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9
在遇到孩子“偷钱”的行为时,父母都会想起一句话:小时偷针,长大偷金。面对孩子偷钱的行为,父母很难容忍,急于纠正孩子的错误,有的对孩子暴揍一顿,以示警戒,有的对孩子一顿羞辱,很自然的就给孩子贴上“偷钱”的标签。家长这样做了是消气了,但是并没有彻底解决问题。
怎么改掉孩子偷钱的毛病?
1、首先在出现问题时一定要放松心态,不要大惊小怪、过分紧张。用温和而坚定的态度询问孩子的想法,并教给孩子正确、合理的方式,比如:“如果你需要用钱可以告诉妈妈。”而不是偷钱。
2、和孩子约定。比如每周或是每个月给孩子多少零花钱。如果零花钱不够用的,可以让孩子做家务来赚钱。刷碗,收拾房间,倒垃圾,也可以带他到外面捡瓶子,让他体验劳动赚钱的不容易,知道珍惜劳动成果。
3、家长不要在孩子面前,天天诉说自己赚钱的不容易,刻意描述自己家穷,这都会导致孩子自卑,还有自责。就是有正当需要也不敢或是不好意思找家人伸手要钱,只能背地里偷拿。
4、给孩子零花钱的习惯。孩子大了,总有需要用钱的地方。给孩子零花钱,不止能够满足孩子的正常需求,更能让孩子利用金钱维护人际交往。
5、现在都是手机支付。家里的现金不要放太多,要放到家人都知道的地方,旁边放一支笔一个本子,明确告诉家里人,谁有急事都可以支用,但是必须交待所花钱的去处。慢慢观察孩子的表现。
6、关心孩子,与孩子谈心,及时了解孩子的心里活动。孩子的行为背后总有原因,不管好赖,我们只有真正关爱孩子,与孩子交流才能知道。
7、也可以把家里一部分生活开销的钱交给孩子保管,自己需要了再向他支取,让他记录每一笔钱的去处,让他明白赚钱花钱都不是容易的事,有正确的金钱观。
孩子偷钱的原因:
1、没有正确的观念和规矩。
孩子不知道偷的概念,以为家里看到的东西都是可以随便拿的,孩子看到家里有钱,正好碰到自己有需要,便会去“拿”,就像拿家里任何东西一样。
2、逆反心理。
个别孩子对父母心存不满,可能是父母的管教过严,故意做过激行为让父母难过。这也是青春期孩子会有的情况。
3、引起父母的注意。
家庭环境恶劣,比如父母天天吵架,或者酗酒,对孩子照顾不周,孩子从小缺爱,为了弥补心中的缺失,孩子就会通过不良行为来达到引起父母的关注。
4、物质欲得不到满足。
很多家长不给孩子零花钱、或者零花钱太少,孩子想要一个什么东西的时候不管合理不合理都是视而不见,孩子的物质欲得不到满足就可能采取这种措施。
5、缺乏认同感。
如果孩子总是缺乏这种认同感,孩子内心就会非常渴求这种认同感,从而选择通过偷钱而获得的钱,去取悦同学、讨好同伴。
6、压抑。
孩子在家庭或者学校中,长期感到压抑,缺少一同玩耍的伙伴,总是形单影只,可能也会选择用金钱笼络伙伴,获得伙伴,同时通过金钱来逃避家庭的压抑感。
7、交友不慎。
有些家长表示,自家孩子之前明明很诚实,表现也很优秀,可突然间就学会了偷钱,而且还撒谎。对于孩子的“突变”,父母真的要警惕,这多半是他们交友不慎导致的。古时候“孟母三迁”的故事,大家应该都不陌生。孩童时代,他们的自制力太差,只要身边有“坏孩子”,很快就能“近墨者黑”。
孩子偷钱的的危害有哪些?
首先,孩子偷钱行为会影响其人格及价值观的形成,孩子长期在偷钱的行为中生存,难以树立道德意识。
其次,孩子偷钱行为会严重影响其成长环境,因为如果他们无法得到家长和老师的正确指导,这种行为的影响会不断扩大,威胁到社会的稳定。
为了防止孩子偷钱行为的发生,家长可以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并严格落实对孩子的监管,让孩子认识到偷钱行为的严重性。
同时,也要注重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及时发现和处理孩子潜在的心理问题,让他们健康成长。
孩子偷钱家长该怎么办?
1、了解原因。
首先,家长应该了解小孩子偷钱的原因。小孩子偷钱可能是因为缺乏金钱,想购买某些东西;也可能是因为他们没有意识到偷钱的行为是错误的;还有可能是因为他们想引起家长的注意。了解原因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家长应该耐心地倾听小孩子的想法,并尽量理解他们的行为。
2、告诉孩子偷钱的危害。
告诉小孩子偷钱的危害是非常重要的。家长应该向小孩子解释,偷钱不仅会让他们失去家长的信任和爱护。此外,偷钱还会损害小孩子的良心和自尊心,这对他们的成长和发展也是非常不利的。
3、通过一些行为来纠正孩子的偷钱行为。
比如,可以给孩子一定的零花钱,让他们自己支配,这样既能满足孩子的需求,又能避免他们偷钱。另外,家长还可以和孩子一起参加一些义工活动,让他们感受到帮助别人的快乐和成就感,从而降低他们偷钱的欲望。
4、给孩子塑造正确的价值观。
在现代社会中,追求物质、名利和成就往往被夸大,让孩子深受影响。家长可以通过例子和故事,以及灌输正确的价值观,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一个12岁的孩子已经进入青春期,所以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偷父母的钱肯定是有原因的。当发现孩子偷钱时,父母不应该责骂孩子,他们应该多与孩子沟通,了解孩子偷钱的原因。
12岁孩子偷钱怎么教育?
1、保持冷静,了解孩子的想法
一些家长发现孩子“偷”了钱之后,首先的反应是大吃一惊:小小年纪就“偷”,长大了还了得?接着的行为可能不是骂便是打,以示教育。其实偷拿家里的钱是每个孩子都可能犯的错,作为父母,不能把孩子的这种行为等同于大人的偷窃行为,以免让孩子觉得自己不是好人,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这个时候,父母首先要做的就是保持冷静,问问自己:他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他的行为向我们传达了什么?
2、不要带着有色眼镜看孩子
“小时偷针,大时偷金”这是一个谬论,因为即便孩子小时候期有过“偷拿”的经历,但真正成为小偷的只是极少部分人。所以当你发现孩子偷东西便认定了孩子品行不正,戴着有色眼镜看孩子并处处提防孩子,反而会将孩子推进了深渊。
家长千万不要把孩子偷钱的行为当作耻辱,这不仅会严重伤害到孩子的自尊心,更没办法解决孩子偷钱的问题。对待孩子偷钱的问题上,家长既不能反应过度,也不能完全不管不顾。需要让孩子深刻意识到偷窃行为的错误,并自发改正。
初中孩子偷钱怎么办?
第一、树立正确认知。
父母发现孩子存在偷窃行为,需要立即对孩子树立正确认知。通过为孩子建立正确的认知,帮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如果发展下去会有什么样的可怕后果。
第二、了解孩子偷钱的原因。
孩子偷钱一定是需要买什么东西,孩子知道父母不会给自己买,所以他们就去偷钱。所以家长要知道孩子为什么要偷钱,是不是有什么难言之隐。
家长发现孩子偷偷拿钱,不要假装不知道,在钱的使用上和孩子达成共识,作为父母,要学会试着从孩子的角度去了解孩子的想法,对孩子有一个正确的帮助和引导。
孩子偷钱要怎么教育?
1、理解孩子,别人认为孩子是偷,但是家长不要指责孩子
先稳住孩子的意思是指在事情发生后千万不要立即指责孩子,这样会让孩子下不来台,也不利于事情的进一步解决。在孩子“偷东西”慢慢是一种匮乏的表现,比如没吃过这种东西,就觉得想吃,物质上的匮乏。那么看到就想要,想要就想办法,办法就是伸手去拿。
2、当众责骂也是不行的
孩子正处在青春期,这个年龄段的他们敏感、自尊心强,还很在意别人的看法。如果在大庭广众之下被人指出来盗窃,他们很可能会在周围人的指指点点中破罐子破摔,干脆彻底放弃自我,堕落成一个真正的小偷。所以在对待孩子偷钱的问题上,不管是家长还是老师都一定要慎重,因为这种事虽然是孩子做错了,但如果你的处理方法不正确,很可能会毁掉孩子的未来。
在对待孩子偷钱的问题上,家长一定要慎重,因为这种事虽然是孩子做错了,但如果你的处理方法不正确,很可能会毁掉孩子的未来。我们一定要理智看待,尤其是偷钱这种已经上升到个人品德的教育问题,只有用对方法才能从根本上让孩子彻底改正错误,回归到正道上来。
三年级孩子偷钱该怎么教育?
1、先冷静,不要反应过度
虽然孩子发生了“偷窃”行为,但并不意味着他就变成了小偷。父母应该保持冷静,思考下是什么原因让他这样做?孩子想要什么?是零用钱不够,还是想引起父母的注意与关心?
2、父母的言传身教很重要
家长要了解孩子为什么要偷钱,不要出手就对孩子打骂,或者随便就给孩子贴上小偷和贼的标签。要告诉孩子偷钱的这种做法是不道德的,如果成年后这样的行为是违法的,后果非常严重。给孩子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念,让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且保证一定要改正。
孩子会偷家里的钱都是因为家长没有做好家庭教育,如果家长能够让孩子接受正确的金钱教育,这个时候孩子就不会偷偷摸摸的拿家里的钱。而且平常父母也要加强与孩子之间进行沟通,这样才知道孩子心中的所思所想。孩子偷钱的时候并不意味着孩子就是一个小偷,家长要正确看待这种行为,这是孩子成长的必经之路。
如果孩子偷钱我们应该怎么教育?
1、和孩子谈谈
家长要心平气和地和孩子谈谈这件事。千万不要定性为孩子“偷”,要让孩子感觉到父母只是觉得他拿钱时应该打声招呼,他的行为只是不妥,而不是坏。同时,在钱的使用上要和孩子搭成共识,告诉孩子以后拿钱时告诉家长一声。
2、父母要改变心态
父母在金钱上对孩子要信任和放松。信任不会让孩子变坏,相反,家长看管得越紧,孩子越容易找机会偷钱。孩子如果能在自主消费上和父母取得共识,他就不需要偷偷摸摸,没有一个孩子天性喜欢干偷偷摸摸的事。
父母应该以引导为主,先告诉孩子这么做是不对的让他认识到错误并道歉,然后根据孩子拿钱的用途给孩子讲一下正确的消费观,保持平和的心态,就事论事,不上纲上线,千万别用审小偷的态度去审讯我们的孩子。
三年级的孩子偷钱该怎么教育?
1、私下解决,不打骂孩子也不让孩子当众认错
一旦发现孩子偷窃,就打骂孩子或者命令孩子当众认错,并斥责孩子,以便让孩子不敢再犯。其实,这是在羞辱孩子,带给孩子的也只是自卑和羞耻,让孩子对大人失去信任。事后切勿翻旧账, 反复追究,随意转述。
2、告诉孩子这样做的危害
告诉孩子,这样的行为叫偷盗,在现代社会是违法的,成年后如有这样的行为,严重者是需要判刑的,让孩子明白其危害性。同时,告诉孩子,父母对此事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