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1
受生存压力的影响,如今很多家庭的模式都是“隔代教育”,即父母因为工作忙碌,不得已把孩子交给爷爷奶奶,或者姥姥姥爷带。孩子自小缺乏父母的关注,又被老一辈人所溺爱,自然很容易出现缺乏自理能力,依赖老一辈人的情况。如果不及时改正,对孩子未来的成长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如何改掉孩子依赖奶奶
首先,与孩子奶奶进行沟通。
如果孩子奶奶明事理,她看到孩子与父母不亲,她也会感到很难过,她甚至会主动劝解孩子与父母修复关系,减少与孩子接触的时间。
如果孩子奶奶受到教育等因素的影响,没有那么明事理,你可以与孩子奶奶进行一定的沟通,告诉她,你也很高兴孩子与她关系这么亲密,但是,你也要让孩子奶奶意识到亲子关系对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性。
如果孩子在小时候没有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那孩子长大后会处理不好亲密关系,出现很多情绪、情感问题。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她会把你的建议给听进去。
其次,多接触孩子。
孩子对人依恋,主要是依恋对象给了他足够的爱。美国比较心理学家哈洛提出了一个著名论断——爱源于接触。如果你想让孩子感受你的爱意,你一定要多去接触孩子。
白天的时候,尽量让孩子在你的视线范围内,让他感受到你的关注,这可以让他获得一定的安全感。在晚上睡觉的时候,如果你的孩子还比较小,你可以让他和你共处一室睡觉。
如果孩子已经比较大,需要分床睡,你可以在孩子睡前多陪伴孩子,给他讲讲故事,摸摸他的脑袋,亲亲他的额头,给他一个大大的拥抱,让他感受到你的爱意。
最后,改变孩子的认知。
这个方法实施的前提是孩子已经获得一定的知识经验。你可以选择一个好的时机, 与孩子做一次交流,你必须承认你对孩子所犯的错误,并让他意识到,虽然在他的成长中,你有失职,但你一直都是爱他的。还有,你可以告诉他,奶奶年纪大了,身体不是很好,应该让她少操心。
从小只跟奶奶亲的孩子,长大后可能会变成这样,挺可怜的,你家孩子是吗?
1、变得没有安全感
孩子从小若是只跟奶奶亲近,很少跟父母交流和亲近,等读书后,它会渐渐发现自己跟其他的同学不一样,别人都有父母带,而自己只有奶奶,会变得开始敏感,没有安全感,久而久之,开始自我怀疑,长大以后也会渐渐的缺乏安全感。
2、变得不相信父爱与母爱
都说若没孩子天天生活幸福,无忧无虑,那么父母肯定给予了孩子足够的爱,若是孩子从小不跟父母亲近,就意味着孩子主动拒绝了父母给的爱,也不会体会到父母和母爱有多美好,只有拥有更多爱的孩子,生活的才会更加幸福和有爱,若是从小没有感受过父母爱的滋润,就会排斥父母,不相信父爱与母爱,对孩子以后的成长会有影响的。
3、变得恐惧婚姻
孩子从小只跟奶奶亲近,久而久之就会感受不到父母之间感情的美好,更不会感受到家的温暖,于是对以后结婚成家没有那么多的向往,严重时可能会让孩子长大后变得恐惧婚姻,不相信婚姻,甚至追求独身主义,这对于孩子来说是不幸的。
那么,为什么有些孩子会特别依赖奶奶呢?
1、大部分时间和奶奶在一起
有的宝妈在生完娃就把孩子交给了孩子的奶奶,孩子长大了,表面上是孩子妈妈养大的,但是在孩子最依赖人的那段时间其实是奶奶陪伴的,有的家长觉得孩子小,不会记得的,但是有的时候这种习惯性的记忆也是存在的,这样孩子是不会忘的,还会和奶奶特别的亲。
2、平时睡觉和奶奶一起睡
有的宝妈虽然日常经常陪伴孩子,但是在孩子睡觉问题上把孩子放到了奶奶那里,孩子和谁睡对孩子的性格和亲子关系都有非常大的影响,晚上是孩子内心比较敏感的时候,这个时候孩子的心理依赖性比较强,如果孩子平时和奶奶一起睡,那么孩子平时可能就会更依赖奶奶。
3、奶奶的情商非常的高
有的老人带娃非常的有经验,在不一味的宠溺孩子的基础上还能让孩子喜欢自己,老人这种“投其所好”的行为会让自己和孩子的关系特别好,再加上平时有的宝妈带娃经验不足,动不动就教训孩子,孩子自然就会和老人亲一点。
很多时候,孩子并不清楚学习应该学什么,学习到底有什么意义,所以现在的孩子很多都会出现厌学的情况,家长们要正确的引导孩子,让孩子明白身为学生,其主要任务是学习,不要等到岁月被蹉跎时,才知道后悔。
如何纠正孩子厌学问题?
1、了解孩子背后的问题
在孩子出现厌学情绪时,我们最先要做的是和孩子交流沟通,了解他们背后的问题。或许孩子正处于疲惫、失落、无助的情绪状态,或者他们对未来的目标和方向感到茫然。这些问题都需要父母和老师耐心地去倾听和解决,而不是将孩子推向“苦学”或“逃避”的极端。
2、减少孩子的学习压力
减轻学生的心理和课业压力。为了“不输在起跑线上”许多家长往往给予孩子他们不必要的负担和压力。造成孩子心理的反感和抵触,当孩子承受不住的时候,厌学就会产生,严重的干脆离家出走。因此,家长应该尽量减轻厌学学生的负担,做到寓教于乐,因材施教。
当孩子出现厌学行为时,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不去上学,或者直接让家长办理休学甚至是退学。这个时候家长就慌了,既不能打,又不敢骂,怕起到反效果,整个人都焦头烂额,不知所措。
如何纠正孩子厌学行为?
1. 理解孩子的变化:了解孩子在这个阶段生理和心理上的变化,是理解他们行为的重要前提。
2. 建立良好的沟通:尝试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倾听他们的想法和感受,尊重他们的意见。
3. 给予适当的自由:在这个阶段,孩子希望得到更多的自主权和自由,家长可以在保证孩子安全和健康的前提下,适当给予他们自主决策的权利。
4. 培养孩子的兴趣转移注意力:兴趣的培养能让孩子的性格变得更活泼更阳光,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且一些兴趣在关键期培养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当孩子说出“我不想上学了”这句话的时候,大多数家长相比都是生气,觉得孩子辜负了自己的一片期望,觉得孩子没有出息,有些家长甚至会严厉批评指责孩子。其实孩子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厌学的情绪,家长不要过于担心。
孩子厌学脾气大是怎么回事?
1、家庭环境不稳定
孩子的成长环境非常重要,如果家庭环境不稳定,例如家长经常吵架或离婚等,孩子可能会感到不安全和不稳定,导致情绪低落和叛逆厌学等问题。
2、家长教育方式不当
家长的教育方式和态度也会对孩子的行为和情绪产生影响。如果家长经常使用惩罚和严厉的方式对待孩子,可能会导致孩子对学习和生活失去兴趣,并且出现叛逆行为。
现如今,未成年孩子沉迷手机的现象越来越严重,这就导致手机成为了很多家长心目中的“假想敌”,视手机为洪水猛兽,坚决不让孩子碰手机。但这种做法其实并不能发挥真实作用,毕竟手机在现代生活里几乎已经无孔不入,家长的敌人不是手机,而是家庭教育中所面临的问题,这才是关键所在。
如何纠正孩子沉迷手机?
1、限制孩子玩手机的时间。
不可否认,手机就像电视、零食一样,对孩子确实有着巨大的吸引力。虽然没办法让孩子完全不碰手机,但家长可以限制孩子玩手机的时间,比如一次不能超过20分钟,防止孩子沉迷其中。
2、反思自己。
孩子在就像我们精心培育的树苗,当小树长出多余的枝岔,我们没有及时修剪,孩子这棵小树就会越长越歪。同样,当孩子沉迷手机时,作为父母,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反思自己是否在教育孩子时没有履行好自己的责任?想要改变孩子,先从改变自己开始。
“讨好型人格”的种子往往萌发于孩子小时候,在孩子的性格和世界观刚刚形成的阶段,父母错误的教育方式或者严苛的家庭氛围会对孩子留下阴影,孩子就会产生“只有讨好别人,我才能生存”的想法。这会对孩子的未来带来很大影响。
如何纠正讨好型人格孩子?
1、多给孩子正面评价。
孩子对自己的评价从哪里来?父母的口中。一个未成年的孩子,他对自己的评价不一定全面,甚至是消极的。这时,父母就要开始助力,告诉孩子他自身的价值,让孩子逐渐拥有自信,这时他才能较为正确的评价自己。
2、给孩子树立原则和底线思维。
孩子由于涉世不深,很多事情并没有判断是非的能力,所以家长要教会孩子原则意识,同时也要帮助孩子划清自己的底线。这样他在与其他人交往时,就能够形成自主意识,并且摆脱他人自己的指挥和摆弄。家长在划清原则和底线之后,就不要再过多地干涉他的行为,否则就会适得其反。
磨蹭和拖拉是孩子的通病,也是让父母头疼的问题,父母除了不断催促,似乎找不到更好的办法,纠正孩子的磨蹭行为,让孩子拥有较强的时间观念,变得积极主动起来,成为每个父母的急需解决的难题。
如何纠正孩子做事磨蹭的坏习惯?
1、制定规则
父母可以制定明确的规则让孩子执行,如果孩子继续拖延,就要承担必要的后果,当然这个小小的惩罚可以多样化,只要起到提醒作用即可。如:出门前,孩子磨磨叽叽,不愿意洗脸、穿衣服,就告诉不去参加那个活动了,也许孩子会哭闹、发脾气,可以倾听、教育,但不要动手帮助完成,让他自己体会完不成多带来的后果。
2、少训斥孩子以鼓励为主
教育中,应该把儿童看做儿童,而不能看做成人,要尊重儿童的天性,要启发诱导。家长总是责备,孩子会更加磨蹭。因为孩子听到训斥,注意力不集中更拖拉严重还会有叛逆的心理更加不听话了。所以,当孩子做事拖拉时,家长不能一味训斥,适度鼓励能够增加他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