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1条答案
孩子出生后虽然有着个体差异,但孩子后天的培养却至关重要。孩子不懂得关心父母,不爱父母,感情淡漠,一定存在不正确的家庭教育。与其骂孩子白眼儿狼,不如反思一下自己的教育方法。
孩子不关心父母怎么教育?
1、多交流沟通感情
家庭中爱心和亲情要靠父母精心营造。父母要用爱熏陶孩子的心灵,就应该多关心和尊重孩子,说话要温柔体贴,注意倾听孩子的感受,多与孩子进行情感的沟通交流,多给孩子讲互助友爱、善良战胜邪恶的童话故事,让浓浓的爱意渗透到家庭的每个角落。父母及家庭成员之间的语言要充满爱心,经常把“谢谢你为我做的××事”、“我真为你高兴”、“你辛苦了,歇一会儿吧”、“不要着急,我来帮助你”等礼貌语言挂在嘴边。
夫妻之间相互相关爱、体贴,尊重和孝敬长辈,过生日、遇年节送个小礼物等。带孩子买玩具或衣物时,和他商量:“咱们给爸爸(妈妈)也买一件。给他(她)个惊喜。”所有这些情感的沟通和交流是孩子爱心得以生根发芽的催化剂。
2、让孩子独立做自己的事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的作用至关重要,但不是全权包揽孩子所有的大小事宜。家长应该放权让孩子去做自己该做的事情,承担自己该担的责任,逐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这样的情况下,家长只偶尔在孩子需要时帮助孩子,孩子心里将怀有感激之情;即使家长没有去帮孩子做,孩子也认为这是正常的,因为本来就应该是自己的事。
3、教孩子懂得分享
孩子小的时候,并不懂得分享,只要是自己喜欢的东西,都想据为己有,有的父母会觉得自己的孩子真聪明,不仅不制止,还变相的鼓励,其实这个动作看似无伤大雅,其实就是祸端的开始,不想让自己的孩子成长为一个“白眼狼”,这时就应该站出来,告诉孩子,分享才是最大的快乐,你愿意分享给别人,别人也会分享给你,一个快乐分享出去,就会让更多的人快乐。懂得分享,自然就懂得感恩。
4、家中的事彼此分担
不要让孩子在家中当特殊人物,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坏习惯。父母要让孩子知道,每个家庭成员都要分担家中的事物,不劳动者不得食。要循序渐进地教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擦桌子、摆放碗筷、摘菜叶、洗手绢等。在孩子稍大些时,还可以让他分担相对重要的家务,既让他获得成功感,又使他从小养成勤劳的好习惯,并从中体会到父母为家庭付出的辛劳和养育之情,体会到爱是需要付出的。
孩子的心就像一片广袤的土地,种植爱心和亲情,便会收获友爱、尊重、宽容和同情。正因此,父母从小给孩子心灵播下爱的种子,比给他任何财富都强。
5、良好的教育
来自家庭的良好教育,并不是需要父母有多么高深的学问,而是良好的道德观,与人为善。让孩子从小就要明白,从来没有一个人的付出是理所当然的,也没有理所当然的享受,通过自己的努力得来的东西,才是最值得骄傲的,因为父母对子女的爱,才会让父母甘愿为子女付出,让他知道他是被爱包围的,这样他长大后才会去爱别人。
孩子不关心父母的原因:
1、父母物质上满足孩子,太过娇宠孩子
现在物质条件好了,很多父母都喜欢“富养”孩子。但是,孩子长期在这样一个娇生惯养的环境中,很容易就变成一个小公主、小少爷,他们习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就不能体会父母赚钱的不易。
2、父母事事代劳,剥夺孩子的生活能力
有这样一件事,母亲送刚步入高中生活的儿子到宿舍,儿子是第一回离开父母开启群居生活。母亲指着一些瓶瓶罐罐跟儿子说道:“这是洗发水,这是沐浴露......”听到这里,相信不少人感到很困惑,这不是基本常识吗?怎么连这些都要进行详细说明。这正是因为在日常生活中,父母给他们代劳了所有事情,他们只需要伸手、张口,就能享受现成的服务。但是长期以往下去,孩子也就丧失了正常的生活能力,一旦离开父母的视线,就没办法正常地生活下去。”
3、过度保护孩子,从不在孩子面前示弱
为什么有的孩子,会主动帮妈妈做家务,在妈妈生病的时候,还会主动给妈妈递上热水。那是因为父母没有一味地在孩子面前伪装坚强,没有给孩子营造出一种父母是无坚不摧的假象,他们会适度的向孩子表露自己的喜怒哀乐,会让孩子能够感受到生活的酸甜苦辣,钱财的来之不易。所以,家长适当的“示弱”很重要,不要觉得孩子还小,心疼孩子做不好,只要给孩子机会,你会发现,他远超你的想象。
上一条:父亲参与孩子教育的重要性
下一条:怎样的父母才能教育出好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