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1
现在有很多的留守儿童,爸爸妈妈长期不在家,孩子缺少父母的陪伴多少都会有点失落,他们跟着爷爷奶奶生活,有的爷爷奶奶思想比较老套,给孩子灌输一些老思想,父母长期不在孩子身边,导致孩子缺少陪伴,缺少父爱母爱,孩子心理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长期缺少父母陪伴的孩子心理:
1、自卑心理严重
别的孩子放学、上学都有父母接送,可他却没有,周末,别的孩子能在父母的陪同逛街、游公园,可他却不能。当身体不舒服时,别的孩子的父母在床前问寒问暖,可他却没有。由于与长期得不到父母的疼爱,久而久之,孩子便会产生一种自卑心理。
2、固执
孩子由于长期与祖父母们生活,从小就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祖父母孩子可以说是尽心尽责,疼爱有加,照顾得无微不至。可就是因为如此,孩子容易养成说一不二的性格,久而久之就很容易形成固执的性格,虽让他在学校里成绩很好,可是却不一定能和同学和睦相处。
3、叛逆,缺乏安全感
父母的话根本听不进去,甚至对抗有过激行为。内心敏感、自卑、价值感低,遇到事情感觉自己很无助孤单,内心世界充满着对爱的渴求。对于家庭氛围与婚姻关系,缺乏安全感,会处于焦虑不安的状态,感觉自己会被抛弃,甚至有些人会讨好或攻击。
4、枯燥乏味,让人厌倦
家里没有温暖,而处处是冷清的让人毛骨悚然,温馨氛围好像总是离自己那么的遥远,一天重复一天,孩子内心孤独感与日俱增,有说不出对父母的思念,更有抱怨,指责父母的不能常常相见,指责父母心中眼里没有自己,有的只是天天工作挣钱,根本不在乎自己在想什么,体会自己幼小心灵的落寞感,为什么生了自己又不能经常在身边。
5、与父母关系不亲,心里存在很大的距离感
有的孩子从小由爷爷奶奶带大,等到上小学之后才正式由父母来管教,尽管以后一直跟随父母生活,但是与父母的关系始终不亲,而且在心里面还存在着很大的距离感。但是如果平时父母忙于工作,无法照顾到孩子,最好在孩子上小学之前接回去,多抽出机会与孩子相处,否则等过了黄金时期想修复亲子关系往往变得非常困难。
6、不守规矩,性格自由散漫
孩子没人管教,往往不守规矩,性格自由散漫,习惯不好,爱惹事,自己管理不好自己,情绪不稳定。这样孩子表现为不懂礼貌,没有责任心,不上进,与人交往不畅,人际关系比较紧张,最后由于人际关系不好而焦虑不安,时间久了,也容易被孤立而抑郁。
7、容易被歧视
容易被歧视,受人欺负,被伤害,尤其是小学时期,受学校其他孩子的欺凌,在他们最需要父母保护时,父母不在身边,也不理解此时孩子心情与感受,常常产生错觉,是因为自己不好,无能,才被别人欺负,被父母抛弃,所以他们往往害怕上学,甚至产生上学恐惧证,感到孤独无助,于是对人不信任,害怕在人群里。
缺失父爱母爱内心孤独,自卑,缺乏安全感。或者对别人产生防备心理,有事不爱对人诉说,宁愿放在心里,形成习惯逐渐变得沉默寡言。他生活在一个没有爱缺少温暖的地方,缺乏安全感和与人交流的能力。
缺少父母陪伴的孩子心理:
1、缺乏安全感
孩子经由母亲来到这个世界,与母亲之间有一种天然的联系,母亲的声音、心跳,以及身上的味道,都会让孩子拥有安全感。一旦母亲突然离开,孩子就会产生深深地恐惧,他会觉得世界上最爱我的人都能离我而去,我还能信任谁呢?从此,小小的他就对这个世界充满怀疑,不得不小心翼翼地面对今后的生活。
2、缺乏自信心
缺少父母陪伴的孩子,会认为自己不够好、不值得被爱,认为自己是不重要的,总是过多地否定和贬低自己,抬高别人,不能客观地看待自己和周围的人和事,往往孤僻内向,生活在自卑阴影之中,背负着沉重的心理包袱。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从小父母不在身边的孩子,可能会有种被抛弃的感觉,比如表现出缺爱、自卑、没有信心、胆小怕事。不管小的时候父母是因为什么不在自己身边,孩子都有可能怀疑自己是不是被抛弃、不让人喜欢,也就会有更强烈的不安全感。还有一种对于父母的感觉是又爱又恨,心里的感觉是五味杂陈。
缺少父母陪伴的孩子性格心理:
1、内心敏感、自卑、价值感低,遇到事情感觉自己很无助孤单,内心世界充满着对爱的渴求。
2、青春期会很叛逆,父母的话根本听不进去,甚至对抗有过激行为。
3、对于家庭氛围与婚姻关系,缺乏安全感,会处于焦虑不安的状态,感觉自己会被抛弃,甚至有些人会讨好或攻击。
4、孤僻,交流受阻,情商低。缺少自信,不敢表达自己,做什么都畏手畏脚,甚至可能得抑郁症。思维僵硬,对世界都有恶意与恐惧感,并改变整个人的思维方式,永远也无法复原。这是很重要的事。生养,只有生,没有养,是最不负责的事。现在社会常说留守儿童儿童犯罪比率高,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陪伴。
现在生活压力非常大,不少父母为了赚钱养家,外出打工时不得不把孩子一个人留在家里,让爷爷奶奶照顾。事实上这样的孩子在长大之后,可能在心理方面有很很多难关要过,而且与父母的关系也不会太亲近,甚至弄不好还会与父母闹僵。
从小没有父母陪伴长大的孩子心理?
1、与父母关系不亲
有的孩子从小由爷爷奶奶带大,等到上小学之后才正式由父母来管教,尽管以后一直跟随父母生活,但是与父母的关系始终不亲,而且在心里面还存在着很大的距离感。事实上,孩子对于父母的依恋往往在6岁之前形成,尤其三岁前为最关键的时期,过了黄金时期想修复亲子关系往往变得非常困难。
2、内心不自信
从小没有父母陪伴长大的孩子往往非常不自信,感觉自己不值得被其他人爱,因此往往将个人价值体现在对他人的好上面。这样一来不管什么样的要求都无法拒绝,担心因此其他人不喜欢自己,因此经常勉强自己,往往不顾及个人的利益,想尽一切办法成全别人,对别人的看法相当在意,活得也非常累。
如果孩子的童年时期没有父母的陪伴,就犹如树苗生长没有阳光雨露。陪伴孩子是父母不可推卸的责任,孩子良好的品性修养不可能简单地从书上习得,而是来自父母的陪伴引导、言传身教。
缺少父母陪伴的孩子怎么教育?
1、创造阅读环境
在家为孩子创造阅读环境很重要,可以为孩子置办一个小书柜,精选他所在的年龄段需要了解的,或者能让他感兴趣的书籍。营造阅读氛围,要合理利用家里的其他空间,不仅书桌,沙发甚至洗手间都可以适当地放置一些书本或杂志。
2、倾听孩子
在你的家里有没有这样的场景:爸爸一下班,孩子便跑到爸爸身边,向爸爸说一天发生的事情,这时候爸爸若是随便应和敷衍,孩子就会很失落,而如果爸爸表现得很有兴趣,听得津津有味,孩子就会更加的高兴。
一般情况家长在家孩子是很开朗的,孩子有什么困难也会给家长说,如果家长长期不在孩子身边,孩子没有说心里话的人,他们无处发泄,会在心里挤压堆积,长时间下去孩子容易生病,所以说陪伴对孩子来说极其重要。
没有父母陪伴长大的孩子心理:
1、任性小脾气多
孩子在与朋友交往的时候,如果真的遇到了真心朋友。他很在乎这个朋友,但是缺乏父母关爱的他,不知道怎么表达对这份友谊的珍惜。一旦友情遇到了问题,他碍于脸面,好心办成了坏事,可也有自己的小脾气,不愿意与对方解释,矛盾越来越多,只会让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
2、影响未来恋爱关系
感情是有共同性的,父母的爱会让孩子学会理解,学会如何爱与如何被爱。可是缺乏了父母的陪伴,孩子在未来恋爱的时候,他不知道如何处理恋爱关系。要么一昧的接受对方,不知道拒绝,最后伤了自己;要么不懂得表达自己的爱,把对方给伤了,最后心痛的还是自己。
虽然母爱伟大而重要,但是父亲的角色更是不可缺少,父爱对于每一个孩子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缺少父爱孩子5种心理:
1、自卑:由于缺乏父亲的关注和激励,孩子可能会感到自卑,觉得自己不够好,缺乏自信心。
2、不安全感:缺少父亲的关爱和陪伴,会使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缺乏安全感,容易产生焦虑、紧张等负面情绪。
3、情感闭塞:由于缺乏亲密关系和情感支持,孩子可能会变得情感闭塞,不愿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感受。
4、依赖心理:由于缺乏父亲的陪伴,孩子可能会对母亲或其他家庭成员产生依赖心理,难以独立自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