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0
孩子不爱和父母说话、很少和父母沟通,说白了是双方的心都没有打开,就像两个孩子一样的相处模式,双方心智不成熟。如果其中一方的心是打开的、有爱的,几乎不可能有糟糕的亲子关系。
孩子不愿和父母交流的10个原因:
1、孩子在童年受到爸妈的残酷打骂,伤了感情关闭了心门
打骂教育是咱们国家一直存在的一种教育方式。有些家庭对打骂教育特别推崇,只要孩子做错事不是打就是骂,完全不会理会孩子的感受是,从而伤害了孩子的心灵,当孩子被伤害了,自然什么事都不会跟父母说。
2、孩子到了叛逆期不愿沟通
有的孩子到了一定的年纪时,会迎来属于自己的叛逆期。处于叛逆期的孩子,什么事情都想和父母对着干,做事和说话的方式更是特立独行。在这个年纪的孩子,不愿意将自己的心事呈现在大众眼前,哪怕是他的父母,也无法真正走进她的内心。
3、价值观的冲突
父母不理解孩子在乎的价值,强迫孩子接受父母在乎的价值。
4、父母与孩子没有共同语言
随着孩子年龄段的变化,喜欢的东西或不同时期的烦恼都是不一样的,父母如果没有及时了解孩子内心真实的想法,跟孩子沟通的时候没有共同语言,只会让亲子沟通变得尴尬。
5、家长不了解孩子,也不想了解孩子
家长忙于工作之类,疏于和孩子交流沟通,甚至不想管孩子,孩子一开始本愿意和父母交流,但却被父母拒绝,慢慢的孩子也不再愿意跟父母交流了。
6、对孩子提各种要求,自己却做不到
这种现象在相当大的一部分父母当中都是非常常见的,有的时候自己做不到,却一味的要求孩子,似乎在他们的眼里,孩子本来就应该听父母的。
7、父母在沟通过程中三心二意
有的父母在和孩子沟通的过程中三心二意,不是在忙着自己的工作,就是在玩着自己的手机,这种态度只会让想要主动沟通的孩子望而却步。因为在他们眼中,父母和自己交谈时三心二意的状态,是不尊重自己的行为。当孩子无法获得父母的尊重,他自然而然就会和父母产生距离,变得越来越疏远。
8、父母的双标行为
家长总抱怨孩子不听话,不拿自己的管教当回事。那就要看看平时父母是否有双标行为。
例如家长可以抱着手机玩,却告诉孩子快点写作业,看书去。当孩子反问,为什么你可以看手机,家长给出的理由:“我是大人,你是孩子”。这种解释在孩子心中是苍白无力的,这就会产生一种“凭什么”的心理,觉得父母说的话没有权威,才会产生沟通无效的结果。
9、家长忽略了情感交流
现在的经济条件好了,很多家长都会给予孩子大量的物质上的满足,从不跟孩子进行情感上的交流,时间一长,孩子就会觉得家长就只会满足自己的物质需求,根本不懂自己真正想要的,所以就会不愿意跟家长进行沟通。
10、陪伴太少
亲子间缺少共同兴趣、共同经历,亲子间缺少交流话题,孩子不知和父母说什么,也不知道怎么说。
孩子不愿和父母交流怎么办?
1、尊重孩子
事实上,与孩子对话的过程中,尊重是很重要的,最好的家长孩子当成自己的朋友和同事,以平等对待和尊重。例如,尊重孩子的意愿,在与孩子对话的过程中,最好不要道德或被拐孩子们总是例行公事,你不想强迫孩子做出自己的选择。有些孩子不喜欢不想学钢琴,父母要告诉孩子这是他儿时的梦想,他并没有意识到生命的遗憾,所以一定要孩子实现。
再比如,有的家长会偷看孩子的日记,以为能够更加了解孩子的想法,以便跟孩子更好的沟通,但其实,偷看孩子的日记,只会让孩子更加反感与家长沟通,作为被侵犯隐私的报复,很可能以后什么心里话都不跟家长说了。这样只会让亲子的沟通更加困难。
2、多方面听取孩子的意见
从多方面获得孩子的资料,可以避免对孩子认识上的主观臆断,有助于发现自己忽视的问题。孩子最信赖的人是老师,最亲密的人是孩子的伙伴。家长从老师和孩子的伙伴那里获得信息是父母最佳的选择。
3、注意说话语气
孩子很小,他们的言行举止很大程度是受到父母影响的。若孩子不愿意沟通时,不要用负面意义的语气和孩子沟通,比如指挥、命令、警告、威胁、责备、谩骂等等,即使你说的再有道理,如果语气不对,孩子一句都听不进去,还会越来越反感。由此可见,说话语气真的很重要。
4、制造亲子谈心机会
制造亲子谈话机会,会更加有利于孩子和父母之间的关系,具体就是需要建立起家人时常沟通的习惯,多跟孩子接触,关注他最近有什么爱好,什么烦恼,跟某个朋友关系如何,多和他聊聊对生活中各种事情的理解,听他诉说等等。简言之,日常多相处,拉近彼此机会,引导正面积极的沟通交流。
5、做孩子的知心朋友
作为孩子的父母,往往对孩子说话办事总是居高临下,以家长的身份自居,这样,孩子对你就会关闭心灵之门,让你一无所知。如果家长跟孩子建立朋友式友好相处关系,与孩子成为知心朋友。在茶余饭后,你就可以和孩子聊聊天、谈谈心,两代人的距离缩短了,增进了彼此之间的感情,家长和孩子就会成为无话不谈的朋友,这样,家长就可以在不知不觉中掌握孩子的脾气、性格、兴趣、爱好等。
6、家长要多陪陪孩子
家长再忙,也要多陪陪孩子,陪孩子写作业,陪孩子逛超市、购物、到公园转转,或者陪孩子下下棋、打打球、唱唱歌,也或者带孩子外出旅行等。总之,父母多陪陪孩子,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这样,父母与孩子交流就变成了自然。
青春期孩子由于正处在向成人过渡的阶段,抗拒家长的管教,不愿意和家长沟通。高三孩子更是如此,毕竟他们面临着繁重的学业,压力非常大,内心也是充满焦虑。如果家长没有采取正确的方式与孩子沟通,是会引起孩子的反感。
高三孩子不愿意和家长沟通原因:
1、家长太严肃,孩子产生惧怕心理,不敢说话;或者家长太忙,与孩子沟通没有时间,久而久之孩子就不愿意再讲。
2、孩子的性格原因。活泼好动的孩子不愿意与父母多说话;而内向的孩子则更不愿意和家长交谈,因为他们的内心世界比较丰富,他们更愿意自己独自思考问题,所以当遇到问题时也不愿意主动向父母寻求帮助。
3、亲子关系不好。良好的亲子关系应该是孩子和父母既是亲人又像朋友,大家是平等、民主的,不是父母控制孩子,孩子没有发言权。如果亲子关系达不到这种境界,孩子觉得反正自己说了也白说,还不如不说,慢慢地就不愿和父母沟通了。
4、孩子觉得跟父母说话,父母不懂,所以懒得说。随着孩子获取的东西越多,和父母的代沟就越深,父母不理解孩子,总是站在父母的高点和孩子对话,孩子觉得跟父母说话很累,还不如不说。
家长也有不想上班的时候,这和孩子不想上学的情绪其实是一样的。不同的是,我们是成人,能控制好情绪,说服自己压下这个念头。而孩子,有时忍不住罢了。孩子不想上学原因很多,其实找到原因、对症下药就好,只要时间来得及,方法找得好,一定是有效果的。
孩子不愿去学校的原因:
1、认为学习不重要
一些学生没有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学习没用,在学校待着还不如去打工好,这样的心理时间久了,孩子也会不想去上学。
2、学习成绩太差
上初中后,孩子之间的差距就会明显体现出来,一些孩子因为学习成绩差,很容易就会出现不想上学的想法,因为听不懂,又常常被拿着与学习好的同学做比较,时间长了,自尊心就会受到伤害,时间长了,就会出现厌学情绪,一旦差距拉大,就感觉上学没意思,就不想去上学了。
如果孩子产生了厌学情绪,不肯上学,家长不能一味地逼迫孩子上学,而是要找到孩子拒绝上学的原因,并积极促进家校合作,与老师一起对孩子进行教育引导,这样做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孩子不肯上学的念头。
孩子不愿上学的原因:
1、有很多家长在孩子上学时喜欢干预,会陪孩子一起做作业、一起复习工作,但在一起进行的过程中总会在孩子背后指手画脚,会挑剔这个,挑剔那个,时间一长孩子会产生逆反心理,会有跟父母对着干的心理。这时父母要孩子上学,孩子自己却偏偏不上。
2、一些孩子放学回家后能躺着绝不坐着,自己的事情能不做就不做,甚至连作业能拖就拖,这种是跟孩子的内在驱动力不够有关。很多父母从小包办任何事情,没有教会孩子独立,导致孩子将这些生活习惯转移到学习上。也让孩子因为作业没有按时完成,害怕老师谴责而不愿上学,总想待在家中玩耍。
3、校园暴力就像太阳下隐藏的黑暗风暴一样,在无声无息中吞噬着每个孩子的生命。有很多孩子在学校里遭受校园暴力,不敢向外生长,只能默默的忍受,时间久了,他便会对学校环境产生抵触心理,久而久之,孩子也就不愿意再踏入校门了。
4、在学校里最重要的自然就是学习,可是很多孩子因为智力等其他原因却跟不上学习的进度,久而久之,孩子也就会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当老师在上面讲,孩子在下面根本听不懂时,他能不痛苦、能不苦恼吗?面对这种情况,他自然就会想到逃跑一法来摆脱这个烦闷的环境。
孩子不愿意学习,家长一定要静下心来分析原因,不要去批评孩子,发现孩子身上的优点、闪光点,培养一个优秀的孩子是每一对父母心愿。无论何时我们都要相信自己的孩子是独一无二的的。他身上有着其他人没有的特点。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
孩子不愿意学习的原因?
1、回避失败
随着孩子自我意识的发展,他们对他人的评价越来越在意,尤其是进入青春期以后。学习是自身能力的一种重要体现,学习成绩不好说明这个人不够聪明,而年龄大的孩子比较敏感,为了维护表面自尊,回避失败带来的挫败感,他们在学习中的回避失败的倾向比较明显。
2、没有从学习中体会到成就感
学霸之所以爱学习,是因为学习让他体会到成绩感:拿到高分后同学羡慕的眼光、老师的表扬、父母亲戚的祝贺等等,这些会激励他们继续努力学习,以取得更好的成绩。孩子不愿意学习,很大概率是因为他无法从学习上体会到成绩感,学习给了他挫败感:成绩不好被家长批评、如何努力都学不会等。
很多父母会发现,随着孩子渐渐长大,彼此之间的共同语言越来越少,孩子遇到事情宁愿对朋友说,都不愿意对爸妈开口。在家庭里,亲子沟通不好,不仅仅是代沟那么简单,还能引发孩子的很多教育问题。沟通是双向的,孩子不愿沟通,该反思的是家长。没有有问题的孩子,只有未被正确引导的孩子。
孩子不愿意跟家长沟通的原因?
1、家长与孩子缺乏平等尊重的意识
有的父母在孩子面前总是处于居高临下的地位,总是以一副威严的面孔对孩子,以严厉的语气与孩子讲话,无形中会使孩子产生畏惧的心理,从而不敢和父母交流,有的孩子甚至还会产生反抗的心理。这样不仅达不到教育孩子的目的,而且还会阻断亲子间的沟通,也就人为地形成了代沟了。
2、家长过多地唠叨,引起了孩子的反感
有些父母与孩子从早到晚只会说三句话。孩子早上起床时“快点起来,到点了,快点快点”孩子出家门时“上课要注意听讲,不要做小动作,放学早点回家”孩子放学回来时一见面就问“”考了多少分,被老师批评了没有“教育专家把父母的这些唠话当作”正确的废话“和无效的命令”,使孩子十分反感,有的孩子说我们的耳朵起茧了,根本就不想听。
青春期孩子,跟家长总会有代沟,孩子不愿意和家长沟通。每一个有问题的孩子背后,也一定会有一对有问题的爸妈,父母和孩子在青春期时的沟通很容易遇到问题,那么沟通注意技巧是很必要的,家长的反思也很重要。
孩子不愿意和家长沟通的原因?
1、部分父母不会好好说话,喜欢正话反说
举个例子,孩子考试考了班级第三,开心地和妈妈分享,可是妈妈却说“怎么才第三名?”这就是典型的不会好好说话。可能这也不是妈妈的本意,但脱口而出的指责却会让孩子误以为自己没有达到妈妈的要求,觉得妈妈太苛刻而委屈。
2、父母对孩子没有足够的耐心
很多父母都会对孩子缺乏耐心,他们会因为自己忙而忽视了孩子,或者是觉得孩子的问题很无聊而敷衍的回答。其实孩子内心很缺乏安全感,经常会通过自己的方式来吸引父母的注意,一旦父母的反应让他失望,那孩子和父母分享、交流的热情也会慢慢被浇灭。
相关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