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8
孩子社恐怎么样才能帮孩子找回自信
1、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有一句说得好,让孩子做他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就是对他最基本的尊重。比如从小培养自己收拾碗筷,自己洗袜子,稍大些可以洗碗筷,自己整理书包,帮助妈妈打扫卫生;在学校里如果孩子有什么问题,鼓励孩子自己去和老师或者同学去沟通,和同学有了矛盾,也鼓励孩子自己想办法去解决等等。孩子的自信绝不仅仅是通过家人的口头表扬来形成的,它更多的来源于孩子的实践。他在生活中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了成功,自然就会更自信。
2、对孩子的表扬不能空洞,要表扬到具体的细节上:比如孩子和同学吵架了,他感到很难过,他向老师说明了情况后,在老师的调解下,又和同学和好了。家长的表扬就不能仅仅是:你好棒啊!你真能干!家长应该将细节表达出来,比如:虽然你心理很难过,但你还是主动找老师去说明了情况。这说明你是个有责任的孩子。同学向你道歉后,你就原谅了他,这说明你是个珍惜友谊的孩子。整个事情说明:你是一个有能力解决问题的孩子,碰到问题自己能想办法解决。爸爸妈妈为你感到骄傲!
3、给孩子无条件的支持和爱:当孩子受到委屈和挫折的时候, 不要急于告诉孩子你哪里做的不够好,你应该怎么做。你需要的是将孩子抱在怀里,让他发泄一下自己的情绪。其实父母的爱和支持才是孩子成长中最大的安全感来源。
4、扩大孩子的舒适圈:所谓舒适圈就是自己感觉安全、舒服的地方。父母要带孩子去更多的地方,去体验更多的风土人情,去交更多的朋友。孩子见识的多了,眼界自然开阔,也就会更加的自信大方。
孩子社恐的原因
1、环境影响。例如,家长常常告诉孩子少与陌生人交往,不要去邻居家串门,也不许带伙伴来家里。
2、独生子女所带来的问题。大人很难走进孩子的内心,孩子内心的孤独压抑了他的表达能力与技巧。
3、家长角色的错位。有的父母因自己工作忙,将孩子托付给老人或保姆。孩子的衣食起居安全得到重视,而孩子智力开发方面却存在很大欠缺。
4、居住点不稳定。居住的地方多次频繁搬动,孩子好不容易习惯了与一些小伙伴交往,但很快又要分离,使孩子长期处于动荡状态。
5、有挫败的社交体验,甚至曾遭受过心理创伤。这种创伤,也许是他人给的,如欺侮;也许是家长给的,如当众打骂。
怎么样才能让孩子有安全感和自信?
一、尊重孩子的想法。
当孩子有了自己的看法和思路时,家长不要一味地否定,也不要觉得幼稚就置之不理,而需要尊重孩子的想法,及时纠正孩子的不足,告知孩子正确的处理方式,然后和孩子进行讨论和沟通,走进孩子的心里,深入了解孩子的想法。
二、鼓励孩子勇敢的尝试。
无论外界如何评价自己的孩子,家长都需要给到孩子支持和鼓励,引导孩子勇敢和坚强,鼓励孩子去尝试和创造,从而逐渐让孩子走出自卑的阴影。很多情况下,孩子一直自卑,归根结底是没有得到家长的关爱和认同,所以他们陷入了“困境”之中,而家长是孩子的“解药”。
三、多陪孩子。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孩子的安全感是从父母那里得到的,所以父母工作再忙,也要多陪陪孩子。周末可以带孩子出去玩,或者陪孩子参加一些亲子活动,让孩子感受到来自父母的爱,才会更有信心敞开心扉。
四、创造成功的机会,强化成功体验。
当孩子遭受挫折后,容易形成负面的经验和消极的情绪体验,从而产生不自信的心态,这种心态会延伸到未来的同类活动。家长要充分认识孩子的独一无二的地方和其闪光点,并引导其体验成功,提高他们的自我价值感。引导孩子对自己以往的成功事例进行回忆,引发他们的积极情感体验,这样的情感体验可以促进自我体验,提高自我价值感。
五、带孩子出去旅游。
有句话叫“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旅游的时候不但可以开阔孩子的视野,还可以让孩子接触更多的人,在非常放松的环境里认识新的朋友,有助于孩子的成长。
六、适当的放权,给孩子做决定的机会。
比如周末让孩子选择去哪里;比如让孩子自己挑选要穿的衣服。这些看似简单的选择,其实可以很好的培养孩子的自信,让孩子感受到自己存在的价值。
七、家长要以身作则。
因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榜样,父母也是孩子最亲近以及最信任的人。试想一下,如果父母遇到问题都不够自信,那孩子看到后,还会有自信吗?所以父母在要求孩子的时候,也要想想自己,是否做好了孩子的榜样。
想要让孩子快乐成长,并且拥有一定程度的竞争力,自信心的培养必不可少。自信可以让孩子敢冒险,并且乐观和积极,因此可以提升各方面的能力,在生活上也比较容易有成就。那怎么样才能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呢?
怎么样才能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1.让孩子多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自己把鞋穿好”、“把电视关上”、“把杯子递给爸爸”、“帮妈妈把门打开”……日常生活中把一些小事交给孩子,鼓励他独立完成,常常会使孩子信心倍增。自信源于能力,要让孩子确信自己有能力做好事情。
2.正视别人
经常练习正视别人,用有力的目光注视对方,并且保持笑容。
3.保持良好的走路姿势
保持良好的走路姿势,昂首挺胸,两眼看向远方,经常有意识地把走路速度加快。
4.暗示孩子是特别的
经常用暗示的方法,使孩子相信自己是个特殊人物,将来必定有出息。这样能使孩子经常保持良好的自我感觉,而且对自己也会有较严格的要求。
5.让孩子参与家庭决策
让孩子参与到家中某些事情的决策,主人翁的感觉会让孩子觉得自己很重要,而且在参与家庭决策的过程中,能锻炼孩子判断力与做事能力,进而对自己做出进一步的肯定,增强自信。
6.遇到挫折安慰孩子
即使遇到最大的失败,如高考落榜,也不能用严厉教训或惩罚的方式对待孩子。相反,应该加以特别的关怀和安慰,还要用暗示的方法使孩子相信天无绝人之路,并用塞翁失马的故事进行开导,使孩子相信有时坏事会变成好事。
7.告诉孩子,爸爸妈妈也犯错误
父母如果对孩子隐瞒大人也会犯错误的真相,孩子就会很难接受自己犯错,或者在一件事没做好时自暴自弃,这样孩子永远也不会牢固地树立自信心。
所以,不妨面对孩子如实承认自己的过错,如丢了钥匙、忘关水龙头,当孩子知道人人都可能犯错误时,就不会因为一点行为过错而过分恐慌,而是会把错误当作前进中的小插曲,正视错误,克服缺点。
总之,增强孩子的自信心,需要我们从孩子的自身条件出发,充分认识孩子的长处和短处,将对孩子自信心和自立能力的培养统一起来,循序渐进地运用到孩子的成长实践之中。
孩子拥有自信,能够在学习中不急不躁,稳中求进,孩子拥有自信,能够在困难面前勇于拼搏,成就自己。不管怎么来说,孩子拥有自信绝对是一件好事,但是大多数孩子内心往往是缺乏自信的,更多的是自卑。因此父母在孩子小时候就要培养孩子的自信,成就孩子的未来。那对于自卑的孩子家长怎么样帮助孩子找回自信呢?
怎么样帮助孩子找回自信
1、培养孩子一项长处
从小学到高中,同学们都是低着头学习,为的就是考取一个好大学,但是等到上了大学,发现除了学习自己什么都不会,每到节目演出,自己就只能坐在台下羡慕那些在舞台上唱歌跳舞的同学,觉得她们在闪闪发光。
这时候孩子的内心是自卑的,是沮丧的,因为她没有过人的才艺,觉得自己至少在这个阶段是失败的。不管孩子的内心有多么的不服输,但是孩子的确有技不如人的时候,如果能够培养孩子一个长处一个兴趣,都会让孩子觉得自己有一项过人之处,会大大的增加孩子的自信心。
2、当众不说缺点
有些父母很爱当着别人的面揭孩子的短,从来没有考虑过孩子的感受。要知道孩子到了一定年纪是有自己的自尊心的,自尊心与自信有时候是合二为一的,当挫伤孩子的自尊心,孩子的自信也会受到打击。
严重的情况下还可能导致孩子自卑,让孩子自暴自弃。因此父母要改掉这个喜欢,不要当众说孩子的缺点。
3、鼓励孩子
鼓励孩子是每个父母都应该必备的一个技能,当孩子做了一件好事或者考取了一个好成绩,父母要及时的鼓励孩子,表扬孩子,让善良和荣耀植根于孩子内心,这样孩子的内心就是充盈的,充满自信的。
而当孩子垂头丧气的时候,父母也要鼓励孩子,重新振作孩子的精气神,不要让孩子一直消沉下去,一个好的精气神也是自信的一个体现。
4、帮助孩子分析他的优势
很多父母会跟孩子分析孩子的缺点,让孩子引以为戒,少走弯路。但是很少父母会分析孩子的优势,这就是父母不足之处。只看到孩子的缺点而不重视孩子的优点,就会让孩子认识自己的时候只看到自己的不足之处,看不到自己的闪光点,进而性格越发的自卑。
而帮助孩子分析他的优势则刚好弥补了这个错误,让孩子更加全面的认识自己,并且引导孩子向着更好的方向努力,成为一个自信的孩子。
孩子的自信心就像是勇气一样,别人无法给予、只有孩子自己去由内而外绽放,怎样让孩子变得更有自信?这个答案是没有绝对性的,但自信一定是建立在自由之身上,那怎么样才能提高孩子的自信心呢?
怎么样才能提高孩子的自信心
1.允许孩子适当犯错
自信的基础是允许孩子自由,而依照孩子们的贪玩天性来说,他们拿到自由的特权之后,犯错的概率要大于做事的勤勤勉勉,但有的时候孩子一步错就开始步步错,甚至错的还非常叛逆、惹人生气,这个时候家长们就开始质疑允许孩子犯错的决定是不是正确。
2.告诉孩子承担错误
在孩子的犯错里有很多家长第一时间就会提出赔偿,来表达自己对孩子愿意知错就改的诚恳心,实际上这种承担责任看似无碍却是在不尊重对方,就拿房东大妈的五彩椒被破坏来说,她生气的是自己劳动成果被毁也是每一个爱花之人的怜悯心,所以我们教孩子认识错误之后紧接着就是让他们去承担错误。
3.不要在孩子面前抱怨
为人父母最忌讳的就是在孩子面前总是抱怨,抱怨意味着无能,意味着推卸责任,对于孩子的积极性是很大的损害,长此以往孩子容易养成自卑的性格。所以在孩子面前父母应该总是充满阳光的,积极进取的,这样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才能自由成长。
4.必要的鼓励是必须的
多给孩子一点鼓励,当孩子遇到困难时,我们可以在旁边说“孩子,再努力一下,我相信你能行”,当我们这样说的时候,孩子的心里也是这样想的。这样的经历多了,孩子面对问题时,肯定总是满满的自信。
总之,和谐的家庭氛围、智慧型的父母大人、是培养和树立孩子自信心的优越条件。试想,孩子的成长背后有父母持续的支持、鼓励和认可,孩子做事怎能不信心百倍呢?母亲的精气神是孩子永远的支柱,父亲的力量胆魄是孩子永久的后盾,孩子的行事风格又怎能不永远信心满满呢?
不听话是很多孩子都会有的情况,对于不听话的孩子,家长严厉管教是没有用的,这样做反而更会激起他们的逆反心理。想要解决孩子不听话的问题,家长还是要以疏导为主,跟孩子多沟通、多倾听他们的想法,找到他们叛逆背后的需求,之后予以满足就好。
怎么样教育孩子才能让孩子听话懂事?
1、保持冷静。
孩子不听话,成人一定会不满,因此,会为自己的权力斗争,用声音来压倒他。急躁的父母,应该提醒自己,保持冷静,也等孩子冷静,才进行沟通。孩子叛逆,言语和行为会有如暴风雨,不懂得控制自己。但成人成熟,应该要懂得何时该保持冷静。
2、多给予孩子关心和鼓励。
教育孩子父母不要因为工作忙、应酬多为借口而忽视孩子的对话需求,家长要勤于与这一特定生理时期的孩子进行对话。直到他们从积极的意义上去理解父母的啰嗦、老师的批评、这些教诲都是善意的,是为了帮助自己的健康成长。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应当多鼓励孩子进步。
3、别轻易的去和孩子说“不”。
对处于叛逆时期的孩子来说,他们要的是我们的肯定,绝对不是我们的否定,所以很多的家长习惯性的在给孩子说不的过程中,就有可能让孩子产生出厌倦的心理!从而会加重的孩子叛逆期的情况。所以家长要注意,需要足够肯定孩子,这样孩子才愿意把内心的想法告诉我们,我们才能够帮他们分析并且做出判断。
4、将心比心。
家长总让孩子体谅自己的难处,自己的不容易,将自己甘心情愿的付出强加在孩子身上,却忽略了孩子的感受,家长可以将心比心,把自己摆在孩子的位置上,想一想如果孩子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你的身上,你会是什么感受。
5、多运动。
一天中给孩子安排一个小时运动的时间,孩子通过运动,能够释放自己身体的能量,不仅有益于他身体的成长,对孩子的情绪也起到一个很好的缓解作用,运动能够将身体的负能量驱逐出去。每天有足够多运动量的孩子,他们也容易变得更阳光、积极、向上,运动过后的孩子会更容易因为疲惫而变得安静下来。
6、言传身教,家长做好榜样。
那些不听话的孩子之所以调皮、爱打闹,就是因为不懂得。假如说,家长们做好榜样,言传身教的教孩子如何做?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并且做好榜样,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孩子。说不定孩子会把乱扔的书本收起来、破碎的花盆打扫干净。
7、尝试“以牙还牙”。
当孩子对家长的话充耳不闻,或者故意唱反调的时候,父母不妨也学他的态度对他。换位思考,往往能让孩子有更深刻的感受。用这个招数时,父母的态度一定要温和,而不是和孩子故意抬杠。让孩子意识到自己错误的态度,他们才能改正。
8、允许孩子犯错。
青春期是孩子思想形成的重要时期,孩子们也在不断地尝试着去发现。孩子犯错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年轻的时候会犯很多错误。父母不必为此生气。我们应该允许孩子犯错,敢于让孩子自己体验生活,让孩子主动承受一些损失。失败是成功之母,让孩子从失败中学习,个人经历会更深,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如今的社会每个人都可以在手机上玩游戏,孩子从小时候就开始接触手机,这也导致了很多孩子对手机上瘾,很多家长对此感到很忧心,孩子手机瘾怎么样才能戒掉呢?
孩子手机上瘾的原因有哪些?
一、允许孩子们做完作业后可以玩手机,这导致孩子们沉迷于手机
二、寒暑假期间,没有严格控制孩子花在手机上的时间,这导致孩子形成了手机成瘾
三、父母溺爱孩子,经常满足孩子玩手机的要求
四、父母懒得陪孩子,所以给孩子一部手机,让手机陪孩子,导致孩子沉迷于手机
孩子手机瘾怎么样才能戒掉?
一、适当引导孩子改变兴趣方向
首先,家长必须经常关心孩子,加强与孩子的沟通,这样才能更好地了解孩子的性格和爱好。如果孩子喜欢用他的手机玩游戏,家长可以培养他在现实生活中玩“游戏”,比如偶尔带他去游戏城玩电子游戏机,帮助他获得在投篮机器上的成就感,培养他对打球的游戏兴趣,然后慢慢引导孩子放下手机,在现实生活中打球锻炼身体,逐渐改变他玩手机的坏习惯。
二、为孩子营造一个好的学习环境
孩子在玩手机的情况要及时与老师沟通。放学后,家长应该为孩子营造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当孩子们做作业的时候,家长可以在旁边陪着孩子,不要看电视或手机,引导孩子安心学习。
三、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
一个人的兴趣爱好一般是从小开始培养的,家长可以给孩子报一些培训班,一来可以陶冶孩子性情,利用暑期时间拓展社交活动,接触新的事物,认识新的朋友,对孩子性格成长有好处!二来可以将孩子玩手机的注意力转移到兴趣上,从而减少玩手机的频率。
这不是短期内可以改变的事情。这个阶段的孩子要改变自己尤其困难。但是困难并不是父母放弃管教的理由,只要家长找到正确的方法,帮助孩子戒除手机瘾就会比较容易。
相关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