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5
现代社会,数不清的父母和孩子之间因为缺少沟通而“渐行渐远”,不少爸爸妈妈还主动吐槽说,觉得孩子年纪越大,就越找不到共同话题。有时候偶尔想和孩子坐下来聊聊天,彼此之间也就只剩下尴尬的气氛了。想要与孩子取得良好的沟通,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多观察孩子,寻求与孩子的共同话题。
与孩子沟通我们应该怎么做?
1、建立信任。
与孩子建立信任关系是沟通的基础。作为家长,你需要表现出对孩子的关心和支持,让他们知道你是在他们身边支持他们的。
2、学会倾听,允许孩子“发脾气”。
学会倾听,这是沟通的第一步。假如孩子正为某事在气头上要允许他发脾气。父母不妨先坐好,安静地等待孩子,不去打断他的话,全神贯注地倾听,停下手边的工作,不左顾右盼,这等于告诉孩子:你是被我们在意的,我们在认真地听,在注意你所说的感觉或问题。
3、多问开放性的问题。
使用开放性的问题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表达自己,而不是只回答一两个简短的答案。这也有助于家长更准确地了解孩子的态度和想法。
4、尊重孩子的感受。
当孩子表达意见或感受时,家长不应马上给出反驳,而应尊重孩子的感受,并试图理解他/她的经历和想法。在适当的时候,也可以给孩子提出建设性的建议。
5、给予孩子积极的反馈和鼓励。
孩子需要我们的肯定和鼓励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因此,我们需要给予孩子积极的反馈和鼓励,让他们感到被关注和重视。
6、提供适当的指导和支持。
在孩子面临选择或困难时,家长的角色是指导者和支持者。提供必要的帮助和资源,但不要替孩子做决定。让孩子学会自己解决问题,这是培养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
孩子沟通能力差怎么引导?
1、倾听。倾听是沟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孩子说话时,应该放下手中的事情,认真倾听并回应,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和重视。
2、练习语言表达。沟通能力需要依赖于表达能力,特别是语言表达能力,有时候,孩子一紧张表达就会变得不顺畅,这样的结果就是让孩子失去了对自己的信心,所以,我们应该让孩子多练习表达。
3、提问。通过提出开放性问题的方式,让孩子有更多的说话机会和展示自己的机会,帮助孩子有自信和主动去参与对话。
4、接触同学朋友。我们应该给孩子交朋友的机会,多给孩子创造一些接触同龄人的机会,因为,只要比较才能看出差距,我们应该多让孩子接触同学,好朋友,从与他们的沟通中提升能力。
5、培养同理心。教导孩子理解他人的观点和感受,培养他们的同理心,促进更好的沟通和人际关系。
6、模范积极沟通。作为家长,自己要展示积极的沟通方式,如礼貌、尊重和清晰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感受。
7、鼓励孩子说“不”。有很多孩子面对别人的要求往往不会拒绝,这是因为他们不想扫别人的兴。但在某些情况下,如果他们不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就会受到伤害。因此,我们需要教导孩子学会自我保护和尝试表达“不”的态度,这样可以更好地沟通。
孩子不与家长沟通的原因分析:
1、对孩子指指点点。
有时孩子在与父母沟通的时候,他们希望得到父母的认同,希望父母能够体会到自己的感受。可是当孩子说出来之后,不仅没有得到这一切,相反得到的竟然是父母的指指点点。父母会认为孩子这样也不好,那样也不对。此时孩子得不到来自于父母的肯定,自然就不愿意再与父母沟通。
2、与孩子沟通中缺乏平等。
与孩子平等沟通是很多家长都很容易忽略的事情。当孩子和你表达一些想法的时候,作为家长的你肯定说过这样的一句话:你还小孩,你懂什么?这样的话不仅会挫伤孩子表达交流的意愿,更会孩子感到与你没有共同的话题,这就会导致孩子不愿意与你多说。
3、家长忽略了情感交流。
现在的经济条件好了,很多家长都会给予孩子大量的物质上的满足,从不跟孩子进行情感上的交流,时间一长,孩子就会觉得家长就只会满足自己的物质需求,根本不懂自己真正想要的,所以就会不愿意跟家长进行沟通。
4、把孩子的事当笑话说给别人听。
很多父母会把孩子的一些糗事当成笑话讲给身边的亲戚朋友听,孩子其实是很反感这种行为。然而父母则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认为说说有什么关系?他们会把孩子做的错事,糗事说出来,孩子听到了这些,心里是非常的难受。同时也不再想将自己的告诉告诉父母了,因为他们知道,自己一旦说出去,父母又会把这一切告诉别人,倒不如选择什么都不说。
孩子两三岁时,由于自由活动的能力大大增强,各方面知识不断增加,自我意识越来越强烈,才会表现出越来越大的自主选择性。对成人的要求和安排喜欢说不。喜欢自己的事自己做,不希望别人来干涉自己的行为,孩子的这些行为表现,其实是他认识到自我,独立性开始萌芽。心理学家把孩子在2~5岁之间集中出现的逆反行为称之为第一次反抗期。
孩子第一个叛逆期我们应该怎么做?
1、给孩子选择
听到孩子说“不”,很多父母就有些生气。这个时候,与其给他们讲道理,或者制定要求,不如给孩子选择的机会。既然父母提出的事情,他们不愿意做,不愿意配合,那就再给出另一件事情做选择。
二选一的情况下,孩子总能找到自己喜欢的事情,自然就会挑选心仪的事情去做。最重要的是,孩子感受到了被尊重的感觉,而且还有自己做主的机会,多好。对于他们日后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也有很好的铺垫作用。
2、教会孩子表达
现在孩子厌学问题非常多,很多孩子除了厌学之外还有一系列的行为问题,那么孩子教育就真的那么难吗?我们怎样对待厌学学生,如何帮助孩子摆脱厌学呢?
孩子出现厌学情绪时我们家长应该怎么做?
1、父母要学会换位思考,从孩子的角度去看待问题
对于大人来说,上学多轻松,没有上班那样劳心劳力,衣食住行都有人提供,简直就是人生巅峰。但是,孩子的认知并不是这样的,孩子只是孩子,没有大人的思维,他对你所描绘的未来没有概念,他的人生就是一张白纸,仅才涂抹两笔,而大人的世界早已浓墨重彩,历经沧桑。
2、改变家长自身的教育观念
教育观念的改变从重视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的快乐做起,不以考试分数来作为评判孩子优劣的标准。当孩子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自然而然就会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厌学情绪问题也基本能迎刃而解了。
青春期的叛逆,也是孩子心理成熟的一个阶段,但是很多时候这个阶段过渡不好的话,就容易与与父母的分歧越来越大,但是如果能够一套方法来引导,就可以起到相互理解的作用,所以,孩子的叛逆期也是父母们张开胸怀表达自我的一个机会。
孩子青春叛逆期我们家长应该怎么做?
1、避免说教
沟通的问题要具体化。家长有一种习惯就是容易语重心长,但是说出的话却又特别空洞。
2、给孩子做好表率
父母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严以律己,在孩子的心目中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要让孩子感觉到自己的父母是最棒的,并为有这样的父母而引以自豪。
挫折是人生中最忠实的伴侣,没有任何一个人能摆脱它,当面对挫折时,如果灰心丧气,就容易被挫折打倒,丧失继续奋斗的勇气,让自己错失很多良机,导致最后以失败告终,当孩子遇到挫折的时候,家长要学会鼓励孩子,勇敢面对,提升自我。
孩子遇到挫折时我们应该怎么做?
1、时刻给孩子希望。
有的父母过于在乎成绩,在孩子遭受失败后,表现得比孩子还要沮丧。这不仅无法帮助孩子找到原因,还会给他们带来巨大压力。孩子年纪小的时候,心理承受力差,这种做法只会给孩子本就脆弱的心灵雪上加霜——让孩子失去自信,毁掉孩子的希望。最好的做法就是像娟娟的老师一样,把批评隐藏在赞美的后面,让孩子温和地接受教育。
2、家长要跟孩子认真地清理他的情绪感受。
挫折为什么会变成创伤?因为父母的错误引导,孩子的内心会有混乱的感觉,是冲突的,矛盾的;创伤的特点是事情的前后顺序和事情的内容被打乱了,形成了碎片化的记忆。在面对碎片化的记忆的时候,家长要帮助孩子清理,事情从头到尾是怎么发生的,一点点地把碎片化记忆变成完整的记忆,这是对于孩子内心创伤非常好的修复过程。
相信大多数父母都经历过孩子发脾气的时候,孩子都是父母心头的一块肉。当孩子发脾气时,有的父母一着急,直接暴跳如雷,也有的父母想尽一切办法哄孩子开心。要知道家长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在孩子发脾气的时候家长们一定要讲究方法是引导他们。
小孩子发脾气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做?
1、让孩子正确认识情绪
家长需要让孩子学习到,愤怒每个人都会有,是很正常的情绪,但是如何处理好自己的情绪不给他人带来伤害,是很重要的。
2、站在孩子的立场上思考
孩子毕竟年龄还小,他对情绪的控制能力并不能和大人相比较,有时候孩子只是想发泄一下情绪,所以父母们要懂得站在孩子的立场上思考,给孩子多一些理解,少一些责骂。
叛逆期是孩子进入成人世界前寻求独立的现象,是一种正常的现象,不让他有这种叛逆,就等于是在阻挡孩子长大。但是如果在这个过程中没有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孩子很有可能会因为孩子心智不成熟并且遭受外界不良诱惑,导致孩子误入歧途。所以这个时候就需要家长的正确引导和帮助。
对孩子的叛逆期我们应该怎么做:
1.信任孩子
这个时期的孩子,也格外渴望得到父母的尊重、认可,同时也十分在意自己在家里的地位和价值.所以,这个时候爸爸妈妈要懂得适度放权给孩子,逐步将自主权交还给孩子。让孩子参与到家中他能理解的事情的决策,比如出去哪里玩,征求孩子的意见;孩子不喜欢弹钢琴,妈妈可以和孩子商量,是不是有别的爱好、是否想要发展这方面的爱好;给孩子买文具,让孩子自己挑选等等,让孩子感受到你对他的重视和信任。
2.谨慎评价孩子
这个时期的孩子,虽然问题很多,但也很爱面子,开始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特别在乎父母的评价。所以这个时期,父母要懂得给孩子留面子,即使做错了事情,也应尽量不在外人面前批评孩子,批评孩子时,也应该对事不对人。
相关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