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5
孩子攀比心理是金钱至尚的社会影响造成。家长有正确的价值取向是非常重要的,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想让孩子不与人攀比,家长平时要在孩子面前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做好不与人攀比的榜样。
如何消除孩子的攀比心理?
1、拒绝不合理的要求
一般来说孩子攀比心态的形成与物欲膨胀有关。在周围小伙伴都是穿名牌衣服、用名牌产品的环境中,孩子很难抵住诱惑,也会向父母提出物质要求。此时,父母如果觉得孩子的要求不是他生活学习的正常需要,或者超出家庭经济能力范围时,要下决心予以坚决拒绝,千万不要抱着“再苦也不能苦孩子”的想法,或者在孩子耍赖哭闹中屈服。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会孩子什么值得去比较,也是修正攀比心理的重要环节。我们需要教会孩子对比自己的过去和现在,而非盯着别人不放。多跟自己比较,我成长了吗?我跟去年有什么不同?我有什么样的收获和进步?不仅可以促进孩子形成正向的比较,还有助于提高孩子的反思能力。如果有时间带孩子去乡下劳作、去做志愿者,让孩子知道什么是真正有意义的人生,让孩子去了解什么是真正的满足感,而不是被攀比追着跑。
3、转移孩子对物欲的注意力
消减孩子物质攀比欲的根本途径是让孩子树立自信心,培养适合他的兴趣爱好,转移孩子对物欲的注意力。父母可以多带孩子外出运动,和孩子一起学习书法、绘画、舞蹈等,让孩子找到真正属于自己“快乐世界”。孩子有了精神支柱,就会发觉盲目攀比、过分追求外表的东西是一件多么没有意义的事情,明白只有靠自己努力进取,让自己比别人更出色,才能赢得别人的眼球,也才是最值得骄傲的。
4、榜样的力量
孩子都是见样学样的。他们在哭闹让家长给他们买东西的时候,我们要想想自己平日是不是也这样大手大脚,从不算计。如果是,不给孩子买,他会认为你不关心他。因为,你给自己买都舍得,给他买反而要斤斤计较。孩子心理会不平衡。所以,要杜绝这种情况的发生,先要规范自身,节俭持家,不乱花钱,给孩子做一个好榜样。
孩子有攀比心理的原因:
1、孩子自卑
现今社会,有的孩子一出生就生活在“蜜罐”里。但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这么幸运,有的孩子一出生就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他们家里的经济条件不好,生活也很拮据,甚至有的孩子小小年纪就要扛起养家的重担。
还有的孩子,从小就生活在阴影里,没有得到爸爸妈妈的关心与宠爱,导致他们的内心极度敏感和脆弱,他们害怕外界的评论和眼光,总是把自己藏起来。这些孩子无疑是可怜的,也是可悲的,他们没有得到这个年纪应有的爱,所以他们自卑,这也是导致他们出现攀比心理的原因之一。
2、家长拿孩子做对比
小时候经常会听父母提起“别人家的孩子”如何聪明,如何优秀,然而随着时代的变化,“别人家的孩子”这个口头禅依然没有消失,还是在为人父母者中广泛流传。但实际上,家长经常拿自己的孩子与“别人家的孩子”作对比,其实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负面影响,这种比较本身就是将孩子当作自己与他人攀比的筹码了。久而久之,孩子也会受父母影响,把自己的优缺点和别人比较,或是在物质上和其他孩子进行相比,从而形成攀比心理。
3、家长的自卑心理
有些家长经济不太宽裕,或下岗了,怕自己的孩子受人欺侮,瞧不起,当孩子说别的同学有什么东西时,父母便迫不及待为自己的孩子买一份。哪怕自己再苦再累也在所不惜,这也是导致孩子产生攀比心理的一个重要原因。
孩子有攀比心理的危害:
1、引发孩子的恶劣行为
盲目的攀比,会让孩子失去自我,一味羡慕别人,并且强烈想占有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久而久之,就会在痛苦的情绪里轮回,很难产生满足感和幸福感。如果父母责骂自己,或是坚决不满足自己的话,就会对父母产生愤恨的感觉,甚至会进行偷盗行为。
2、变得虚荣
爱攀比的孩子,久而久之,虚荣心会越来越明显,而虚荣心的产生往往是面子观念驱动的,是为了满足获得他人的认可的情感需要,是过分的自尊。但是,自尊心是建立在自信的基础上的,是相信通过努力能够改变不如意的状况,使自己变得更好。而虚荣心是建立在自卑的基础上,有虚荣心的人非常在意自己在别人眼里的形象,总是不由自主地掩盖自己的弱点。
3、价值观的扭曲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攀比之心对于不太懂事的孩子来说,真的要不得。因为不断有更好的东西出现,让人追都追赢。整天纠结这些,在成长的年纪却忽略了成长,当能力与需求不相匹配时,价值观就会扭曲,过度的攀比之心会让孩子更容易迷失方向。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穿着打扮,这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然而,作为小学生,如果他过于讲究穿着、打扮,一味地追求高档、名牌效应,则不是一件好事。
如何正确引导孩子攀比心理?
1、不能大惊小怪,无端制止
当父母听到孩子说“他有,我也想有”的时候,应该先是直接的点头表示赞同或者共情。看到别人拥有美好的东西,自己也想拥有是孩子正常的反应。
2、父母要引导孩子分清羡慕和喜欢
羡慕和喜欢是两个不同的感受,因此,父母要引导孩子当看到别人有某样东西时,首先要考虑自己是否真的喜欢这件东西,如果真的喜欢,能发挥它的价值,这笔投入就是有意义有价值的,如果只是单纯羡慕就要考量获得这件东西的意义了。
孩子一进入青春期,对自身外貌、衣饰、“面子”等问题就会更加关注,例如有的男孩会关心自己容貌是否俊秀,衣服是不是牌子货,在朋友圈里有没有威信,等等。其实,归根结底都是青春期男孩的虚荣心和攀比心在作祟。过度的攀比心不仅会加深孩子对物质的欲望,还会让孩子只关心外在,在学习上分心,在心理上也会造成不良影响。
孩子攀比心理如何引导?
第一,接纳和理解孩子。
肯定孩子的审美观念,你想要的东西是挺不错的,可是我们可以欣赏它,并不一定要拥有它。世界上美好的事物很多,我们不可能都揽为己有。
先肯定接纳孩子的情绪,让孩子的情绪得以安放,父母再提建议,会更有利于接受,直接拒绝说不行,孩子一时扭过弯来,会据理力争。
第二,孩子的不合理要求,家长要坚决拒绝。
青春期孩子攀比心理如何引导?很多家长都会对孩子说我们不要跟别人比吃穿,要比就比成绩,比吃穿是虚荣,比成绩才是上进的好孩子,其实这是家长一种错误认识,无论比吃穿还是比成绩,都包含着一种“你弱我强”现实。其实每个人冷暖自知就好,过好自己的生活才是最重要。
青春期孩子攀比心理如何引导?
1、孩子间的自然攀比,作为父母首先要学会接纳,在情感上共情和认同,然后引导孩子,帮助孩子分析这个东西是否是他们真的需要,要知道接纳并不代表默认购买,找准原因是关键。
(1)在关于吃穿用等方面,如果班级上大部分孩子都有,这时候可以考虑适当满足孩子的需求,不要因为缺少某些东西而让孩子感觉自己和其他同学不一样,从而产生自卑心理。
(2)旅行一方面有利于孩子社交,另一方面可以开阔孩子的眼界,家长可以根据自己的家庭情况来进行支持,如果实在因为经济原因满足不了孩子的需求,需要实话实说,但是可以通过其他途径来满足孩子的缺憾。
这时候父母千万不要轻飘飘的一句“家里不富裕,家里穷或是爸妈挣钱不容易”就堵住了孩子的要求。很多时候,对孩子伤害最深的,并不是物质上的匮乏,而是父母的态度,要知道一时物质的贫乏,抵不上心理上的一辈子短缺。
当孩子处于一个身心飞速发展的时期时,孩子的心理会发生一定得变化。比如出现虚荣心、攀比心等,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呢?环境是控制不了的,随着年龄的增长环境也在变化,不同的环境接触不同的人,孩子的世界观也就慢慢的形成了。请看以下的内容。
孩子有了攀比心理怎么办?
1、规矩很重要
现在很多家庭中,对孩子教育方面投入的是非常多的,尤其是在金钱方面,孩子想要啥就有啥。但是各位家长在这么溺爱孩子的时候有没有想过,自己的孩子会变成什么样?如果孩子的金钱观教育不好的话,很容易会让孩子有攀比心的。所以关于孩子的金钱问题,一定要有一个规矩,比如每个月能有多少零花钱,让孩子自己写出来要用在什么地方等。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规矩很重要。
2、沟通方法要正确
孩子小时候花钱大手大脚是肯定的,因为不知道金钱的来之不易,所以也就不会在意那么多了。而家长也不要一味地责骂,这样只会让孩子更加的逆反,攀比心也会越来越严重。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是很重要的,一个好的沟通方式能让很多问题顺利解决。比如让孩子知道金钱来之不易,或者让孩子参加一些公益活动,吃点苦之后就会明白,挣钱好难。
孩子在一起时多少会有攀比心理,家长不要大惊小怪,也不要紧张,但是要给孩子引导,什么样的东西值得攀比,比健康,比做事能力,比学习成绩,比孝敬父母,比对别人的帮助,不比吃喝玩乐,这样得攀比才有正能量。
孩子出现攀比心理家长怎么做?
1、父母以身作则,成为孩子的榜样
“跳水皇后”郭晶晶虽嫁入豪门,却身体力行地培养孩子勤俭节约的优秀品质。很多时候,孩子成了什么样,不是看家庭经济怎么样,而是看有着什么样的父母。
如果父母能以身作则,约束自己的言行,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孩子正确的三观,让他明白学会区分合理需和过分要求,并体会到父母挣钱的艰辛,内心健康自信的孩子自然无需物质的攀比。
2、奖励激励
攀比虽然是一件不足以挂齿的小事,却渗透在孩子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对于年幼的孩子而言,价值观没有完全形成。扭曲的攀比则会影响孩子的价值判断,甚至渗入他们的每个行为中。孩子攀比成性并非无药可救,只要爸妈能够掌握教育技巧,很快就能纠正孩子攀比的心理。
小孩子有攀比心理怎么办怎么教育?
1、非常明确的告诉孩子,攀比是不对的
首先,攀比是不对的,作为父母,我们首先要让孩子明白这个是非观念;其次,人要学会知足,自己有好大的能力,就做好大的消费,家庭条件很好,那是可以吃得更高级穿得更高端,但如果家庭条件一般,那就只能过大众的生活,因为富人的消费不是一般家庭能够支付的。
2、给孩子营造一个不攀比的环境
环境造就人。家长要给孩子营造不攀比的环境,这也是我们审视自己的一个机会。我们自己不去攀比,孩子也不会养成这种坏习惯。另外,不要溺爱孩子,予取予求只会养成一个不知感恩的白眼狼。直接进行满足,只会让孩子的攀比不断升级,多陪伴孩子,不要以金钱来满足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