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3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的鼓励和认同是不可或缺的,我们都知道正面鼓励的力量,也知道我们的言语对孩子有强大的心理暗示作用。当孩子表现好的时候,或当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好成绩的时候,我们不能只夸奖他聪明,可以用多种方式鼓励孩子。
父母怎样鼓励孩子才有效?
1、语言鼓励
鼓励从表扬开始。语言是很奇妙的东西,它可以是一块糖,让人心里感觉甜丝丝的;也可以是一把软刀子,扎的人心痛,这就看话要怎么说。做父母的要抓住孩子某个优秀的地方或者是某一天改变的某一个行为,适时地进行表扬。不只要这么做,还要扩大表扬圈,在大家庭聚会的时候,也要当着孩子的面在亲戚面前表扬下孩子。表面上孩子也许不好意思,实际心里美着呢!过后就会更加努力。
2、行为鼓励
表扬起到了“急先锋”的作用。接下来就得表扬加行动,双管齐下。每次表扬孩子就竖起大拇指,来一个大大的“赞”。如果觉得孩子这次进步挺大或者是某个方面表现的挺好,就来一个大大的拥抱,让孩子切切实实感受到父母为他的改变而高兴。父母也把最好的陪伴做为鼓励孩子的手段,比如,对于幼小的孩子可以睡前讲故事,大点的孩子可以一起读书,周末去公园。
3、物质鼓励
口头表扬和行为陪伴,只能起到一时的作用,要想长期有作用,还要有物质的刺激。这有点像“画饼充饥”——给孩子定一个目标,目标达到有奖励,这个奖励就是“饼”,先挂在那儿,让孩子看着,刺激他去为之努力。刚开始目标别太大,一小步一小步来,步子迈大了,孩子跟不上,容易失掉信心。
“物质”不能是吃的喝的,也不能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应该是以文化建设为目的,如可以是一本书,一场电影,一场音乐会,一次科技展览或是一次有意义的旅行,都可以。
物质奖励可能有这些方面的危害:
1、孩子会变得功利
家长虽然省去了给孩子讲道理的时间,表面上看既省时又省力。短时间内,这样的物质奖励或许会对孩子做事或学习的积极性起到正面的促进作用,但孩子一旦得到了奖励,渐渐地做某事就会带着目的,对于学习和家长要求做的事情会有懈怠情绪,一切将盯着奖励而为之。
2、误导了做事情的目的
会转移孩子学习的目的。家长把拿奖赏当作让孩子做事情的交易,会让孩子养成了为奖品而行动的习惯。会令孩子产生做事情就要拿奖励的思维定势,一旦无利可图,孩子就失去了做事的动力,也不能专注于学习。
3、家长将失去主动权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见识越来越广,胃口也越来越大,如果家长不能满足孩子的要求时,想要急刹车已经不可能了,家长只能继续用物质驱动着孩子前进,否则孩子就成为与家长处处作对的小坏人,没有奖励对孩子无可奈何。
4、削减孩子的内部动机
我们都知道,孩子主动学习比被动学习的效果要好,可是如果经常用物质奖励,会让孩子的主动性大大的消减,最后只能靠奖励来鼓励孩子去学习,而失去了孩子的主动性,这样的情况也会让孩子变得更加被动,如果没有合适的奖励机制,孩子就会失去学习的动力,对于孩子也是一个巨大的影响。
良好的沟通是亲子关系的关键,与青春期的孩子沟通,对很多父母来说是一件非常棘手的事情。他们敏感、冲动、情绪化,像一颗炸弹,一点就炸。他们满身是刺,让你难以靠近。他们有了心事,不再愿意和父母诉说;有了困难,不再愿意找父母帮忙。
怎样与青春期的孩子有效沟通:
1、维护尊严。对孩子的不足和过错,不要在外人面前随意评述,这会让孩子觉得没面子而对父母产生反感。
2、别太“父母”。在孩子面前放下父母的架子,避免强硬态度,要杜绝简单地否定或以长辈的身份粗暴地压制孩子的做法。
3、注重感受。凡事要多站在孩子的角度想一想,遇到不愉快或委屈的事情,要适当安抚,先处理情绪,在处理事情。
4、减少指责。指责会让孩子封闭心门,影响亲子关系。父母要变指责为帮助孩子分析事情的本质与发展趋势,引导孩子在反思中进步。
如果父母能做到跟自家孩子有效沟通,许多教育问题都能够避免,其中就包括青春期孩子的叛逆。十几岁的孩子之所以叛逆,大多是因为亲子沟通有问题,让孩子感觉得不到父母的理解,才会不满的反抗父母。
父母和孩子应该怎样有效沟通?
第一:多陪孩子。
父母不管工作多忙,也要抽出一定的时间陪孩子,因为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平时和孩子多沟通,时间久了孩子自然也就会找你沟通。
第二:理解孩子。
孩子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也会有他自己的想法,父母不要总是让孩子按照自己规划的路线走下去,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理解孩子,孩才能理解你。
家长要注重平常与孩子的沟通。亲子沟通的目的是要增进亲子之间的感情,也是彼此的了解、默契的培养,随着长时间的沟通,不仅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还可以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无论是何种方式的沟通,家长对孩子沟通时要真诚沟通。
怎样做到与孩子有效的亲子沟通?
1、家长与孩子成为好朋友
孩子需要朋友,才能发展健全的人格,他不仅需要交往年龄相仿的小朋友,还需要与老师成为朋友。同样,父母也要成为孩子的知己朋友,首先应尊重孩子,不要欺骗孩子,不要随意把孩子和他人作比较。其次要多陪伴孩子,有空时一边做事情一边与孩子一起聊天,做孩子的忠实听众。
2、家长注重平常与孩子的沟通
平时亲子沟通的目的是要增进亲子之间彼此的了解、默契的培养,随着长时间的沟通父母不仅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还可以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无论是何种方式的沟通,家长与对孩子沟通时要真诚沟通。
有效亲子沟通是建立在共情式交流,宽容的理解,无条件接纳的基础上的。很多家长因为跟自己父母关系比较生硬,不会正确进行爱和关心的表达,导致对于自己子女的教育也是同样“复制”。这是不可取的,应该试着去突破尝试去改变。
父母怎样和孩子有效沟通?
1、学会倾听,且允许孩子发脾气
学会倾听,是沟通的第一步。假如孩子正为某事在气头上要允许他发脾气。父母不妨先坐好,安静地看着孩子,全神贯注地倾听,停下手边的工作,这等于告诉孩子:你是被我们在意的,我们在认真地听在注意你所说的感觉或问题。真诚地作出反应,表达父母的真实感受。
2、不要嘲笑孩子
孩子的世界和大人的世界不一样,当孩子认真的告诉家长某件事的时候,家长不要去嘲笑孩子,或者秉持着轻蔑、不信任的态度,这样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也不利于亲子关系的和谐,久而久之,孩子就不会愿意再和家长有交流。
首先,“你说话”和“孩子听话”应该是一个双向沟通。孩子的成长过程是很快的,如果父母不了解孩子,不清楚孩子真实的想法,亲子双方都会感到痛苦。所以,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需要父母用心陪伴、倾听孩子的心声。在沟通过程中,务必要少唠叨,多聆听;不吼不叫,心平气和。
怎样才能和孩子有效的沟通?
1、换位思考,读懂孩子的内心世界。孩子的眼界和想法与成人不同,这是很多父母都会忽略的问题,我们习惯于用成人的眼光去看待问题,而忽略了他们的感受。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应该多观察孩子,站在他的角度考虑问题,这样不但可以拉近自己与孩子之间的距离,所有的问题也都会迎刃而解。
2、先讲情和爱,然后再讲理。当孩子在外面受了委屈,情绪比较低落的时候,如果你能准确的为他的情绪命名,孩子的情绪就会下降大半。这样,你才能与他进行有效沟通。我们平时与孩子相处时,要经常提醒自己做到与孩子共情。
3、多聆听,少唠叨。聆听是一门艺术,认真的聆听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费斯诺定理指出人有两只耳朵却只有一张嘴巴,这意味着人应该多听少讲。 在平时的教育中,家长要多做聆听者,引导孩子多表达自己的见解。特别是孩子遇到挫折的时候,你更应该用心的倾听他内心的声音。
4、不吼不叫,心平气和的沟通。心平气和的与孩子沟通,是家长能给孩子成长过程中提供的最大的养分。作为家长,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理性的与孩子进行交流和沟通,这样才能真正的解决问题。
孩子一旦进入初二阶段,家长们就会发现,自己根本没机会跟孩子交流。每次想跟孩子聊点什么,孩子就一脸不耐烦,急着让自己闭嘴。其实这是因为家长在沟通方式上存在一些问题,才会导致孩子抗拒和自己的父母沟通、交流。
如何与初二孩子进行有效沟通?
1、尊重孩子的隐私。
初二孩子都希望得到尊重,所以,家长想要实现和孩子的有效沟通,前提就是尊重孩子的隐私,让孩子对家长产生信任感。
2、以欣赏的眼光看孩子。
初二孩子喜欢得到夸奖,需要得到家长的欣赏。所以家长应该多用欣赏的眼光看孩子,发现孩子身上的有点,并且要发自内心的为孩子感到骄傲,有利于拉近亲子关系。
相关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