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0
初中阶段的孩子大多数正处于青春期,进入到一个全新的成长阶段,家长在教育上也会面临许多新的问题。初中的孩子可能会出现厌学、早恋、叛逆等情况,家长有必要提前阅读一些书籍,学习一些教育初中生孩子的方法。
初中生的孩子父母看什么书参考一下好
《陪孩子走过初中三年》
《陪孩子走过初中三年》从如何教出优秀的初中生人手,比较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有关初中阶段孩子教育和成长的突出问题,既有生动的故事,又有通俗易懂的理论剖析,相信能帮助父母解决初中阶段孩子教育的若干问题。
初中阶段一共有三年,学生主要为13~16岁的孩子。初中阶段是孩子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他们的独立意识越来越强,还很容易受到周围的影响。
本书就是专门为初中生父母编写的,从初中生的学习、生活、心理等多个角度出发进行全面分析,手把手地教父母如何更加地了解初中阶段孩子的特点,从而做到有针对性地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轻松搞定孩子有可能在初中阶段出现的各种问题。书中有大量来源于生活中的事例,能够让父母们在轻松的阅读中找到问题的答案。
有句话说得好,“父母最好的教育就是陪伴”,对于初中生来说,父母用心的理解和耐心的陪伴会让他们更快乐、更健康地成长。愿本书为家中有初中生的父母很好地指点迷津,真正学会如何用心陪伴孩子走过初中三年。
《好家风成就好孩子》
《好家风成就好孩子》家风是一种综合的教育力量,它是由思想、生活习惯、情感、态度、精神、情趣及其他心理因素等多种成分组成的综合体。家风通过日常生活影响孩子的心灵,塑造孩子的人格,是一种无言的教育、无字的典籍、无声的力量,是最基本、最直接、最经常的教育,它对孩子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孩子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性格特征、道德素养、为人处世及生活习惯等,每个方便都会打上家风的烙印。
亲子教育成功的根源不在于教育方法或者理论,不懂孩子的心理,不懂孩子的行为,就没有办法教育孩子。唯一能让父母顺利达到教育目的的方法只有一个——读懂孩子的心。本书告诉父母在家庭教育过程中如何针对孩子的不同心理做出有效的教育和引导。
《方法对了,孩子并不抵触批评》
很多父母都认为“孩子是不打不成器”,迷信“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育方法。可是,用“打”的方法来教育孩子,却并不能产生好的教育效果。即使从表面上看有效,那也是暂时的,孩子的内心并不服气,甚至反感。父母也会因为打孩子的行为而丧失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
每个孩子的本性中部存在着“善”和“恶”的两面。父母教育孩子的过程其实就是不断地唤醒并激发他(她)人性中“善”的一面,同时抑制和消除人性中“恶”的一面的过程。这个过程不应该完全是灰色阴暗的,还应该有美丽灿烂的阳光。
批评之所以为一门艺术,在于它并非只要满足某些既定的条件即可得到某种确定的结果,而更多地取决于一些微妙的、甚至难以言传的感应和领悟,要特别注重批评对象、时机、场合和方式的选择。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对批评的巧妙运用可以使教育变得事半功倍。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
一本改变父母与孩子沟通方式的巨著。父母可以帮助孩子成为一个品质高洁的人,一个有着怜悯心,敢于承担和义务的人,一个有勇气、充满活力、正直的人。光有爱是不够的,洞察力也不足以胜任,好的父母需要技巧,如何获得并使用这些技巧就是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大多数父母没有意识到语言的破坏力量。
《成长比成功更重要》
这本书讲述的是如何成长为最优秀的人的过程。“成长”是个关乎教育、人才乃至整个社会的话题。他们并不拥有一个比我们更聪明的大脑,所经历的教育制度和我们的也没有什么不同。但是,他们凭什么变得和我们不一样了?
家长有必要先了解一下初中生孩子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
一:逆反心理。
青少年处在青春发育期,由于大脑发育倾向成熟,有了自己独立的判断能力,他们开始顶撞父母,不听父母,觉得父母很烦,更不愿和父母沟通。总是和父母对着干,严重的还会打骂父母、不尊重父母等。
二:厌学心理问题。
厌学心理是在中学生中最常见的一种心理,有的孩子是因为在学校被欺负不想去上学,而有的是恐惧老师,还有的孩子只是单纯的不想上学,厌学心理刚开始还是容易恢复的,时间久了,孩子就会失去社会功能,只想在家里呆着。
三:网瘾心理问题。
网瘾对青少年的危害是最大的,因为青少年都缺乏自制力,一旦接触到游戏和网络,就会沉迷其中,有的时候饭都可以不吃,觉可以不睡,但游戏一定要玩,有的孩子甚至因为玩游戏,学校都不去了,最后只能退学在家。
四:早恋。
初中阶段,正是学生生长发育的时期,因而生理也会发生一些明显的变化,如女生乳房发育、会来月经;男生嗓音会变化、出现遗精。
这些生理变化很可能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随着性器官的发育,在雌性激素的作用下,孩子会对异性产生朦胧的感觉。
男女之间相处久了,很可能会做一些过分亲密的行为,出现早恋现象。
对于初中生的教育方法和建议,这些家长一定要知道:
1、在上初一之前,与孩子进行一次深入的交谈,列举一下初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初中学习的重要性,鼓励孩子,并表达一下做父母的期望。
很多孩子刚步入初一,经历了辛苦的小学六年级,都会出现松懈的情绪。所以父母一定要帮助他明确目标,为他鼓劲。
2、对孩子的教育尽量是单独的,谈话性的,避免公开的申斥。
孩子在十几岁的年龄,最好面子,也就是自尊心很强。所以对孩子的教育尽量避免在公开场合,尤其是在他的老师和同学的面前。
3、改变只说不做的教育方式。尽量避免苍白的说教,而是身体力行,为孩子做出表率。
去年,班上有个孩子特别喜欢在做作业的时候看电视,爸爸妈妈为了改正他的毛病,在孩子学习时,不仅不让孩子看,自己也不看电视,避免孩子分心,效果特别好。
4、对孩子一定要严格要求,避免在孩子面前过于随便,保持在孩子面前的威信。
5、切忌不要总是在孩子耳边讲,自己怎样为他付出,拿自己小时候与他对比或拿别的孩子与他对比。
这样做,只能招来孩子的逆反心理。要就事论事,具体的分析问题,帮助孩子解决问题,而不是埋怨,比较。
6、多跟老师交流,随时关注孩子的变化。但要跟孩子说明,自己只是关心他,愿意帮助他解决问题。不是想监视他,不是不信任他。
好的父母可以造就出一个优秀的孩子,同理,糟糕的父母也会毁掉孩子的一生。可能有些家长觉得是夸大其词,但事实就是如此。孩子的品行、脾气、为人处世的方式,其实很多都是从父母身上学来的。父母教育上的失职,对孩子影响极其深远。
什么样的父母会毁了孩子?
1、脾气暴躁、打骂孩子的父母。
爸爸妈妈的暴力行为会让孩子无所适从,性格扭曲。年龄越小的孩子理解能力越有限,他不能明白爸爸妈妈为何生气。有些父母明明惹他生气的不是孩子,也经常把孩子当出气筒。长此以往,孩子严重缺乏安全感,长达后会自卑,并且家暴也会带到他将来的家庭中去。
2、没有上进心的父母。
现在有的父母自己没有出息,自己没有做到的事情,全都强加在孩子的身上,要让孩子变得有出息,要让孩子成为自己心目中的那样。其实父母这样的做法是不对的,一个没有上进心的父母,怎么会教育出一个有出息的孩子呢?
孩子动手打父母,是一种非常严重的恶劣行为,也是一种不健康心理状态,父母可以去慢慢地对孩子进行引导。
孩子打父母是什么行为?
1、孩子打父母从法律上来说,是故意伤害行为,如果构成伤害,可以入刑。 从道德范围来说,这是大逆不道,不孝之子。
2、孩子打父母犯法视情节严重情况而定,如果是轻微的打,只是家庭内部矛盾,可以找居委会进行调解,如果严重可以进行民事起诉。
孩子打父母怎么教育?
1、用冷静的态度处理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孩子出现打父母的情况,这个问题非常严重,作为家长,务必引起重视。可以先和孩子耐心沟通,寻找其中的原因。
孩子打父母是什么心理?
1、娇惯型性心理
现在的孩子在家里都是掌上明珠,从小就宠着惯着,为了哄孩子高兴,有些家长甚至拿孩子的手打自己的脸,慢慢的就成了习惯。2岁以后,家里人都觉得孩子小不懂事不是真打,就一直纵容孩子的行为。其实,打人是不好的习惯,也是原则性问题,从一开始家长就要立下规矩,禁止孩子动手打人,一旦养成习惯,会很难改掉。
2、自身的心理问题
自身的心理问题所导致的。比如说,孩子可能会因为自己的情绪和情感无法得到有效的宣泄而产生压抑和愤怒情绪,最终将这种情绪转化为暴力行为。此外,孩子也可能因为自身的心理问题而缺乏社交技能,无法有效地解决与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从而产生打父母的行为。
首先,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动手打孩子是一种错误的行为,必然会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尤其是当孩子进入青春期后,他们会反抗父母,而反抗父母最直接的方式,就是以暴力的方式还手。因此,父母要从根本的教育方式上改变。
父母打孩子孩子还手这是什么心理?
孩子一般大了懂事了。父母在打骂孩子的时候,孩子有自己的思想。有时候父母会在不问事情对错,不问原因的情况下打骂孩子,孩子会觉得委屈?觉得父母冤枉了自己,会跟父母对着干,或者还手,都是正常的。因为孩子也有自己的思维跟认知。
父母打孩子孩子还手怎么办?
1、尊重孩子,是有效教育孩子的前提。
允许孩子犯错误,让孩子具有自由空间。能够思考问题,能够自己决定事情来龙去脉。如果孩子被父母呼来喝去,那末孩子就没有尊严,内心深处反感父母。
并不是每个青春期的孩子都反感父母、远离父母。家长不妨观察一下身边其他青春期孩子,就会发现,不同家庭教育下,亲子之间的感情状态也是不同的。如果你的教育方式有问题,自然会引起孩子的不满,让孩子不得不远离你。
为什么青春期的孩子讨厌父母?
1、喜欢对孩子发号司令。
正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本身就充满自己的想法,很多时候他们喜欢挑战父母的“权威”,如果这个时候,父母没有对孩子给予一定的尊重,而是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就更加容易将孩子往叛逆讨厌父母的方向推。
2、思想观念差距。
即使亲子两代所处的社会环境相同,彼此在选择、理解、分析、判断信息等方面依然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而且,孩子们接受信息的途径很多,这使得他们在某一方面的知识储备,的确极有可能已经超过了家长,这就使得部分孩子容易以偏概全,认为父母不如自己,从而产生看不起家长的心理。
亲子关系不会无缘无故出现问题,尤其是孩子对父母的态度。父母是孩子眼里最亲近的人,如果孩子开始疏远父母,就一定说明是父母的某些所作所为让孩子感到不适。如果想要解决亲子关系上的问题,父母就要先找出令孩子不适的错误行为。
为什么孩子对父母很冷漠?
1、在成长过程中缺乏爱。
父母没有给予孩子足够的爱,导致孩子的内心非常缺乏爱。他一直被人所忽视,被排斥在外,缺乏爱的能力,因此他不知道该如何去爱他的父母和他人,从而导致了亲情冷漠。
2、孩子的错误行为被父母无意识地强化了。
孩子的好行为或者坏行为多半是由特定环境产生的。也就是说,孩子任何习惯的养成,都是在早期养育中,某个行为产生的结果,被不断学习固化。如果我们家长在孩子成长中,没有及时给予他们最基本的同情心、安慰行为能力等方面的正面教育,就会让孩子出现形成冷漠、自私的性格。
相关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