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0
孩子不合群是我们成人最不愿意看见的一种现象。作为老师或者家长,平时要观察孩子和其他孩子的相处,一旦发现不合群的孩子,那么家长就需要正确引导了。
孩子性格内向不合群怎么办?
1、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
当一个人感觉安全的时候才会主动与人交往。比如:“经常抚摸、拥抱孩子,与孩子有肌肤的接触,可以增强孩子的安全感。”如果实在不能陪在孩子身边,那也应该做到孩子需要我们的时候,保证孩子能听到我们的声音,知道我们在哪里,最快什么时候能回到他们身边。
2、给孩子创造交友机会
邀请孩子熟悉的朋友带家里来,让孩子与大家分享食物或者是玩具。带孩子到公园,游乐场等地方去,以便多结识新的朋友。
3、教会孩子一些交往的技巧
比如,养成孩子主动与别人打招呼的习惯,玩具与伙伴共同享用,上下学时主动找同学结伴而行。还要培养孩子的合作精神,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进行,比如“家长和孩子一起玩二人三足的游戏来锻炼合作和默契。”
4、教会孩子正确处理与伙伴间的关系
当孩子孤傲时,可以启发他们多听小伙伴的一件,孩子与伙伴吵架时,适当调节,不偏袒自己的孩子,孩子表现出宽容时,及时给予肯定。
5、丰富孩子的词汇量和见识
社交能力更多地体现在沟通能力,而让孩子有一个良好的沟通能力,丰富孩子的词汇量和见识必不可少。让孩子有更多的词汇量,方法之一就是阅读。培养孩子爱好阅读的习惯,能让孩子在阅读中丰富自己,在阅读中懂得更多的自己没有了解到或者是看到的东西,丰富自己的词汇量;在平时也可以带着孩子多接触大自然和社会,这些见识可以丰富孩子语言系统,为孩子语言表达提供丰富的内容和素材,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总是说见过世面的孩子更容易表达自己,更自信。
6、懂得欣赏他人的优点,宽以待人
懂得欣赏他人、宽容对待他人是孩子悦纳他人的前提,悦纳他人不光能让自己收获更多的朋友,还能够让孩子从内心深处认同合作共赢。
孩子性格内向不合群的表现:
1.喜欢独处,排斥与人交流
比如喜欢一个人安安静静的呆着,拒绝排斥群体活动。
2.不喜欢笑,不喜欢热闹
一旦处于很热闹的环境下,便会快速走开。
3.对身边的人和物表现的没有兴趣,个性较为内向
总是待在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很多事情都不能引起兴趣,觉得别人的事情与我无关。
如果父母发现孩子有不合群的行为,一定要多加注意,因为这是一种不良的心理,时间长了,会逐渐变得自卑、性格孤僻、富有攻击性。他们不知道到底该如何与小伙伴交往,直到长大成人,他们也没有在人际交往上“开窍”。
孩子性格不合群怎么办?
1、鼓励孩子多交友,可邀请孩子到家里来玩,如果自己的孩子不肯走出去,不愿意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父母可以让其他小朋友来家里玩。比如在孩子生日的时候,父母可以邀请其他小朋友来做客,一起切蛋糕、做游戏,孩子在自己家自然身心会放松,也能以主人公的姿态去接待每个朋友,这在无意中就会增强孩子对交友的兴趣,让孩子感受到拥有朋友的快乐。
2、多与周边人沟通,尽量消除孩子不合群的因素,孩子不合群除了性格、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因素外,也有一些是外力,比如来自朋友的嘲笑、老师的忽略。这时家长要与老师、小伙伴多交流,让老师适当多关注孩子一些,多给予孩子一些鼓励,了解一下小伙伴们为什么会嘲笑自己的孩子,比如是不是自己孩子不爱干净,或者是不是自己孩子总霸占着玩具。这时就要鼓励和督促自己孩子勤洗澡、勤刷牙,让孩子学会与人分享的乐趣。
3、多带孩子去户外玩,尝试接触不同的朋友,在户外,孩子看到蓝蓝的天空、白白的云、绿油油的草,自然身心放松,这时更有利于他交友。在户外,很多小朋友们在一起,大家会一起排队、一起游戏,孩子在这种环境中更容易掌握和接受朋友间交友的一些规则,也会变得更开朗、活泼。
4、为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如果父母不和,经常争吵,孩子就得不到应有的关怀和培养,使孩子的心灵受到创伤,就会因此而沉默寡言、闷闷不乐,从而养成了孤僻。因此,家长应给孩子创造出一个和睦、融洽、民主的家庭,让孩子真正感到自己是家庭中的重要一员,让孩子感到家庭的温暖、体验到家庭的欢乐。
对于孩子的不合群行为,家长会感到很担心。主要是怕继续这样下去,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会越来越差,长大以后,会很难适应社会。要从现在开始,多注意孩子,多引导孩子,让孩子快速获取安全感。
孩子内向不合群怎么办?
1、不要过于干涉孩子的交友权利
作为父母,我们有自己的一套交友习惯,也希望孩子可以按照我们的思路去交友,以免孩子走弯路。但是,孩子与我们毕竟不一样,如果我们一意孤行,去干涉孩子的交友,只会令孩子觉得反感,从而影响亲子关系。所以,即使我们担心孩子所交的朋友是“损友”,也不能直接否定孩子,而是应该听听孩子对朋友的评价,然后再慢慢地引导孩子。一般孩子交了新朋友,都会和父母说一说新朋友的情况的,这时,父母可以抓住机会和孩子一起分析这位朋友的优点和缺点,然后引导孩子应该怎样与他相处
2、注重培养孩子的情商
父母在培养孩子学习的时候,也要注意培养孩子的情商,例如教孩子一些与别人交往的技巧,让他知道怎样做,才能让别人乐于接受自己;自己平时应该怎样对待别人等等。孩子的好品德和好性情,是可以令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大大提高的。
当父母发现孩子出现“不合群”行为时,不要逼迫孩子、更不要为了让孩子合群而丧失了自我,家长首先要做的应该是反思自己,然后耐心理智地分析孩子“不合群”行为背后的心理,最终找出合适的应对措施,从而帮助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
孩子自卑内向在学校不合群怎么办?
1、多带孩子到人多的场合
引导孩子到人多的地方,如带着孩子去拜访亲朋好友,让孩子体会到和别人交往是件愉快的事。也可以创造一些条件,让孩子和小伙伴一起玩要,比如主动邀请小朋友到家里做客,并带着孩子热情招待小伙伴,鼓励孩子把糖果、玩具拿出来和小伙伴分享。
2、发现孩子的兴趣点,打开孩子心扉
父母是孩子小时候体会与人交流乐趣的最佳伙伴。在家里,父母应多观察孩子的喜好,通过孩子感兴趣的事情或话题,打开孩子的话匣子。并引导孩子找到同学中的知心朋友,慢慢融入集体。
性格内向的孩子未必就不合群,性格开朗的孩子也未必就合群。家长首先要走出这个误区,如果孩子只是不爱说话,那么尊重孩子的性格;但如果孩子的性格比较孤僻,明显的恐惧社交,胆怯懦弱,这时候家长可以通过制造一些良好氛围,引导孩子和同龄人之间进行沟通交流,可以增加孩子的独立性,渐渐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
孩子性格孤僻不合群怎么办?
1、给孩子树立良好榜样 。家长的自我封闭,无良好的人际关系,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孩子会因此而产生孤独感,形成孤僻的性格。因此,作为孩子的第一位启蒙教师,家长应以身作则,在言行、人际交往等各方面都应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孩子耳濡目染,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塑造一个良好的性格。
2、为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如果父母不和,经常争吵,孩子就得不到应有的关怀和培养,使孩子的心灵受到创伤,就会因此而沉默寡言、闷闷不乐,从而养成了孤僻。因此,家长应给孩子创造出一个和睦、融洽、民主的家庭,让孩子真正感到自己是家庭中的重要一员,让孩子感到家庭的温暖、体验到家庭的欢乐。
3、注意评价和态度。家长经常随意批评、否定孩子,甚至指责训斥孩子,孩子就会丧失自尊心和自信心,会感到自己很笨和行为不好,这种自我体验几经反复固定下来,就会使孩子形成自卑孤僻的性格,总认为自己什么都不会、都不行,谁都不如,从而一个人缩在一旁不敢出声、心情压抑。
4、扩大孩子的生活空间。当前,由于家居条件、家庭结构等原因,家长常常把孩子关在家里,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变得孤僻。家长应让孩子从“自我”的小圈子走出来,让孩子多与邻居的孩子一起玩耍、游戏、生活。家长有必要利用节假日、业余时间带孩子到游乐园、动物园、公园等场所玩,带孩子去串门、走亲戚,减少孩子对不同人、不同情境的陌生感,增强其交往需要与兴趣,形成活泼、开朗大方的性格。
相比较活泼、爱社交的孩子而言,性格孤僻不爱说话的孩子往往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并且由于社交能力差,在学校以及步入社会后也会遇到更多困境。孩子的性格不只是由先天决定,同时也受父母和家庭环境的影响。父母可以引导孩子改变性格。
性格孤僻不爱说话不合群怎么办:
1、为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
如果父母不和,经常争吵,孩子就得不到应有的关怀和培养,使孩子的心灵受到创伤,就会因此而沉默寡言、闷闷不乐,从而养成了孤僻。因此,家长应给孩子创造出一个和睦、融洽、民主的家庭,让孩子真正感到自己是家庭中的重要一员,让孩子感到家庭的温暖、体验到家庭的欢乐。
2、扩大孩子的生活空间
当前,由于家居条件、家庭结构等原因,家长常常把孩子关在家里,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变得孤僻。家长应让孩子从“自我”的小圈子走出来,让孩子多与邻居的孩子一起玩耍、游戏、生活。家长有必要利用节假日、业余时间带孩子到游乐园、动物园、公园等场所玩,带孩子去串门、走亲戚,减少孩子对不同人、不同情境的陌生感,增强其交往需要与兴趣,形成活泼、开朗大方的性格。
如果我们发现孩子的“不合群”已经影响到他的情绪、学习和自我定位了,孩子没有能力改善当下的情况,我们就需要及时介入引导,改变现状,帮助孩子从沮丧自卑中走出来。
孩子成绩不好自卑不合群怎么办?
1、不要急着说教打骂孩子
深度了解孩子成绩下降的原因和孩子心理上的变化。很多父母急着说教打骂孩子,似乎想要激发孩子的动力,其实对孩子心理来说是一种深层次伤害。可以暂时放下一切,和孩子去散散步、聊聊天,一起交流下最近时段内,发生了什么?是老师上课方式变了,还是同学之间出现了什么问题,还是生理发育导致了困惑,这些问题交流出来,给予解决,孩子便没有了心理负担。给予重拾信心良好的心理准备。
2、鼓励,让孩子重拾自信
在孩子面对成绩的打击,自信心越来越低,自卑感越来越重的时候,家长们也不要太着急,适当的给予孩子鼓励,让他们重拾自信心,如果家长也不鼓励孩子,那么孩子自卑感就会越来越重最后会彻底放弃学习。
相关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