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1条答案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更是孩子获取知识的“黄金屋”。在培养孩子养成阅读习惯的关键时期,父母不仅要关注孩子读了多少书,更要关注孩子读了什么书。只有为孩子选择适合他们的书,才能让孩子真正获取到知识,并且有所成长。
孩子必看的书籍
《窗边的小豆豆》
讲述了作者上小学时的一段真实的故事。作者因淘气被原学校退学后,来到巴学园。在小林校长的爱护和引导下,让一般人眼里“怪怪”的小豆豆逐渐成了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孩子,并奠定了她一生的基础。这本书能够让孩子沉浸其中,从中明白道理,每个孩子都是我们心中的天使,这本书对孩子而言十分有意义。
《伊索寓言》
相传为公元前六世纪,被释放的古希腊奴隶伊索所著,搜集所有古希腊民间故事,并加入印度、阿拉伯及基督教故事,共三百五十七篇。书中的角色大多是拟人化的动物,它用简短的小寓言故事来体现日常生活中那些不为我们察觉的真理。这些故事有的教导人们要正直、勤勉;有的劝人不要骄傲、不要说谎;也有的说明办事要按照规律,量力而行。很适合孩子一读。
《成语故事精选》
成语是语言智慧的结晶。这些故事有的讲述了一段历史,有的告诉人们一个道理,有的蕴含深刻的思想内涵,有的充满古人的奇思妙想。通过这些故事,能更好地理解成语的寓意,从而在学习和生活中更好地应用它们。《成语故事精选》是一部详尽刊载成语故事精选的工具书和资料性年刊,包括寓言、神话传说、童话、小说、传记、散文等各种体裁。
《寻找鱼王》
宁静的山村里流传着“鱼王”的传说,他是捕鱼的旷世高手。一个八岁的孩子在父亲的陪伴下出门远游,最终找到了传说中的老鱼王学艺,成长为新的鱼王传人。这是一部带有幻想色彩的儿童文学作品。善良纯净的孩子和饱经沧桑的老人共同谱写了宁静壮美的生命画卷。
《小满》
《小满》直面青春期孩子在家庭、社会、校园之间,在未成年人和成年人之间,在自我与世界与他人之间的碰撞与生长,力图呈现每个孩子各自独特的色彩以及由此共同演绎的缤纷成长故事。
《仓老鼠和老鹰借粮》
在一首《耗子大爷起晚啦》的童谣中,这则小故事开启了:喜鹊、乌鸦都来向守粮仓的仓老鼠借粮,都说会在来年归还。然而老鹰来借粮,却说“转过年来不定归还不归还”。仓老鼠没借,回头一想:不借粮给老鹰,这事完不了。于是,它装穷去向老鹰借粮,结果……故事简短,却也幽默。
在给孩子买书上,该避免哪些坑呢?
1、避免买低质量的盗版书籍。
现在不知道出版市场怎么样,之前有很多盗版书籍,里面还会有错字别字,还有错页的,我之前在某比较有名的平台上买到的书籍,里面居然也有错别字,也不知道是盗版还是正版。
2、避免太多,太杂。
这个误区其实我自己也犯过,因为一直比较喜欢买书,每逢书市都会挑选一堆书搬回家,有了孩子之后,更是如此,每年书市不管有用没用,孩子是不是能看,都要搬回一堆,实际上,大多数书籍都堆砌在一起,没有发挥多少作用。
3、避免贪便宜买一堆书。
这也是书市上造成的后遗症,书市上往往打包卖,或者几块钱一本,买书的人一想,反正也没多少钱,又都是孩子看的,就买了很多,可能很多还是盗版书,出现错字,别字,孩子看了也会影响感知。
4、避免跟风买书。
很多书籍是蹭热度型,一旦某类书或者某个话题热了,就有大批差不多的书籍上市,如果不能辨别,买了一堆这种蹭热度,基本没有太多可读性,既浪费了钱,又浪费时间,还占用家里空间。
5、避免买那些同名实际内容迥异的书。
目前有一些书籍,看哪些书籍大热,就出一本同名或者类似名字的书籍,买到手后发现完全是粗制滥造型,根本不是那本大热的内容很好的书籍,还有一些似是而非的内容,蹭热度的书籍。
阅读对孩子来说到底有多重要?
通过阅读,孩子发展了学习能力。
小学阶段孩子成绩不好,不是智力问题,而是理解能力跟不上。特别是语文试卷中的阅读理解题,如果孩子理解不了长篇的说明文、散文等等,他们就做不出题目。
阅读能力本身就是培养学习能力的基础,孩子的阅读跟上了,学习就一定不会差。
通过阅读,孩子初步形成了简单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培根认为: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读书不仅能丰富学识,能形成一定的性格,还能建立起孩子对于世界的初步认识,形成其个人观点。
通过阅读,孩子能形成其个人气质。
着名教育家朱永新老师认为,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
孩子能够接触到的世界很小很小,往往就是家庭与学校。但通过阅读,孩子能够了解世界大得多,古今中外都成文字,一点点丰富其见识。
同时,一个热爱阅读的孩子,他的气质会更为出众,更容易绽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