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0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穿着打扮,这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然而,作为小学生,如果他过于讲究穿着、打扮,一味地追求高档、名牌效应,则不是一件好事。
如何正确引导孩子攀比心理?
1、不能大惊小怪,无端制止
当父母听到孩子说“他有,我也想有”的时候,应该先是直接的点头表示赞同或者共情。看到别人拥有美好的东西,自己也想拥有是孩子正常的反应。
2、父母要引导孩子分清羡慕和喜欢
羡慕和喜欢是两个不同的感受,因此,父母要引导孩子当看到别人有某样东西时,首先要考虑自己是否真的喜欢这件东西,如果真的喜欢,能发挥它的价值,这笔投入就是有意义有价值的,如果只是单纯羡慕就要考量获得这件东西的意义了。
3、引导孩子将攀比化为动力
实际上,孩子与别人攀比,说明孩子当时的心理有竞争倾向,想达到别人同样的水平或超越别人,假如父母可以抓住这种心理,让孩子在学习、才能、意志力等方面进行攀比,正确引导孩子发奋努力,有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同时,将攀比转化为动力,让孩子想办法实现自己的需要,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自主性等良好品质。此外,父母可以引导孩子了解更多的知识,比如文学、历史、地理等,一旦孩子关注点转移了,那他就不会想到要和别人攀比了。
4、父母要让孩子明白所有得到的东西都需付出代价
让孩子明白金钱来之不易,可以尝试让孩子自己去挣钱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当他体会到金钱来之不易,所有获得都会付出代价时,也就会试着去考量每一个需求是否真的有必要。
孩子出现攀比心理的原因:
1、孩子的好胜心理
在孩子开始与同龄人相处时很容易产生好胜心,也就是很想在同样的角度赢过对方。在家时孩子是家里的中心,而在学校时,无数同年龄的人在一起,自己变得不再特别,在大人眼里也不再突出,这会使孩子有危机感,所以他们想要赢过别人,获得大家的注意。
而当学校里有人穿戴名牌,获得别人夸奖时,他们可能会产生模仿心理,来对比下之前获得关注的同学。
2、家长的溺爱让孩子沉迷物质
当家长生活条件好了之后,就会想要和孩子一起分享努力的成果,在这时他们就会在孩子的生活物质上花心思。像傅首尔在《奇葩说》上讲的:"对于我们这种勤勤恳恳工作的中年妇女而言,不就是为了带着孩子踏踏实实地装吗?"
父母辛苦奋斗,心疼孩子自然就在孩子的各个方面都照顾得井井有条,然而家长的好心其实在不知不觉中让孩子在物质世界里无法自拔,他们不再关心学习,只关心自己物质上的优越。
3、孩子的虚荣心作祟
从心理学上来说,大部分人都会有虚荣心,而未成年人自控力弱,虚荣心过盛容易产生失控行为,会带来一系列学习和生活上的问题。
面对孩子跟人攀比,弄清楚攀比背后的原因,正确的引导孩子,不要直接把孩子的话怼回去,直接怼回去,会伤到孩子的自尊心,小孩子最需要父母的理解。
孩子一进入青春期,对自身外貌、衣饰、“面子”等问题就会更加关注,例如有的男孩会关心自己容貌是否俊秀,衣服是不是牌子货,在朋友圈里有没有威信,等等。其实,归根结底都是青春期男孩的虚荣心和攀比心在作祟。过度的攀比心不仅会加深孩子对物质的欲望,还会让孩子只关心外在,在学习上分心,在心理上也会造成不良影响。
孩子攀比心理如何引导?
第一,接纳和理解孩子。
肯定孩子的审美观念,你想要的东西是挺不错的,可是我们可以欣赏它,并不一定要拥有它。世界上美好的事物很多,我们不可能都揽为己有。
先肯定接纳孩子的情绪,让孩子的情绪得以安放,父母再提建议,会更有利于接受,直接拒绝说不行,孩子一时扭过弯来,会据理力争。
第二,孩子的不合理要求,家长要坚决拒绝。
青春期孩子攀比心理如何引导?很多家长都会对孩子说我们不要跟别人比吃穿,要比就比成绩,比吃穿是虚荣,比成绩才是上进的好孩子,其实这是家长一种错误认识,无论比吃穿还是比成绩,都包含着一种“你弱我强”现实。其实每个人冷暖自知就好,过好自己的生活才是最重要。
青春期孩子攀比心理如何引导?
1、孩子间的自然攀比,作为父母首先要学会接纳,在情感上共情和认同,然后引导孩子,帮助孩子分析这个东西是否是他们真的需要,要知道接纳并不代表默认购买,找准原因是关键。
(1)在关于吃穿用等方面,如果班级上大部分孩子都有,这时候可以考虑适当满足孩子的需求,不要因为缺少某些东西而让孩子感觉自己和其他同学不一样,从而产生自卑心理。
(2)旅行一方面有利于孩子社交,另一方面可以开阔孩子的眼界,家长可以根据自己的家庭情况来进行支持,如果实在因为经济原因满足不了孩子的需求,需要实话实说,但是可以通过其他途径来满足孩子的缺憾。
这时候父母千万不要轻飘飘的一句“家里不富裕,家里穷或是爸妈挣钱不容易”就堵住了孩子的要求。很多时候,对孩子伤害最深的,并不是物质上的匮乏,而是父母的态度,要知道一时物质的贫乏,抵不上心理上的一辈子短缺。
由于现在家庭大多是独生子女,再加上经济水平提升,家长则是想尽办法给予孩子最好的物质条件,尤其是在吃穿用度上更是舍得花钱,就是不想让孩子因为差距而感到自卑。长期这样也会影响孩子的消费观。
中学生攀比心理如何引导?
1、化攀比为动力
孩子攀比的初衷,可能只是为了获得小伙伴的认可。针对这一点,父母和老师可以让孩子认识到,最受欢迎的孩子并不是物质最富有的,而是心地善良、助人为乐、学习突出、充满活力、有梦想有追求的人,从而引导孩子在修养、素质、能力等方面与小伙伴展开竞赛。
2、对过分要求坚决说不
当孩子提出某项需求时,父母要细心甄别这是孩子需要的,还是孩子的攀比心理在作祟。父母一定要有自己的原则,满足孩子合理的要求,对不合理的要求坚决说不。
孩子攀比心理是金钱至尚的社会影响造成。家长有正确的价值取向是非常重要的,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想让孩子不与人攀比,家长平时要在孩子面前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做好不与人攀比的榜样。
如何消除孩子的攀比心理?
1、拒绝不合理的要求
一般来说孩子攀比心态的形成与物欲膨胀有关。在周围小伙伴都是穿名牌衣服、用名牌产品的环境中,孩子很难抵住诱惑,也会向父母提出物质要求。此时,父母如果觉得孩子的要求不是他生活学习的正常需要,或者超出家庭经济能力范围时,要下决心予以坚决拒绝,千万不要抱着“再苦也不能苦孩子”的想法,或者在孩子耍赖哭闹中屈服。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厌学情绪是对学习产生厌倦,甚至厌恶,从而逃避的心态。
它会影响孩子方方面面的成长。
引导厌学的孩子,最关键的是解开心结,转变动机。
如何帮助孩子克服厌学情绪:
第一,家长要以热情进取的态度影响孩子,让孩子在愉快的家庭氛围中学会积极面对。
第二,面对孩子流露的消极情绪和异常行为,家长要耐心的倾听观察,以便找出问题之所在,且对症下药。
孩子进入叛逆期阶段,家长都很担心,其实不用特别担心的,积极的引导可以避免孩子误入歧途。好孩子都是好的方法引导出来的,所以家长的及时引导还是很重要的。
13岁孩子叛逆期如何正确引导?
1、养成和孩子多谈心的习惯
进入了中学阶段,孩子通常会特别敏感,烦恼也比较多,与父母的交流也会减少,但是作为成人应该主动地养成和孩子谈心的习惯,当孩子遇到问题时帮助孩子一同去解决,这样也有利于减轻孩子逆反心理。
2、尊重孩子
叛逆期的孩子渴望得到外界的尊重,获得他人尊重的第一步,就是来自家长的尊重。建议家长适当放权,比如当家中发生大事,如搬家、买房等,可以同孩子商量,征求孩子的意见,让孩子有意识地参与其中,增强家庭责任感。
相关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