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9
许多孩子之所以不懂得感恩,对父母极其冷漠,就是因为父母从小把孩子惯坏了,对孩子的要求无所不依,从来不向孩子索取任何回报。这些父母总是在自我感动,认为孩子长大后必然会回报自己的宠爱,殊不知孩子只会在这种溺爱里失去方向。
怎样培养孩子感恩的心?
1、引导孩子形成感恩意识。
感恩与回报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具有的道德准则,是做人的最基本修养。但感恩如同其它道德品质一样,都是需要学习才能最终形成,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首先就应该让孩子形成感恩意识,只有有了感恩意识,孩子才能在生活中有感恩的行为。
2、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
让孩子学会感恩,应该注重在实际生活中培养孩子的感恩之情,从最简单的“谢谢”开始。告诉孩子当别人帮助了你的时候,要记得向他人真诚的说声“谢谢”。
3、强化孩子的感恩行为。
当孩子有了感恩行为时,要给予孩子表扬和鼓励,强化孩子的感恩行为。不管是对父母,还是老师、同学,以及其他的人,只要孩子有了感恩行为,都要及时地给予赞扬,帮助孩子强化这种行为,让孩子感受感恩带给自己的快乐和满足。
4、永远不要以孩子为中心。
要让孩子学会感恩,只要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他有爱即可,而不是过于溺爱,更不能因为孩子的无理取闹,而对错误问题忽略不计。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要软硬兼施很重要。
5、少说。
应该很多父母喜欢对孩子说“你应该……”,这么多的“你应该”经常对孩子说,反而会起到一些反作用,孩子感恩的前提是自愿和主动的,你应该的说法其实是被动的逼迫孩子,让孩子做到我们所要求的,所以这种说法是非常不可取的。
6、禁止使用威胁的方式。
平时孩子犯错的时候或者不听话的时候,很多父母都喜欢用威胁的语言来让孩子妥协,明明内心是爱着孩子的,但是言语上却表达出非常讨厌孩子的样子,当孩子慢慢长大,这些危险的语言慢慢地就失去了笑容,取而代之的是冷冰冰的亲子关系。
培养孩子感恩的心有哪些好处?
1、感恩使人与环境融洽和谐。
感人之恩,必与人为善。一个知恩感恩的人,他的生活环境必定是完美的,使他幸福平安的。否则的话,一个人一生不会有安生的日子过。
2、感恩的教育是爱的教育。
人若常怀感恩之心,不仅能培养其与人为善、乐于助人的美德,且能够促进其健康人格的形成,对其成人后走向社会,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重要作用。
3、感恩提升主观幸福感。
在感谢别人的同时,自己的胸怀也是在逐步扩大,对人任何事物的接纳度也在逐渐提高。得到别人因为自己的感谢露出的笑意时,也会让自己得到前所未有的心理满足感,自己也会有空前的幸福感油然而生。
高三,对于复习要有耐心,学习成绩的提高是需要一个过程的,不会立竿见影,要坚信只要努力就会进步,家长在重要的考试前,不要和孩子谈论考试本身,就关心孩子情绪,力争使孩子处于身心放松状态最好。
怎样调整高三孩子的心态?
1、改变跟孩子交流的谈话内容
到了高中,在学习上家长基本上帮不上什么忙,那就不要再添倒忙,平时在跟孩子交流的时候,少谈学习,多关心孩子的生活起居与饮食身体状况,其实到了高三阶段的孩子已经是成人思维了,父母的付出,他当然明白是为了什么,你说与不说他都清楚,不要再把孩子当成幼儿园的孩子,天天叮嘱,反而会让孩子内心徒增烦恼与压力!
2、正确对待孩子的成绩
对于家长来说,无论孩子的平时或大考成绩,都要正确对待。不能平时好了,一句表扬就轻松而过。大考不行了,就不问清红皂白,一顿批评。我想尤其对于平时大考不行的情况,更要和孩子一起找出原因,多鼓励孩子,给孩子足够的自信,相信真正临上高考就不会出现成绩很差的情况。
不管孩子们如何的不同,爸爸妈妈对孩子们的希望却是相同的:让孩子成为一个成功的人。可成功的路是那样的艰难,即便是我们大人也是会遇到或多或少的挫折和坎坷。如果在遭遇坎坷之后,我们消极避世,放弃追求成功,那岂不是更没有成功可言!如此看来,培养孩子积极的心理品质,是孩子追求成功最需要的基石。
如何培养孩子的积极的心理品质?
1、注意对孩子的评价
父母是孩子最在意的人,往往父母对孩子的评价,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自信心。父母要及时发现孩子的优势,并给予更好的引导和培养。可以多鼓励孩子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让孩子会在自己感兴趣的地方先建立起自信,再将自信转移到其他方面,从而在生活中树立起自信心。
2、家长的言行影响孩子的性格
孩子常以家长为最直接的模仿对象,形成自己的心理定式和性格特征。家长的言行举止足以影响孩子的情绪、意志和行为,久而久之内化为孩子的性格。家长开怀大笑,孩子就会高兴得手舞足蹈。家长要保持常态、稳定的情绪,即使心情不好也要在孩子面前做到乐观豁达,以便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良性影响。
积极的心态决定了是否可以成功的85%。有什么样的心态,就有什么样的思维和行为,就有什么样的未来和人生。积极心态,是一种与正面特征相关的力量,一旦拥有这种品质,即能排斥一切消极的东西。这不仅能让孩子拥有饱满且良好的精神状态,更能辐射周边,形成良好的氛围场。
如何培养孩子积极的心理品质?
1、有事做,赋予职责的承担
有事做,是一个人价值的体现,是被认可的重要指标。做喜欢的事,展示自己能力,体现自我价值,获得同伴认可,孩子才能收获满满自信。赋予孩子职责,让他们把精力投入到自己喜欢的事物,在“责任承担”中去体会工作艰辛付出的体验和成功的喜悦,从而收获责任,形成积极心态。
2、有信念,积极向上的力量
信念,是一个人精神上的“钙”,培养孩子的信念,首先要在心里构建一个理想的自己,努力成为这个自己,还需要挖掘潜能,去改变“一成不变”潜意识,重塑良好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信念就是人生征途中的一颗明珠,既能在阳光下熠熠发亮,也能在黑夜里闪闪发光。
无论是在学习还是生活中,挫折都是不可避免的。有些孩子在经历挫折后,愈挫愈勇,能很快的振作起来,面对接下来的挑战。但有些孩子却就此一蹶不振,甚至开始怀疑自我,变得自卑。要知道,没有任何人在成功道路上是一帆风顺的,如果孩子没有足够强大的自信心,以及乐观的心态,也很难扛得住一波又一波的挫折。
怎样培养孩子自信心和乐观心态?
1、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父母拥有自信、乐观的态度,才能充分去感染和带动孩子。如果父母自身就心态消极、自卑、做事畏手畏脚,那么孩子很难接收到积极的传递。所以,当家人给孩子足够的爱和肯定时,他们才能带着自信的力量去勇敢面对未来,也唯有爱的教育才能让孩子真正的长大成人。
2、要积极评价,积极表扬。
孩子从小自己玩什么东西,自己做个东西或者画个画等,他做好后他自己也在向家人显摆自己,他就显示他的自尊自信,这个时候,一定要真心地去夸奖孩子。或许他做得不是太好,不是很完美,但对孩子来说已经不容易了,这时候家长就要多多鼓励,这样他就慢慢的更有信心了。
孩子在面对生活和学习的时候都不会一帆风顺,都会遇到失败、挫折和困难。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一个人成功的关键。但是现在的孩子被家长保护的很好,经不起挫折,受不了责骂,因此常常会出现一些不良的心理问题,所以,家长们一定要从小培养孩子拥有强大的心理素质。
怎样培养孩子强大的心理素质?
1、培养孩子独立的能力
有些家庭,让孩子总是处于溺爱和迁就的环境中,这样的孩子遇到事情的时候,就容易承受不来。
从小家长就应该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给孩子自我锻炼的机会,减少孩子对父母和长辈的依赖,这样对孩子的适应能力培养很有帮助,同时对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也有一定好处。
2、培养孩子勇于面对错误
消极心态可使大脑皮层处于抑制或半抑制状态,不利于思维活动的开展,不利于接受知识,也不利于进行创造性的学习。长此以往,会使人形成紧张、抑郁、焦虑、孤僻、敏感、多疑等消极情绪状态,甚至导致心理失常,影响人的身心健康。家长一定要帮助孩子改变不良情绪。
怎样改变孩子消极的心态?
一、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将孩子的消极情绪转移到其他方面,不去想、不去看。如果孩子因依恋母亲而哭泣,可以用玩具、游戏、讲故事等方式来分散孩子的注意力,使孩子的情绪逐渐平静下来。万万不可在孩子面前提及父母的事情,否则,孩子会哭得更厉害。
二、寻找一个“合理”的理由
一个“合理”的理由可以冲淡孩子内心的不安,但有些理由往往是宽慰孩子的借口,实际并不合理。比如孩子要吃冰淇淋,母亲担心孩子吃冷饮过多,会引起肠胃道不适,就可以对孩子来说:“这里的冰淇淋质量不好,不能吃。”这种解释,孩子认为是“合理”的,也就收回了他买冰淇淋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