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3
小孩子偷钱,的确是一种非常不好的行为,当然偷家里钱,和偷别人钱是不一样的,并不是实质意义上的偷窃,这是一种简单的唯我心理,一种单纯的利己主义。这时候,作为家长首先让孩子明白这种行为是不被允许的。一定要让孩子克服掉,而且越早越好。建议家长保持冷静,调查原因、教育孩子问题的严重性、给孩子适当的惩罚、适当的给孩子零花钱。
小孩偷钱屡教不改应该怎么正确教育?
第一、家长要明白孩子为什么要偷钱,孩子是第一次偷钱吗,孩子偷钱是想干嘛,单纯的自己想偷钱还是有别的原因?孩子是否已经形成了偷钱的恶习而自己没有发觉?也有孩子是因为受人胁迫没有办法才会偷钱,这时候家长如果上来就打骂反而是冤枉了孩子。先明白孩子偷钱的真正原因,如果孩子撒谎不肯说或者干脆不承认,家长要先表明自己不会打骂只是想了解原因的态度,让孩子跟家长敞开心扉。
第二、父母自我检讨,看问题是否出在自己身上,一个孩子不会无缘无故的这样做,是否父母平常管钱太严格,孩子对这方面需求不满足。
第三、要让孩子主动承认错误,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承诺以后不在偷钱,假如孩子有什么特别想要的东西,可以每个月适当的的给一些零花钱,循序渐进!当孩子主动承认错误时,家长要告诉孩子:“你主动承认错误,爸爸妈妈很高心,妈妈欣赏你的勇气”!
第三、切忌“审问”。千万不可采用审问犯人的方式来提问孩子,或者强逼孩子认错,建议用比较和缓的方式去教育他们,让他们知道父母清楚他们犯错误了。如果粗暴地抓犯人,会伤害孩子的自尊,还会导致孩子不承认和敌对的行为。
第四、注意教育方式。家长的教育方式决定孩子的性格和习惯。你粗暴地对待孩子,孩子还你以暴虐,你细心地对待孩子,孩子还你以感恩。父母是孩子的榜样和依靠,用爱去体贴和呵护,在养成孩子性格和习惯的同时,不给孩子的心灵增添伤痕。
第五、给孩子适度的零花钱。孩子需要零花钱,有的家长根本不给,这是不妥当的。给零花钱多少要从实际出发,看家庭经济条件和孩子实际需要,而日.要指导孩子怎样花钱。
第六、让孩子学会存钱。压岁钱和剩余的零花钱给孩子储存起来,开一个活期存折,陆续存入,真正需要时,用多少取多少。这不仅能培养孩子积累资金的能力,而且可以培养其最人为出的好习惯。
第七、在家里专门准备一个抽屉或匣子,放上十几元或几十元钱,急需时取用。里边放一个本做记录用。明确告诉孩子,这里的钱在急需时可以拿去花,不过拿多少,找回多少,买什么东西要记下来,还要写明时间。这样,把主动权交给孩子,孩子觉得家长信任自己,反而不会乱花钱。
第八、让孩子知道钱的来之不易,让他多看一些关于贫困地区孩子生活的图片故事。
总的来说,对孩子偷东西的行为,家长既不能反应过激,也不能掉以轻心。对孩子的行为视而不见和夸大其词都是不可取的。另外,世卜也没有一种育儿方式是包治百病的良药,让我们用共同的智慧培养遵纪守法的孩子。
小孩偷钱屡教不改的原因:
第一、父母过多的忽略孩子,孩子会做一些父母不接受的事情,来用“叛 逆”和“问题”吸引父母的眼球来关注自己。
第二、缺乏认同,为了在群体中赢得更多的好感和尊重,获得群体归属与 认同感。比如,孩子因调皮或学习不好,不被家长和老师认同。越缺乏 认同的人,内心越是渴望被认同,孩子在正常的情况下不能获得被认同, 也没有群体归宿感,会通过金钱或什么东西来讨好同伴,以获得被尊重, 被认同。
第三、孩子感觉生活中缺乏乐趣与价值感,沉溺于某种不良嗜好中,这种 不良嗜好,需要一定的金钱来维持,如过度沉迷网络游戏中。
第四、还在在家庭里感觉压抑,生活中缺乏玩伴,以今天寻求伙伴与自己 玩耍,同事逃避家庭内的压抑。
第五、合理需求不被满足。无论合理与否,父母不认同的就拒绝满足。 无论以上何种原因,背后都隐藏着家庭教育问题、亲子关系不良、孩子 缺乏被认同等问题。想要让孩子改善行为,父母要做的不仅仅是教导孩 子行为规范,与此同时,必须注意到孩子在产生这种行为的时候,内在 的情感和心理需求。如果忽略孩子的内在需求,仅仅规范孩子行为,就 可能导致上述情况重现。
第六、朋友影响等外界因素。
很多孩子喜欢挑唆别的孩子去偷钱,然后一起花钱。于是有些孩子为了获得朋友认可,就去偷钱了。这种情况并不少见。这种情况最好是给孩子换个环境,帮孩子重新认识一些朋友。需要注意这种情况不要对孩子打骂批评,因为你越是阻止,孩子越是要从朋友那获得认同感来对抗父母。
小孩偷钱屡教不改解决的解决方法如下:
一:问清楚孩子拿钱去干什么。
二:多讲道理,孩子还在成长,犯错是在所难免的会,
三:关注孩子,留意最近孩子周围相处的同学,同学们是否花钱阔绰给孩子带来影响。
四:不要使劲责骂,和孩子沟通交流,要潜移默化地帮助孩子改掉坏毛病。
五:适当给孩子一些零花钱,让他学会自我管理,把自己的花销记账。
六:给孩子在家里定一个奖罚制度,达到要求可以满足他一次小愿望。
七:让孩子知道钱的来之不易,让他多看一些关于贫困地区孩子生活的图片故事。
八:家长其实也应该反思自己,是否有教育不当的行为或者对孩子不够关心。
发现自家小孩偷东西时,父母其实没必要把孩子想的太坏。有些父母发现事情后,二话不说就给孩子扣“贼”、“坏小孩”的帽子,会严重伤害到孩子的自尊,甚至使其自卑。孩子还小,难免会犯错,重要的是我们要及时教育,让他们知错就改。
小孩偷东西屡教不改应该怎么正确教育?
1、信任孩子。
“偷窃”这一事件并不意味着孩子的素质差或行为不端。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会满足家人的期望,如果父母认为他们的孩子喜欢小偷、行为不端或者经常撒谎的人,孩子很有可能成为父母所描述的那种人。
2、分析原因。
耐心消除孩子偷盗的心理,积极帮助孩子改正偷盗的行为。当我们发现孩子有明显的偷盗行为时,不能惊慌失措,也不能一味地色厉内荏,防微杜渐,对症下药才是良策。
说到孩子偷家里的钱,有的父母遇到这样的情况,会狠狠的暴揍孩子一顿,然后孩子仍然继续偷下去;有的父母则是通过说服教育,让孩子养成一个良好的金钱观,从此孩子再也没有偷过父母的钱。其实孩子偷父母的钱现实中经常会见到,但是要想孩子彻底戒掉这个坏习惯,一定要注意教育方法。
小孩偷家里钱屡教不改应该怎么正确教育?
1、了解孩子偷钱的原因
家长要明白孩子为什么要偷钱,孩子是第一次偷钱吗,孩子偷钱是想干嘛,单纯的自己想偷钱还是有别的原因?孩子是否已经形成了偷钱的恶习而自己没有发觉?先明白孩子偷钱的真正原因。如果孩子撒谎不肯说或者干脆不承认,家长要先表明自己不会打骂只是想了解原因的态度,让孩子跟家长敞开心扉。
2、保护孩子的自尊和面子
虽说孩子年幼,可是他们的自尊心却很强,面对别人的评价,会觉得难为情,甚至是伤心。就算是做了坏事,孩子也希望得到父母的保护,最起码不要说出去。只有保护好孩子的自尊心,才能让他感受到父母的在意和尊重。
孩子刚刚十一岁,自我意识还不够明确,他们的偷钱只能算是一种不诚实的占有行为。面对这样的问题家长用比较友善的态度,主要是让孩子说出心里话,为什么要拿家里的钱,钱是怎么花掉的?人人都知道钱的妙用,千万不要一上来就给孩子定性为小偷。
11岁小孩偷钱应该怎么正确教育?
1、保持冷静,了解孩子背后的想法
当你看到孩子“偷钱”后,就气得把孩子狠揍一顿,要孩子许诺不再犯时,结果往往是孩子跟家长斗智斗勇,“偷钱”的小动作越来越多。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他们偷东西或许有自认为非常正当的理由,你的聆听和理解是让孩子改正的前提。
2、引导孩子形成正确的金钱观
为孩子提供赚零花钱的机会,让孩子明白赚取钱财的艰辛。家长可以让孩子帮一些忙,并支付给他一定报酬,引导孩子学会用劳动获取报酬,并增加孩子对于自己能力的信心。
面对小孩偷东西屡教不改的错误行为,家长首先要摆正自己的心态,不要轻易的就把孩子的行为上升到了道德层面,千万不要随意的就给孩子扣一个“偷”的帽子,我们首先要做的一定是弄清楚孩子的心理需求,到底是因为什么出现了这些问题。
小孩偷东西屡教不改怎么正确教育?
1、适度给孩子一点零花钱
当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龄,父母应该在零花钱方面也要适当的放开一些。应该让孩子能够自由的选择自己想要的东西了。家长也要给孩子正确的引导,让他有正确的消费观念,在自己的经济范围之内有基本的控制权。给孩子适度的零花钱,也不要给太多,做好基本的掌控。
2、给孩子写一张纸条
父母可以给孩子写一封信,信的内容可以写“爸爸妈妈知道你错了,但是我们也相信你这将是最后一次。”不当面和孩子说,可以让孩子保留一些自尊心。而且一般孩子看到父母这样的话,以后一定就不会再犯了。
首先要弄清楚孩子为什么要偷钱,原因很重要,有的时候是因为我们大人对孩子过于苛刻,该给的零花钱却不给,孩子也有自尊心,在同学面前没面子,就偷偷拿家里的钱。
10岁小孩偷钱应该怎么正确教育?
1、告诉孩子偷钱的危害
家长要跟孩子说明偷钱行为的危害,首先,偷钱是违法行为,会受到法律的制裁,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谁都不可以偷钱,无论是偷父母的钱还是别人的钱,谁的钱都不能偷,无论是偷10元还是1元,都是不允许的。
2、控制情绪,平息怒火
如果发现孩子有偷钱的现象,家长是成年人应该先冷静下来,反复告诉自己宝宝这样做一定是有原因的,如果不能冷静下来安抚宝贝让他们说出原因,即使打骂了还是解决不了根源问题。
孩子并不是蛮不讲理的,不管是什么方式,只要让他明白自己做的事是错的,会对自身造成什么不良影响,孩子才会真正的改正错误,这离不开大人的引导。
9岁小孩偷钱应该怎么正确教育?
1、耐心的和孩子沟通
家长发现孩子有偷钱的行为,就要耐心的和孩子交流,发现孩子的需求,要知道他为什么有偷钱的心理。比如说孩子想吃什么好吃的,买什么玩具,父母力所能及的正常范围之内的,就满足他的要求。不要对孩子管控的太严格。
2、培养孩子对金钱的管理能力
给孩子适度的零花钱。给零花钱多少要从实际出发,看家庭经济条件和孩子实际需要,而且要指导孩子怎样花钱。这样当孩子看到别的小朋友花钱买自己喜欢的东西,就不会冒着偷拿的风险去满足他平时“求之不得”的欲望了
相关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