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1条答案
读红楼的孩子,他们待人处事的方式往往比其他孩子多几分稳重和安心,大人也是如此,高中以后的各个年龄段,都可以读。在不同的年龄段读,会有不同的收获。《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书里面汇集了封建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堪称百科全书,从不同的角度读,也会有不同的收获。
红楼梦适合高中生看吗
高中时期确实应该通读四大名著了。虽然高中课程紧,任务重,而且要迎接高考。但高中已经具备比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四大名著是我国基本典籍,这时阅读正是好时期,也是中国人最起码了解的古典小说。
《红楼梦》为中国小说巅峰之作,后世难有出其右者。研究它的人很多,形成专门的学问——红学。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四小说单元,从此巨著中节选了《林黛玉进贾府》作为课文,引导学生阅读该书。且在本册的名著推荐栏目中将其列为必读课外书。
《红楼梦》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的恋爱婚姻悲剧为主线,描写了以贾家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兴衰,揭示了封建大家庭的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
表现了封建的婚姻、道德、文化、教育的腐朽、堕落,塑造了一系列贵族、平民以及奴隶出身的女子的悲剧形象,展示了极其广阔的封建社会的典型生活环境,曲折地反映了那个社会必然崩溃、没落的历史趋势。
《红楼梦》,中国古代章回体长篇小说,又名《石头记》等,被列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一般认为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红楼梦》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情小说,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
创作背景
在康熙、雍正两朝,曹家祖孙三代四个人总共做了58年的江宁织造。曹家极盛时,曾办过四次接驾的阔差。曹雪芹生长在南京,少年时代经历了一段富贵繁华的贵族生活。但后来家渐衰败,雍正六年(1728年)因亏空得罪被抄没,曹雪芹一家迁回北京。
回京后,他曾在一所皇族学堂“右翼宗学”里当过掌管文墨的杂差,境遇潦倒,生活艰难。晚年移居北京西郊,生活更加穷苦,“满径蓬蒿”,“举家食粥酒常赊”。《红楼梦》一书是曹雪芹破产倾家之后,在贫困之中创作的。
作品主题
《红楼梦》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盛极而衰时代的特征。它所描写的不是“洞房花烛、金榜题名”的爱情故事;而是写封建贵族青年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的恋爱和婚姻悲剧。小说的巨大的社会意义在于它不是孤立地去描写这个爱情悲剧,而是以这个恋爱、婚姻悲剧为中心,写出了当时具有代表性的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其中又以贾府为中心,揭露了封建社会后期的种种黑暗和罪恶,及其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对腐朽的封建统治阶级和行将崩溃的封建制度作了有力的批判,使读者预感到它必然要走向覆灭的命运。同时小说还通过对贵族叛逆者的歌颂,表达了新的朦胧的理想。
《红楼梦》是一部内涵丰厚的作品,《好了歌》和十二支《红楼梦曲》提示着贾宝玉所经历的三重悲剧。作者将贾宝玉和一群身份、地位不同的少女放在大观园这个既是诗化的、又是真实的小说世界里,来展示她们的青春生命和美的被毁灭的悲剧。作品极为深刻之处在于,并没有把这个悲剧完全归于恶人的残暴,其中一部分悲剧是封建势力的直接摧残,如鸳鸯、晴雯、司棋这些人物的悲惨下场,但是更多的悲剧是封建伦理关系中的“通常之道德、通常之人情、通常之境遇”所造成的。是几千年积淀而凝固下来的正统文化的深层结构造成的人生悲剧。小说描绘了上至皇宫、下及乡村的广阔历史画面,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封建末世复杂深刻的矛盾冲突,显示了封建贵族的本质特征和必然衰败的历史命运。尤其深刻的是,在小说展示的贾府的生活图画里,显示出维持着这个贵族之家的等级、名分、长幼、男女等关系的礼法习俗的荒谬,揭开了封建家族“温情脉脉面纱”内里的种种激烈的矛盾和斗争。
红楼梦诗集经典句子:
1. 笙簧盈座,别有幽情;罗绮穿林,倍添韵致。——《红楼梦》第十一回
2. 一场幽梦同谁近,千古情人独我痴。——《红楼梦》第五回
3. 眉黛烟青,昨犹我画;指环玉冷,今倩谁温?——《红楼梦》第七十八回
4. 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红楼梦》第十七回
5. 面如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似秋波。——《红楼梦》第三回
6. 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红楼梦》第三回
7. 宝鼎茶闲烟尚绿,幽窗棋罢指犹凉。——《红楼梦》第十七回
8. 桃未芳菲杏未红,冲寒先已笑东风。——《红楼梦》第五十回
9. 我所居兮,青埂之峰,我所游兮,鸿蒙太空,谁与我游兮,吾谁与从。——《红楼梦》第一百二十回
10. 春梦随云散,飞花逐水流,寄言众儿女,何必觅闲愁。——《红楼梦》第五回
11. 花影不离身左右,鸟声只在耳东西。——《红楼梦》第二十八回
12. 看来岂是寻常色,浓淡由他冰雪中。——《红楼梦》第五十回
13. 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红楼梦》第八回
14. 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红楼梦》第四十九回
15. 俏丽若三春之桃,清素若九秋之菊。——《红楼梦》第六十八回
作为当代中学生阅读红楼梦的意义和价值?
《红楼梦》告诉我们的处世之理并不遥远。“有些乐事,但不能永远依恃”“美中不足,好事多魔(磨)”“乐极悲生,人非物换”“读书人不在黄道黑道,总以事理为要”,通俗易懂的言语中包含着变化、辩证、适度、顺道等哲学思想,把它们记在心里,是可以指导我们学习和生活的。“观念指导行动”,初中生正处在“观念”形成的关键期,用传统文化里的精华来打下“观念”的底子,这是一条正确的路子。
《红楼梦》传达给我们的读书之乐并不遥远。《红楼梦》确实难读,但它开篇第二句就告诉我们“细谙则深有趣味”,一个“谙”字最要紧:好书不厌百回读,好文不厌细琢磨。不同的年龄读《红楼梦》,就会有不同的情趣;也有人认为,越年长,才会越读越有味道。这样一来,《红楼梦》就是一位值得你用一辈子时间交往的朋友,甚至恋人,她永远充满着新鲜、未知,同时又永远充满着能量。读《红楼梦》“省了口舌是非之害,腿脚奔忙之苦”,这就是读书的快乐,喜欢清静的人尤其珍爱她。
《红楼梦》告诉我们的写作之法不遥远。开篇有言:“待在下将此来历注明,方使阅者了然不惑”。写文章就是沟通,所以写出来的东西要尽量避免给读者带来阅读障碍,想清楚,说明白;“或可适趣解闷”,一个“趣”字道出了文章的一种高境界,特别是我们初中生要写出活泼有趣的语言,首先做到不写“成人话”;“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大作家写作至少要修改五次,何况我们这些初学写作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