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1
当孩子已经进入青春期以后,他们看到的世界广阔了,接触的东西多了,自我的思维也已经完成了单一到复杂的转化过程了,这个时候的孩子渴望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他们想去探索,想去尝试,如果家长懂得尊重孩子的这种心理,他们就不会出现太过叛逆的行为。但是如果家长只知道强迫孩子,不给孩子一点自主的空间,他们只会叛逆的越来越厉害。
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最好的教育方法:
1、了解青春期孩子发育特点。
青春期孩子处在一个生理和心理的快速发育期。在这个阶段,他们的外貌会发生很多变化,体内荷尔蒙的分泌让他们既兴奋又不安。他们的内心产生诸多冲突和困惑,他们渴望被理解、被尊重,渴望独立。他们很爱面子,不知道怎么表达内心的真实需求。他们的情绪变化极快,经常游走在大喜、大悲的两端。
家长如果能通过书本、视频、专家讲座等途径提前了解孩子可能发生的变化,提前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就能在心理上做好准备,遇到问题也会更加冷静和从容
2、学会和孩子交流,走进孩子的内心。
和青春期孩子的交流要建立在平等、尊重的基础上,不要居高临下地说教和指导。大人可以在这个时期和孩子分享一下自己的故事,尤其是自己年轻时候做的“糗事”,没有孩子不爱听。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孩子才愿意打开心门。
3、多鼓励和尊重孩子。
孩子在青春期自尊心变得很重,在孩子犯错的时候家长先别打骂孩子,容易导致孩子自尊心受挫,应该帮助孩子分析事情错误的原因及其利弊,有时间可以带着孩子一起做正确的做法给孩子做示范。多鼓励他,不要经常拿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相比较。
4、多带孩子进行户外运动。
青春期是孩子体内激素分泌最旺盛的时期,比较有活力,学校里学习压力大平时运动量少,导致孩子内心活力无法释放,总是对外界事情充满好奇,导致学习下降。与其管得严不如多带孩子进行户外活动,去爬爬山、跑跑步等在释放压力的同时还能帮孩子培养一个运动的兴趣。
5、给予适当的自由。
在这个阶段,孩子希望得到更多的自主权和自由,家长可以在保证孩子安全和健康的前提下,适当给予他们自主决策的权利。
青春期的孩子容易出现的问题有哪些?
1、打架斗殴。
青春期的孩子血气方刚、争强好胜,有时楞头楞脑,几句话不投机就可能动起手来。同时,也易受同伴的激将法和挑唆,为了小事从闹纠纷导致打架。另外,有些孩子重感情、讲义气,为了朋友两肋插刀,参与打群架。
2、敏感自卑。
青春期的孩子敏感而脆弱,父母和同学一句不经意的话就能让他自卑,比方说,同学老是拿孩子的外在而开玩笑,或者是父母平时的语文不当,经常打击孩子,也会孩子变得自卑,而孩子一旦自卑,那在学习上信心也就很差,更容易导致孩子厌学。
3、逆反。
孩子和爸爸妈妈之间的关系会突然恶化,过去非常依恋,跟爸爸妈妈都很亲密,现在爸爸妈妈碰他的头不行,进他的房间不行,碰他的东西也不行,他开始为自己的权力较劲。
这样的孩子在社会上常常有攻击性,有敌意,带有批判性,看什么都不惯,都觉得不好,不完美。
怎么与青春期的孩子相处?
1、增进沟通。
沟通是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基础。家长要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了解他们的想法、需求和困扰。在与孩子沟通时,要尊重他们的观点,不要轻易打断,给予充分的耐心和理解。同时,也要注意表达自己的关心和期望,但不要过于强硬或指责,以免引起孩子的反感。
2、给予支持。
青春期的孩子面临着身心发展的压力,他们需要家长的支持和关爱。家长要关注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关注他们的情感变化,及时给予鼓励和安慰。在适当的时候,家长还可以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故事,帮助孩子更好地应对挑战。
3、给孩子自由的成长空间。
伴随着青春期的到来,孩子的自我意识也逐渐觉醒,想要自己决定要做的事情,不希望家长的插手。给孩子独立成长的空间,不仅能够拉近家长与孩子之间的距离,同时可以培养孩子的自主能力。孩子成长过程中,家长要学会放手,做孩子成长道路上的引导者,引导孩子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而不是按照家长自己的意愿来做决策者。
厌学心理是孩子步入青春期以后,最常出现的一种心理问题。家长在引导青春期孩子时,需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征来调整自己的教育方法。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往往极其渴望平等的尊重,希望家长倾听他们的声音。因此,父母一定要做到这点。
青春期孩子不想上学怎么办最好的方法?
1、正话反说,让孩子产生不上学的内疚感。
当家长看到孩子不愿意去上学时,千万不要生气发火,你要知道这样做最容易让孩子反感你,拿出破罐子破摔的架式来。最有效的沟通,反而是要先理解孩子的内心感受,通过温和的沟通与交流,让孩子感觉妈妈或爸爸真爱我,真关心我,真体谅我,如果我不去上学真对不起你们。当孩子产生心理内疚感后,家长只需要稍加鼓励就可以让孩子改变想法,主动去上学了。
2、不要打骂。
切忌孩子一说出来不想上学,父母就开始动手,或者把孩子批评的一无是处,要知道父母这样做不仅会与孩子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让孩子彻底失去与父母交流的欲望,还会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让孩子对上学这件事越来越厌恶,所以父母面对这种情况一定要先保证自己拥有一个良好的心态。
家是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成长环境,当父母的要善于学习、及时的总结,去掌握家庭教育当中的方法和经验。做为父母我们要担负起教育孩子的主体责任,在亲子教育中关心关爱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用心用情教养,让孩子可以快乐成长、健康成才。
教育孩子最好的方法和经验:
1、肯定孩子,不挑刺
父母总急于指点孩子,但孩子需要的是父母的肯定,得到父母肯定后,他们会自发想办法解决问题。孩子完成一件事,父母发现有做的不对或者错误的地方,不要急着纠正孩子,赞赏孩子做对的地方,被赞赏的孩子会自动改正错误的地方。父母们要学会正确运用赞赏,让孩子在父母正确恰当的赞赏里,感受到满满的爱。
2、正面评价孩子
粗心大意的孩子出去玩,回家时随身带的玩具都完好无缺带了回来,父母就可以表扬他“你把带出去的玩具全部带回来了,你真细心。”再假装无意间把这件事告诉家里其他人,强化孩子的正面印象。得到正面评价的孩子,会朝着正面方向努力。当孩子对自我有了新认知,即使再给他们贴旧标签,他们也不会产生错误认知。
世间有很多种教育孩子的方法,我们不可能全部习得,也不可能全部都教授给孩子。但是作为家长要相信言传身教,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走好人生之路的终身导师。
家长教育孩子最好的方法:
1、环境的作用
父母的言行举止是离孩子最近的,也是最能起到影响作用的。所以,父母的日常举动和言行是影响孩子的第一关,也是必须把握好的一关。父母应在能力允许的情况下尽量给孩子营造出更良好的生活环境,因为家庭才是子女居住和熟悉的地方。一个好的生活环境可以给孩子带来更舒服的成长条件,并且要坚持正确的道德行为准则,形成一个舒适且有序的生活环境,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观和价值观。
2、好的榜样是基础
说到榜样可能多数人都会认为是一些比较有名的或者是能够为国家做出牺牲的 英雄人物吧?虽然这些比较典型的人物确实能起到比较积极的作用,能够为孩子生产出良好思想和行为,但其实一些离我们更近的角色也能起到同样或者更好的效果呢,比如孩子的同学,我们的邻居,当然还包括孩子的老师,这些优秀的,身边的人物都是孩子可以学习和模仿的对象。
当孩子逆反时,父母不要和孩子针锋相对,可以放低姿态,让孩子情绪冷静下来。同时站在孩子的角度想一想,采取积极有效的办法,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观念,让他们主动认识到事情的对与错。只要父母积极引导,一定能帮助孩子安全地度过叛逆期。
14岁教育孩子最好的方法?
1、笑口常开
常和孩子说说笑话、一起编些好笑的歌,和你的孩子一起开怀大笑,对你和孩子都有益处。光是大笑,就是很好的运动。
2、尊重孩子
其实小孩子之所以会叛逆就是因为小孩子有了自己的独立思想,并且在这个时候小孩子想要做自己的主,想要自由。而这个时候家长要选择适当的放手,不要总是约束着自己的孩子,强行的约束孩子不仅没办法将小孩子引导上最正确的道路,相反还会让自己的孩子完全走上叛逆的道路。只有尊重自己的孩子才能够收获到小孩子同样的尊重。
孩子的健康成长不单单是指身体方面,心理方面的健康也是十分重要的。家长千万不要急于教育,气头上教育孩子容易冲动。而是要有足够的耐心让自己冷静,等冷静后再去教育孩子,孩子才更容易接受。
家庭教育孩子最好的方法和经验:
1、强调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激发孩子的潜能
人的成绩的优劣或成就的大小,主要依赖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聪明才智和学习能力的强弱,即我们称之的智力因素;二是实践中是否具备了正确的动机、浓厚的兴趣、饱满的情绪、坚强的毅力及良好的个性,即我们称之的非智力因素。对于孩子的智力发展,家长们都很重视,但对于孩子的非智力因素,特别是兴趣与自信的培养,则很容易被忽视。
2、努力创建“学习型家庭”,让孩子以学为乐
现在,全社会都提倡“创建学习型家庭”,所谓“学习型家庭”指的是在家庭中有浓厚的学习氛围,让学习成为家庭生活的重要活动;在家中有较为丰富的学习材料,并不断充实、更新;有固定的学习场所等。要创建“学习型家庭”,必须有“三优先”:为孩子创造安静的学习环境优先;创造浓厚的学习气氛优先;增加教育投资优先。
要注重对孩子的习惯的养成。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孩子的行为习惯。父母担负着言传身教的重任。如果父母有着不良的习惯,那么孩子很有可能也跟着效仿。所以说最有效的教育孩子的方法就是做父母的以身作则。
教育孩子最好的方法:
1、以家庭教育为切入点!
很多家长认为把孩子交给学校就可以万事大吉了,这种教育观念对孩子对家庭,有害无益。家长应该认识到,家庭才是教育孩子的第一关,如果越过第一关,而去进行下一关的教育,这有悖于最基本的教育观念。所以,家长应该提高自我,以家庭教育为切入点,对孩子进行有效的教育!
2、每天尽量和孩子谈十分钟的话
所谓的谈话,是轻松的,愉快的聊天型。不是问学习,就是跟孩子贴心的交谈,这一点同样非常少的家庭在做。如果想有一个好的亲子关系,我建议尽量要保持这个习惯。
相关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