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8
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发展。因为独立性强的孩子常常做事都是有明确目的以及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所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有助于培养孩子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并能为孩子长大以后更好的适应社会。
怎样锻炼孩子独立能力?
1、培养孩子良好的人格
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孩子有越来越大的主观能动性,他不再被动地听任成人摆布,他对成人的指示和安排有越来越大的选择性。处理不当就会出现发展中的“危机”。所以培养孩子形成良好的人格,是培养孩子独立性的关键。
2、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要掌握分寸和技巧
对于孩子,不能不管,也不能多管。既然说孩子,自然是非常幼小,而且还处于独立性的萌芽阶段,不能约束过多。如果父母管得过严、过多,如孩子自己想干,父母们却说耽误时间,偏偏不让孩子干,会使孩子刚刚出现的独立性萌芽被扼杀。
3、给孩子责任感
家长不要什么事情都做决定,有些孩子也参与进去的事儿,家长要听听孩子的建议。如果孩子的建议确实不靠谱,家长可以进一步问他一下原因,让孩子说出更多的想法。有时候,孩子的异想天开,往往会带给家长不一样的思路,同时,也让家长更深入地了解了孩子。
4、要给孩子一定的空间和时间
家长最好不要随便进入孩子的房间,也不要随便支使孩子。需要孩子帮忙的时候,要先征求孩子的意见,问他有没有时间。这种民主化的管理方式,让孩子懂得了该如何尊重别人和自己,这对孩子完整人格的形成十分有帮助。这样的孩子,抗击打能力相对来说是比较强悍的。
孩子缺乏独立能力有哪些表现?
1、自己不会做决定
父母总是替孩子包办一切,从来不给或者很少给孩子自己决定的机会,长此以往,孩子就习惯于听从父母的安排,没有自己的主张。
2、不承担任何家务
孩子适当的做一些家务是必须的,可以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是家庭的一份子,同时锻炼孩子的独立性。但很多父母因为害怕孩子受到意外伤害,或觉得孩子没有能力完成某项家务,于是从不让孩子做,导致孩子缺乏必要的生活技能。
3、不调节群体活动
缺乏独立性的宝宝往往表现的不太合群,因为他们没有能力处理群体生活中大量需要自己及时决定的问题和自己照料生活,因此他们出门在外,会表现出不习惯、不调节。
孩子缺乏独立自主的原因:
1、父母的责备多于鼓励
还有一些父母总是喜欢责备自己的孩子,他们总是觉得自己的孩子不够优秀,想通过骂不断地鼓励孩子。但从没想过这样做会不会给孩子带来不好的影响,反而会使孩子失去自我管理的能力。孩子的心灵很脆弱,如果小时候一旦受到父母的攻击,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2、父母脾气暴躁
有些父母在抚养孩子的过程中过于着急,最终没有得到好结果。一味急躁的性格只会让孩子永远跟不上节奏,让孩子觉得自己更坏。正因如此,有些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越来越差。
独立思考,是每个人、也是我们孩子未来解决问题、提升生存竞争的核心能力。对孩子来说,就绝对不是只听老师的或者只听爸妈的,不是只接受标准答案就好,而是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一个他自己能接受且是他自己提出来的答案。
怎样锻炼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
1、多问孩子为什么
家长可以多用疑问的语句问孩子,使孩子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如果孩子不能立刻回答出来,家长不要着急,要耐心地引导、启发他。
2、尊重孩子的想法和问题
每个孩子都有一颗好奇的心,对什么都感到新奇,这不奇怪,关键是你要如何扮演好十万个为什么。不论什么问题,一旦被提出来,就要认真的回答,至于说会不会倒在其次,一定要让孩子感觉到你对他的问题非常重视。
想要培养出独立自主的孩子,离不开父母的教养方法。很多家长总是抱怨自家孩子独立能力太差,但你事事都为孩子做主,根本不给孩子自由成长的空间,孩子又怎么可能学会独立?独立是一种能力,不仅需要父母引导,也需要在日常中锻炼。
怎样锻炼孩子的独立能力?
1、给孩子选择的权利,并尊重孩子的选择。
要求孩子听话,孩子的独立性和个性得不到发展,这是家长经常忽略的方面。要从小培养孩子自主选择的能力。一件事情可以给孩子几个选项,孩子选择了就尊重孩子的选择,让孩子从小就意识到要对自己的选择所带来的后果负责。
2、保持耐心。
作为父母,我们看到孩子笨手笨脚的,吃个饭费半天劲才吃几口,这时就很容易代劳,说“来来来,就你这么吃得吃掉猴年马月啊,我来喂吧。”这就会导致前功尽弃。还有是孩子说话的时候,有时孩子叨叨半天说不清楚,这时父母不要急着插嘴,也不要说“你看你,说半天也说不明白”,不要急着去否定孩子,要学会耐心倾听和鼓励。
一个好的心理承受能力是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如果心理承受能力差 ,人会悲观,注定将来一事无成。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是需要后天的培养。在孩子很小的时候,要让孩子独立去做一些事情去经历困难去遭遇打击,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会慢慢地在这些挫折中得到培养。
怎样锻炼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
1、帮助树立独立意识
孩子缺乏独立意识会影响信心勇气和能力,而这些是心理承受能力差的根源所在,作为父母,在日常要尽量让孩子有独立意识,自己决定以及处理个人事情,不要一味帮助孩子做决定,也不要过多干涉,在能接受的范围内让孩子自己处理。
2、及时对孩子做心理疏导
在成长的过程中,各种各样的心理压力会让孩子感觉不焦虑不安,如自尊心受辱、成绩不良、家庭不幸等,这时需要给孩子及时做心理辅导,让孩子对人生挫折有一个正确的认知,让他们提高受挫能力,不会因为一点小事情而承受不了。
在儿童早期,儿童会发展出一种核心的个性和自我意识,孩子们会对他人产生关注,并能对他人的情绪起伏做出反应。教育孩子不仅是要教授他们科学知识,培养孩子良好的情商同样非常重要。
怎样锻炼孩子的情商?
1、父母是孩子的模仿对象,一般来说孩子为人处世的方式往往都是从父母身上吸得的,因此在孩子模仿能力最强的时期,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自己就应该做到那个样子,这样便能轻松地培养孩子的情商。
2、多带孩子参加集体活动,在集体活动中,需要处理更多的人际关系以及为人处世的方方面面,经常带孩子参加集体活动,例如同事朋友的聚餐、郊游等,并在活动后回家与孩子总结讨论,活动中哪些事情该做,哪些事情不该做,使孩子尽早学会处理人际关系,长大之后必然游刃有余。
3、培养自信心和挫折承受力,家长在对待孩子的时候,应该把其示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而不是自己的附属品。孩子本身拥有独立的思想,因此不应该事事为他做,而是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也可以培养孩子帮助家长做一些简单的小事,从中培养孩子的自我认识,提高自信心。
4、给予充分关爱,但不是溺爱,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获得足够的归属感和价值感,才能有足够的勇气去面对社会,才会更好的去学习各种技能。需要家长给予更多的关爱和关注,这个关爱是指要让你的孩子知道你是爱他的,而不是通过溺爱的方式,溺爱是一种不健全的教育方式,培养出来的孩子是缺少基本能力的。当家长满足孩子基本需求的时候,他们会往更加积极的方向去发展的。
家长应该鼓励孩子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态度,当遇到问题时候,理解了只是第一步,孩子还应该更深层次的思考原理,从根本上掌握知识。只有掌握了根本原理,孩子才能真正的理解,有了这个习惯,孩子的理解力会逐步提升,你很快就会看到一个理解力超强的孩子。
怎样锻炼孩子的理解能力?
1、多与孩子沟通
对于理解能力差的孩子,家长要多一些耐心让孩子进行表达。这样才能慢慢的让孩子学会交流、理解别人并能很好的增加孩子的理解能力。
2、多阅读、多体验
提升孩子的理解能力还需要让孩子多体验,通过实践获得大量感性知识,然后通过思考上升为理性知识,最终理解并构成了个人知识的组成部分。比如通过爬山郊游的方式让孩子理解什么是“一览众山小”、“疑是银河落九天”等古代诗词。
培养孩子好的性格,不给孩子压力,培养他乐观开朗的性格。让孩子喜欢上一项运动,从而培养他坚韧不拔的性格,和勇敢,勇于冒险的精神。
怎样培养和锻炼孩子勇敢自信?
1、应该让孩子不要事事依赖大人
自己的事自己做。如果父母过度娇惯使快上小学的孩子还要依赖爸爸妈妈,穿衣,洗脸,那么很难以想象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怎能坚持不懈的为完成一项事业而不断的努力呢?长期依赖会滋生懒惰使人产生精神松懈,不愿独立思考容易被他人左右等性格弱点。所以父母应该明白,让孩子从小事事依赖父母,并不是在帮助孩子,而是在害他。
2、给予孩子一定的鼓励
孩子在做事情的时候,是需要得到我们父母的肯定的。只有这样孩子才会越发的努力去做。比如:孩子在帮忙扫地的时候,我们可以夸奖一下孩子,扫得真干净。这样孩子会特别开心,也更加乐意的去帮忙。
相关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