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6
现在的家庭都是一个孩子,无论孩子提什么要求家长都会尽力去满足,这样就会让孩子变得自我,不考虑别人,不知道怎么分享,那出现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做呢?
怎样改变孩子自私如何教育?
1、有错就要道歉
犯错道歉和自私的管教有关系吗?有紧密的联系。当孩子懂得什么是错的时候,那以后再做事的时候就会考虑是否会影响他人,就会预先判断自己是否该做,养成习惯之后,犯错的情况只会越来越少。
2、学会分享但不刻意要求
家长可以鼓励分享,让孩子明白分享乐趣,但不要强迫孩子实时分享,孩子也要有自己的权利,但是有一点要明确,学会分享的目的是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所以,不用过度刻意要求。
3、真心表达谢意
孩子都会说谢谢,有些是真心在感谢,有些就是应付家长的要求,学会谢谢的目的是让孩子明白,不是所有人都理所应当为他做什么,孩子所有的获得都应该首先去感谢,感谢父母和家人。家庭教育中父母实施管教的时候,在必要的时候好的方法也需要“硬操作”,也就是说面对孩子的无理取闹,家长更应该坚持原则,这本身就是一场博弈的较量,如果家长心软那么所有的付出就会功亏一篑。
4、尝试吃亏受点挫折
以孩子为中心的家庭,从来不会让孩子受一点委屈,这种对孩子的过度保护并不能让孩子获得真正的成长,所以,偶尔让孩子吃点亏并没有什么坏处,比如,拒绝孩子的要求,从事事顺从到有选择的拒绝,让孩子明白,在这个世界上不是所有要求都应该得到满足。
孩子自私的原因:
1、家长行为导致
现在有很多父母都喜欢贪小便宜,而且孩子所在的家庭家庭成员之间也是自私自利,所以让孩子长时间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自然会被家长们的行为所影响的。耳濡目染,咱也会使他们变得自私自利。
2、没有同理心
小孩子没有同理心,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因为在这个阶段,他不懂得去分享,而且根本不会考虑自己的行为是否会给别人带来影响。孩子在两岁阶段的时候,他们会萌发出自我意识,而一旦出现了这种意识,他们就会希望自己得到的越来越多,而且并不希望将自己的那份掏出去。家长没有及时引导孩子,今后就会形成自私的性格。
3、 过度的溺爱
对孩子过度的溺爱,常会养成孩子任性自私的性格。尤其是有些爷爷奶奶,对孩子出现的任何错误和想要达到的需求,都会采取宽容和尽量满足的态度,这就更容易形成自私任性的性格。
学生进入初高中后,学习变的越发紧张,学习压力剧增,很容易导致青少年学生出现厌学情绪,会对青少年成长造成严重影响。当孩子出现了厌学的情绪,家长通常会感到一种焦虑和不安,不知道如何去解决这种问题。
如何改变孩子厌学情绪?
第一:对孩子表示同理心
其实孩子向父母吐露心声,往往是希望能够获得安慰和鼓励,从而推动他们重拾信心。如果爸爸妈妈没有听懂他的言外之意,就一通数落或者打骂,反而令孩子不知所措,从此怕被责罚而不敢说心里话。当孩子向爸妈吐露心声的时候,爸爸妈妈不妨放下架子,表示理解,跟孩子产生共鸣。
第二:跟孩子一起找出原因,协商解决办法
当你听到孩子主动谈及某个话题时,不妨把谈话的主动权交给他,引导他说出自己的想法,再来对症下药。比如不想上学的原因有很多,有的是因为学习压力大,有的是因为人际关系不好,有的是因为老师喜欢体罚学……只有找准了源头,爸妈才能“对症下药”,跟孩子协商解决办法。
其实身边有很多类似情况:一些父母总想让孩子变听话,让孩子对自己唯命是从,还把孩子的这种“听话”当做是好事。可等孩子长大以后,家长就会发现,孩子已经形成了所谓的“讨好型人格”,简直是听所有人的话,完全没有自己的想法。
如何改变讨好型人格的孩子?
1、多和孩子交流内心。
家长应该多和孩子交流孩子内心的想法,时刻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家长也应该多抽出时间来陪陪孩子,不能总是关注孩子的物质条件,要知道光给孩子优渥的生活条件是不够的,孩子还需要你对他的关爱和关心。
2、教会孩子底线。
家长应该教会孩子即使是善良,也应该有底线,要教会孩子什么事情可以善良,什么事情没有必要善良。要教会孩子具有辨别是非的能力,可以帮助朋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展现出自己乐于助人的一面,但是千万不要没有底线,没有尊严的去帮助朋友。要知道,朋友之所以被称作为朋友,就是建立在平等互助的基础之上的,如果连尊重都没有,又怎么会称作为朋友呢?
有些家长总想着让孩子再乖一点,再听话一点,却不知道自己错误的教育方法,会导致孩子以后形成“讨好型人格”。拥有讨好型人格的孩子就是过于“听话”,几乎任何人的话都听,没有自己的主见,只关注他人感受。这对孩子是很不利的。
如何改变孩子讨好型人格?
1、多沟通。
沟通的过程也是传递爱的过程。对孩子来说,良好的家庭教育和沟通才能够让他们在健康、温暖的环境中成长,从而树立健全的人格,在成长的道路上拥有正确的价值观。其在交流过程中就加强了孩子的安全感。可以每周进行1-2次深度交谈,或者进行2-3次在外度过的亲子时光。
2、给孩子“做自己”提供强大的动力。
也许我们的孩子,终其一生,都会是一个平凡人。从为人父母的那天起,我们就要有这样的准备和认识。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管孩子变好,还是变差;也不管他们有没有按照我们期望的方向成长,始终对孩子怀有无条件的爱,才能给孩子做自己提供最大的动力。
软弱的本质是因为恐惧,父母要给孩子全然的爱与支持,塑造性格从点滴开始,引领孩子走向新的世界。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天使,关注孩子身心灵健康,和孩子一起成长。
如何改变孩子懦弱的性格?
1、让孩子接触同伴,锻炼自己
孩子的性格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表现得最为明显,这也是纠正不良性格的最佳途径。爱模仿是孩子的一大特点,父母要让性格软弱的孩子经常和胆大勇敢的小伙伴在一起,跟着做出一些平时不敢做的事,耳濡目染,慢慢地得到锻炼。
2、让孩子大胆地说话
要做到这一点,功夫还是在父母身上。首先,父母应该戒急戒躁,不能当面打骂、责备,逼迫孩子说话;其次,可以邀请一些同龄小孩和性格软弱者一起参与集体活动,这时父母在一旁引导或干脆回避,让他们有一个自由的无拘束的语言空间。
父母只跟孩子讲大道理,是很难让孩子真正改掉自私的性格问题的。甚至,当父母对孩子进行道德评判时,孩子还会因此逆反,更加抗拒父母的教育。与其这样,父母不如通过一些方法,引导孩子去体会到与他人分享的快乐,让孩子自己改变。
孩子自私如何教育?
1、取消孩子在家中的“特殊”地位。
在日常家庭生活中,尽量不要给孩子特殊待遇,合理满足孩子的需求,让孩子知道自己在家庭中与其他成员是平等的,消除其“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
2、创造锻炼孩子分享的机会。
让孩子体验分享带来的快乐,多与其他孩子做一些类似分享的游戏,使孩子体验到分享的乐趣。当然,平时也可以积累借与还的生活体验,理解分享的不同方式。
教育孩子摆脱坏习惯要适时,孩子的多数坏习惯都是无意识行为。让孩子意识到那是一个坏习惯,然后告诉孩子坏习惯会对他有哪些影响,一般情况下,可以在发现孩子坏习惯后立即进行纠正。
如何改变孩子的坏习惯?
1、作为父母,首先要找到孩子养成坏习惯的原因。这个是最主要的,如果根本不知道怎样养成的,也就无法做到对症下药了。了解了原因就好办多了,这样更具针对性地帮助孩子改掉不好的习惯。
2、及时提出孩子的恶习。如果发现孩子有坏习惯,作为父母一定要及时提出来,不要姑息,不能让他成为恶习,否则将难以改正。提出来之后,要告诉他什么才是对的,及时纠正,也可以通过反复练习好的行为好的动作来达到效果。
3、父母为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父母是最好的老师,父母说脏话,孩子跟着说脏话,父母不爱讲卫生,孩子一定不太爱卫生。所以,从父母自身做起,为孩子树立一个学习的样本,否则孩子都不知道该怎么做。
4、一起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把所有的想法都写下来(不带任何评论)。一边讨论,一边将双方所有的想法逐一记录,让孩子有受尊重感和参与决定感,更利于提高孩子日后行动的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