一辈子都会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而且这样的影响一定是负面的。
人到中年,最近几年参加很多次同学聚会,不同的同学中,在不同的岗位,不同的行业,但是我们在素描同学中获得出类拔萃成绩的,成绩不一定特别好,但是来自家庭中获得的“积极乐观处理问题的能力和幸福的能力”都特别强,在我这个即将四十岁的中年人的世界中,有发展的同学基本都是如此。
也许是小概率事件,也许统计不是很科学,但是身边的很多朋友都有这样的感慨。
所以,如果能和孩子好好相处,营造积极的家庭,就努力去吧!孩子想要获得幸福的能力,积极处理问题的能力,真的特别重要!
而如果家长一直打骂孩子,孩子获得的能力就是遇到问题,打和骂,这哪里是积极解决问题的态度。
家长修炼自己,就是在帮孩子成才!切记!
“棍棒之下出孝子”的时代已经过去,打骂并不是一种好的教育方式。经常打骂孩子,是不理智、不明智,甚至是愚蠢、不近人情的做法。正像一棵小树苗,如果经常狂风肆虐,就会经常摇摆不定,必然根歪身邪,不能长成挺直的大树。孩子呢?正是心理的成长期,这时候确立的人生观、世界观,也许会影响其一生的成败。
长期打骂孩子,对孩子有什么影响?
1、会造成自卑,没有主张,需要别人认可。
2、自我挫败感,孩子会认为我是不好的,我是没有用的,没有价值的,这个社会是不好的。
3、没有自尊心,在任何场合,爱出洋相,常做错事,且不当一回事,你骂我、打我,我当平常事,不记教训,下次照旧。
4、心理的阴影,打骂长大的孩子,心灵受到了伤害,记恨父母,一辈子都不原谅父母,顶撞父母,不孝顺父母,社会上常常被别人指责的不孝儿女,许多出自从小被打骂长大的孩子。
5、孩子逐渐学会说谎。有的家长一旦发现孩子做错事就打骂。孩子为了避免承受皮肉之苦,往往会对父母说谎,避免受到责罚。因为骗过一次,就可减少一次“灾难”。这种强化作用使得孩子的说谎变得习以为常,构成恶性循环。
6、孩子变得暴力、暴躁。父母打孩子绝对不是什么好的教育方法,只会是对孩子的一种个性压抑,尤其是给孩子造成一种错觉:弱者要服从于强者,暴力可以解决问题。经常挨打的孩子会变得脾气暴躁,心惊胆战,产生对父母、对学校、对社会不满的情绪。
父母到底应该如何正确引导孩子?
1、以身作则,实现榜样的力量。孩子的模仿性很强,父母的言行举止很容易成为他们模仿的内容。因此,如果想让自己的孩子能够有好的学习环境,作为父母就应当以身示教,做好榜样的作用,不管是与人交流、跟人协作等
2、认可,鼓励,赞美孩子,能够及时的发现孩子的优点。哪怕是一点点。
3、树立孩子的积极性和独立性,孩子的事让他自己完成,不做包办父母。把属于孩子的责任还给孩子。
4、当孩子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或者考试没考好时,眼站在孩子的角度陪伴孩子解决问题,协助孩子达成目标。
5、允许孩子体验各种各样的生活。比如迟到,拖拉作业,忘带书本,调皮,等让孩子体验的同时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6、引导孩子正确看待成败。最后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取得成功,中国的父母有些过于功利性,这导致孩子没有正确看待失败的心态,就会导致很多孩子无法接受失败。
7、关心孩子的生活,但不干涉。对孩子的教育中做得最好的一点就是关心孩子,但从不干涉孩子。孩子跟父母一样都是有思想有判断力的独立个体,在中国很多父母习惯包办孩子的生活。很多孩子到了成年之后,甚至都没有一定的话语权,不能决定自己生活中的事情,对于这样的孩子来说,他们的人生是非常可悲的。
教育孩子要因材施教,更要与时俱进,“棍棒之下爱出孝子”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打骂并不是一种好的教育方式。经常骂孩子会让孩子失去自信心,让孩子性格内向,不善表达!还可能让孩子走极端!面对叛逆期的孩子,家长应该正面积极的交流和沟通,并且多进行陪伴,多参加一些亲子游戏,循序渐进。调整好心态。尽量不要进行这些过激的行为。
家长打骂孩子会对孩子有什么影响
1、让孩子变得脆弱。经常被父母打骂的孩子,会对父母变得疏远,因为打怕了,不管父母说得对或是错误的,都对父母唯命是从,久而久之,会让孩子变得自卑,懦弱。在感情方面也会和父母渐渐疏远。
2、让孩子形成说谎的习惯。由于经常遭到打骂,身心受到伤害,孩子为了避免挨打,就往往会说出一些欺骗父母的话,久而久之,就让孩子养成说谎的习惯。
3、给孩子造成情商和智商上的伤害。被打骂的孩子性格会变得偏激或暴躁或者自卑,导致他今后的人际交往的不和谐。父母的打骂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孩子的智商发育造成伤害,孩子的大脑神经在这个时候正是发育期,不良的情绪直接影响他的大脑细胞健康发育。
4、使父母丧失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
5、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孩子虽然幼小,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一个重要的心理特征是自尊心越来越强,打孩子是对自尊心的严重损伤。有的孩子越打越“皮”,从逆反、对抗发展到破罐破摔、自暴自弃。
6、容易使孩子形成暴躁的性格。家长对孩子动辄打骂,总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孩子,经常挨打不仅容易使孩子产生暴躁的性格,在行为上也是给孩子的攻击性示范。当孩子与他人相处不尽如人意的时候,当遇到某些不良刺激的时候,很容易产生攻击行为。有的孩子离家出走、浪迹社会、最终走上犯罪道路与父母的打骂不无关系。
正确教育孩子的方式有哪些?
1、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榜样。父母是宝宝的终身导师,他们的大部分行为都是从模仿双亲而萌发的,因此作为大人一定要以更严格要求来约束自己,万万不可说是一套做是一套。
2、从吃饭睡觉这些日常小事着手。古人有训,勿以善小而不为,好的习惯需要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开始养成,不断的重复和强调,直至在潜意识里扎下根。
3、注意使用的方式方法,不能仅是粗暴。棍棒底下出孝子的理论并不适合文明开化程度飞速发展的今天,科学育儿才是持久之计。
4、让孩子养成爱卫生的好习惯。
5、多听听孩子的声音!——用耐心、用爱心、用开心,心是长着眼睛的!
6、不要为了提醒孩子,而总是揭孩子的伤疤。
7、不要总对孩子一本正经,要多和孩子一起欢笑:因为笑声能让孩子更加热爱生活;引导孩子积极、轻松愉快的看待事物。
8、给孩子讲故事,要有耐心,故事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9、不要把当年未曾实现的理想强加在孩子身上,想让孩子去实现。
10、持之以恒。形成良好的行为方式需要一定的时间作为积累和沉淀。不断的实践,不断的攻读,久而久之才能不用刻意为之,融入生命之中。
现在的社会对不上学的孩子并不友好,毕竟没知识没文化在现代社会生存下去是非常难的。但有些孩子还小,还不知道其中的道理,作为家长,就要用简明的道理让孩子明白不上学的后果,再加以引导,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让孩子完成自己的学业。
不上学的孩子有什么后果?
1、孩子不上学后,容易沉迷网络游戏
每到假期,就有许多家长发愁:放假后孩子放飞自我,天天晚睡晚起,一睁开眼就是手机,吃饭上厕所都不离手,到底该怎么办?假期尚且如此,孩子不上学后,更容易沉迷手机网络游戏。没有家长的唠叨,没有学习的烦扰,孩子更容易深陷于虚拟世界之中,不愿回到现实。良莠不齐内容很容易对孩子性格、人格、三观等的塑造产生影响。
2、导致与学校、社会脱节
一旦孩子休学回家,就断了学习的这根线,断了培养各种能力的那条路。在家里无所事事,待久了便会逐渐与学校、社会脱节。不了解社会中发生的奇闻轶事,和周边人没有共同话题,孩子就可能因此越来越自我封闭。过早离开学校,没有一技之长,孩子就可能因此也只能从事劳力工作,一辈子都在社会底层摸爬滚打,难以出人头地。
3、孩子容易误入歧途
孩子休学后,往往就会变成学校不再管、社会无人管,家长没法管的“三不管”状态。青少年阶段的孩子缺乏对事物好坏的分辨能力,也缺乏对于违法行为、法律的认知。极易受到社会不良小团体的拉拢,成为人人避而远之的“社会混混”。如果家中经济状况不好,孩子还有可能会为了“搞钱”而受到不法分子的教唆步入歧途。
怎么引导不上学的孩子?
1、给予方法指导
很多孩子非常渴望学好,但却缺乏正确的方法,久而久之他们的成绩大幅下降,对学习产生了习得性无助。有些孩子和同学、老师相处中有障碍,成了孤家寡人,从而逃避上学。家长要对孩子学习方法、人际交往技巧进行指导,帮助孩子更好地融入学校环境。
2、挖掘学习动机
家长需要从孩子日常点滴中发现孩子闪光点,多鼓励孩子,激发孩子的兴趣,让孩子在学习中找到成就感。
3、培养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可与孩子的特长结合起来
其实,特长与学习并不矛盾。很多有特长的孩子,学习成绩也不错。由于有特长、有兴趣爱好,这些孩子会经常受到来自学校和家庭的表扬和鼓励,他们的兴趣劲头也会潜移默化地移到学习上来,从而使二者相得益彰。
4、尽量减轻孩子的心理和学业负担
家长要尽量减轻孩子的学业负担和心理负担,结合青少年的心理特点施教,做到寓教于乐,劳逸结合。
5、塑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要改变厌学学生对生活的态度、对学习的认识,就必须要先改善他们所处的环境。在家庭里要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这里的“环境”指的不单单是安静的空间、宽敞的书桌,还指的是精神上的环境。
6、适当奖励
帮助孩子树立努力后可达到的学习目标,鼓励孩子去完成目标,遇到消极情绪时积极调整,在完成目标后给予适当奖励。
相关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