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1条答案
父母教育的终极需求是用心,通过孩子的行为表达看到孩子的内心真实需求才是纠正孩子行为的方法。孩子的归属感和价值感是成长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这需要父母们去尊重和守护,及时地给予孩子关注和回应有助于孩子良好心理状态的形成。
孩子打人骂人怎么教育?
1、理智的应对孩子的不良行为
父母对孩子抱有一定的期望,对于孩子的不良行为容忍度很低。家长们在面对孩子犯错时很容易会有急躁的情绪产生。这时,家长们更加需要理智地应对孩子的不良行为表现,冷静下来,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真实诉求。
2、满足孩子的情感诉求,引导孩子去改善
父母在发现问题的所在后,更加要懂得如何去引导孩子,对孩子的行为进行纠正和改善。这个过程中。枯燥的说教并不会得到孩子的回应和配合。家长们需要理解孩子所需要的价值感和归属感,适当地鼓励和表扬孩子的良好行为,通过对孩子的良好行为的强化,让孩子主动避免不良行为的发生。
3、给予孩子解释的机会
当父母发现孩子有不良行为产生时,不妨让孩子为此好好解释一下。德雷克斯说“孩子的察觉能力很强,但解释能力很差。”所以父母更加要懂得给孩子创造解释的机会,让孩子有倾诉的途径和出口。强迫孩子认错并不能实现教育的意义。
4、父母要先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减少“以暴制暴”
一个一言不合就发脾气动手打人的孩子,往往缺少一个性格平和的父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其一言一行都是孩子模仿的范本。很多急脾气的父母总是无法容忍孩子的负面情绪,容易情绪失控,用暴力的语言训斥孩子,甚至动手打孩子。
5、扩大孩子的社交范围,让孩子在实践中成长
孩子的社交能力不是固化的,是可以通过后天的训练得到发展的。幼儿阶段的孩子“爱打人”很多时候是因为不懂得如何和其他小朋友交往,或者遇到冲突时不知道怎么解决,不见得真的有恶意。
孩子爱打人骂人的原因:
1、自控能力差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导致一个孩子出现攻击性行为的主要因素,是这个孩子的自我意识和控制水平(即自控力)偏弱。日常生活中,面对同样的困难,那些自控能力强的孩子倾向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冲动的行为,从而减少了其自身的攻击性行为。然而,那些自控能力较弱的孩子,则更倾向于用“暴力”的方式发泄情绪,解决问题。
2、感受不到归属和自我价值
邻居张姐抱怨孩子越来越没有精神头了,平时做事也心不在焉的,写作业也不积极,成绩越来越差了。一天,孩子作业没写完被老师留堂了,张姐去接孩子,老师和张姐谈了很多。老师说孩子总念叨着“自己笨,努力也没用,将来考不上大学!”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很低,希望家长可以配合老师。
3、家长的教养方式不当
“权威型”家长在生活中往往过于控制孩子的自主性,容易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和对抗情绪。这类家长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往往喜欢替孩子做决定,而不是让孩子自己做决定。由于家长缺乏对孩子明确的行为指导和活动监督,孩子出现攻击行为的概率就会更高。
上一条:小孩子抗压能力差怎么办
下一条:7岁孩子打人应该怎么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