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6
十岁孩子已经正式进入叛逆期,并且开始形成自己的独立意识。父母在教育孩子时,需要根据孩子的成长阶段,及时调整教育方法。具体的教育方法,父母可以通过一些专业书籍来获取,结合自家孩子的情况,帮助孩子更好的成长。
父母如何教育十岁孩子书籍
《教子智慧书:世界经典教育集》
这是一部荟萃了东西方教育经典的传世之作,更是一部通过早期教育培养天才的神奇之书。本书汇集了斯托夫人、塞德滋、玛利亚·蒙台梭利、铃木镇一和卡尔·威特等五位世界最著名的主张早期教育的教育家的教育精髓。相信本书一定是您培养孩子成才的行动指南,更是您塑造天才的神奇锦囊。
《打造你的孩子》
玛丽亚·蒙台梭利是20世纪享誉全球的幼儿教育家。她的创立的,独特的幼儿教育方法。风靡了整个西方世界,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各国,特别是欧美发达国家的教育水平和社会发展。蒙台梭利教育法的特点在于十分重视儿童的早期教育,她为此从事了半个多世纪的教育实验与研究;她的教育方法——从智力训练,感觉训练到运动训练,从尊重自由到建立意志,从平民教育到贵族教育,为西方工业化社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几代优秀的人才基础。
《西方教育史》称她是“20世纪赢得欧洲和世界承认的最伟大的科学与进步的教育家”。为表彰蒙台梭利对于幼儿教育和世界和平的特殊贡献,1950年她被提名为“诺贝尔和平奖”候选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贾米·托里斯·博佳曾经热烈地宣布:“玛丽亚·蒙台梭利已经成为我们期望教育和世界和平的伟大象征。
《孩子你慢慢来》
这本书里的龙应台是一个母亲,作为母亲的龙应台和作为一个独立的人的龙应台有着丰富、激烈的内心冲突,而正是通过对这一冲突的诉说,表现出她内心深处的母爱。
《造就小主人》
书中阐述了为了帮助孩子发展成为上帝渴望的那种人而绝对需要掌握家务技能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不同年龄孩子的身上期望些什么,为什么我们常常没有教给他们必须会的一些技能,以及为了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我们自己可以做些什么样的改变。
《让孩子做主》
这是一位母亲关于孩子出生之后到一岁之间所经历的一切真实记录。书中不仅记录了身为人母在情感方面的细腻感受,更所映出中西方文化在育儿理念上的冲突。作者旅美多年,身为教育学硕士,在怎样科学地养育出身心健康的婴儿方面,有着精辟独到的见地。作为国际母乳会哺乳指导,作者提供了全面的最新最正确的母乳喂养资讯和指导,并通过生动幽默的故事,更深入浅出地引用大量现代西方的先进育儿理论和经验,极具实用价值。使初为父母的读者从中获益匪浅,得到实质性的帮助。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
本书是被誉为“上天送给孩子和家长的福音”的李跃儿所著。她用最明确最生动的语言来解读孩子的幸福观,通过190多个生活和教学中的故事,演绎了一系列实用有效的方法,为父母、老师和孩子快乐交流建立了一个合乎人性和理性的平台,使孩子变得不同寻常地愿意与教育者配合。
阅读本书的经历,将是教育者学习爱的智慧的过程,不仅对教育孩子有用,对于提高教育者自身的修养也有深刻的意义。
家长还需要了解十岁孩子的心理特点,以选择适合孩子的教育方法:
1、脾气暴躁。脾气暴躁易怒,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父母稍微做的有点不如自己心意的,容易顶撞父母,大发脾气。
2、知和分辨力有提高。十岁孩子在认知和分辨力并没有达到成熟水平,对于一些事物的看法还相对较片面。这主要源于利已行为导致十岁儿童常常围绕自己的兴趣,或者心情而看人做事,对于随心情而定的现象,和以往那种直接拒绝有所不同的是,如果家长能够合理地加以引导和分析,十岁儿童很容易接受劝告或建议,而后去做该做的事。
3、自我意识增强,胆子更大。自我意识增强表面看是儿童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想法去看人做事,但是从心理活动的动机来看,往往是察言观色或随风而动。
就如在课堂上凡是爱经常违反纪律的同学,其同桌或周围的同学极易被影响和带动,这种架秧子起哄现象,不仅让个别带头起哄的儿童自我感觉很良好,更为关键的是通过获得心理上的优势,可以随意破坏规则或违反纪律,而老师又拿他们没有办法。
随着生理的发育,孩子的认知能力也得到发展,他们的自我意识不断增强,情感世界也愈加丰富,所以这个阶段的孩子反感家长的管教,渴望自己去做主一些事情,因此想要解决孩子叛逆的问题,家长要学着转变自己的教育方式,减少对孩子的管制跟干涉。
注意和孩子说话时的口气
在孩子叛逆期的初始阶段,家长一定要注意自己说话的口气,要和孩子在同一个水平上说话,不要命令孩子,强制孩子,要和商量的语气和孩子说话。这不是要家长去迁就孩子,只是让家长特别照顾到孩子的自尊心。
给孩子一些说话的权利
10岁的孩子有着强烈的表达欲望。应该适当给孩子一定的说话权利,给孩子表达自己意见的权利和机会。不了解孩子的心内心就给孩子下定义只会让孩子更加叛逆。清楚孩子的想法后,家长们才能因势利导,进而解决孩子心中的难题。
摆正心态
面对孩子突如其来的叛逆,家长必须先冷静下来,好好观察孩子的日常,找出孩子变化的原因。不要以强硬的态度去面对孩子的反叛。这时候的孩子就像紧绷的橡皮筋,你越是用力,他们的反弹会越加厉害,因此家长首先要摆正心态,对孩子的行为不要以暴制暴,这是最不可取的。
学会换位思考
每个家长也是从孩子阶段经历过来的,但是由于时代不同,所以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叛逆期可能也存在差异,没有现在的孩子表现的那么明显。因此,家长要学会换位思考,多站在孩子的角度上思考一下问题,在理解孩子之后,孩子也会理解父母的用意,在这样的基础上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就更加容易,孩子也就愿意接受和改正。
给予适当的自由和限制
10岁孩子需要适当的自由和限制。父母应该给予孩子一定的自由,让他们有机会独立思考、做出决策和承担责任。同时,也要给予适当的限制,以确保孩子不会做出,危险或有害的行为。父母可以根据孩子的情况和需求,灵活地调整自由和限制的程度,让孩子做自己范围内的事情。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古人历来重视对孩子的教育,立德立规,言传身教,给子女留下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我们一起来看看古人如何从各方面规范子女,严格家教,惠及子孙;让优良家风,世代相传。
古人如何教育孩子?
我相信很多人都学过一个典故—曾参杀猪,它的内容特别简单:就是曾参的妻子要去赶集,然后儿子也要去。于是便许诺儿子回来给他杀猪吃,结果妻子回来时曾参正在杀猪。当妻子阻拦他时,曾参说到做人要讲求信用。
这故事里所蕴含的教育智慧:
一、言行一致
身为父母,往往是孩子为人做事的典范。如果自己都行事不端、品德恶劣,那么即使你给孩子讲再多的道理都是枉然的。我们有一个词叫言传身教,但身教的作用往往要大于言传,并且它是一种长时间的潜移默化。而通过孩子也能反映出父母的德行,比如一个行为不端的父母教育出来的孩子必然伤风败俗,一个家学深厚的家庭则必然会教育出一个知书达礼的孩子。
对古人教育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古代人教育孩子读书的?在我国古代,子女学习读书就是一件习以为常的事情,我国对孩子的教育事业一直看的很重,现在就让我们一起看看在中国古代古人们学习的那些往事儿。
古人是如何教育孩子的:
对众不责
古人在教育子女时已经懂得不在众人面前责备孩子,要保护孩子的尊严,经常被父母不分场合责骂的孩子,不仅不会反思错误,还会变得胆小懦弱,容易产生自卑感极度不自信。
愧悔不责
如果孩子已经明白自己所犯的错误表达自己的悔过,并表示不再犯,就不要再过多的指责,批评的目的就是希望小孩子能够反思错误,过度指责会让孩子产生严重的负担,长此以往孩子性格容易压抑。
通过阅读优秀教养书系,可以帮助教师和家长了解孩子,了解更科学有效的养育方式,掌握大格局的儿童发展观。让家长和教师们更加开放、融合、反思,富有远见地为孩子提供成长所需。
如何教育小学孩子的书籍:
《Suki和Sula的早教游戏笔记》
本书分为婴儿篇(0~1岁)和幼儿篇(1~3岁),遴选安潇为两个女儿设计的174个早教游戏笔记。
总体是挺好的,操作性比较强,很多蒙氏教育的小游戏挺有趣的,很考验妈妈的动手能力,不需要花很多钱,要花很多时间耐心陪伴孩子。
《父母的语言》
育儿路上,每一个家长都是新手。怎么做一个好妈妈?什么样的养育方式对孩子最好?我们做的是不是还不够?茫然、无助、纠结、焦虑、自责等等的负面情绪,也经常困扰着我们身边的妈妈们。
如何教育孩子的书籍有哪些?
第一本《正面管教》
第二本《好妈妈胜过好老师》
第三本《好性格让孩子受益终生》
第四本《听孩子说胜过对孩子说》
给大家几本关于亲子教育的书籍,这些书籍既有国内外前沿家庭教育理念,也有可操作的实践方法,各位爸爸妈妈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及孩子的特点,有选择地深入阅读,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实践。
如何教育孩子推荐书籍: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 怎么听孩子才肯说》
这本书是出版已经30多年,但其中的育儿观念还受到很多妈妈的认可和追捧了。这是一本细写日常生活中妈妈们常遇到的难题:比如如何培养孩子的自立?如何在不打骂孩子的情况下,用其他的方法让孩子改正错误的行为,如何与孩子交流?让孩子与我们合作的一本实用的育儿书籍。
《伯克毕生发展心理学,从零岁到青少年》
这是关于孩子孩子的书籍,从零岁一直到青少年,都有对孩子的行为解说,情绪解说。孩子的每一个行为背后自己的想法的,从这本书可以让我们从心理上更了解孩子的行为密码。
像身边就有朋友家的小宝宝还没有断母乳、开始添加辅食呢,就开始科学有序地上起婴幼儿游泳课,准备等到大一些就步入正式的长期游泳培训班。那么对于周围大些宝宝的家长来说就会更加忙碌,每天都会带着娃去备战“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的早教启蒙教育。
如何教育孩子引导孩子的书籍:
《忙碌爸爸也能做好爸爸》
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
推荐理由:有些爸爸工作繁忙,想多陪陪孩子,总觉得抽不出时间;有些爸爸经常是“空中飞人”,忙于出差,错过了孩子不少重要的时刻。作者采访了75位来自各行各业忙碌的爸爸,总结他们的反思和经验,提出了许多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帮助爸爸们平衡工作与家庭生活,享受养育孩子的过程。
作者介绍:布鲁斯·罗宾森,西澳大学医学系教授、胸腔科医生,还是三个孩子的爸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