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4
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给孩子传递的情感和行为极有可能会影响他们的人格,在孩子潜意识层面发挥作用,影响他们后来的行为和心理,孩子缺少自信心和安全感,和家长的教育也离不开关系,那么,孩子缺少自信心和安全感怎么办呢?
孩子缺少自信心和安全感怎么办
1、重视与保护孩子的自尊
多赞许,少责备,有助于提高孩子的自尊心,因为有高度自尊心的孩子,对自己所从事的活动充满信心,缺乏自信。
家长切忌用尖刻的语言,讽刺挖苦孩子,不用别家孩子的优势比自家孩子的不足,不能在别人面前惩罚孩子或不尊重孩子,不把孩子的话当“耳旁风”,不滥施权威,以免损伤孩子的自尊心,使之产生自卑感,而丧失孩子的自信心。
2、心听孩子分享
孩子遇到新鲜的事,第一个反应就是找爸妈分享。家长可不要因为都是些小事就不放在心上,随便敷衍孩子甚至让他走开,这些都会伤害到孩子,让他认为自己是不受重视的。要知道孩子的心是最敏感的,你的一句话他可是能记好久!
3、要言传身教。
创设培养孩子自信心的环境,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自信”起来。
平时,遇事常对孩子说一些鼓励的话,“你一定能行,你肯定做得不错”。因为孩子自我评价往往依赖于成人的评价,成人以肯定与坚信的态度对待孩子,他就会在幼小的心灵中意识到:别人能做到的,我也能做到。
家长在孩子面前应有自信心,乐观的性格,有魄力,自强,办事不怯懦,为幼儿树立良好的形象,创设良好的精神氛围。
4、拥抱和夸奖孩子
经常被家长拥抱和夸奖的孩子,必定是自信、开朗的,在任何场合都表现的落落大方;反之,那些经常被家长批评的孩子,往往会自卑、敏感,羞于在外人面前展示自己。所以家长可不要吝啬对孩子的拥抱哦!
5、睡前陪伴孩子
现在家长白天都是上班,很少有时间陪伴孩子,亲子关系容易出现隔阂。而睡前正是培养亲子关系的黄金时间,家长陪孩子做会儿游戏,讲讲故事,哪怕只是单纯的聊聊天,都能增加孩子的安全感。
做父母的都知道,对于孩子来说,安全感特别重要。有安全感的孩子,才能更勇敢地探索新奇的世界,才能在人际关系里游刃有余,不会因为他人的言语刺激而失控、卑微。反之,孩子长大后也会变得小心翼翼,为了安全感,呆在舒适区走不出去。所以家长们一定不要忽视这一点。
孩子缺少安全感怎么办?
1、建立亲密的亲子依恋关系
父母的关注和亲密的爱,是孩子形成“安全型依恋”关系的两个关键。孩子需要积极地关注。“当我不开心时,我会感到难过。我的情绪需要有人看到,不管我的目的如何,我首先希望有人关注到我的情绪,而不是忽视和打击。”这样能让孩子感觉到自己是被爱的,是被父母关注重视的。
2、父母情绪稳定
当父母情绪稳定,孩子生活在融洽的家长环境中时,孩子的安全感也更足。虽然我们难免会有各种烦心事,但请一定要记得,在面对孩子时,先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再处理问题。情绪稳定的父母,孩子安全感和幸福感更强。
3、做孩子的引领人
由于对周边的环境不熟悉,也会让孩子在陌生的环境下产生不安,缺乏一定的安全感,这时候父母应该要帮助孩子熟悉环境,陪伴在孩子身边,增加孩子的安全感,引导其与周边的小伙伴交流,即使父母不在身边,也能增进孩子的安全感。
4、多赞赏孩子
及时鼓励,多给予赞赏,这是孩子们最需要的。学习动机很重要,聪明的做法是尽可能有效地去教他,使他学懂学会,尝到甜头,就能强化下一步的学习劲头。父母更应该多关注、多激励孩子。
5、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
在家庭中,父母都要不遗余力地表达爱,让孩子知道父母永远爱自己,孩子才会更加自信。其次,父母要看见孩子的努力,给予肯定,让孩子建立价值感,他的努力,别人是能够看见的,孩子会有满足感。最后,孩子的安全感都是父母给的,要有足够的爱,才能有足够的安全感,让孩子在有爱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6、营造和谐有爱的家庭氛围
父母相爱的家庭,孩子才会快乐成长,如果父母经常吵架,孩子会很惶恐,因为他们喜欢自我归因,常常把父母之间的吵架的原因归于自己,认为是自己的错误才导致的。因此,父母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别在孩子面前吵架,给孩子营造和谐有爱的家庭氛围,才能培养出安全感充足的孩子。
7、多陪伴孩子
都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对孩子而言,有效的陪伴胜过一切。如果缺少父母的陪伴,孩子很难养成良好而有规律的生活习惯,安全感自然也就无从建立了。
怎么让孩子有安全感和自信心?
一、不威胁孩子。
威胁孩子真的是损害孩子安全感最简单的做法,只要你经常说几句看似无意的“狠话”,孩子的安全感一定会被你打击的一点不剩。家长们要尽量多鼓励孩子,不要采用恐吓或者威胁的方式去管教孩子。
二、尊重和信任孩子。
尊重孩子,使他切实地体会到自己是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人,信任孩子,调动孩子做事的积极性,并给予积极关注和表扬、不要溺爱孩子。这样既培养孩子对自己行为负责的举动,又培养了自信心。
三、多鼓励。
有些时候父母教育孩子过于着急,总想让孩子什么事都做到很好才可以,长时间这样以一种严格的态度去要求孩子,就忽略了对孩子的鼓励。做什么事都要有一个过程,更别说对一个孩子。所以,日常生活中,不管孩子做的怎么样,都要去鼓励孩子,让他有更有信心去做,这样也会增强孩子的安全感。
四、多表扬。
有些爸妈真的很严厉,从来都没表扬过自己家的孩子,认为只有从小严格要求,长大了才能有本事。要知道孩子还小,父母的一个不经意间的决定,可能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改变孩子的性格。父母一定不要吝啬自己的表扬,这对孩子来说不仅是一种肯定,更是对孩子内心安全感的建立。
五、多参与。
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父母一定要多参与到孩子的生活、学习中来。有些时候可能父母太忙,很容易忽略孩子说的话,时间长了会让孩子感到失落、不被爸妈认可。所以在生活不要忽略孩子和你分享的那些事儿,多和孩子互动,一起玩、一起学习,在这个过程中能给孩子充足的安全感。
六、鼓励孩子扩大朋友圈。
让孩子接近陌生小朋友,积极鼓励他与各种年龄的人自由交往。培养他的社交能力其实就是在培养他的自信心。
七、给孩子属于自己的一个领地。
给孩子一个房间,没有条件的,可以给他房间的一部分,让他有个自由玩耍、不受束缚的小天地。因为拥有自己的“领地”的他心中充满骄傲感,这会让他平添自信。
八、给孩子自己做选择的机会。
周末带孩子出游,征求他的意见,如果你已经有了目标,可以采用二选一法,比如问“你想去动物园还是博物馆”,给他选择的范围,让他自己做出选择,会增添对自己的信心。
怎么给孩子安全感和自信心?
1、不语言暴力。
与孩子沟通、对孩子教导时,不采用暴力语言呵斥、责骂孩子,不大吼大叫,让孩子对自己失去信心破罐子破摔。
2、尊重孩子的意见、判断、情绪和感受。
对孩子的尊重是让孩子建立安全感重要的环节之一,是孩子在对自我认同的基础上建立安全感。尊重需要的是父母不高高在上,不强行灌输,不代替选择,不对孩子的意见、判断全盘无理由否定,不对孩子的情绪或感受嘲讽、奚落、下断言、贴标签。
3、发挥长处法。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优势,同时也有自己的短处和劣势,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长处和优势,并为他们提供发挥长处的机会和条件。
4、多陪伴孩子。
和谐的家庭关系、适时的陪伴是孩子建立安全感最好的氛围和方式。父母对孩子的每一次敷衍和不守信,都会成为孩子与父母关系之间的裂缝,不及时修补,这道裂缝只会越来越大,当孩子成长到不再需要父母时,就再也没有机会弥补。
5、适当的放手。
孩子不自信,往往是因为在家中受到过多的宠爱,与外界的接触欠缺所导致,因而对公共场合、集体活动都会产生未知的恐惧。因此建议在家时,家长不应凡事替孩子包办,而应适时放手,让孩子多与外界接触,这样孩子才能得到成长。
6、让孩子参加户外活动。
现在疫情有所缓和,家长可以带着孩子适当出去散步遛弯(记得戴好口罩)。参加户外活动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观察力和学习能力,让孩子能更好的亲近大自然,呼吸新鲜空气!还应该更多地让孩子跟其他小伙伴一起玩耍,给孩子一个多与人交流接触的空间,帮助孩子培养出阳光自信的心态。
7、父母不在孩子面前吵架。
父母当着孩子的面吵架最受伤害的是孩子,孩子会害怕,会不自觉的把吵架的缘由归结在自己身上,父母频繁的吵架会让孩子对自己产生厌弃和不认同感。
孩子缺少自信心怎么办?
1、认真对待孩子的要求
当孩子在客厅站着满怀期望地提出:“妈妈,我要喝牛奶。”你在厨房做饭一时不能满足他,告诉他具体时间:“妈妈把米饭蒸上,就去给你拿,好吗?”经常忽视宝宝的需要,会让他因不被重视而失去信心。
2、给孩子自己做选择的机会
周末带孩子出游,征求他的意见,但不要问“你想去哪里”,而是这样问“你想去动物园还是博物馆”,给他选择的范围,让他自己做出选择,会增添对自己的信心。
3、认真对待孩子的提问
孩子提出问题,你要耐心倾听,如果你回答不了,老实告诉他,千万不要假装知道。让他知道任何人都有做不到的事情,打消他对别人的敬畏心理,从而增加自信。
4、鼓励孩子创造性思维
鼓励孩子用尽可能多的方法解决一个问题,也鼓励他们用尽可能多的观点及各类不同立场来看同一件事。当孩子的思维方式多元化了,创造力就会随之提升,甚至情绪也会相对平稳,较不容易乱发脾气及钻牛角尖。
5、不要拿孩子作比较
每个孩子都是世界上最巧妙的生命,每个都不一样,没有一个可以被另一个取代,严格来说,也没有谁该被拿来和谁做比较。孩子的优秀不是比较出来的,而是引导每个孩子都能找到自己与众不同的独特性和优点。
6、做一个自信的表率
孩子看到一件事情,比听你说一件事情学得更快。所以你想让孩子学什么,就让他看到什么,想让他看到什么,你就先做个榜样。让孩子看到你是如何出现失误,然后如何一遍又一遍地进行尝试。在孩子面前表现出你的坚持不懈和百折不挠,表现出你如何表达情绪、如何承受挫折。你在困难面前表现出了平静和自信,孩子就会有安全感和轻松感。
7、用发展的眼光赏识孩子
要尊重孩子、要多赏识孩子,不用尖刻的语言嘲讽奚落孩子,如果当众讽剌贬低或故意揭短,夸大孩子的缺点,就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孩子的自我意识和自信心最初都是从成人的评价中获得并逐步发展起来的。因此,称赞、赏识孩子,就是对孩子个性、能力的一种肯定。
孩子缺乏自信和安全感,就会胆小畏事,敏感多疑,甚至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有误造成,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对相较于自信的孩子来说能力更差一点,那么,孩子缺乏自信和安全感怎么办呢?
孩子缺乏自信和安全感怎么办
1、在家里的某一个位置给孩子布置一个小小“荣誉墙”,把孩子最为得意的手工、绘画、奖状等作品集中陈列,这是对孩子最大的肯定。
2、多给孩子创造自我展示的机会,锻炼他敢于从容登台表演。
鼓励孩子多参与幼儿园、学校等演出活动;平时在家,也可模拟表演舞台,家庭成员“台下”观看,同时鼓掌、喝彩来及时鼓励。
3、宽容地对待孩子,控制好自己情绪,不要轻易对他发脾气。
4、给孩子一个和睦有爱的家庭,父母不要当着孩子面打架或冷战。父母恩爱,家庭气氛和谐的孩子,安全感和自信心都不会缺失。
5、让孩子学会掌管自己的零花钱,让孩子做家庭“小管家”,这不仅能培养孩子的自律、自理能力,也会无形中让孩子变得更自信。
孩子缺乏自信和安全感的原因
1、无效的陪伴
林丽是一名心理医师,经常有朋友向她咨询和抱怨:自己天天陪伴孩子,孩子为什么和自己不亲?仔细询问之下,朋友眼中的陪伴,大多只是身在心走。
自己在一旁玩手机,孩子在一旁边看电视或玩游戏,这样的陪伴,并非高质量的陪伴。如果父母只是单纯地和孩子坐在一起,是无法给孩子好的安全感,更无法让孩子与自己心生亲近。
2、家庭不和谐
别看孩子小,但他们拥有最敏感的神经。家庭氛围的好坏,他们能够直接感知。
在快乐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他们内心阳光,性格开朗,长大后更容易拥抱幸福。反之,在父母天天争吵不休的环境中成长的孩子,性格上或多或少都存在问题和缺陷,情绪更容易失控。
3、需求不能得到及时满足
有段时间,“延迟满足”的教育理念盛行,不少家长为了让孩子更“好带”,便严格遵照执行。殊不知,正是这种“延迟满足”的行为破坏了孩子的安全感。
自信心和安全感有一定的依存关系,缺乏自信是因为安全感不足,有了安全感孩子才会变得自信。孩子缺乏自信心和安全感,和家长有一定的关系。缺乏自信心跟安全感的孩子一般都是很敏感的,自尊心很强的孩子。对于这样的孩子,家长要多鼓励,少批评,批评的越多,孩子没自信跟安全感。
怎么给孩子自信安全感?
1、拒绝比较。
不自信的孩子最担心、最怕的就是父母拿自己和别人家的孩子比较,并且比较的结果是你不如别人。这样的比较会让孩子陷入“我不行,我很笨”的思维怪圈,不能自拔。
2、不在孩子面前吵架。
父母当着孩子的面吵架最受伤害的是孩子,孩子会害怕,会不自觉的把吵架的缘由归结在自己身上,父母频繁的吵架会让孩子对自己产生厌弃和不认同感。
3、抽出时间来陪伴孩子。
和谐的家庭关系、适时的陪伴是孩子建立安全感最好的氛围和方式。父母对孩子的每一次敷衍和不守信,都会成为孩子与父母关系之间的裂缝,不及时修补,这道裂缝只会越来越大,当孩子成长到不再需要父母时,就再也没有机会弥补。
4、放手让孩子参与家务,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孩子每学会一项技能,内心就多一份笃定,多一分安全感,孩子会觉得自己不需要别人帮助也可以,参与家务也会让孩子变得越来越有责任感和自我价值感。
5、多鼓励孩子。
多挖掘孩子身上的优点,多鼓励孩子,对孩子的进步给予及时的鼓励。在孩子遇到挫折时,能有效的听完孩子的叙述,及时开导孩子。不要因为孩子的考试成绩就数落孩子,父母更应该意识到,天生我材必有用。不是只有成绩好的孩子才配得到父母的关注。
6、尊重孩子的意见、判断、情绪和感受。
对孩子的尊重是让孩子建立安全感重要的环节之一,是孩子在对自我认同的基础上建立安全感。尊重需要的是父母不高高在上,不强行灌输,不代替选择,不对孩子的意见、判断全盘无理由否定,不对孩子的情绪或感受嘲讽、奚落、下断言、贴标签。
7、培养才艺。
“腹有诗书气自华”,家长要根据孩子的文学、艺术等兴趣爱好,培养其特长,多才多艺会让孩子内心充实,信心自然跟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