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5
孩子粗心的问题虽然常见,却不可轻视。粗心会让孩子做事情潦草、马虎,具体表现在,孩子考试时容易发挥失常;生活上用完、看完的东西随处乱放;经常忘记关灯、关水龙头,浪费公共资源等等。孩子的粗心,轻则给他带来物质上的一些损失,重则甚至影响他的个人前途,人身安全等等。
怎样才能改掉孩子的粗心大意?
1、保持适度紧张情绪
心理学家研究显示,智力操作效率与情绪紧张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倒U型曲线关系。当情绪过分紧张,或毫不紧张时,智力操作效率都是最差的;当情绪在中等强度的紧张状态下,智力操作效率往往是最好的。保持适度的紧张情绪,也是防止粗心的有效方法。
2、教师和家长不插手
有些教师和家长总怕孩子做错题,一天天坚持给孩子做检查,无形中养成孩子的依赖心理,做题毫不在意,反正有人检查,错了再改。教师和家长应让孩子自己检查,锻炼其能力,克服马虎的毛病。
3、教孩子学会事后反复检查
没有人能保证自己不出错,为了让自己减少发生错误的机会,检查就是最好的方式。每次孩子做完作业时,父母应该要求他们认真地自我检查一遍,如果检查出错误来,就让他们认真思考为什么会错,每次出门前要求孩子再检查一遍东西是否都带齐了,是否有落下的。父母最好要求孩子写一张所需携带物品的清单,然后对照着清单进行检查。
4、培养孩子关注细节的好习惯
家长要注重培养孩子关注细节的习惯。一些细小的细节往往会流露出一个人深层次的素质。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让他注意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带头做好注重细节的好榜样。当孩子在某些细节方面表现优秀,那就要不失时机地表扬他,我们要时刻告诉孩子关注细节的重要性,及时纠正孩子不注重细节的行为。
5、让孩子有写错题本的习惯
让孩子准备了一个错题本,把整理出来的出错的地方写在这个本子里,然后帮孩子一起分析做错的原因,把这些也写进本子里。而且关于错题本,这是个很好的方法,让孩子养成习惯,在他以后的学习中也熟练运用好错题本,会对他以后的学习都很有帮助。
6、学习能力提高法
孩子容易出现看错,写错,抄错,数字混淆,相似字看反等等现象,这些都是孩子的视觉能力不强的表现,如视觉分辨能力不强,可造成数字混淆,容易看错等现象,视觉集中能力不强,很容易出现漏字,跳行等情况。建议家长在家可对孩子的进行视觉方面练习,慢慢提高学习能力,学习能力较强,自然就能减少粗心。
7、让孩子明白学习的重要性
可能之前孩子对于学习并没有深刻意识,完全就是应付差事的态度,尤其在遇到难题时。耐心跟孩子交谈,让他明白当今社会的残酷,了解知识的重要性。虽然说成绩好坏不是最重要的,但是有了好的成绩,才能有更多的选择。重视孩子的心理变化,循序渐进的引导孩子爱上学习,慢慢就能克服粗心的毛病。
孩子在学校孤立的现象,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实在是太常见了。孩子在学校被孤立或许对于家长来说这都是小事儿,但如果孩子这份低落的情绪没有得到及时梳理,将会成为孩子永久的伤痕。当孩子被孤立时,家长要耐心倾听和理解孩子,帮助分析原因,找出问题所在,只有这样才能给孩子很好的帮助,让孩子在社交的道路上畅通无阻。
孩子在学校孤立怎样才能改变?
1、让孩子看到别人的优点
每个人都喜欢得到别人的认可和支持,孩子也是如此。在交流的过程中,人们往往会对那些更喜欢自己的人产生好感。我们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与此同时,别人也需要我们的赞赏。我们必须教育孩子,多看到别人的优点,并不要吝啬自己的赞美。让孩子学会积极地欣赏别人,这样才能让孩子更好的成长。
2、父母直接干预,帮助孩子重回集体
父母必须出手干预,不能让对孩子的孤立长期持续下去。一个在学校被孤立的孩子,想让孩子短期内和所有的孩子交朋友是不可能的,但是可以先交1-2个好朋友,孩子只要有朋友,哪怕孤立存在伤害也不会太大。家长如果抱着让孩子融入集体生活的目的,可以帮助孩子重回集体。
当孩子不爱学习时需要家长积极寻找原因,并采取有效措施,尽量给孩子提供比较平和、宽松、安宁的学习环境,帮助孩子、陪伴孩子一起进步。想激发孩子持续的学习动力,正面管教倡导“多鼓励,少表扬”孩子。孩子需要鼓励,就像植物需要水。培养孩子的学习动力和兴趣,让孩子觉得自己有价值。
怎样才能改变孩子不愿意学习的情况?
1、给孩子营造一个共同学习的氛围
孩子学习的时候,即使家长不坐在孩子跟前看着他学习,也得在孩子附近读读书、练练字,让孩子感觉不是一个人在苦熬,而且当孩子遇到难题时,家长能及时提高帮助。如果家长在一旁玩游戏,孩子的心就痒痒的很,他人在作业,心在游戏。
2、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孩子不愿学习最大原因就是觉得学习枯燥乏味,因此把“玩”的因素带进课堂、带进学习过程很有必要,由此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和欲望。再次,营造良好氛围。试想一下,随时看到周围的人都在学习,孩子又怎么可能不愿学习呢?所以历史上也出现了“孟母三迁”的故事,并不是毫无原有的。
孩子的学习问题,父母都特别重视,希望孩子能从小养成好喜欢,这样到了初中、高中,就不用再花费精力帮孩子养习惯了。所以,这就需要家长在孩子小的时候纠正孩子的坏习惯。
怎样才能改掉孩子拖拉的毛病?
1、制定时间计划。
例如:吃饭,根据饭菜量,给孩子规定时间,多少时间之内吃完。如果边吃边玩,到规定的时间没有吃完,就把饭菜收起来,不许再吃了,中间不许吃零食,再饿也要等到下一顿。
2、完成任务,适当奖励。
例如:可以告诉孩子做完作业,可以玩一下,可以看半小时的动画片,或是出去玩,也可以给个小红花等等。这样可以激励孩子,让孩子更有动力。
现在生活水平越来越好了,但是许多家长却发现孩子的交际圈小了,变得不爱跟小朋友们玩了,当孩子表现出不爱说话或胆怯时,家长和教师习惯说“这个孩子挺内向”。其实,孩子正处于一生中性格发生、萌芽的时期,充其量只能算作有内向倾向性。但是,对于孩子是否真正有内向倾向性,我们也不能过早下结论。
孩子内向的原因:
原因一:环境的改变。一个有着正常心智的幼儿对环境的变化会很敏感,他们需要对自己做出调整,以适应新的环境。一些幼儿会很快适应新的环境,在新环境中表现得自由自在。而另外一些幼儿对新环境适应得会慢一些,他们往往表现出胆怯、活动性差等等,这种幼儿往往被当成是内向的幼儿。实际上这些幼儿只不过是需要适应的时间更长一些而已。所以我们的老师和家长,无论在幼儿园还是家庭中,都要努力为孩子创造宽松的环境,寻找良好的教育契机。
原因二:每个孩子有着自己发展的特定的“时间表”。像人的身高一样,有些孩子在小的时候长得很快,到了一定年龄却开始缓慢增长;而有些孩子在小的时候“不太长个儿”,到了一定年龄却“突飞猛长”。人的心理发展也是如此,家长和教师会惊讶地发现,忽然有一天孩子变得爱说话了,甚至滔滔不绝;还有一些孩子变得胆子大了,与以前判若两人,可这些孩子恰恰是以前被人们认为是性格内向的孩子。其实,这些孩子也不是真正内向的孩子。性格是表现一贯的、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对于处于成长期的幼儿,我们不宜给孩子过早下定论。
原因三:不自信。一个不自信的孩子往往表现为活动性差,即行为、语言退缩,具体表现为不敢与人交往、不敢发表自己的观点、从众心理强等等,这些孩子也往往被当成是性格内向的孩子。实际上,性格的内向与外向是一种“天生”的倾向性,与是否自信没有关系。实际的情况是,一些内向的人自信的水平也相当高。
众所周知,性格的内向与外向,并没有好坏之分,它也与人是否快乐没有对应的线形关系。
提起孩子叛逆的问题,大部分的父母都会感到异常的郁闷。在孩子小的时候,或许还能通过一些方式让他们心服口服。可是在孩子进入青春期之后,越说教孩子越叛逆,也就使得父母不知道如何应对,一些比较暴躁的父母,他们常常还会选择棍棒教育的方式使得孩子妥协。长时间如此,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可能会让孩子变得更加暴躁、软弱。
怎样才能改变一个叛逆的孩子?
首先,维护孩子自尊心。
青春期孩子的自尊心已经足够强了,家长在日常生活中不经意的话或者行动很容易破坏孩子的自尊心,为了维护自尊心孩子就开始和家长对立。孩子既然已经进入青春期,家长就不要用过硬语气批评孩子,家长就要作用需要技巧,间接批评或者劝说,经尽力维护孩子的自尊心,孩子过度维护自尊心的行为等走出青春期后就会消失,叛逆自然会消失。
其次,家长尊重孩子的“独立”。
青春期孩子当然不能离开家长的帮助,比如经济,孩子的独立也是一种假性独立,作为家长我们就不能和孩子小时候一样相处,给孩子流留出充足的私人空间,这就是尊重孩子的“独立”,给孩子属于他们的空间。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启蒙老师,孩子的言行举动多半是从父母身上潜移默化而来的,要使自己的孩子不动辄发怒,父母首先要控制好自己的脾气,不要让孩子看到自己暴怒的样子,才能更好的引导孩子减少发脾气。
孩子的脾气暴躁怎么才能改变?
1、要多让孩子出外散心。
可以晚饭后带孩子散散步,看看花草,听听风声,或者放放风筝。让孩子感受人生的乐趣,感受大自然的美,从中陶冶情操,利于帮助孩子提高自我控制力。
2、父母要常与孩子沟通。
父母要多关心爱护孩子,平时多过问孩子在生活、学习或交友中遇到什么问题,给予孩子一定的帮助、鼓励或安慰,使孩子体会到父母的关爱,这种爱有利于孩子以爱心待人,这样,当他发怒时,会因为爱心而尽量控制住。
相关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