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1条答案
当青春期的孩子第二性征变化后,外表越来越成熟,孩子此时非常希望得到成人的尊重,同伴的认可,但内心依然是稚嫩的,所以这种不匹配会让他们易怒、烦躁,随着快速发育的激素水平,学业压力,让他们时常处于纠结、恐慌、烦躁的情绪当中,很多家长为此感到担心又不知道如何去解决。
孩子的叛逆期怎么办才好?
一、学会与孩子相处。
在遇见孩子无理取闹的时候,不要积极的去应对,让孩子也有自我反思的意识。家长千万不要因为自己心疼而让孩子养成不好的行为习惯。孩子哭闹,动手,就是想要建立与父母的沟通,如果溺爱,这就成为他的“手段了,我们要在适当的情况下给予”度“的把控。
二、忌从学习入题。
同孩子交流,家长不要老以学习成绩入题,这样只会让孩子心有压力,怀疑家长交流的动机。交流时,家长可以从家事入手,将孩子的情绪稳定下来后,再谈正事。
三、稳定情绪。
家长带着情绪去教育孩子,肯定是不理智的,会导致孩子愈加抗拒。所以,家长在急躁、心烦、不冷静的时候,不要教育孩子。待冷静后,再去同孩子交流。
四、对孩子多些鼓励。
我们除了沟通之外,我们更加要学会鼓励孩子,让他把真实的想法表达出来,我们可以轻易的看到孩子的想法。所以我们要积极的鼓励孩子,让孩子能够开口倾诉他的想法,做一个知心父母。
五、给孩子健康社交氛围。
给与孩子一个健康的社交氛围,家庭是第一步,其次就是在孩子3-16岁的时候,我们要在适当的时候带孩子去见识不同的世界,酸甜苦辣也必须让孩子去尝试。只有孩子在未来的社会有立足之地,这才是家长所期待着的。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旅游景点,不同的社交人群,都给孩子带来不一样的体会和总结。
六、给孩子足够自由。
不要刻意去限制孩子,去干涉他的学习,生活。在孩子该玩的这个年纪,我们要让孩子积极去做他想做的事情,无论事情的对与错,我们首先确保孩子的安全才是重要的。孩子一定是在意识到自己的错误的时候,才会很好的去牢记这个问题带来的连锁反应。当孩子有自我判断意识,我们就应该从中让孩子感受到,父母是为他考虑的,父母是可以判断事物的对与错的。
父母在做任何一个决定的时候要体现出自由平等民主。多去与孩子商量,沟通。对待孩子就是要让孩子知道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尊重孩子,让孩子自己对自己的决定负责,这就是父母该有的态度。
孩子的叛逆期会有哪些特点?
一、社会性。
现在的青少年对外联系广泛,信息来源渠道多,接收信息量大,知识面也较宽,但由于缺乏足够的鉴别能力,不能对来自各方面的信息进行合理的筛选。在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改革时期,一些人趁机搞以权谋私等不正之风,也给青少年带来一些消极影响,使之产生消极情绪,而他们往往又由于理论修养不够,缺乏实事求是的分析能力,容易感情用事,过于偏激,产生逆反心理。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在很大程度上更多地取决于社会和政治环境的影响。
二、盲目性。
青少年期向青年期发展的过渡时期,学生精力充沛,探求能力和好奇心有了很大的发展,往往显得更加好动、好问、猎奇、执着。但由于心理的发展与之不相适应,思维的偏激性很大,学生往往处于一种”找不到正确的活动途径、有劲无处使“的心理活动准备状态。于是,千方百计地寻找他”使劲“的突破口,盲目地行动,表现得很任性。具有这种逆反心理的学生,一事当前,无论其正确与否,都盲目地加以抵制,甚至反而道而行之;凡事,无论可行还是不可行,只要他想干,就干,随心所欲,不考虑后果,遇事好感情用事,缺乏冷静的思考。
三、自发性。
青少年的逆反心理是对社会存在的直接反应,它是在特定的环境和条件下通过个体间相互影响自发形成的,遇事感情上接受不了而产生一种抵解情绪造成的。没有什么人指使,也没有十分明确的指向目标,不知该做什么与不该做什么,往往不受约束,不听劝告,一意孤行,只图痛快。有时看到别人那样干,也跟着干,这一从众心理是逆反心理在特定条件下自发产生的表现。
四、感应性。
人与人之间存在着互相感应的力量,而这种具有逆反心理的青少年所产生的感应作用,它对先进层来说是一种逆向拉力,对后进层来说是转化的阻力,影响着两头,具有感应性。学生往往用聪明的大脑给老师挑”刺“,给学校挑”毛病“,甚至于发展到故意捣乱,以冲撞老师为荣。他们把老师、学校对学生的每一个要求都说成没有必要,我行我素。这种逆反心理的感应性对班内影响很大,如不善加引导,会影响班级建设,妨碍学生的进步。
五、可变性。
中学阶段,学生的独立自主的要求意识比较强烈,但他们的观点、信念尚未形成或极不稳定,环境的诱惑力又是多种多样,所以想独立自主,一时还做不到。他们的思想不成熟、不定型、可塑性大,只要我们善于引导,是可以对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实行有效的控制的。有的学生具有逆反心理,但并不是处处都逆反,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化和教育的作用,因势利导,逆反可以发生逆转,具有可变性。
上一条:19岁还是青春叛逆期吗
下一条:18岁还会叛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