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4
现代社会的很多家庭当中,很多父母因为工作忙碌,不得不将孩子交给老一辈人抚养,而老一辈人在教养方式上存在着某些普遍问题,又很容易导致孩子出现缺乏自理能力的情况。这种隔代教育下,父母也面临着新的教育问题。
孩子太依赖奶奶怎么办
带孩子独立居住。
如果孩子长期与奶奶居住在一起,根本无法摆脱依赖性,家长可以找个房子,单独与孩子一起睡,这样孩子每天看到奶奶的时间有限,慢慢地就不会再那么依赖奶奶了,有助于孩子形成独立自主的性格。
孩子要独自睡。
如果分开住有一定的麻烦,那就要让孩子单独一个房间睡觉,不能让孩子晚上再跟着奶奶一起睡觉。
父母多与孩子相处。
平常下班、周末、节假日的时候,父母要多与孩子在一起,与孩子一起相处,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存在,而不是都让奶奶陪着他。
多与孩子做游戏。
孩子天性是喜欢玩的,因此父母可以抽空多与孩子一起玩游戏,孩子感受到开心快乐之后,就会愿意与父母在一起玩游戏。
父母想要让孩子摆脱对奶奶的依赖,要从自身开始做起,自己花时间、花心思多与孩子一起相处。
为什么孩子更愿意亲近奶奶,而不愿意亲近爸爸妈妈呢?
1、长辈对孩子更加的溺爱。
现在的家庭很多都是6+1模式,即4个老人+父母+1个孩子,这种家庭结构必然的造成孩子成为家庭中心。
“隔代亲”这个概念就会完美的体现,爷爷奶奶对孩子无度的溺爱让孩子能够无条件的得到任何满足,自己不需要付出任何努力和代价就能够实现自己的愿望,这种状况就会让孩子内心对爷爷奶奶更加的亲近和依赖。
2、父母对待孩子更加的严苛。
从父母的角度来看,想要给孩子从小树立规矩意识,让孩子能够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就会不断的要求孩子按照父母的标准去行动。
这也就意味着孩子的任性和要求在父母这里不可能完全的被满足。这种行为会被孩子错误的解读,甚至认为爸爸妈妈很凶,爸爸妈妈不爱自己,爸爸妈妈总是爱训斥自己,从而孩子自动的选择远离、不亲近父母。
3、陪伴并非有效的。
职场中的父母陪伴孩子的时间非常的有限。而这下班之后如何有效的陪伴成为了关键。
有些父母虽然回到家后面对着孩子,可是自己的手里离不开手机、心里想的是工作,对于孩子的要求和意愿完全没有给予及时的回应,久而久之孩子自然能够感受到父母的一心二用。
这种非有效的陪伴对于孩子来说完全没有任何意义,孩子自然也会回馈相应的情感。
另外,太依赖奶奶,也会对孩子造成一定影响:
首先,可能会导致孩子和爸爸妈妈关系不亲。
人的感情都是慢慢培养的,父母与孩子之间也是如此。孩子和谁相处的时间长,自然就更依赖他们。爷爷奶奶经常照顾孩子,孩子自然而然会对他们更加亲近,和父母的关系则会比较疏远,严重的甚至会有一种陌生感。
其次,可能会导致孩子性格不健全。
老年人和年轻人的思想观念以及教育方式存在一定的差距,这些都会影响孩子的成长发育。爷爷奶奶始终不能替代爸爸妈妈,孩子长期和爷爷奶奶生活,情感方面是缺失的,他们从爷爷奶奶身上感受到的爱和爸爸妈妈给予的爱是不同的。在长期缺爱的情况下,孩子的性格会受到影响。
之所以会出现孩子依赖奶奶,不要妈妈的情况,大多数时候是因为,妈妈缺席了孩子自小以来的成长,一直以来都是奶奶陪伴孩子,孩子自然和奶奶更亲。这样的情况多出现在“隔代教育”的家庭当中,最近也受到了许多父母的关注。
孩子依赖奶奶不要妈妈怎么办
1、经常陪着睡觉,能与孩子更亲近
对宝宝来说最好的选择是从小跟着妈妈睡。宝宝出生后在妈妈周围能感觉到胎儿时期熟悉的气息,这能帮助孩子重新获得安全感。
尤其是在晚上睡觉,是心理防线最低的时候,在妈妈身边能够充分消除宝宝内心的不安与恐惧。
反之,比如小娟的女儿在奶奶的长时间陪伴下,不管是体感还是体味,宝宝最熟悉的已经发生变化,她的安全感已经转移到了老人家身上,并产生了依赖,自然在宝宝心中的排序就会升高。
孩子过度依赖奶奶,说明和奶奶的关系亲密。亲密关系的建立,需要陪伴和互动,孩子过度依赖奶奶不要妈妈,因为奶奶陪的多,妈妈陪伴太少,想要改变这种状况,建议妈妈一定要每天抽时间全心全意陪伴孩子,增加和孩子的互动。
孩子过度依赖奶奶怎么办?
1、适当地拉开孩子与奶奶的距离
既然孩子过度依赖奶奶是因为与奶奶接触过多,那我们就要适当拉开两人的距离,让孩子适应没有奶奶的生活,让他自己独立去做一些事情。可能一开始这种过程是非常痛苦的,但只有让孩子挺过这段时间,他才有可能真正地成长。
2、尽量选择母乳喂养
虽然刚开始婴儿还不会认人,但是在初步依恋关系形成时,母乳喂养的妈妈在孩子心里的分量会更重,依赖性会更高一些。就像孩子饿了下意识就是爬到妈妈身边一样,这时孩子的依赖心慢慢就产生了。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启蒙老师,孩子的言行举动多半是从父母身上潜移默化而来的,要使自己的孩子不动辄发怒,父母首先要控制好自己的脾气,不要让孩子看到自己暴怒的样子,才能更好的引导孩子减少发脾气。
孩子的脾气暴躁怎么才能改变?
1、要多让孩子出外散心。
可以晚饭后带孩子散散步,看看花草,听听风声,或者放放风筝。让孩子感受人生的乐趣,感受大自然的美,从中陶冶情操,利于帮助孩子提高自我控制力。
2、父母要常与孩子沟通。
父母要多关心爱护孩子,平时多过问孩子在生活、学习或交友中遇到什么问题,给予孩子一定的帮助、鼓励或安慰,使孩子体会到父母的关爱,这种爱有利于孩子以爱心待人,这样,当他发怒时,会因为爱心而尽量控制住。
自卑在生活中比较常见,所有人都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自卑。这种心理在孩子身上也比较常见,有些家长会认为,稍稍有些自卑并不会有严重的影响,其实并非如此。当疑虑达到一定程度,就会产生自卑感。这种自卑感如果一直存在,就会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怎么改变孩子的自卑?
1、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
家庭教育会对孩子的自信心产生重要的影响。有些家长在孩子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缺少对孩子的鼓励,当孩子遇到问题的时候如果家长采取批评的态度,经常对孩子说“看看别人家的孩子多么优秀”“为什么只有你做不好这件事情”等批评的话,会让孩子对自身的能力产生质疑,从而产生自卑的心理。
父母在平时的教育过程中,要多进行正面的引导,尽量避免对孩子自信心的打压,不要让孩子产生自己不如人的心理。要多对孩子进行鼓励,及时发现孩子身上的优点,即使是很小的一个进步也要给予鼓励,让孩子觉得自己是被认可的,体会到经过自身努力所带来的成就感,从而增加自信心。
2、发掘孩子的闪光点
帮助孩子改变负面思维,培养正面的自我意识,让他们明白自己的价值,不要过分放大自己的缺点,学会自己肯定自己的优点,建立正确的自我认知。
孩子在学校自卑怎么改变?
1、不能总是指责孩子
孩子处于会犯错、容易做错事的年龄,这是每个孩子成长过程中很难避免的,有些父母急性子,或是完美主义者,对孩子的教养没有耐心,无论是遇到大事小事,处理的方式直接指责孩子的过错。在孩子弱小的心灵里,会让孩子性格变得越来越内向,不敢说话,封闭内心世界,因此面对孩子的教育,父母应更多的耐性悉心教导,平心静气地跟孩子讲道理。
2、要对孩子多点鼓励
面对性格内向的孩子,父母应多鼓励他们跟人沟通,可以从最基本的打招呼方式,鼓励孩子见到人懂得主动打招呼,鼓励孩子多开口,多点跟人接触相处。另外可以鼓励孩子多参与课外活动,丰富孩子的视野,跟孩子相处时,当遇到孩子表达想做的事情,只要在合理的范围内,都可以鼓励孩子去做,多给孩子点信心和安全感,孩子的性格便会渐渐开朗起来。
作为家长首先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家长在遇到孩子学习态度不好的时候,家长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在孩子面前要好好的教导,因为孩子还小,可能还没有明白学习的意义,还没有从学习当中找到乐趣,家长慢慢的对孩子进行引导才会达到想要的效果。
孩子学习态度不好怎么改变?
1、给孩子的学习注入动力
在充分了解孩子学习现状的基础上,和孩子一起讨论,帮助孩子正确认识自我,发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扬长避短,制定恰当的学习目标,使孩子尽快体验到学习成功的成就感,逐步建立自信心和学习兴趣。
2、培养孩子的学习责任心
家长可以利用孩子的学习内容,将学习的内容和孩子的生活结合起来(比如,学习“重量”,就要把重量的概念和在市场上购买东西、查看买到的东西是否缺斤短两等联系起来),让孩子切实认识到学习对于自己的意义,这样就能逐步树立学习的责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