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6
孩子胆小恐惧是有很多方面造成的,有内在原因也有外在因素,作为家长首先要找出孩子胆小的原因,然后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对应的措施。教育孩子是一门深不见底的学问,不管孩子的性格如何,作为父母一定要付出自己的耐心和关心。
如何克服孩子胆小恐惧的心理?
1、尊重并理解孩子的情绪
当孩子害怕了,不管是什么原因,爸妈一定都要让孩子知道,爸妈会尊重自己的感受。爸妈切不可不理解不尊重孩子的情绪,用粗暴的方式对待孩子的情绪,让孩子更加没有安全感,只会让孩子更害怕。
2、不要强化孩子的弱点
当父母感到自己的孩子胆子小、过度自我保护时,更不能从言语上反复批评、强调“你就是胆子小!”这样贴标签,更会强化孩子的劣势;更不能当众指责“你看谁谁,就是比你胆子大、勇敢、动作协调”,反复比较会让孩子更自卑、自暴自弃从而丧失战胜困难的动力!
3、鼓励孩子自己处理问题
当孩子面临困难的时候,鼓励孩子自己先去想办法解决问题,动动自己的小脑筋,激发孩子的思维能力,当孩子在与人交往中发生冲突了,家长鼓励孩子自己处理的同时,也要适当的引导孩子,让孩子占据主导地位去处理,慢慢的孩子发现其实自己是很强大的,可以自己解决问题了,在这一过程中,家长一定要参与其间,不要在边上旁观或者以下达命令的方式引导。让孩子循序渐进地进步。
4、帮助孩子收集一些必要的信息
很多时候害怕是因为没有掌握正确的信息或者信息不足导致的,有时候是自己想得太多而自己吓自己。所以,帮助孩子正确掌握当前局面的一些信息,有些时候孩子的担心和害怕就自然瓦解了。
5、榜样的力量
身体力行地成为孩子的榜样,能够给予他们更多的信心和动力。家长可以通过积极乐观的言行示范,教给孩子如何面对困难和挑战。同时,也可以引导孩子认识到一些成功的人物,分享他们的成就故事,鼓励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孩子胆小恐惧的表现:
1. 害怕独自呆在黑暗的地方
怕黑可能是人类的共性,别说孩子,很多的大人也都怕黑。所以说孩子怕黑是很正常的,当晚上突然停电的时候,或者说夜间外出的时候,家长都应该尽量陪在孩子的身边,在黑暗中如果有人陪伴的话,对于黑暗的恐惧心理就会降低很多。
2. 怕打雷、鞭炮等响声
打雷下雨、放鞭炮的时候,声音都比较大。当这种情况发生的时候,孩子总是情不自禁的想要躲避。其实当这种情况发生的时候,家长所需要做的就是为孩子科普知识,提醒他们注意安全就没有事情了。
3. 不愿意接触陌生人和独自呆在陌生的环境里
当接触陌生人或者呆在陌生的环境中时,沉默是他们的表现,躲在角落里不愿意和别人交谈,这样都是胆子小,缺乏安全感的表现,这种情况父母要多多陪伴孩子,关注孩子,让他们能感觉到自己被爱。
面对孩子恐惧父母的处理方式有:
第一种父母是嘲笑孩子是个“胆小鬼”:觉得孩子大惊小怪,毫无顾忌地强行将孩子独自面对。
第二种父母为孩子扫清一切恐惧源,让孩子远离害怕的情境中,以俊俊妈为代表。
第三种父母是了解孩子胆小的原因,从而对症解决:为孩子解除心中的疑惑和恐惧,让他们觉得没啥可怕的。
很明显,第三种父母的处理方式优于第一和第二种父母。
据研究表明:接近10%的成年人,和2%-4%的儿童有过特殊恐惧症的经验在面对孩子的恐惧时,一旦处理不好,反而会导致孩子的自尊心受到极大伤害,加重孩子的惧怕心理,让孩子变得更加敏感,甚至会产生恐惧症。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会对外界的危险保持适当的反应,比如恐惧,但是如果生活中的孩子对周围太多的事物产生恐惧心理,会养成怯弱胆小的性格,失去了体会生活各种的乐趣的机会,家长应为孩子采取正确的行动,帮助孩子摆脱恐惧心理。
如何帮助孩子克服恐惧心理?
1、第一时间给孩子安抚。
在孩子的眼里,一条平平常常的小猫小狗可能就是一个巨大的怪物,会咬人,很让人害怕。所以,当孩子感到恐惧害怕时,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给到孩子安全感,试着去理解孩子的恐惧害怕,接纳他们的感受。
2、了解孩子恐惧的来源。
想要解决问题,那么就要找到问题的根源。而孩子经常出现恐惧心理时,家长不仅要帮助他们克服,同时也要了解孩子这种恐惧心理的根源。
生活中,我们常会看到这些情况,有些孩子与人交往时落落大方,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在公众面前表演毫不怯场,有些孩子却总是扭扭捏捏,不敢上台表演,发言,特别胆小,不管家长怎么鼓励都无济于事,面对这种情况,该怎么办?
怎样帮孩子克服胆小恐惧心理?
1、不要惩罚或嘲笑孩子的胆小。
这样只会适得其反,正确的应是承认孩子害怕的东西确实存在,这样,孩子知道你了解他的恐惧,也就会相信你的劝慰、解释,才能解除恐惧的心理。
2、教育孩子不要掩饰害怕。
有些孩子往往会否认自己害怕,这是孩子常用来对付恐惧的一种方式,但实际上,越是这样,孩子自己越是恐惧。爸爸妈妈应该让孩子说出恐惧的具体内容,让孩子解除心理上的羞耻感,并逐渐克服恐惧心理。
自卑,即一个人对自己的能力,品质等作出偏低的评价,总觉得自己不如人、悲观失望,丧失信心等。在社交中,具有自卑心理的孩子往往表现出孤立、离群。自卑是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家长要及时的帮助孩子调整。
如何避免孩子有自卑的心理?
1、帮孩子减压
在学习上,家长要淡化自己的分数观,多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要知道孩子的发展潜力还很大,一时的退步不等于以后不进步,此时应该用鼓励代替批评和抱怨。更不要把目光锁定在眼前,只要孩子尽力了,就应给予更多的理解和宽容。
2、少批评指责
孩子其实是很脆弱的,也有着一颗玻璃心。这颗脆弱的心承载太多来自父母的负面语言,将会碎裂成无数的自卑因子,刺伤自己。没有哪个孩子喜欢父母总是数落和指责自己,更多的孩子是越表扬越上进,越批评越下滑。正应了那句“说你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行也不行”。这就要求家长多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少抓住无关大局的小缺点大做文章。不过表扬也需要有方法,需要家长合理把握这个度。
叛逆期的孩子因为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养成,极易受到外界的不良诱惑而形成不正确的价值观。这个时候,父母从旁协助就显得尤为关键。这就好比一场马拉松,父母陪跑,时刻让孩子们在正确的跑道,而不至于跑偏。
如何让叛逆期的孩子拥有健康的心理?
1、家长要学会适当放手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会有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因此,家长要学会放手,不要随意为孩子着装。社交和爱好,多评论和管教,不要为他们做任何事情。
在一定的原则下,父母可以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和意愿去玩。这样可以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尊重,缩短与父母的关系,让孩子尽快学会独立,长大后取得更大的进步。
2、掌握正确的沟通方法,引导孩子走出不正确范围
家长苦恼初中生心理问题及疏导,这种心理问题的发生若对孩子不管不问,不采取相应的家庭教育方法的话,只会让孩子的成长道路越走越歪,所以我们作为家长应该帮助孩子去解决这种问题。
如何解决初中孩子的心理问题?
1、亲人疏导,调整心态
当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老师、同学难以解决的问题时,不妨让他们的亲人来帮助疏导。工作中发现,有些学生遇到烦恼,向自己的亲人倾诉一番后,因为得到了亲人的支持和关怀,抑郁之感会烟消云散。
2、多关注,及时鼓励
初中生处于青春期,正在形成自己的思维和认知,他们开始认真思考自己的发展,这是一种值得鼓励的心理状态。如果孩子对考试有强烈的期望,家长应该及时鼓励他们。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一个人成功的关键因素。要培养孩子的良好性格,父母首先要从自己做起,积极乐观的态度、良好的适应能力与承受能力、正确的自我评价、自尊心与自信心。
如何提高孩子的心理素质?
1、让孩子树立自信心
要让孩子树立自信心,远离自卑的心理,多发现自己的发光点。当孩子做错事时千万不能一味的指责,要跟着孩子一起分析错误的来源并且了解到孩子内心的想法,积极的辅助孩子改正。
2、要让孩子培养自主性和自立意识
当孩子不管遇见什么事时都要学会让其思考,并且判断来寻求解决的方法,千万不要对孩子各种迁就和溺爱,要从小培养良好的独立生活能力,这样才能够得到自我锻炼的机会。不能让孩子过度的依赖父母,提高孩子对社会的适应能力,这样才有利于独立发展,另外也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儿童观。
相关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