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6
当孩子咬人时或许家长可以原谅孩子的行为,但是要告知孩子咬人是一种不好的行为,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学校都是不允许的,同时家长要教会他如何与人相处,发生不愉快的事情时,不能采取暴力行为,慢慢的孩子就能找到新的替代方式,然后养成习惯。
孩子咬人怎么教育?
1、劝自己冷静
默默的告诫自己要冷静,深呼吸之后再做决定。相信每个父母看到孩子咬人都会生气,可是已经发生的事情,生再多的气也无用。而且孩子在咬人时,他的情绪会比较激动,家长的言语教育以及打骂都听不进去。
而且此刻,说再多的语言,只会影响亲子相处。若是家长先让自己冷静,然后再疏导孩子情绪,等到他平静下来之后,再进行教育,这一点很重要。人只有在冷静的时候,才能理性的去思考很多问题,然后给予孩子正面的引导和教育。
2、给孩子理解
有的时候,孩子咬人是出于被动,他们只是想要保护自己的玩具或者伙伴。若是玩具被抢,孩子不知道怎么要回来,那他就会下意识的去“咬人”,通过这个举动去抢回自己的东西,然后让别人害怕。
父母要多一些理解,肯定孩子想要保护自己物品的想法,然后再指出他们的错误行为。这样,会让孩子内心觉得无比温暖,因为他得到了父母的认可。至于咬人行为,家长可以引导孩子用正确的方式去处理问题。其实很多时候,父母给予的帮助,会让孩子更愿意接受。
3、同理心不能少
喜欢咬人的孩子,说明他们的同理心不够,完全不能理解被咬人的心理。所以家长可以通过表演给孩子上一课,让自己假装是被咬的人,然后把一系列的“不适反应”表现给孩子知道。
明确的告诉他,被“咬”后,除了身体疼痛之外,心理也会很难过。可能孩子此时还不能理解父母的这些表现,但是内心也会被触动,抓住这个时机,可以更好的培养他的同理心。当孩子有了理解他人的能力,他就不会在做出伤害别人的举动。
4、不要“以暴制暴”
当孩子不经意间咬了别人后,妈妈切忌着急上火,盲目地掌孩子的嘴或者拉过孩子的手咬一口。这样做,非但没让孩子长记性,结果可能会更糟糕。
毕竟你的一举一动,都可能影响孩子的认知,虽然在大人看来,自己是为了让孩子长记性,并非真咬他或者惩罚他。但在孩子看来,当别人咬了自己,自己是可以去咬人家的。
所以,当孩子出现咬人情况后,父母切忌“以暴制暴”给孩子做出错误的示范,否则以后再怎么讲道理都没用。
5、告诉孩子这是不正确的
(1)对咬人的孩子说,“不可以!咬人会伤害人。你看,他哭了,因为他受伤了。”“人是用来爱的,不是用来咬的”等等。
(2)带被咬的孩子清洗被咬的部位,并做必要的急救处理。把咬人的孩子带在身旁。
(3)让咬人的孩子参与安慰和照料被咬孩子的过程。在这过程中,要一面口述一面做。要咬人的孩子帮忙安抚被咬的孩子、贴绷带或其他协助,这样提供了一个同理心和正面社会反应的模式。
孩子咬人的原因:
1、表达不清
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他们也需要一定的社交,而且随着年龄增长,这种感觉会更加强烈。但是每个孩子的语言能力不同,当他们无法完整的表达需求时,就会通过其他的方式与别人交往。咬人就是最简单的方式,孩子会觉得,只要引起他人的关注就达到了目的。为了能够跟其他孩子一起玩耍,他就会通过推人或者啃咬的方式去表达心中的意愿。
2、单纯的模仿行为
小孩子是模仿能力十分强大的群体,相信很多家长都注意到过孩子不经意间做出了自己曾经做过的动作。咬人这件事也是一样,我们平时总会带小朋友到楼下去玩,那里有很多年龄相仿的小朋友,当他们咬人被孩子看见,慢慢的便“同化”了。这只是孩子单纯的模仿行为,他还没有意识到这件事的正确与否。
3、发泄心中不满
当孩子情绪特别烦躁的时候,他就会选择咬人,主要是为了将内心的这些不满都发泄出来。尤其是在被他人欺负时,孩子咬人的情绪会更加强烈,当然也夹杂着一丝侵略的意思。发泄坏情绪本身没有错,但是孩子选择的方式不对。
孩子咬人的后果:
1、无法控制情绪
如果家长放任孩子想要的物品得不到,就通过暴力的行为来发泄,只会让他们越来越没有办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心中存在不满就会通过这种负面的方式来宣泄。情绪得不到合理的表达,也就会给他们的身心带来严重的危害,很容易会出现情绪上的问题。
2、形成错误认知
如果家长不能够及时纠正孩子,孩子就会因此形成错误的认知,觉得这种暴力的方式可以解决问题。今后当孩子在与其他人相处的时候,如果也存在着不被重视或者是要求不被满足的现象,很可能就会通过更加暴力的行为来进行对抗,因此就会导致孩子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3、影响人际关系
如果家长放任了孩子的这种咬人的行为,将会严重影响孩子的人际关系,对于孩子今后的社交有着严重的危害。毕竟其他人不会像父母一样,觉得孩子咬人是一种可爱的行为,他们只会觉得害怕和厌弃。这样的孩子就会遭到冷落,没有办法建立良好的社交圈,在与他人相处的时候甚至会遭受到排挤。
早教是指父母在理解并尊重宝宝的个体开展,抓住宝宝生理和心理开展的敏感期,给予宝宝相应的协助,让宝宝各项才能正向开展。很多时候儿童学习语言的时间不一样,只要孩子没有什么问题,父母不要担心儿童,说话晚与儿童的性格和周围环境都有一些关系。
一岁半的孩子怎么教育:
1. 认知能力培养
一岁半的时候正好是宝宝认知能力培养的关键时期。家长最好及时准备好颜色鲜艳的卡片,或者是形状各异的积木,让宝宝在一起玩耍的过程中学会对颜色的辨认,也学会对形状的辨认。
2. 个性培养
宝宝一岁半的时候正是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家长应该适当的培养宝宝的个性,让宝宝的个性得到很好的发展。但是宝宝这个时候是认知模糊期,还不懂得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有一定要及时的进行引导,让宝宝建立起对错的概念,知道哪些事情是该做的,哪些事情是不能做的。
教育是双向,父母不同的教育方式对于孩子来说影响很大,影响着孩子将来的性格特性。好的教育方式,让孩子成长得更快更好,反之,将带来严重的后果。
古代怎么教育孩子?
《周易》云:“蒙以养正,圣功也。”对蒙昧无知的小孩子进行教育,首先要让他们知道什么是“正”,若能如此便是立了一件大功。蒙昧无知的小孩子,还不能分辨善恶,在发蒙的过程中,不仅要让小孩子学习知识,也要藉此让小孩子能够区分善恶并能从善拒恶。幼年养成的道德情感,将成为一种习惯,对成年之后的人生历程起到关键的作用。
因此,古人十分重视对小孩子的教育,对于教育的内容要精心选择。孔子可谓这方面的典范。《论语》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有一天,孔子的儿子孔鲤从庭院中快步走过,被父亲叫住,父亲问他学了《诗》吗,“不学《诗》,无以言”。孔鲤于是去学《诗》。又过了几天,孔鲤又被父亲叫住,父亲问他学了《礼》吗,“不学《礼》,无以立。”孔鲤于是又去学《礼》。我们常说的“诗礼传家”便是源于此。
孔子有一回还说过学《诗》具有很多好处,“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草木鸟兽之名。”所谓“兴观群怨”,后来理学集大成者朱熹有自己的解释:“感发志意”谓之兴,读《诗》能激发我们对美好的意绪与志趣;“考见得失”谓之观,读《诗》能使我们得知民意并藉此知道政事之得失;“和而不流”谓之群,读《诗》能使我们如君子一样仁和友善,但又不像小人一样同流合污;“怨而不怒”谓之怨,读《诗》教会我们在批评社会的不公正时恰到好处,避免情绪激烈。
以诗礼教育小孩子是古人的一项悠久的传统,到明代大儒王阳明这里,他发现当时人“往往以歌诗、习礼为不切时务”,而改教小孩子只背诵美文佳句。王阳明批判这种教法失去了“古人立教之意”。他认为“古之教者,教以人伦”,教育小孩子具有正确的道德观,比教育小孩子为了应付科举考试的八股文而背诵美文佳句更有意义。为此,王阳明开出了一个“栽培涵养之方”——“诱之歌诗以发其志意,导之习礼以肃其威仪,讽之读书以开其知觉”。
养育孩子是一门学问,不能沿袭老一辈的教育方式,也不能想当然地随意教育,而是要学习科学的养育方法,了解孩子心理发展特点,这样才能让孩子成长为独立、成熟、高情商的人!
关于怎么教育孩子的书?
一、《家长的革命》
在家长必读的10本书中这本《家长的革命》是知名教育家崔宇的代表作,整本书中精选了不少的案例,用比较轻松幽默的词语到处了家庭教育中的困境,值得深深体会一番。
二、《好妈妈胜过好老师》
这本《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被誉为是我国家庭教育类书籍中里程碑式的代表作,书中没有那些专业性很强的理论,只有那些能让人读懂的思想,反复告诫家长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三岁孩子的早教非常关键,关系着孩子的大脑和心理发育,同时,这时期孩子的语言也正在发育。这时候的孩子是非常需要父母的正确引导的,父母也有必要学习一些早教方法。这里就总结了一些三岁孩子的早教方法,父母可以学习一下。
三岁孩子怎么教育
在教育三岁孩子的时候,家长可以有意识的发展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
在安全的情况下,要让儿童和更多的人相接触,在接触中练习交往,其中有成人也有年龄不同的儿童,让幼儿知道在各种环境和场合中和人怎么交往。如带他到朋友或邻居家作客的时候,要有礼貌的问候主人,不要乱翻人家的东西,要拿东西玩的时候,一定要先征求主人家的同意才可以拿。当然也可以邀请儿童的朋友到家里来玩。
在教育三岁孩子的时候,家长可以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和良好的习惯。
三岁的儿童身体和手的基本动作已经比较自如了,能够掌握各种大的动作和一些精细的动作,所以生活处理能力的练习要在此时抓紧培养。培养过程中,家长要放手让儿童练习,开始不要怕儿童做不好,不要怕太费时间,要有耐心,要让儿童在独立做的过程中学会。
其实,对于三岁的宝宝来说,基本就处在一个学习和模仿的阶段。这个阶段的宝宝并不具备分辨的意识,他们更擅长跟周边的人学习。家长要积极对宝宝进行引导。这个阶段的宝宝学习能力还是很强的,很容易纠正说脏话的坏习惯。
三岁孩子说脏话怎么教育?
第一、认识到孩子说脏话并不是在学坏
面对说脏话的孩子,很多父母认为孩子在学坏,其实,孩子讲这些话时也许并不知道它的含义,只是模仿别人,看着别人说的高兴或不高兴,他就学着说,觉得好玩,而不管别人反应好坏。所以这个时候不要着急批评,指责孩子,批评指责不但起不到引导作用,还可能适得其反。
第二、教会孩子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
跟孩子交流的过程中,可以多使用一些情绪词,帮孩子逐步地认知到自己的情绪,通过看绘本,父母引导等方式,让孩子学会用合适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绪。
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让孩子一生受益,让家庭更加和谐幸福。三岁的孩子已经拥有了基本的听说能力,表达上也非常活跃,这种启蒙时的自主意识初步形成。因此在这一阶段,家长的教育方式就显得格外重要。
三岁的孩子怎么教育?
一、父母的爱无可替代
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在最初的时光中,最为依赖的就是父母家长。因为这也是生命的本能求生欲,如果没有父母的照顾是无法存活的。所以对于婴幼儿,都是依靠感官来建立信任依赖、识别事物,比如各种声音、气味、触摸的感觉等。所以这时的家长,即使在忙也最好能亲子照料孩子,不要完全依托老人去带。包括喂奶、喂饭、睡觉,尽量是父母贴身陪伴。要知道,这种最初的爱和关心才是孩子产生情感的源头。
二、更为需要的陪伴
现代社会节奏快、压力大,不少家长都让老人带孩子,或送到托育中心。但请勿在忙碌中漏掉这宝贵的陪伴期。因为三岁左右的孩子,更加需要一种安全感、一种稚嫩心灵可以抚慰的港湾。而这个最为让孩子信赖的对象就是家长父母。他们不需要花里胡哨的穿着或美味佳肴,从孩子的内心中,渴望的每时每刻的陪伴、无微不至的母爱父爱。所以有的家长为什么在照顾宝宝阶段,请假好几年或离职专门带孩子,就可以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