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4
现代社会的很多家庭当中,很多父母因为工作忙碌,不得不将孩子交给老一辈人抚养,而老一辈人在教养方式上存在着某些普遍问题,又很容易导致孩子出现缺乏自理能力的情况。这种隔代教育下,父母也面临着新的教育问题。
孩子太依赖奶奶怎么办
带孩子独立居住。
如果孩子长期与奶奶居住在一起,根本无法摆脱依赖性,家长可以找个房子,单独与孩子一起睡,这样孩子每天看到奶奶的时间有限,慢慢地就不会再那么依赖奶奶了,有助于孩子形成独立自主的性格。
孩子要独自睡。
如果分开住有一定的麻烦,那就要让孩子单独一个房间睡觉,不能让孩子晚上再跟着奶奶一起睡觉。
父母多与孩子相处。
平常下班、周末、节假日的时候,父母要多与孩子在一起,与孩子一起相处,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存在,而不是都让奶奶陪着他。
多与孩子做游戏。
孩子天性是喜欢玩的,因此父母可以抽空多与孩子一起玩游戏,孩子感受到开心快乐之后,就会愿意与父母在一起玩游戏。
父母想要让孩子摆脱对奶奶的依赖,要从自身开始做起,自己花时间、花心思多与孩子一起相处。
为什么孩子更愿意亲近奶奶,而不愿意亲近爸爸妈妈呢?
1、长辈对孩子更加的溺爱。
现在的家庭很多都是6+1模式,即4个老人+父母+1个孩子,这种家庭结构必然的造成孩子成为家庭中心。
“隔代亲”这个概念就会完美的体现,爷爷奶奶对孩子无度的溺爱让孩子能够无条件的得到任何满足,自己不需要付出任何努力和代价就能够实现自己的愿望,这种状况就会让孩子内心对爷爷奶奶更加的亲近和依赖。
2、父母对待孩子更加的严苛。
从父母的角度来看,想要给孩子从小树立规矩意识,让孩子能够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就会不断的要求孩子按照父母的标准去行动。
这也就意味着孩子的任性和要求在父母这里不可能完全的被满足。这种行为会被孩子错误的解读,甚至认为爸爸妈妈很凶,爸爸妈妈不爱自己,爸爸妈妈总是爱训斥自己,从而孩子自动的选择远离、不亲近父母。
3、陪伴并非有效的。
职场中的父母陪伴孩子的时间非常的有限。而这下班之后如何有效的陪伴成为了关键。
有些父母虽然回到家后面对着孩子,可是自己的手里离不开手机、心里想的是工作,对于孩子的要求和意愿完全没有给予及时的回应,久而久之孩子自然能够感受到父母的一心二用。
这种非有效的陪伴对于孩子来说完全没有任何意义,孩子自然也会回馈相应的情感。
另外,太依赖奶奶,也会对孩子造成一定影响:
首先,可能会导致孩子和爸爸妈妈关系不亲。
人的感情都是慢慢培养的,父母与孩子之间也是如此。孩子和谁相处的时间长,自然就更依赖他们。爷爷奶奶经常照顾孩子,孩子自然而然会对他们更加亲近,和父母的关系则会比较疏远,严重的甚至会有一种陌生感。
其次,可能会导致孩子性格不健全。
老年人和年轻人的思想观念以及教育方式存在一定的差距,这些都会影响孩子的成长发育。爷爷奶奶始终不能替代爸爸妈妈,孩子长期和爷爷奶奶生活,情感方面是缺失的,他们从爷爷奶奶身上感受到的爱和爸爸妈妈给予的爱是不同的。在长期缺爱的情况下,孩子的性格会受到影响。
之所以会出现孩子依赖奶奶,不要妈妈的情况,大多数时候是因为,妈妈缺席了孩子自小以来的成长,一直以来都是奶奶陪伴孩子,孩子自然和奶奶更亲。这样的情况多出现在“隔代教育”的家庭当中,最近也受到了许多父母的关注。
孩子依赖奶奶不要妈妈怎么办
1、经常陪着睡觉,能与孩子更亲近
对宝宝来说最好的选择是从小跟着妈妈睡。宝宝出生后在妈妈周围能感觉到胎儿时期熟悉的气息,这能帮助孩子重新获得安全感。
尤其是在晚上睡觉,是心理防线最低的时候,在妈妈身边能够充分消除宝宝内心的不安与恐惧。
反之,比如小娟的女儿在奶奶的长时间陪伴下,不管是体感还是体味,宝宝最熟悉的已经发生变化,她的安全感已经转移到了老人家身上,并产生了依赖,自然在宝宝心中的排序就会升高。
孩子过度依赖奶奶,说明和奶奶的关系亲密。亲密关系的建立,需要陪伴和互动,孩子过度依赖奶奶不要妈妈,因为奶奶陪的多,妈妈陪伴太少,想要改变这种状况,建议妈妈一定要每天抽时间全心全意陪伴孩子,增加和孩子的互动。
孩子过度依赖奶奶怎么办?
1、适当地拉开孩子与奶奶的距离
既然孩子过度依赖奶奶是因为与奶奶接触过多,那我们就要适当拉开两人的距离,让孩子适应没有奶奶的生活,让他自己独立去做一些事情。可能一开始这种过程是非常痛苦的,但只有让孩子挺过这段时间,他才有可能真正地成长。
2、尽量选择母乳喂养
虽然刚开始婴儿还不会认人,但是在初步依恋关系形成时,母乳喂养的妈妈在孩子心里的分量会更重,依赖性会更高一些。就像孩子饿了下意识就是爬到妈妈身边一样,这时孩子的依赖心慢慢就产生了。
初一正是孩子为学习打基础的阶段,家长一定要注意自己的教育方式,孩子从小学升入初中,正式进入中学阶段,学习内容、学习科目增多,学习节奏加快,可能有一段适应期,由于初一学习的内容在中考中占的比例较少,也是为了让孩子们有适应期,这个期间,要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初一学生家长应该怎么培养孩子?
1、要给孩子做好榜样
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尤其是在初中这个孩子心智还不成熟的阶段,家长的引导示范对孩子的行为举止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孩子初中成绩很差跟家长也有一定的关系。
2、明确的学习计划
实际上找到了问题所在,问题基本上就已经解决了一半了,剩下就是如何去把一些具体的问题有效地解决掉而已。如果这个过程中能够有计划、有目的性的去做,那么效率自然会提高很大的。而孩子也会因此而较快的感受到努力之后的回报,并且提高自信,进而促进了良性循环。
简而言之,内驱力就是孩子做一件事所获取的内部动力。内驱力强的孩子自觉主动,勇于迎战困难,往往也更加自律。作为父母,应该在孩子年纪还小的时候,学习家庭教育知识,为孩子培养这一影响未来人生的重要能力。
怎么培养孩子内驱力?
1、无条件接纳的归属感。
父母需要放低姿态与孩子站在平等的位置上看待事情。发生的结果,而不是利用父母的权威来指责孩子。比如孩子成绩不够理想,要看见孩子的情绪,让他感觉到自己是被父母接纳和包容的,不会因为分数而改变对孩子的爱。
2、小步放权逐步自主。
父母要相信孩子有自主决策的能力,避免在生活中对孩子进行过多的管控。然后再给孩子写作业时可以问孩子,“你是先做语文作业还是数学作业。”让孩子自己决定做作业的先后顺序。
我们经常在身边见到许多成年人,情商低而不自知,说话难听,还打着耿直的幌子,最后一个朋友都没有,在任何环境下都很难生存。当情商低的孩子长大后,就会变成这些人,而情商问题也会成为孩子事业道路上最大的绊脚石。
怎么培养情商高的孩子?
1、教会孩子说话要真诚。
有的人可能认为,情商高就是会说话。这要看怎么说了。如果一个人只是专说别人喜欢听的、想听的话,那就有讨好的嫌疑了。这也根本不是高情商。只有用你的真诚表达,别人方能感受到真诚。
2、只看别人的优点。
事实上,人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喜欢看别人的缺点。当你喜欢一个人的时候还好,倘若讨厌一个人时,那他哪哪都是毛病,怎么看怎么都不顺眼了。因此,只看别人的优点,并把别人的优点用恰当的方式说出来,这对培养自己的高情商很有用。
很多孩子的高情商都是家长用方法训练出来的。高情商的孩子擅长交际,能和人共情,懂得说话的艺术,无论是在学校还是社会,都会收获很多朋友。反之,低情商也会对孩子的人际关系造成很大影响,甚至危害孩子心理健康。
情商低的孩子怎么培养?
第一、培养孩子的同情心。
一个有同情心的人,可以敏锐的感受到他人的快乐与悲伤,他会为别人着想,因此他会有很好的人际关系。父母可以多和孩子表达自己的感受,不要武断的认为孩子无法理解成人的世界,和孩子处于平等的地位,产生更多的共情。
第二、培养孩子管理情绪的能力。
情绪管理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情绪,不压抑自己的情绪;二是可以管理自己的情绪,学会管理情绪的方法。要让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允许他表达不满,充分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家长要接纳孩子情绪的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