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8
社会需要规则,规则是一种约定,是规定出来供大家共同遵守的制度或章程,我们的孩子不管是在学校还是将来到社会上都需要遵守规则,那怎样才能培养一个守规则的孩子呢?
怎样培养孩子规则意识
1、父母要以身作则。
在家庭教育中,我们说的最多的就是言传身教,你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你自己就先做什么样的人,在任何时候都是父母要以身作则,所以孩子也是父母的一面镜子,激励自己进步,在培养孩子规则感时也是,父母在做事情时也不能太随意,严格要求自己,给孩子一个学习的好榜样,不然你在批评孩子时,孩子反驳的话你会无言以对,孩子每天接触最多和最亲密的就是父母,所以父母要意识到自己的影响力。
2、提前约定好规则。
在培养孩子规则感时,一定要提前给孩子说明,我们要遵守什么样的规则,并且要取得孩子的认同,跟孩子达成一致,这样才有实施下去的可能,不同的孩子要制定适合孩子的规则,要具体可实施的,不要以自己的角度去觉得,要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只有在一次次的实践中逐渐培养出孩子的规则感,并且成为孩子以后的行为准则。
3、相信种子的力量。
在孩子规则感培养的过程中肯定会出现反复,父母这个时候不要急着去指责孩子,要先分析问题,给孩子积极正面的回应,相信种子的力量,如果你一再给孩子的是批评贴标签,那么就是给孩子种下了消极负面逃避的种子,如果在遇到问题时,你首先想到的是怎么去引导孩子,而不是批评指责的话,给孩子种下的就是积极向上,勇敢面对的种子,俗话说,种什么种子结什么果,所以父母不要觉得一次的失败就是孩子不行,相信种子的力量,总会有一个好的结果。
如果孩子没有按之前的约定履行规则,要让孩子承担自己行为的后果,但是父母要注意自己的态度,重在引导,这样孩子才会有触动,不然孩子会觉得规则履不履行都没什么,就更加的会没有规则感,如果孩子意识到自己行为的不当,并且也做出了改正,父母要给予鼓励,这样孩子也会有成就感,会愿意坚持下去。
很多熊孩子不听管教、不按照家长的指令去做事,遇到事情时也是我行我素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处理,这些都是因为缺乏规则意识造成的。缺少规则意识的孩子,除了会做事比较没有章法之外,还会比较容易缺乏同情心,很难学会关心别人。所以,从小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也是家庭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那要怎么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呢?
怎么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
孩子规则的培养,首先是培养孩子的话语权。常言,病从口入,祸从口出。0~6岁期间是孩子语言天赋最好的时段,是孩子良好语言习惯培养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做家长的首先要培养孩子,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要培养孩子口齿伶俐,善于表达,学会用对的语言描述对的事情尤为重要。
孩子规则的过程中需要安全感。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孩子守规则,安全观最重要。要让孩子长大以后保护他人,首先要使孩子学会保护自己。要让孩子明辨是非,认识真善美,识别假恶丑。
孩子规则的培养过程中,要给孩子独立的生活权。规则里有生活,生活中有规则。要让孩子守秩序,懂规则,就必须要让孩子学会生存,学会生活。要让孩子从小学会爱劳动会做事,绝不能在家庭生活条件优越的今天,让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这样,我们的孩子将后就会没出息。
切记,当家长的不能包办孩子的事,而是要让孩子学会独立做事,做正确的事。
孩子规则的培养过程中同样需要选择权。这一选择习惯的培养,不是纵容孩子,不是溺爱孩子,不是答应满足孩子所有的要求。而是要从孩子的成长规律出发,从孩子的现实需求出发,教孩子知文明、懂礼仪,教孩子敬长辈孝亲人。让孩子懂取舍,会判断。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该要?什么不该要?
孩子规则的培养过程中需要交往权。做家长的不能自私,不能把自己的孩子封闭在笼子里,不能把自己的孩子关在温室里。要让孩子经风雨、见世面、开眼界。因为,人是在不断的交往活动中认识自己,豁达自己,判断自己,发展自己,丰富自己。
人在交往中才能不断克服自私,学会分享,学会大度,学会从容,学会冷静,学会理智。
孩子规则的培养过程中需要时间权。家长老不能把孩子别在自己的裤腰带上,老师总不能把孩子关在教室里。要引领孩子从教室走向操场,引领孩子从教室走进实验室、阅览室。
引领孩子从家庭走向社会,引领孩子从学校走向自然,让孩子在感知中知道一寸光阴一寸金,做惜时、守时的好孩子。孩子惜时守时,就会让孩子明确责任,学会担当。
孩子规则的培养过程中需要自主的学习权。这一学习过程不光是单纯的文化知识,书本知识的学习。而是涵盖了孩子语言表达,安全意识,文明习惯,生活习惯,交往活动,时间观念,亲情行为,选择权利等各方面的综合学习活动。学习是为了成长,成长是为了进步。
孩子规则的培养过程中需要亲情权。孩子的出生,做家长的不能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也不能把孩子的教育交给长辈,更不能把孩子的教育依靠学校。
血浓于水,做家长的首先要学会陪伴孩子,让孩子在陪伴中学会爱,懂得爱。有了爱心的孩子,无论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他都会有阳光的心态,有向上的人格。他一定会是让大家放心、喜欢、认可的孩子。
怎样培养孩子的任务意识?任务意识和完成任务的能力都需要经历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培养孩子的任务意识要潜移默化,长期坚持。早培养,早准备,孩子就能更快地适应学校生活。那具体家长该怎么做才能更好的培养孩子的任务意识呢?
怎样培养孩子的任务意识
1、家长应结合孩子的年龄的特点,与时俱进。针对孩子的实际生活情景和环境,思考哪些任务应由孩子完成,制定任务内容。
对于大班儿这个年龄每天应该做的事情,例如:每天自己铺床,叠小被子,自己整理书包,早晨上幼儿园自己拿书包,自己整理自己的学习桌,周六、周日可和父母一起收拾房间,给她划定她的任务,负责擦茶几、擦电视柜和卧室窗台,洗自己的小袜子,在家里吃饭时拿碗筷等。
2、培养孩子的任务意识要有意识的培养培养孩子的任务意识可以在生活中随机把握,但有意识的主动培养效果就会更好。
例如,培养早晨起床后叠被子这件事,现在一般家长上班也很累,偶尔自己也不能及时整理,但如果提高到培养孩子完成任务意识的角度去认识,至少应抓住周六周日两天的机会,有意识地把培养孩子叠被子的事当成一种任务去培养,再给予鼓励、表扬,经过一段时间就形成习惯了。
3、培养孩子完成任务,过程要耐心,重结果,重方法,少训斥。
孩子长大了,有偷懒的想法,在完成属于自己的任务的过程中有很多时候也不想做,这种情况下,家长要帮助孩子克服懒惰完成任务,这就更要注意方法,尽量使孩子心悦诚服地接受。
4、培养孩子的任务意识,父母要形成一致性培养孩子的任务意识,父母要共同制定任务内容帮助孩子。
在日常生活中,有时爸爸妈妈一方布置了带有目的性的任务,往往没有因为和另一方沟通。爸爸妈妈因为同一件事对孩子的要求程度不一样或处理方法有偏差,甚至出现矛盾。
这样就容易造成孩子无所事从,在教育上就会出现内耗,这就要求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要一致,教育要一致不是说不能有矛盾,有了矛盾不可怕,可怕的是不协调,如果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有不一致的意见,应该背着孩子去协调,协调好了再教育孩子。
切不可把矛盾暴露在孩子面前,尤其不要把孩子当成筹码去责骂对方,当着孩子不要说:“听我的还是听你妈(爸)的?不要听她的”等类似的话,这只能加剧矛盾。
总而言之,培养孩子的任务意识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需要我们家长高度认识,认真负责,并能把培养孩子的任务意识当成自己的任务,坚持不懈,为孩子将来能有一个良好的习惯打下坚实的基础。
规则意识有多重要呢?孩子在课堂上需要它、在比赛中需要它、在职场中需要它,“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生活中无时无刻都在强调着规则的重要性,当然这些对于规则意识强的人来说并不算什么,对于榖则异室差的人来说就是牢笼,因此我必须了解如何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这一问题!
如何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
1.我们家长要先遵守规则
不要管孩子做了什么,自己清楚自己应该怎么做,然后坚持。我知道很多家长心软,但是,请坚持。相信你一定会看到成效。
2.不要用心理控制的方式去让孩子守规矩
比如,你再不好好吃饭,妈妈就不要你了。这样的遵守规则,依附于父母。当妈妈在的时候,为了不让妈妈离开,我会好好吃饭。当妈妈没在身边,那我就可以边玩边吃了吗?我们要做的是要让孩子真正的自己发自内心的去守规矩。
3.给孩子构建一个和谐有序的家庭环境
规则意识是一种被内化的秩序。在和谐的家庭中,长幼有序,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妻恩爱,和睦相处。这种和谐有序的家庭氛围,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心灵,慢慢渗透到孩子的生命中。
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成长的孩子,他的内心是有序的,是充满爱的,是温暖的,是善良的。一个内心充满爱,有秩序的孩子,他不需要别人经常的强迫他做什么或不做什么。所以说,和谐的家庭出孝子贤孙,混乱的家庭出逆子逆孙。
4.让孩子做有限的选择
有限选择的方法对孩子的规则培养非常有效,如果想让孩子不在房间里跑来跑去,就应该让孩子选择现在是看书还是画画,而不是“现在我们来做什么?”漫无边际的选择会把幼儿推到无法控制的规则之外。
把孩子必须要做到的事定为规则,在这个范围内给孩子几个可选择的方向,这样不论孩子选择什么,他的行为都在规则之中,从而自然而然地接受规则。
5.提前约定好规则,具体可实施的
在培养孩子规则感时,一定要提前给孩子说明,我们要遵守什么样的规则,并且要取得孩子的认同,跟孩子达成一致,这样才有实施下去的可能,不同的孩子要制定适合孩子的规则,要具体可实施的,不要以自己的角度去觉得,要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
只有在一次次的实践中逐渐培养出孩子的规则感,并且成为孩子以后的行为准则。
现在这个社会,大部分孩子的规则意识都是比较淡漠的,这类孩子头脑中没建立起规则意识,或是规则意识淡漠,他们不知道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面对这样的情况,家长应该如何培养孩子规则意识呢?
如何培养孩子规则意识
1.家长要及时鼓励和表扬
表扬、鼓励的形式应该是多样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满足,还可以用微笑、点头、脸上的表情等,对某一个行为的表现表示赞同,这都是一种肯定、都是一种表扬。
父母之间教育要一致、要求要一致、观念要一致、目标要一致、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因为每个孩子的特点是不一样的。
2.家长对孩子要加强引导
家长要多讲规则的用处,让孩子了解规则无处不在,一定的规则能保证人们更好地生活。家长可以时常反问孩子,如果不遵守规则会怎样?让孩子设想违规的后果,引起他对执行规则的正视。
规则意识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没有整齐划一的是非界限。如何在生活情境中帮助孩子逐渐形成明确、统一、灵活又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规则意识,使孩子的个性和社会性相得益彰,从而在社会中获得幸福的生活和感受。
3.家长要自己遵守规则,说到做到
做不到的不说,或者说的时候说明“我不确定是否能够做到,但是我会尽力而为。”很多时候,是因为家长的种种复杂情绪,比如不忍心,比如「自己干脆做了省心」等等,自己在打破自己制定的规则。
4.培养执行规则的技能
有时候,孩子具备了一定的规则意识,但还是会违规。例如穿衣服、洗漱的时候动作太慢,不得要领等。这个时候家长就要教给孩子正确做事的方法,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提高其生活技能。
5.培养自律精神
一般来说,他人制定的规则是强加的,属外力约束,而自己制定的规则有内省的成分更易于自律。因此,家长不妨和孩子一起商量制定一些家庭内部的规则,以方便大家共同遵守。例如进别人房间之前要先敲门,玩游戏的时候要按规则决定胜负等等。
教育是永远的时代话题,也是最难解决的问题,每个人面对的教育对象都是各不相同,没有任何一种教育方式在所有人身上都适用。再好的教育方式,都是有针对性的,那如何教育子女学会感恩呢?
怎样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
一、教育孩子学会感恩
从小我们就要让孩子明白,是父母给予自己生命,父母对自己的爱是无条件的,但我们作为小孩子要学会体谅父母的辛劳。
作为父母我们要做好榜样,尊敬与孝顺长辈,我们家长对待自己的父母,要耐心体贴,杜绝对我们父母或者岳父母不尊重,不孝顺的情况发生,以身示范,让孩子在这样环境中长大。比如,从一日三餐的吃饭开始,每次吃饭前能让小孩子去叫祖父母吃饭,有什么好吃的先给长辈尝尝,树立良好家风。
二、教育孩子学会说感恩的话
教育还在当别人给予自己帮助时,要学会用感激语言等各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比如“谢谢叔叔”、“阿姨辛苦了”、“给你添麻烦了”等感谢语,表达对他人的感激之情。特别是要让孩子学会,体谅父母,体谅老师的辛苦。比如母亲节给妈妈准备礼物,教师节给老师准备贺卡等。
三、让孩子明白他现在说获得一切都不是理所当然的
现在很多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觉得这一切都是父母应该做的,父母对自己的好,都是父母一厢情愿。我们从小就应该让孩子参与到家庭事务中,无论是家务活还是其他的困难。比如在孩子幼儿园时代,可以让孩子试着洗自己鞋袜,体会妈妈对家操持的辛劳。让孩子从小建立,任何东西获得都是需要付出劳动的。
孩子读初中时,可以慢慢让孩子参与到家庭事务中来,让孩子慢慢独立,越早独立,也早明白生活不易,也就更能学会感恩。
现在我们感慨孩子不懂感恩,其实也并非孩子不懂事,很多时候,是家长好心包办的太多,不明白让孩子付出的重要性,让孩子失去了付出的机会。
所以感恩教育不能只是给孩子讲道理,做榜样,而是一定要让孩子多去体验付出。越付出,才越能理解他人的辛苦,才越懂得感恩。
无规矩不成方圆,成功的人都有自己的一套做事行为准则,但是大方面都是想通的,比如说良好的规则意识。规则可以更好的规范个人的行为,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行,对于孩子们来说规则意识从外向内,一步步的建立起他们的自律与自信。那么家长如何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呢?
家长如何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
1、家长要榜样示范
家长的榜样示范作用非常重要,在日常生活中家长一举一动都在影响着孩子,因为孩子最擅长的一种学习方式就是模仿,而且年龄越小,孩子的模仿能力越强。如平时在和孩子一起购买东西时,要排队买单;过马路走斑马线;随手把垃圾扔进垃圾桶;上下楼梯要靠右走等等。
作为家长,要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从孩子婴幼儿时就开始做好表率,这样才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
2、要让孩子参与制定规则
规则不是由家长单方制定,规则也不是某个人的规则。家长要与孩子共同商量,然后把商量结果形成规则。并明确告诉孩子既然规则是共同制定的,就要一起遵守,不能半途而废,如违反了共同制定的规则就要受到相应惩罚。
例如家规篇:进门先换鞋子;吃饭前洗手;做错了事,要主动道歉;客人来了,要主动打招呼等。再如作息篇:每天玩手机的时间,晚上睡觉的时间,完成作业的时间、看电视的时间等等。
3、给孩子设定小任务
家长还可以通过设定小任务来培养孩子遵守规则的意识。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一件事情或者在特定的场景里只能做规定的动作等,例如,让孩子在五分钟之内把玩具收拾好。
这样的“小任务”式的规则,比“玩具要收拾”的规则更具体更可操作,而且更能让孩子有完成任务的满足感。孩子就会从开始被动接受任务慢慢过渡到主动完成任务,并且还能独立完成各种小任务,规则意识和自主意识就会建立起来。
4、约束行为但不干涉思考
对孩子成长最重要的并不是行为规范,而是意识的建立,因为行为都是建立在思考之上的,只有从源头建立良好的规则意识,才能够让孩子变得自觉自律。
很多父母弄错了其中的因果关系,从而导致总是唠叨不停,但收效甚微。要多聆听,认可和接纳孩子的感受,然后一起想办法来改变孩子的行为。
父母可以表达自己的感受,但不要过多地用自己的想法去干涉甚至控制孩子的行为,因为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孩子需要的是想法被理解,而不是行为被控制。
家长可以多表达自己的想法,让孩子自己去选择要做什么,不要去评价孩子的行为,更不要把好坏直接建立在行为之上。
即使孩子做事的动机不好,家长也要先接纳,减轻彼此的焦虑,然后引导正面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