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1条答案
所谓家庭教育,其实在咱们中国古代就有了,只不过,我们称之为“家教”。老一代人都有这样的说法:如果看到某个孩子不长进,还无礼的时候,会说,这个娃娃没家教。看似不带一个脏字,却直指了父母和孩子人品都不怎样的事实。更多的中国百姓在教育孩子方面,也首先会要求自己的孩子一定要交往那些孝敬父母的人。
古代父母教育孩子的典故:
1、子不学,断机杼。——《孟母断机》
有一回,孟子偷懒不学习,孟母就当着他的面划断了正在织的一匹布,说:“学到一半就停下,和这块织了一半就断开的布有什么区别,还有什么用!”孟子听后,再也不偷懒了。
2、昔孟母,择邻处。——《孟母三迁》
《三字经》中说:“昔孟母,择邻处。”说的就是孟母三迁的故事。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大学问家,他最先是住在墓地旁边,常和小伙伴玩办理丧事的游戏,学大人跪拜、哭叫的样子。孟母觉得那个地方不适合给孩子居住,于是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家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孟母还是觉得这样不好,于是又搬到了学校附近。孟子这才开始喜欢读书,变得守秩序、懂礼貌。这时候,孟母满意地说:“这才是孩子适合居住的地方!”
3、香九龄,能温席——《黄香温席》
“香九龄,能温席”的故事,说的是汉朝时候,有一个叫黄香的孩子。在他九岁的时候,就已经很懂事了。每当炎炎夏日到来的时候,就给父母搭蚊帐,让枕头和席子清凉爽快,把蚊子赶走,让父母睡个好觉;到了寒冷的冬天,他就先钻井被窝里,把被子暖热,让父母睡得温暖。黄香的故事流传到了京城,京城人都说:“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4、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囊萤映雪》
“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这是两个关于勤学的故事。
晋代的一个名叫车胤的孩子,他家中贫苦,没钱买灯油,又想晚上读书,于是在夏天的晚上,抓一把萤火虫装在白布袋子里面,靠着微弱的灯光读书;映雪是晋代的孙康,在冬天的夜里,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书。这两个人都是历史上有名的好学之人。
5、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五子登科》
《宋史·窦仪传》记载:宋代窦禹钧的五个儿子仪、俨、侃、偁、僖相继及第,故称“五子登科”。
五代后周时期,燕山府(今北京一带)有个叫窦禹钧的人,记取祖训,教导儿子们仰慕圣贤,刻苦学习,为人处世,不愧不怍。结果,他的五个儿子都品学兼优,先后登科及第:
窦禹钧本人也享受八十二岁高寿,无疾而终。当朝太师冯道还特地写了首诗:“燕山窦十郎,教子有义方;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技芳。”
《三字经》也以“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的句子,歌颂此事;又逐渐演化为“五子登科”的吉祥图案,寄托了一般人家期望子弟都能像窦家五子那样连袂获取功名。
6、融四岁, 能让梨。 弟于长, 宜先知。——《孔融让梨》
“融四岁, 能让梨。 弟于长, 宜先知。”这是个尊敬兄长和友爱谦让的故事。
孔融的父亲拿一些梨给孩子们吃,让孔融先挑,孔融却挑了一个最小的。父亲问他为什么拿最小的,孔融回答,自己最小,所以应该吃小的,大的给哥哥吃。这故事被用作儿童教育的好教材,成为千古美谈,它美就美在孔融小小年纪便有如此谦让风格。
孔融(153——208),东汉文学家。字文举。鲁国(今山东曲阜)人。灵帝时,辟司徒杨赐府。中平初(185),举高第,为侍御史。后辟司空府为僚属,拜中军候,迁虎贲中郎将。后因忤董卓,转为议郎,出至黄巾军最盛的青州北海郡为相。兴平二年(195)领青州刺史。曹操迁献帝都许昌,征孔融为将作大匠,迁少府。因不满曹操雄诈,被奏免官。后复拜太中大夫,退居闲职,好士待客,座上客满,奖掖推荐,声望甚高。终为曹操所忌,下狱弃市。
7、苏老泉,二十七。始发奋,读书籍。——《苏洵二十七方才学习》
苏洵(1009——1066),字明允,自号老泉,北宋眉山人,北宋着名散文家。在妻子程氏的劝告下,27岁才开始发奋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嘉佑元年,携子苏轼、苏辙到汴京,以22篇文章谒见欧阳修,受其赏识,由此名声大振。后人因其二子苏轼、苏辙均以文学闻名,故称他为“老苏”,将他们父子三人合称为“三苏”,均列入唐宋八大家。苏洵为文见解精辟,语言锋利,纵横捭阖,很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著有《嘉佑集》十五卷。
传统慈母教子故事,除了孟母三迁,你还知道几个?
1.田母拒金
战国时期,田稷子在齐国担任宰相,三年任满后从相位上退下来时,他的下属因为感激他曾经的关照,送给他一百两黄金。田稷子推辞不掉,就收下了,将它拿回家去原封不动地敬献给了自己的母亲。
田母问明黄金的来由后,十分生气,并严肃地对他说:“为官应该做到廉洁自律、品行高洁,要是私拿下属敬奉,就是贪污腐败的行为;如果你要孝敬我,就应该尽心诚意地为国办事;拿不义之财来孝敬我,这不是我应有的东西,是不孝的行为,你就不配当我的儿子!”
田稷子受到母亲训斥后,先将那些金子退还给下属,又主动到朝廷请罪。齐王听说这件事后,很是钦佩田母的高尚情操,就从朝廷国库里拿出一百两黄金赏赐给田母,同时也没计较田稷子收受百金之事。
简评:田母告诉我们,为人父母不能贪图不义之财,要自始至终以良好的言行引导孩子走正途。
2.孟母三迁
孟子自幼丧父,孟母独自带着他生活居住在一个离墓地很近的地方,孟子看着平时祭祀的人,学了些祭拜之类的事,耳濡目染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
他的母亲对人说:“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于是将家搬到集市旁,没想到孟子又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
他的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又将家搬到学校旁边。这时孟子学习会了一些待人处事的礼貌礼节。
孟母才说:“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等孟子长大成人后,学成六艺,品德也很高,世人都认为这是孟母逐步教化的结果。
简评:孟母告诉我们,要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才有利于其健康成长。
3.陶母封鱼
晋朝名臣陶侃,小时候家里很穷,但陶母却很注意对他品德的教养。后来,陶侃做了一个小官,有一次他利用负责管理鱼塘之便,弄到一坛腌好的咸鱼,让人捎给了母亲。
陶母见后,把咸鱼封存起来,派家人原物送回,并写了一封信责备他说:“你作为一个官吏,却拿了公家的财物给我,不但不能使我满意,反而增加了我的忧虑啊!”
此后,陶侃牢记母亲的教育,清廉正直,忠于职守,后累官至征西大将军、荆江二州刺史、都督八洲诸军事等要职,成为东晋初期的重臣之一。
简评:陶母告诉我们,父母是子女一辈子行动的标杆,自己的道德情操将会影响子女的一生。
4.李母退米
唐朝著名官员李畲,他曾当过朝廷的监察御史,一次,官府派人将他的俸米送到他的家中。他的母亲叫家人拿出斛来将送到的米量了一遍,发现多了三斛,李母又问他们送一趟米应该给多少车脚钱,送米的人说:“给御史们送米不要脚力钱”李母听了,非常生气,就令家人将多余的俸米送还了官府,并付了车脚钱。
李畲回家后,李母将他狠狠地责备了一番,认为他作为监察御史,却不带头执行朝廷制度。为此,李畲很是惭愧,专门上奏章参劾了发放俸米的仓官,又亲自向朝廷请罪。
简评:李母告诉我们,对孩子要严格要求,对发现小的过失要及时纠正,防止其在歪路上越走越远。
5.岳母刺字
宋朝时,岳飞是著名的抗金大将,大元帅宗泽病重垂危之际,将元帅的印信交给岳飞代管,不久便吐血而死。
没想到朝廷并不信任岳飞,收回大将军印,交由另一将领杜充代管,哪知杜充这个人军事才能不足,胡乱指挥,导致抗金接连失利,岳飞有好的建议也难以被接受执行,一时觉得心情郁闷,便私自回家探望母亲。
岳母见其私自回家,而不顾国家大事,严厉促其回军营抗敌,并在岳飞背上刺精忠报国四字,目的是使其永以报国为志,终身报效祖国。
简评:岳母告诉我们,在孩子失意的时候,更要鼓励其坚韧不拔,不能稍有不如意就退缩。
6.寇母遗诗
宋朝名臣寇准,自幼丧父,家境清贫,全靠母亲为人织布度日。母亲以自己的勤劳坚韧影响着寇准成才,但在寇准学成,成为朝廷官员后不久,寇母就病逝了。
临终前,寇母亲手绘制了一幅《寒窗课子图》,并在上面题诗一首:“孤灯课读苦含辛,望儿修身为万民。勤俭家风慈母训,他年富贵莫忘贫。”让仆人刘妈在适当的时候交给寇准。
寇准仕途顺利一直做到了宰相。有一次,他为了庆贺自己的生日,请来了两台戏班子,准备大宴群僚。刘妈见时机已到,就将这幅《寒窗课子图》交给了寇准,寇准边看图边读诗,不觉泪如泉涌,深深体会到母亲的良苦用心,立即撤去了寿宴,辞掉了寿礼,从此越发严格要求自己,清正廉洁,勤于政事,终成一代名相。
简评:寇母告诉我们,儿行千里母担忧,甚至不在世间,对孩子还是一如既往的牵挂,孩子们长大成人,更不能忘记母亲深深的教诲。
上一条:古代教育孩子的方法和经验
下一条:儿童画画应该怎么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