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2
单亲家庭可以简单理解为只有父母一方抚养孩子长大的家庭,这种家庭结构因为家庭成员的不完整,所以生长在其中的孩子往往会和普通家庭生长的孩子有所不同,他们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如自卑、孤僻、叛逆。
单亲家庭孩子的心理特点:
1、焦虑。
对人焦虑是考察与人交往时对困难和失败的预感程度的指标。单亲家庭的孩子在父母离婚的过程中,看到人们互相攻击,学会了讨价还价,互相敌视。因此,他们对人际交往缺乏信心。他们在人前感到不安和敏感。他们交朋友的时候,总是害怕别人说自己的坏话,总是对别人说的话不高兴。他们的特点是在与他人的关系中退缩和焦虑。
2、胆小、孤僻。
一些家庭在解体过程中或不停地吵吵闹闹,或长期冷战,家庭里充满了火药味,甚至把子女当成了出气筒。这些孩子在家庭的紧张气氛中战战兢兢地生活;也有的单亲家庭的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一切包办;还有的单亲家庭的父(或母)为了给自己争口气,对孩子要求过分严格,造成孩子巨大的心理压力。上述这些情况都会成为这些孩子胆子小,性格孤僻的重要原因。
3、自卑,心理承受能力弱。
单亲的孩子很多都渴望有个美满的家庭,有些人觉得父母一方的离去是因为不爱自己,很多孩子会有自卑的心理,面对挫折,他们更容易被打败。
4、性格敏感多疑。
由于遭受过家庭变故,来自家庭的打击让他们变得敏感多疑,对于简单的事情容易想的复杂化。早期家庭变故,让他们身处在一种不确定性中,这让他们变得小心翼翼,总是揣摩别人的想法。
单亲家庭孩子的教育方法:
1、双方都要多和孩子表达爱。
即使自己不和孩子生活在一起,父母们也要用更多的时间去给孩子足够的爱,因为这样能够让孩子感觉到自己其实是不缺少哪一个父母的,爸爸/妈妈即使不和住在一起但是他们也是爱自己的。
多给孩子陪伴和关爱是单亲父母最需要做的一件事情。要用言语和行动上的关怀去让孩子能够切实的感觉到父母的爱,这样才能够让孩子的身心得到好的发展。
2、不要诋毁对方。
大多数夫妻离婚后,很容易就变成反目成仇的状态。如果不是必要的话,建议父母们不要闹得太大,以免影响到孩子。因为对方也是孩子的父母,对于孩子来说,对方也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个亲人。
如果在离婚之后在孩子面前诋毁对方的话,就可能会把大人之间的仇恨牵扯到孩子的身上,这会让孩子产生畸形的思想观念。
3、多和孩子们沟通,调节孩子的不良心理。
很多孩子在刚刚处于单亲生活的时候,会非常的脆弱和害怕。这个时候就需要父母双方的疏导。因为孩子对于突如其来的改变是需要适应和安慰的,如果一不小心孩子钻进牛角尖里了,总以为是妈妈/爸爸不想要自己了等等之类的那就不好了。
如果孩子已经懂事了的话,一定要和孩子解释好为什么父母分开的原因,不要让孩子胡思乱想产生一些消极的情绪和想法。
4、鼓励孩子积极参加集体活动。
父母离婚,孩子往往心情不好,不喜欢社交。父母应鼓励孩子参加集体活动。根据他们的年龄,送进托儿所、幼儿园或学校,让他们和伙伴们在一起游戏、学习,使他们变得心情舒畅、开朗、活泼。鼓励孩子发展自己的兴趣、特长,如让孩子去学乐器、唱歌、绘画等。孩子有了兴趣爱好,精神生活充实了,也会尽早从父母离婚所造成的阴影中走出来。
5、抓住闪光点。
闪光点即一个人的长处和优点。抓住人的优点和长处来肯定、鼓励、表扬,哪怕是一点点,都能有效地打消人的自卑感,唤起人的进取心。
每个人都有闪光点,单亲家庭的孩子也不例外,当他们在学习上有创造性见解时,家长则要格外夸奖和给予肯定。对单亲家庭孩子应该多鼓励,少指责;多温情,少冷漠。
6、不要无原则地迁就、溺爱孩子。
在离异之后,为人父母者往往更加怜悯孩子,啥事都依孩子,一切都任由孩子摆布,宁愿自己受苦受累,也不让孩子受一点“委屈”。其结果常常导致孩子处处以我为中心,变成自私、专横和任性的“小霸王”,缺乏同情心和责任感,不懂得尊重他人,往往瞧不起含辛如苦养育他们的父母。
单亲家庭孩子叛逆期该如何教育?
1、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信任关系。
单亲家庭的孩子可能会因为缺乏双亲的关爱和支持而感到孤独和不安。因此,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信任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家长应该尽可能地与孩子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想法和感受,并给予支持和鼓励。
2、给予足够的关爱和关注。
尽管单亲家庭的家长可能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和压力,但是他们仍然应该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和关注。家长可以通过陪伴孩子、鼓励孩子、给予奖励等方式来表达对孩子的关爱和关注。
3、给予适当的自由。
例如,允许他们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朋友圈子,允许他们在一定范围内自由选择自己的活动和生活方式。这样可以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也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自我管理和社交能力。
4、充实自己,以身作则。
很多单亲父母,不是一门心思工作忽视了孩子,就是将全部精力用在照看孩子身上,他们似乎总在试图用一种极端的方式去弥补孩子。但是从调查中发现,家长越是过好自己的生活,越是充实自己,他们的孩子越自信,越能够被带动起来,以更加阳光、开朗的心态慢慢长大。
10岁孩子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小大人”。10岁男孩正处于认知能力的发展阶段,他们的行为受情绪和环境影响较大,自我约束力增强,更加勇敢地面对挑战和困难,更加积极地探索新事物。此外,家庭和学校的环境和教育方式也会对男孩的成长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家长和老师需要慎重选择教育方式和为男孩营造积极健康的成长环境。
10岁男孩子的心理特点和教育方法
1、趋近于成熟,会有自我意识提高,分辨能力提高,叛逆心理比较强。
2、好动,玩性大,喜欢顶撞父母,自我意识比较强,喜欢凡事自己做主,不完全听取父母意见。
3、向往着自由,而且喜欢跟同伴一起出去玩,有时候也喜欢自己一个人呆在家里看看电视,看看书,他们希望父母能够理解自己,老师能够温和的。
4、认知和分辨力有提高,但还不全面。
初中生是孩子进入青春期的时期,心理和生理的变化,导致孩子在行为,思想方面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对别人的观点敏感,好奇,凸显自己的个性。很容易针对别人的观点产生冲突。
七年级孩子的心理特点?
一、自我意识的觉醒,凸显个性
初中生是自我意识比较强烈的阶段,加上生理上已经觉得自己是独立的,大人的形象。在生活或者学习上都追求独立自主,对于家长的管控和指责,或者生活上或学习上的建议发生冲突,所以存在一定的矛盾也是普遍存在的现象。
二、认知发展
初中生不仅能够把握事物眼前的状况,还能把握他们能够设想的可能情况。这种认知能力的发展,对初中生的学习、生活及其个性发展有着重要影响:①促进其学业进步。②开始与父母发生冲突。③对事物有一定的独立见解,尽管有些是偏激和不成熟的。
很多家长都会有孩子教育方面的问题,特是孩子到青春期,叛逆期的时候,不知道如何跟孩子沟通,又怕担负孩子的成长,特别是六年级孩子的心理特点和教育方法的问题。面对孩子的问题,家长千万不要故意冷落孩子,冷暴力对孩子的危害更加严重,及时的跟孩子沟通。
六年级孩子的心理特点:
1、自主意识强烈
六年级孩子自主意识逐渐强烈,喜欢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其他事物,有时甚至还对师长的正当干涉感到反抗抵制。情绪不很稳定。造成这种情况的最主原因,是青春期的生理发育与性的成熟。因此,注意调节和控制自己情绪十分重要。
2、开始对异性关注
此时的孩子希望异性关注自己并受到异性喜爱,喜欢和异性在一起。我们常常会见到这样一些现象:有女孩子在场,男孩变得格外兴奋,以“男子汉”的姿态博取女孩子的喜爱;与男孩子交往,女孩子更爱打扮,故作姿态,以引起男孩子的注目。
三年级在小学阶段是过渡年级,是孩子跨入中高年级的起始年级,语文、数学、英语等各门学科有了许多新的要求。同时,三年级是孩子学习习惯、学习态度从可塑性强转向逐渐定型的重要过渡阶段。孩子心理发展迅速,家长有必要了解孩子的心理特征,采取科学的教育方法,积极引导孩子。
三年级孩子的心理特点:
1、个性差别大
三年级的小学生是形成自信心的关键期。他们在接受别人的评价中能发现自身的价值,产生兴奋感自豪感,对自己充满信心;有的还表现出强烈的自我确定、自我主张,对自己评价偏高,容易导致自负心理。有的孩子由于成绩不良或某个方面的缺失,受到班级同学的歧视,往往对自己评价过低,对自己失去信心。
2、情绪不稳定
三年级学生由于生活经验不足,他们在陌生、严肃、冲突、恐怖、约束、遭受指责等情况下,容易产生紧张的情绪,自我调节能力比较差,难以释放心理的压力,这样就容易使他们的心情变坏。他们情绪很不稳定,容易激动、冲动,常为一点小事面红耳赤,而且情绪变化极大,并且表露在外,心情的好坏大多数从脸上一望便知。
六七岁的小孩,对事物的认识还存在具体形象的层面。就是还在处于了解真正存在的事物的阶段。所以教六七岁小孩一定要结合具体存在的事物,联系生活,进行教育。
6岁孩子的心理特点:
1、好学、好稳、好探究。好奇是幼儿的共同特点,但大班幼儿的好奇与小、中班有所不同。小、中班幼儿的好奇心多表现在事物表面的兴趣上,看见什么都想去摸摸,去摆弄摆弄。他们不仅希望得到成人帮助解答,同时通过自己实际地尝试、实验,发现问题,寻求答案的主动性、积极性更加提高。
2、个性初步开始形成,大班儿童初步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他们开始能够控制自己,做事也不再“随波逐流”,显得比较有“主见”。对人、对己、对事开始有了相对稳定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有的热情大方,有的胆小害羞,有的活泼,有的文静,有的自尊心很强,有的有强烈的责任感,有的爱好唱歌跳舞,有的表现出绘画才能。
3、特别喜欢尝试和模仿。此阶段的孩子想象力非常丰富,对环境充满了好奇和探究,情绪比较外显和不稳定。他开心时可能会哈哈大笑,伤心难过时可能就哇哇大哭。但是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约束自己的行为,也能通过努力获得一些积极的情绪体验,比如幼儿园的小红花奖励。同时,这个阶段的孩子对伤害、批评、训斥会特别在意。
4、6岁的孩子大多数都很乖,很听话。但是6岁孩子最大的心里特征就是争强好胜。因为在乎结果,所以他们也会习惯性推卸责任,明明是自己干的,他们却会故意找一些借口说不是自己干的。6岁的孩子会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和想法,孩子渴望被父母理解,因此建议家长在和6岁孩子交流沟通的要态度温柔,认真听取孩子的想法,不要一味的训斥孩子,那样只会增加孩子的叛逆情绪。
小学二年级是从低年级过渡到中年级的时段,是孩子跨入中高年级的起始年级,不仅在语数外三门学科上面有了新要求,其次在孩子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上是定性的重要过渡阶段。只要正确引导,孩子会顺利度过。
二年级孩子的心理特点:
1、二年级的孩子已经可以比较清晰明确自己想要做的事情了,而且也能把自己的想法记下来。孩子正处于自信心的关键期,他们在遇见事情之前不会像一年级一样动不动哭喊,而是会在事情中接受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从中发现自我价值,产生兴奋感、自豪感。有些孩子表现出强烈的自我肯定,对于自己的评价过高,导致自负心理。有些孩子表现出在成绩的不自信或者家庭因素的缺失等,往往对自己的评价过低,导致自卑心理。
2、当孩子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得到了发展,虽然哭闹的情况有所缓解,但是想要挣脱大人的束缚,追求独立自由的欲望变大。在这时候每个孩子就会呈现出不同的独立性,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对于外部控制的依赖性逐渐减少,但是内部的自控力还未发展的很好,就出现了情绪波动很大的情况。
3、二年级小学生注意力最多维持20-25分钟,记忆多以机械、无意和具体形象意义为主,慢慢向理解、有意和词的抽象记忆为主。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过度, 情感外露、易激动向内化的稳定的表现发展,对自我的评价往往是根据教师、同伴和家长的评价做出的,还缺乏独立评价自己的能力由于个人能力的提高和思维方式发生了变化。
4、二年级的孩子逐渐有了竞争意识,当别的同学比他强或者弱时,相对应地会引起不同的心理变化。一年级的孩子对于集体意识还未很强,当集体参加比赛时,班级的胜利往往在二年级孩子更清楚其中的关系,表现出的行为很明显。
相关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