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1条答案
文言文一直是,我们在高中语文学习过程中,相对来说会比较困难的部分,特别是在高三,这个重要且让人感到紧张的时期,就会更容易感受到,高中文言文上的困难,但在这个时期,我们也有一些,高三的语文文言文的学习方法与技巧,帮助现在因为文言文而苦恼的学生,去度过这个艰难时期,也希望学生们也都能得到一个满意的成绩。
高三的语文文言文;
1、区分文言虚词常见用法
复习虚词,要注意近几年考了哪些虚词,考的什么义项和用法,同时注意本年度要求掌握的虚词有哪些。近年的《考试说明》只要求掌握18个虚词,但虚词的范围虽小,变化很多。因此在复习中,要掌握这些虚词的词性和常见的用法,以及当它具有某种词性时可以翻译成什么。有了这种基础再去做题,一般题目都能解决。
首先应明确虚词在不同词性时的特点。比如经常考试的、用法也比较复杂的虚词“以”,词性主要有介词和连词等。作为介词后面往往跟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构成介宾短语,在句中充当状语,如“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以”后跟名词性短语“一璧之故”作谓语“逆”的状语。
而当它作连词时,后面通常都是动词或主谓短语,如“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以”后是“其无礼于晋”,是一个主谓短语,所以“以”只能是表原因的连词。需要注意的是,以上这两个例句中,“以”都译为“因为”,但因为所连缀的词性不同,用法也明显不同。所以“以”是介词还是连词,就须对它所连带的词语作具体分析。
文言文除了考实词、虚词用法外,还考查句子翻译、信息把握、文义概括等内容。但相对而言,实词虚词是基础,是根本。学习文言文就像学习外语,没有足够的词汇量,一切都是空中楼阁。
2、归纳概括题常见错误选项
纵观近十年的高考文言题,“归纳概括”题一般以“找出符合(或不符合)原文义思的选项”的方式出现。究其各选项的出错方式,可归纳为“误用因果”、“事件杂糅”、“无中生有”、“颠倒是非”和“词语误解”几种类型。
(一)误用因果。
这类错误是指原文上下两件事不构成因果关系,而选项却以因果关系处理。
(二)事件杂糅。
这类错误是指把两件事或三件事合在一起表述,混淆了状语、定语或其他条件。
(三)无中生有。
这是指原文无此意,而选项中虚添了内容。如高考题第19题C项中说“(狄仁杰在劝谏时)使得高宗感到十分为难,为此不得不接受狄仁杰的 谏劝。”这里又有两处不符合原文,即“为难”和“不得不”,高宗“为难”原文并无表述,而“高宗意乃解”一句充分说明高宗在接受谏劝时并不是不得已而为 之。这一题的错误就属于无中生有。
(四)颠倒是非。
这类错误是指原文有相关的表述,但选项中的表述恰恰与原文相反。
(五)词语误解。
这类错误很细小,因为往往仅是一个词解错了,而其他表述完全无误。
高三的语文文言文复习策略:
1. 搜集——依纲扣本。
七年来,高考考查的76个古代文化常识点基本都出自教材,如“契丹是古国名,后来改国号为辽,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与中原常发生争端”(2016年全国Ⅰ卷第11题D项),即可从课文《伶官传序》中的“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一句及其注释找到解答的依据。
为此,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搜集必须依纲扣本。同学们可以备办一个笔记本,按照《考试大纲》的要求,将老师讲解、课本注释、课外阅读、作业练习中的古代文化常识搜集起来,然后分门别类地加以摘录。
2. 整理——串点成线。
对平时积累起来的零散的古代文化常识进行梳理整合,串点成线,整理出一套序列化的备考资料。
如科举四级考试线“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其要素有主试人、通过所获资格、第一名称谓等;
中央行政机构“六部”线“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其要素有掌管职事、长官称谓等。
3. 识记——化整为零。
在高一、高二阶段可以采用分散识记的方法,利用早读和碎片时间对搜集起来的古代文化常识“即学即记”;在高三阶段可以采用集中识记的方法,将整理出的备考资料切分成一个个条块,然后有计划地对每个条块集中强化识记,做到“日日清”“条条清”“块块清”。
上一条:高中如何提高语文水平
下一条:高一升高二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