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3
如果孩子出现了偷钱的行为,家长要与孩子耐心地沟通交流,不仅要了解孩子偷钱的目的,告诉孩子偷钱行为的危害,还要认真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否合理,并与孩子约定合理的用钱规则,这样做才能避免孩子再次出现偷钱的行为。
小孩偷偷拿家里的钱怎么教育?
1、分析孩子拿钱的原因
分析为什么孩子要拿钱,拿钱的原因是什么,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孩子在生活消费中出现了问题,比如拿钱去玩游戏,去买玩具。所以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还要审视自己是否对孩子的关爱够不够。
2、教育并让孩子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告诉孩子,这种行为属于偷窃,是犯法的。可以吧问题说的严重一些,但不可过于吓唬孩子,要让孩子意识到这种行为所造成的后果,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从而产生“怕”的心理,一旦对某件事产生畏惧、害怕的心理,便不会轻易地去触碰,人都有一种躲避危险的心理。
3、与孩子约定用钱的规则
如果孩子是偷钱买家长不肯买的东西,家长要跟孩子说明不肯买的原因,并跟孩子约定用钱的规则。一方面,家长每周给孩子一些零花钱,零花钱的数量取决于孩子上周的整体表现,孩子的表现越出色,得到的零花钱越多,这样做就能促使孩子在各方面有更好的表现;另一方面,孩子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零花钱,也要管理好自己的零花钱,每一笔进账和出账都要有详细的记录,这样做就能引导孩子学会如何管理好自己手中的钱,有助于提高孩子的财商。只要孩子遵守用钱的规则,就不会随便乱花钱,更不会作出偷钱的不当行为。
4、满足孩子合理的需要
当孩子合理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的时候,他就会采用特殊的手段来拿家里的钱以满足自己的需要,而往往不会超过父母的允许,因此如果父母要避免孩子不经允许就拿家里的钱,就需要首先满足孩子合理的需要。所以父母要了解孩子拿钱背后的原因。例如,对孩子的零食控制比较严格,孩子的口腔欲总是处于饥饿状态;或者从孩子幼年期开始,父母总是习惯让孩子自己去妈妈钱包里取钱买东西等。都有可能导致孩子没有经过父母允许去自己拿钱。
5、适当给孩子零花钱
孩子长大一些后,父母可以适当给孩子一些零花钱,让孩子合理支配自己所拥有的零花钱。孩子可以用零花钱买自己需要的东西,也可以用零花钱理财,以赚取更多的“收入”,可以较好地培养孩子的理财能力。
小孩偷偷拿家里的钱的原因:
1、没有“偷”的概念
很多孩子自幼受父母宠爱,对金钱没有正确的认知,也没有“偷”的概念。孩子从小的所有花销,都是由父母支付,甚至从父母手里拿钱,也认为是很正常的事情。当孩子不经父母允许 ,拿了父母放在家里的钱,也没有认为有何不妥,在孩子的认知里,并不认为这是“偷钱”。
2、攀比心理作祟
孩子逐渐长大之后,有了熟悉的玩伴和同学,会在一起玩耍,有零食也会一起分享。有些孩子在父母给了钱或者买了零食之后,就会向小伙伴或同学炫耀。
孩子都有自尊心,认为自己不比对方差,容易产生攀比心理。为了有更多的零花钱,买更多的零食,孩子可能就会“铤而走险”,从家里偷拿父母的钱花。
3、满足自己的欲望
有些孩子在长大之后,会逐渐产生叛逆心理,喜欢与父母对着干。还有些孩子喜欢自己随心所欲购物的感觉,或者去网吧上网、打游戏等。一旦自己的零花钱用完了,就会从家里偷拿父母的钱,满足自己购物或者去网吧玩的欲望。这种性质就比较恶劣,需要父母及时管教,以免孩子越来越叛逆。
很多父母,都经历过孩子偷拿家里钱的情况,有了孩子拿的少。也就几元、几十元左右;而有的孩子拿的多,几百、几千甚至上万都有可能。当父母发现自己的孩子偷偷拿家里的钱,还撒谎说不是自己拿的时候,先不要急着骂,了解原因之后再正确处理。
小孩子偷偷拿家里的钱怎么教育?
1、跟孩子强调偷拿家里钱的严重性
有些孩子之所以会偷拿家里的钱,是因为他们根本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觉得自己拿的是父母的钱,偶尔拿一些,不会造成什么严重的后果。其实,很多盗窃犯都是从偷拿家里的钱开始的。因为父母没有及时制止孩子的这种行为,更没有告诉孩子问题的严重性,孩子最终养成了偷拿钱的习惯。一旦家里的钱拿不到,孩子就会想方设法偷其他人的钱,进而导致犯罪。所以,家长必须在第一次发现孩子偷拿家里钱时就立即阻止孩子,而且要跟孩子反复强调偷拿家里钱的严重性。
2、跟孩子商讨零花钱的使用方法
有些孩子偷拿家里钱的原因是家长给的零花钱太少,不能满足自己的需求,所以,家长要跟孩子商讨零花钱的使用方法。当然,家长要跟孩子重新确定零花钱的数量,因为家长给予孩子的零花钱可能的确不够。所以,家长要耐心地听孩子说出零花钱的所有用途,再跟孩子逐一核实这些用途是否合理,进而确定新的零花钱数量。此外,家长还要跟孩子强调,如果遇到零花钱不够用的情况,必须及时跟家长沟通,只要能说出原委,而且理由充分,家长就会尽量满足孩子的需求。当然,如果孩子的要求比较过分,家长就要想方设法说服孩子,也可以跟孩子说说自己挣钱的艰辛,这样做就能让孩子变得越来越懂事,进而合理规划自己的零花钱。
有许多父母在遇到孩子出现不良行为的时候,总是习惯使用暴力,希望孩子能够通过接受惩罚,以后不再犯相同的错误,但是,这样做往往收效甚微,甚至会加剧孩子不良行为的再次发生。孩子偷父母的钱其实都是有原因的,父母尽量不要直接打骂,这样只会让事情变得不可收拾。
小孩子偷拿家里的钱怎么教育?
1、谨记别斥责打骂孩子
如果父母发现孩子偷拿家里的钱而去打骂他们,这不仅不会让问题得到解决,更可能会因此伤害孩子的自尊心,甚至导致孩子反抗,导致孩子通过故意或更多的盗窃泄露他们的不满。所以,如果父母不知道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只会把孩子推向更糟糕的境地。
2、不能心软包庇
当孩子犯下错误,又没有勇气承担后果时,有些家长就会把孩子护在身后,自己去帮忙认错。这样造成的后果就是,孩子因为父母的庇护永远都无法无天。直到最后犯下的错连父母也兜不住了,然而这时已经已经有更多的受害者被破坏了家庭。
伴随着孩子的长大,很大一部分家长可能遇到自家孩子偷拿家里的钱的问题。有很多父母称尽管已发现孩子偷拿钱,而且孩子也承认事实,但是作为父母不知道该怎么去教育孩子。说重了怕会吓到孩子,不利于孩子的成长;说轻了又怕孩子不放在心上,对以后的成长不利。
小孩会偷拿家里的钱怎么教育?
1、 保持理智,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
很多家长只看到了孩子偷钱的不恰当行为,却没有看到孩子背后的行为诱因。这时候对孩子进行的粗暴的打骂并不利于孩子的错误行为纠正。而了解孩子的行为动机才能够从根本上帮助孩子解决问题。
2、跟孩子商讨零花钱的使用方法
有些孩子偷拿家里钱的原因是家长给的零花钱太少,不能满足自己的需求,所以,家长要跟孩子商讨零花钱的使用方法。当然,家长要跟孩子重新确定零花钱的数量,因为家长给予孩子的零花钱可能的确不够。所以,家长要耐心地听孩子说出零花钱的所有用途,再跟孩子逐一核实这些用途是否合理,进而确定新的零花钱数量。此外,家长还要跟孩子强调,如果遇到零花钱不够用的情况,必须及时跟家长沟通,只要能说出原委,而且理由充分,家长就会尽量满足孩子的需求。当然,如果孩子的要求比较过分,家长就要想方设法说服孩子,也可以跟孩子说说自己挣钱的艰辛,这样做就能让孩子变得越来越懂事,进而合理规划自己的零花钱。
对于孩子偷钱行为,一旦出现,家长必须要严肃处理,及时和孩子沟通,不要打骂孩子,最好和孩子好好聊一下,让孩子明白偷钱行为是错误的。
14岁孩子偷拿家里的钱怎么教育?
1、弄清偷钱的原因
一定要弄清楚孩子偷钱的原因,才能想出杜绝此项行为的方法。如果孩子是为了买某种东西而偷钱,而且比较合理,妈妈尽可以满足,如果是不合理的需求,比如孩子已经有一个手表了孩子还要买手表,妈妈尽可以「借钱」给孩子,让孩子日后还,一来可以避免孩子偷钱,二来还可以养成慎重的购买习惯。
2、端正教育思想
正确认识孩子的成长特点,端正教育观和人才观。可能每个孩子在家庭里偷拿钱的经历。请不要大惊小怪,也不能视而不见,要知道孩子拿钱这种行为还不叫偷钱,大多数孩子只是出于好奇心理,并不知道这种行为发展的后果有多么严重。所以,家长要正确认识孩子偷偷拿钱这种做法,不要“上纲上线”。
教育无小事,尤其是对孩子品格行为上的培养,更应该引起所有父母的重视。孩子的行为从侧面也反映了家长的教育方式是否得当,所以当孩子犯错时,家长不要一味地批评责骂孩子,自己也要反思一下自己的言行哪里有不妥,这样才能更好的教育孩子。
7岁孩子偷拿家里的钱怎么教育?
1、及时了解孩子偷钱的原因
就像上一条里提到的一样,了解孩子拿钱的原因很重要,不仅有助于家长和孩子的沟通,还能够从根源上避免孩子再犯此类的错误。有的孩子拿钱是为了给家长准备礼物,有的孩子拿钱可能是真的喜欢一样东西却怕家长不给买,还有的孩子偷拿钱只是觉得刺激好玩,无论如何都上升不到犯罪的地步,家长也不要过于情绪激动。
2、 发现后不要急着给孩子贴标签
偷钱这个行为,对于很多大人来说是不能忍受的行为,家长会第一时间觉得孩子是小偷,从而马上就会对着孩子叫着“小偷”。可是有时孩子偷拿钱并不一定出自“坏心”,有的孩子拿钱可能是为了给父母准备礼物,如果此时被家长贴上“小偷”的标签,孩子不仅一片好心受了冤枉,还会对孩子的自尊心造成伤害。
几乎大多数孩子都有过“偷”家里的钱的经历,青春期孩子偷拿家里的钱去消费,这种事情如果发生了,很多父母可能会很警惕很紧张。毕竟,偷东西这样的事情涉及到品行问题,大一点的孩子如果发生了偷窃行为,可能还要负法律责任。
15岁孩子偷拿家里的钱怎么教育?
1、要对孩子表明态度
一定要诚恳且态度坚定地告诉孩子,父母很不喜欢他偷钱的行为,而且别人也不会喜欢。有时候讲太多的大道理,其实并没有大用,很多时候孩子更在意父母是否喜欢他。那些不被父母喜欢,甚至是特别讨厌的行为,孩子都愿意试着去改正。
2、正确引导孩子的欲望
父母可以通过观察了解孩子想要什么,并告诉他怎么样才能得到它。如果爸妈都置之不理,那孩子自然就想用“自己的方式”去获取。那“偷钱”的行为,可能就是这样产生的。
相关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