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2
五年级的孩子开始进入少年期,身心的发展处在由幼稚趋向自觉,由依赖趋向独立的半幼稚半成熟交错的矛盾时期,也会或多或少的表现出一些叛逆。能认识和掌握一定的道理观念,开始有独立见解,但他们的见解极易受外界影响左右而时常发生变化。这时候,作为家长应该多关心一下孩子各方面的情况,帮他们解决各种疑问,正确引导他们。给他们更多的家庭温暖。
五年级学生心理特点:
1、个性的发展。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自我意识逐步深刻,渐渐摆脱对外部控制的依赖,逐渐形成了内化的行为准则作为监督、调节、控制自己的行为的依据,而且开始从对自己表面行为的认识、评价转向对自己内部品质的更深入的评价。
2、认知的发展。在注意力方面,学生的有意注意逐步发展并占主导地位,在思维方面,学生逐步学会分出概念中本质与非本质,主要与次要的内容,学会掌握初步的科学定义,学会独立进行逻辑论证。
3、情意的发展。在道德情感方面,学生主要以具体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为依据,同时也开始出现内化的抽象道德观念作为依据的道德判断。在意志方面,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坚持性有一定发展,但不显著。
4、竞争意识增强,不甘落后。更关注学习成绩,对于学习优秀的同学开始产生敬佩之情。独立能力增强,喜欢自发组成小团体。不轻信吹捧,自控能力。
5、孩子更频繁地接触自然和社会,有能力发现其中的问题,但仍缺少实践解决问题的能力。
6、求知的欲望和能力,好奇心都有所增强,对新鲜事物开始探索、追求、思考。
7、对学校的教育内容趋向思考选择接受,已有的行为习惯日趋稳定,但对新提出的行为要求容易产生知行脱节的现象。
8、学习的兴趣更为广泛,同学间开始进行个人简单交往,但往往偏重于情感而分不清是非。自我意识有所发展,开始注重穿着打扮,自尊心进一步增强,自主性要求日趋强烈仍然缺乏自我约束的能力。
五年级学生心理解决办法:
第一、多沟通,帮助孩子建立进取的人生态度,促进自我意识发展。孩子已经开始进入小升初的储备期,家长要开始关注小升初信息。这个阶段,可以为孩子提供一些接触自然和社会的机会。接触自然、社会对培养他的学习兴趣,保持主动学习的态度,增强实践能力,迎接更复杂的挑战有积极的作用。
第二、多表扬、少批评。小学阶段的孩子的心理是最喜欢被表扬的,不管你说的是不是真话,他们都爱听,表扬可以让他们更加积极向上,沟通方式也需要带着表扬的口吻,你可以把什么事做的更好,他们的心理只要表扬大过批评就是他们最开心的。
第三、不要一味地职责埋怨,或者对孩子进行打骂,这样不但不会对孩子有好的作用,反而会对孩子的心里造成非常不好的影响,一定要多疏导,多沟通,多聊天,就像朋友一样和孩子相处!让孩子正确对待成绩和缺点、先进与落后,避免把羡慕变成嫉妒,不能因为一时的落后而灰心,也不能因为一时的优秀而骄傲。
第四、及时的和老师沟通,问一下孩子在学校的情况?老师应该也是多少知道一点的。家校合作,才能更好的帮助孩子成长。
第五、允许孩子犯错误,孩子能从犯错误中获得自我教育。鼓励孩子多向父母表达,多跟孩子交流。遇到矛盾,让孩子自己想办法去解决。
第六、对孩子成长不要急于求成,要顺其自然。有关大人之间的事情,不要轻易向孩子透露。不能吧孩子当成说心里话,商量事情的对象。让孩子到儿童社会中,多跟小伙伴一起玩儿。让孩子从大人的环境中解脱出来,鼓励孩子多交朋友。
孩子的心理特征会随着成长而变化,各个时期会呈现出不同的心理特点,掌握孩子心理,会让亲子间的沟通更顺畅,更有效。因此这一时期的孩子,常常因为得不到父母的尊重和理解,而故意与父母远离。
小学五年级学生心理特点:
1、难以引导时期
公认五年级学生非常难以引导,有些专家认为在学习期间的十多年里,五年级学生的个性差别最大。一方面身体发育表现出明显的高矮、胖瘦差别,发育快的已接近中学生的指标,发育最慢的还像一二年级的小孩子。心理方面也是如此,由于家庭环境和其它条件的差异,孩子对事物的体验差距很大。心理发育较快的孩子,小时侯看不懂、听不明白的一些事情,现在很快就可以搞明白,视野开阔、知识增长速度明显加快。
2、开始意识到“自己”
思维形式向抽象思维过渡,四年级学生可以进行比较复杂的分析,分析问题时开始确立“自己”的位置。如这样不合适,那样又有妨碍。在反复比较、衡量的过程中开始认识自己的行为与他人行为的关系,并把“自己”作为一个独立的人,等同于他人。这个“自己”常常站在主观愿望的对立面。在处理事物时,能够说服自己,调整自己的立场和看法。
初一学生在生理上正处于青春发育期,生理上急骤变化,智力迅速发展,情绪和情感的内容及形式日渐丰富,作为家长应该强化学生的适应能力。初一年级的学生,地处环境、教学方式、人际关系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相互对比竞争,一旦遇到不理想的现实,理想的我与现实的我发生冲突,就会对自己产生怀疑,从而陷入自卑与孤独,出现适应不良和心理障碍。
初一学生心理特点及解决方法:
第一、新鲜感与紧张感的统一。
小升初之后,新学习环境,新认识的教师和同学,尤其是新的学科,如生物、地理、历史等,内容丰富多彩,是他们小学时未曾接触到的,这些使他们产生从未有过的新鲜感受。使他们对初中生活充满好奇和憧憬,渴望马上融进新的生活中。
但不久后,新的生活又是使他们产生紧张感。新的作息时间,校纪校规,小学的朋友因“时过境迁”而逐渐疏远,中学的老师不再像小学老师一样对自己细致周到,无微不至地关心;尤其是学科增多、复杂性增强、课时延长、考试增多、教法和学法与小学相比大为不同。这一切使他们产生强烈的紧张和烦闷。因此,他们特别留恋小学轻松自在的生活,他们在作文、日记和交谈中反复地倾诉小学生活的美好。
第二、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统一。
初中生是孩子进入青春期的时期,心理和生理的变化,导致孩子在行为,思想方面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对别人的观点敏感,好奇,凸显自己的个性。很容易针对别人的观点产生冲突。
七年级孩子的心理特点?
一、自我意识的觉醒,凸显个性
初中生是自我意识比较强烈的阶段,加上生理上已经觉得自己是独立的,大人的形象。在生活或者学习上都追求独立自主,对于家长的管控和指责,或者生活上或学习上的建议发生冲突,所以存在一定的矛盾也是普遍存在的现象。
二、认知发展
初中生不仅能够把握事物眼前的状况,还能把握他们能够设想的可能情况。这种认知能力的发展,对初中生的学习、生活及其个性发展有着重要影响:①促进其学业进步。②开始与父母发生冲突。③对事物有一定的独立见解,尽管有些是偏激和不成熟的。
很多家长都会有孩子教育方面的问题,特是孩子到青春期,叛逆期的时候,不知道如何跟孩子沟通,又怕担负孩子的成长,特别是六年级孩子的心理特点和教育方法的问题。面对孩子的问题,家长千万不要故意冷落孩子,冷暴力对孩子的危害更加严重,及时的跟孩子沟通。
六年级孩子的心理特点:
1、自主意识强烈
六年级孩子自主意识逐渐强烈,喜欢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其他事物,有时甚至还对师长的正当干涉感到反抗抵制。情绪不很稳定。造成这种情况的最主原因,是青春期的生理发育与性的成熟。因此,注意调节和控制自己情绪十分重要。
2、开始对异性关注
此时的孩子希望异性关注自己并受到异性喜爱,喜欢和异性在一起。我们常常会见到这样一些现象:有女孩子在场,男孩变得格外兴奋,以“男子汉”的姿态博取女孩子的喜爱;与男孩子交往,女孩子更爱打扮,故作姿态,以引起男孩子的注目。
三年级在小学阶段是过渡年级,是孩子跨入中高年级的起始年级,语文、数学、英语等各门学科有了许多新的要求。同时,三年级是孩子学习习惯、学习态度从可塑性强转向逐渐定型的重要过渡阶段。孩子心理发展迅速,家长有必要了解孩子的心理特征,采取科学的教育方法,积极引导孩子。
三年级孩子的心理特点:
1、个性差别大
三年级的小学生是形成自信心的关键期。他们在接受别人的评价中能发现自身的价值,产生兴奋感自豪感,对自己充满信心;有的还表现出强烈的自我确定、自我主张,对自己评价偏高,容易导致自负心理。有的孩子由于成绩不良或某个方面的缺失,受到班级同学的歧视,往往对自己评价过低,对自己失去信心。
2、情绪不稳定
三年级学生由于生活经验不足,他们在陌生、严肃、冲突、恐怖、约束、遭受指责等情况下,容易产生紧张的情绪,自我调节能力比较差,难以释放心理的压力,这样就容易使他们的心情变坏。他们情绪很不稳定,容易激动、冲动,常为一点小事面红耳赤,而且情绪变化极大,并且表露在外,心情的好坏大多数从脸上一望便知。
五年级是孩子晋升高年级的首要年级,这个阶段不仅自我意识越来越强,而且更需要得到别人的尊重和理解,此刻的他们迫切想要当小大人,可是父母却把他们当成小孩子,从而引发矛盾,让家长发愁,需要从孩子的心理特点了解他们解决问题。
五年级孩子的心理特点?
1、五年级学生在读书方面表现出自主意识增强的特点。他们不只是寻找热闹的漫画或故事书,而且能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书籍,对理科感兴趣的孩子开始注意自然科学方面的科普类读物。意志行为中体现出比较完善的选择性。这时候表现出来的爱好还不稳定,无论是学习科目还是游戏项目。说明五年级学生总体上没有达到成年人所具有的稳定的自主能力。
2、思维形式向抽象思维过渡,四年级学生可以进行比较复杂的分析,分析问题时开始确立“自己”的位置。如,这样不合适,那样又有妨碍。在反复比较、衡量的过程中开始认识自己的行为与他人行为的关系,并把“自己”作为一个独立的人,等同于他人。这个“自己”常常站在主观愿望的对立面。在处理事物时,能够说服自己,调整自己的立场和看法。
3、说的和做的不一致,这是令人头疼的问题。例如,让孩子在家看门,他表面答应很好,等大人走了,他可能把门锁上去商店买吃的去了;家长让他去买洗衣粉,他可能买比较便宜的一种,而把剩下的钱买一点自己喜欢的东西,回来后隐瞒实情。
4、孩子一般在10岁左右,孩子的自我意识开始崛起,他们强烈需要父母的的尊重,需要父母把他们当作大孩子。但很多父母不了解孩子这一心理,仍把孩子当小孩子看待,因此这一时期的孩子,常常因为得不到父母的尊重和理解,而故意与父母作对。父母们不要认为孩子故意与你作对,只是单纯的不听话行为,其实背后隐藏着孩子渴望你理解、渴望你尊重的深层原因。
相关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