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4
现在有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以至于孩子就像是家里人的一块宝,什么都顺着孩子,以至于孩子长大之后娇生惯养,什么都做不好。这就是溺爱孩子最大的危害,也是现在很多家庭中出现的问题。因此,建议家长从现在开始,给孩子适当的爱,让孩子经受一些磨炼,这样他才能更好的成长。
溺爱孩子的危害:
1、失去独立自主能力
有调查指出,溺爱型家庭的幼儿比严厉型家庭和民主型家庭的幼儿更易发生感统失调。因为照顾者(父母、祖父母或外祖父母)过分溺爱保护,总是怕孩子受伤、受欺负长期搂抱式保护,剥夺所有孩子能够独立自主的机会,长期下来孩子就失去了独立自主的能力。
2、形成不良习惯
有些家长过分宠爱孩子,由着孩子的性子,惯着孩子。只了孩子喜欢的都随他去。例如:吃饭时候,孩子不吃饭,利用零食当代餐,家长也不多加阻止,总是惯着他。长期的纵容导致孩子不良习惯的形成。
3、溺爱使孩子能力低下
我们的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学习能力,并且成绩优秀;也希望自己的孩子拥有自信,能顶天立地的做事。所有的家长都会这样想,但是我们却对孩子实施溺爱,这样教育的结果,就导致了孩子能力低下。溺爱使孩子在各个方面的能力都退化了。
4、不利学校教育的正常进行
因为溺爱而形成品德缺陷的孩子进入校园后,由于不能像在家里那样任性和为所欲为,要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于是转向寻求父母帮助。溺爱型家长一般很反感别人的批评,并不断为自己的溺爱行为寻找更多的借口以求得心理平衡,使教师的说服教育工作很难奏效。长此以往,对孩子的成长,性格形成是百害而无一利的。
溺爱孩子的解决办法:
1、家庭教育以一致性为主
很多家长遇到过类似的问题:孩子在做错事的时候,父母进行教育,爷爷奶奶却会帮助孩子找借口。久而久之,孩子在遇到类似事情时就会搬出奶奶爷爷当挡箭牌。久而久之,家长一旦管孩子就会引起家庭纠纷。针对这种情况,建议家庭进行内部沟通,明确孩子教育问题的规则,保证态度一致,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大家口径一致,不能因为孩子撒娇就求情。
2、让孩子学会换位思考
很多孩子都会以自我为中心,这种意识是在日常生活中一点点养成的。家长要在生活中不断引导孩子进行换位思考,比如背书包,自己背着累,那爷爷奶奶背的时候累不累呢?好吃的东西是不是别人也爱吃呢?当孩子在做换位思考的时候,家长要适度表扬,让他认识到与别人分享是一件美好的事情,长此以往就可以养成与他人共处的良好习惯。
3、家长应该适当的冷漠
现在的孩子受到家人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这样很容易让孩子养成了任性的习惯,经常以一些无理取闹来满足他们的需求。这些坏习惯,将给孩子未来的生活埋下巨大隐患,一旦将来走上社会这种任性会处处碰壁。可以试试爸妈在孩子任性时,不妨试试冷处理。这会使孩子因得不到关注,而自动收敛脾气。
4、不在附加条件
很多家长在让孩子做某一件事情的时候都会哄着,比如吃饭时说你好好吃饭,过会出去玩;又比如睡午觉的时候说你好好睡觉,过会给你吃什么等等。从现在开始,规定好他做事的要求,不再附加条件,一次两次没效果,时间长了就能看出来了。
5、适当给予孩子责任感
有很多孩子都被家长视为掌上明珠,放在手里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任何事情能自己代劳的尽量不让孩子去动手,殊不知这是硬生生地剥夺了孩子成长的权利。家长可以尝试让孩子照顾一下爷爷奶奶,将照顾与被照顾的角色进行调整互换,也许我们会惊喜地发现,孩子会在照顾他人的过程中迅速成长,收获意想不到的结果。
6、适当的让孩子吃点苦
我们可以适当的给予孩子一些挑战:比如在寒冷的早晨早起跑步、让孩子尝试送报纸、去菜市场买菜等这一类的小考验。在孩子挑战的过程中家长一定要站在客观的角度下观察他,在他完成挑战后要给予中肯的评价,该表扬的地方要表扬,该批评的地方就要批评。
溺爱孩子的行为有哪些?
1、孩子在家中处于最高地位
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高人一等,即便是有祖父母在身边,他都享受比长辈们更高的待遇。比如说吃饭,孩子虽然有成长发育需求,但父母经常会给孩子做单独的食物,同时也会把食物最好的部分留给孩子。久而久之,孩子就会认为家里好的东西都是自己的,别人一旦动了,他就会大哭大闹。
2、生活懒散,家长包办一切
孩子在家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想几点睡觉就几点睡觉,有些家长甚至还会帮孩子挤好牙膏。还有各小学门口,许多祖父母、父母在接到孩子之后,很自然地接过孩子的书包,而孩子则两手空空,甚至开心地吃着零食。如果进一步细问,这些家长们就会说书包太重,孩子背着累之类的话。
3、大惊小怪、过度保护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难免磕磕碰碰,但有些家长在孩子摔倒的时候就把错误归结到地板太滑、道路上的凸起甚至是旁边的其他人,作势打这些物体。每当孩子有一点风吹草动,全家都如临大敌。
4、袒护
有些孩子犯了错,有长辈准备教育一番的时候,总有一种声音说:“孩子还小,不懂事!”在这样的情况下,教育孩子便成了一件困难的事情。孩子也会变得“肆意妄为”,因为他知道总会有人“保护”他。
很多家庭都是一个孩子,这个孩子基本融合了父母老人的所有的爱,而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父母也都希望把最好的都给孩子,满足孩子的各种愿望。对孩子倾注无限的爱并没有错,只不过这种爱也要讲究原则,过于溺爱孩子看似是出于对孩子的喜爱,可殊不知过于溺爱孩子,会把孩子宠成“白眼狼”。
溺爱孩子的解决办法:
1、不再特别对待
很多家长把孩子放在家庭中最最重要的位置,任何人都没有孩子重要,觉得这样理所当然。从现在开始,不再特别对待,家人吃什么孩子就吃什么,家人做什么孩子也可以试着去做,不再区别对待。
2、不再特别注意
孩子虽然离不开监护,但是很多时候孩子是可以独立做自己的事情的,比如自己一个人玩游戏,一个人看书或者是一个人看电视等。从现在开始,可以将孩子放在独立的状态,只要监护好就可以,让他独立,家人也不用特别注意。
作为父母你的目标是要养育一个能够有独立生活技能的成年人一样的孩子,一个将来能为社会和家庭做出贡献的有责任心的孩子。但是,对孩子过度的溺爱、保护、你的孩子就很难成长为一个快乐的、成功的、有社会技能的人。越溺爱孩子、管的越细、干涉的越多孩子就越容易丧失信心,并失去从错误中学习和锻练的机会,错误是学习的好机会,孩子将来会相信自己是一个有特权的人,会认为其他人必须为他的健康和生活承担责任。
家长溺爱孩子的解决办法:
1、千万不要事事为孩子抢着做,在帮孩子之前,首先要看看孩子会怎么做,如果孩子确实遇到困难,要说"你愿意我帮你吗?"和孩子一起头脑风暴想出解决方案和办法。
2、要鼓励孩子自己做事。同时要理解孩子做不好的感受,倾听孩子的想法。
3、在家鼓励孩子参加家务活动。要给孩子准备适合的工貝,如:小扫帚、椅子、凳子、小盆等以便孩子和你一起做家务活。
4、给孩子合理的零用钱。让孩子懂得如何合理使用,如果孩子花光了,不要另外给零花钱买东西要说:"没有钱花确实让人很苦恼,我也有这样的感受,"和孩子一起头脑风暴,让孩子自己计划怎么样合理使用零用钱。
高中的学习阶段对于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在此阶段的学习对于今后考大学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但是有很多学生在课堂上由于各种原因无法集中注意力听讲,有什么方法解决呢?
高中孩子上课容易走神有什么办法解决?
1、讲究吃早餐
美国有研究发现,不吃早餐的人身高体重比(BMI)偏高,也就是体重超标,还爱犯困,做事无精打采;讲究吃早餐的人则精力充沛得多,身形也相对匀称。大家一定不要因为起晚了而不吃早饭,就算先赶到教室要紧,也不要忘了在课间补上早饭。
2、培养兴趣
很多孩子对学习是一点兴趣也没有,除了学习之外的事,只要有一点东西便会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上课很容易走神,从而使得他们一心二用,无法完全集中起来,也正因为这样,使得很多做家长的非常头疼。
13岁孩子上课容易走神有什么办法解决?
1、养成正确的听课方式
据有关调查显示,大多数学生的听课方式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听课方式不正确的学生往往会更加容易出现上课走神发呆的现象,良好的听课习惯也是影响成绩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所以初中孩子一定要对听课方式引起重视。
在课堂上容易走神的学生应该要注意多与老师同学进行互动,这样可以大大提高自己的注意力,大家都担心自己会在众人面前出丑,所以课堂上积极互动一定可以提高自己的注意力。
2、以身作则
如果孩子上课走神注意力不集中,就会影响听课效率,从而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当孩子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时候,家长不要经常唠叨训斥孩子,否则会让孩子出现逆反心理,从而就会丧失自律能力。
15岁孩子上课容易走神有什么办法解决?
1、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和学习习惯
孩子上课走神的原因可能是因为他们对所学内容没有兴趣或者学习习惯不好。家长可以与孩子沟通,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并通过这些兴趣爱好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同时,家长也应该关注孩子的学习习惯,适时帮助他们调整学习方式和节奏。
2、培养孩子的注意力
孩子上课走神的另一个原因可能是他们缺乏注意力。因此,培养孩子的注意力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另一个重要方法。家长可以通过一些游戏和活动来帮助孩子提高注意力,例如玩“找茬”游戏、做拼图、听音乐等。此外,家长还可以通过规律的生活习惯和饮食来帮助孩子提高注意力。
有些初中孩子上课总是走神,比如有些同学上课,明知道课堂上的效率很重要,但却不知不觉的容易走神,初中的孩子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走神对孩子的学习影响是特别大的,此时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初中孩子上课容易走神有什么办法解决?
1、培养孩子在学习上专心的习惯。家长一定要肯花时间培养学生认真听课的习惯。家长要加强协调,要给孩子创造一个安静宽松的家庭学习环境。平时在家里孩子在做作业的时候,家长尽量不要过度的关心孩子的情况,让孩子安安静静地做作业,使孩子有一个高度集中自己思想的小天地,这样孩子的专心学习习惯也就逐渐养成了。
2、告诉孩子,可能他是因为不喜欢某一门学科。但是作为一名学生,我们应该理智的看待问题,不能因为不喜欢某些学科就不想去听,这样其实是不对的。毕竟学习是需要毅力的,你要管好你自己的事情,告诉自己,我们只有好好听,才能够跟的上。
4、注意劳逸结合。学习是脑力劳动,大脑要消耗大量的氧。因此,家长要合理安排孩子的作息时间,控制看电视和玩电子游戏的时间,保证孩子充足的睡眠,养成劳逸结合的好习惯。这样,孩子才能有充足的精力专心听课。
5、和老师沟通。孩子上课走神,请老师帮忙配合效果应该是最好的。家长要耐心和老师交流、沟通,请老师帮忙,课堂上如发现孩子走神能及时提醒,或有意识的安排孩子上黑板做题、回答老师的提问等具体任务,帮孩子尽快把心收回来。
相关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