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3
对于学生阶段的孩子来说,出现厌学是一种正常的情况,这时候父母的引导很关键,切记不要采取简单粗暴的打骂教育。其实,厌学心理是对学习产生厌倦乃至厌恶,从而逃避的一种心态。厌学的心理产生与发展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甚至会危害他们的身心健康。
厌学的孩子怎么教育?
1、查找原因。
厌学首先要及时发现,才能及时想到处理办法。孩子厌学有多种原因,比如智力因素、家庭因素、校园环境等等。
2、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
培养孩子对学习的兴趣,请一定记住,如果你想学好什么,就必须喜欢他,这样你才会为它付出。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曾说过:他不赞成有人说他是“刻苦”学习的,因为他在学习中从没感到“苦”,相反,体会到的是无穷的“乐”。学习若能给孩子带来快乐,那么孩子一定会喜欢学习,年龄越小的孩子,学习兴趣越是以直接兴趣为主。
3、鼓励引导
可以领他到一些比较好的大学去参观,也可以让他接触一些通过上学走向成功的人士,让他切身体会到学习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从而真正产生学习的迫切感和强大动力。
4、劳动改造
针对没有具体原因,就是懒惰,不想学习的情况,可以进行一定的劳动教育和改造。利用合适的时机让他参加体会一下各种劳动的辛苦,从而使他懂得珍惜目前大好的学习机会。
5、给孩子合理的压力。
有的家长,看到孩子放学回家了,就说:快点写作业,完不成作业就不能吃饭,如果考试成绩不好,假期就不能去外婆家或爷爷奶奶家。这种做法就是在给孩子施加压力。有了压力,就增加了思想负担,也就对孩子的学习产生了厌倦!
6、和孩子搞好关系,把他们当做朋友对待,讲心里话,多进行沟通,闲聊时一边玩一边问一些孩子感兴趣的问题,让孩子回答,时间长了,课外知识提高了,也就对学习产生了兴趣。
7、如果这次考试成绩不好,不要责骂,不要让孩子失去了自信心,
多进行鼓励,会提高对学习的认识的。孩子自己也会努力的!
关爱孩子的一切,才是真正对孩子的教育。
孩子厌学的原因有哪些?
学习成绩差,无法完成学习任务;
家长的管理方法不当,导致孩子无法面对家庭和学校;
得不到老师的关爱或肯定,对老师有逆反心理;
与同学关系不和谐,与同学无法正常沟通,导致厌学;
遭遇校园欺凌;
伤害孩子自尊的其他诸多因素。
提高孩子学习内驱力的方法和小技巧:
1、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可以选择陪伴孩子一起学习,这样的家庭氛围能够促进孩子的内驱力。
2、赞美孩子,夸孩子聪明,我家的孩子就是真真棒,肯定会得第一。
3、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对学习感兴趣,就会主动去学习,而不再是外在鞭策。
4、倾听孩子的心声,让他们感觉被看见。
如果将每天倾听孩子说10分钟话,作为和陪写作业一样重要的工作来完成,我想你将收获一个不一样的孩子和亲子关系。
5、积极响应孩子的正面情绪,接纳他们的负面情绪。
当孩子快乐,兴奋,自豪的时候,要积极地响应,当他要分享一件令他觉得特别值得高兴或者骄傲的事情,尽量表达和他一样的兴奋之情,而不是反应冷淡甚至泼冷水。当孩子体验到正面情绪带来的积极回应后,就会衍生出更进一步探索的动力,以求获得更多的积极体验。
6、给孩子无条件的爱
无条件的爱,指的是让孩子感觉到,无论他在某件事情上成功与否,他都是值得被爱的,是有价值的。
7、制定习惯规则:孩子能做的家长不要帮忙,事先约定好,并且事后毫不妥协,给孩子制定一些习惯,这样才能够让孩子有内驱力去学习。
8、培养专注力:可以让孩子专注做一件事情,只有这样才能引起孩子的兴趣,在学习上能够有更大的动力。
孩子在求学的道路中难免会有厌学的心理,尤其是学习成绩差的儿童,不喜欢和老师同学交流,一直待在家里。家长要及时疏通他们心理,找出其原因,克服厌学心理。
不上学的孩子该怎么教育?
1、家长要表明态度
孩子说“我不想上学”时,父母必须立即表明自己的态度:一是,很乐意帮助他解决学校遇到的问题,二是,希望他今天能坚持上学。父母要先询问孩子不愿意上学的原因,并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并鼓励孩子一起去上学。
2、亲自送孩子上学
孩子不肯上学的原因有很多,比如身体不舒服、和同学吵架、老师不喜欢自己、不会做作业等。父母要学会理解孩子,并且帮助他解决,解决问题后还要亲自送他去上学,让他明白父母会一直陪伴着他前行。
孩子的成长是父母教育的成果,当孩子出现厌学问题时,一定是家长在某些方面没有做到位,首先要找寻自身的原因,而不是责怪孩子、推卸责任。
怎么教育不爱上学的孩子?
1、家长应适当放手多让孩子去体验生活
现在大多数家庭的家境都比较宽裕,孩子从小到大都被家长抚养着、保护着,很少接触到生活中的烟火气,不知道现实生活中的艰难。如果孩子产生厌学情绪,建议家长多带孩子去艰苦的生活环境中体验生活,这样孩子才会珍惜现在身边所有。
2、给予孩子适当的鼓励好支持
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拥有自己的特点,每个人的发展都应该不尽相同,不能仅要求孩子学习成绩的优越,在发现孩子身上闪光点的同时,要给予最大的鼓励和支持。
当孩子进入青春期以后,一系列的问题也随之而来,但是令家长最担心的还是孩子的学习问题,许多家长表示,孩子进入初中以后,学习成绩越来越差,甚至还有一些厌学情绪,这让很多家长因此头疼。那么,初中生厌学怎么办?初中孩子厌学怎么解决?
初中生厌学的孩子怎么教育?
1、以身作则
希望孩子爱学习,家长要率先垂范,做一个终身学习的人。从事文化类工作的人,可以陪孩子读书;从事其它行业的人,同样可以业余时间加强理论的学习。学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用不断进取的精神影响孩子。如果家长能做到这一点,不但对孩子起到榜样的作用,自己也受益终生。
2、平等对话
学习中必然会遇到很多困难,孩子退却的时候,如何与之沟通,家长的姿态很重要。逼迫或是平等对话,效果完全不一样。前者会激发孩子的逆反,从而对学习更感到厌烦。而后者孩子感受到尊重,会尝试着与家长一起解决学习中的困难。
越来越多的儿童、青少年从不喜欢学习到讨厌学习,从不想去上学到拒绝上学,父母再凶狠的责骂、老师再充分的道理、同学再热情的呼唤也无法打开这些孩子的心门,厌学拒学已然成为摆在家庭、学校和社会面前的一道难题。
怎么教育一个厌学的孩子?
厌学的孩子需要家长的耐心开导,最主要的是不能对孩子进行打骂,孩子厌学也是有一定的原因了,只要找到孩子厌学的原因,就肯定能解决问题,至于教育孩子,决不能是棍棒教育,要从思想教育开始。
孩子厌学家长怎么办?
1、家长在小孩出现厌学的时候,不要去责骂和打骂孩子的错误,要用正确的方法让小孩对学习厌烦。在小孩出现厌学的苗头之前,父母是需要从小去帮助小孩提高自信的。并且,父母在小孩出现厌学的问题,之后和小孩一起努力,找到小孩厌学的原因。
2、家长要尽可能鼓励孩子,但对于一些内在的内在的兴趣,应该让孩子去尝试,去实现。给他们自信心的机会,而不是一味的指责。只有这样,小孩才愿意尝试,才会主动去思考学习的好处。所以家长在平时多去鼓励孩子,肯定小孩对学习的兴趣,鼓励并鼓励小孩,小孩也就更加努力学习了。
现在越来越多的孩子在学习上出现了不同的厌学情绪的反应。在现在这个大环境下,孩子的厌学情绪会慢慢的一点点增加,如果不能够得到及时的调整,一定会影响到孩子未来学业的发展和身心健康。如果孩子有了厌学的情绪,家长要找到孩子厌学的真正原因。只有找到孩子厌学的真正原因,才能对症下药。
怎么教育厌学的孩子?
1、帮助孩子解决问题
很多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之所以出现了厌学的情况,就是因为在学习的过程中碰到了一些困难,孩子自己没有办法解决,就会气馁,很多家长因为工作的缘故,也没有办法帮助孩子解决。如果孩子在学习中遇到了困难,家长要及时的观察到,然后和孩子一起解决困难。
2、不要乱吃药
孩子学习时间长了都会出现厌学的情况,这是一种非常正常的情况。但是很多家长为此特别的担心,会买一些药物促进孩子注意力集中。其实大部分的药都是没有办法促进孩子注意力集中的。最好找到孩子厌学的根本原因,不要简单地通过药物来帮助孩子促进注意力的集中。
父母和家庭环境的影响,如果自己的孩子不喜欢读书,要想想作为父母在家庭里爱不爱读书,有没有读书的习惯。如果父母在家庭环境中就是喜欢学习和读书,在家庭中营造很浓厚的学习氛围,那么孩子也会在这种氛围当中得到熏陶,逐渐爱上读书学习。
不想学的孩子该怎么教育?
1、不要过于批评孩子,家长要对孩子不爱学习的态度积极寻找原因,然后给予支持。绝大部分孩子都是希望自己学习好,所以要让孩子早日能够走出不爱学习的折磨。我们都知道,不爱学习的孩子也很不容易快乐。毕竟对于一名学生来讲,他生活的主要内容就是学习,如果这个孩子不爱学习,一天七八个小时都在从事自己不喜欢的事情,这是绝对是一种非常磨折的感受。
2、注意不要盲目去顺应孩子的习惯。这样做看似宽容,却未必是好事。虽然年纪小一点的孩子是要通过寓教于乐的形式来学习,但是孩子一旦进入到正式学习的状态,家长一定不要把孩子学习的兴趣的培养希望于一些表面热闹的学习形式,而是要着重地去建立孩子的学习品质,让孩子意识到努力是一件光荣的事情,克服困难是一件我们生活当中必须要去经历的事情。你可以经常给孩子讲一讲名人、伟人的故事,让孩子意识到他也是可以像这些名人一样去克服困难。
3、要尽量地多陪伴孩子,帮助孩子去寻找学习当中有意义的地方。帮他找到学习的小窍门、小方法,孩子发现学习还是能学会的,学习当中还是有回报的,父母很欣赏会得到奖励,那么孩子就会对学习产生兴趣。还有父母的模板作用,如果觉得孩子特别不爱读书,要想想在家里爸爸妈妈爱不爱读书。如果父母也是特别爱学习,本身也经常读书,家里能够看到有这种学习的气氛,那么孩子也会在这种氛围当中得到熏陶,逐渐爱学习。
4、让孩子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孩子很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他是按照别人的评价去认识自己的,别人说他笨,他就会认为自己笨。一个总是失败的孩子,体验不到成功的快乐,也就不努力了。家长可以从学习态度,意志力等方面去寻找原因,不让他自暴自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