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4
如今手机已经非常普及,不仅成年人需要手机,孩子在学习过程中也离不开手机作为工具。有些孩子在密切接触手机的过程中,就容易被其中新鲜刺激的虚拟世界所吸引,沉迷进去。身边有许多真实案例,都是孩子被手机毁掉了一生。
为什么现在的孩子沉迷于手机?
第一:内心空虚无聊。
当孩子精神世界不够丰盈,就会内心空虚无聊,产生迷茫感,导致精神缺失。孩子们不明白这个道理,就会去找一种活动来填补内心的空虚和迷茫,而孩子们最容易找到的就是电视、网络游戏、手机游戏。
第二:父母没有用心的陪伴孩子。
有的家庭处于种种原因,父母不在孩子身边,会把孩子交给老人或者是其他亲戚照顾,为了方便与孩子联系,就会给孩子买手机。甚至有的父母忙于工作,未来让孩子不打扰自己,便让孩子玩手机。孩子缺乏父母的陪伴,只会在虚拟网络世界中寻找精神寄托,难以拒绝那些网上的诱惑,最后就会沉迷于手机的世界中无法自拔。
第三:父母没有以身作则。
现在的很多父母都比较年轻,二三十岁的年纪也是很贪玩的,在照顾孩子的时候只是陪伴在孩子身边,自己的注意力全在手机上而不是在孩子上,孩子虽然年纪小,不过学习的能力很强,如果父母一直在孩子面前玩手机的话,孩子也会学着父母的样子,在今后的生活中也只会依靠手机。
现在的孩子沉迷于手机怎么教育?
第一:不应该动手打孩子,心平气和坐下聊聊。
孩子如果已经沉迷手机了,家长首先要学会冷静对待,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一下此时孩子是否愿意脱离手机以及孩子为什么会慢慢进入到沉迷手机的这个状态?通过动手打孩子,是没有办法从根源上解决这个问题的,孩子不仅心里感到不服气,还会疏远和父母之间的关系,以后孩子就更不愿意听父母的话了。
第二:和孩子互换条件。
父母可以尝试听孩子的心声,除了玩手机外的事情,孩子更愿意做什么,父母跟孩子交换条件。父母尽可能去满足孩子提出的合理要求,然后将自己希望孩子能够每天少一点接触手机的心愿告诉孩子。允许孩子接触手机,但是,需要合理利用,规定一定的时间去玩,不能无节制地玩。
第三:父母主动陪孩子一起去玩耍。
如果爸爸妈妈能够多抽出时间陪伴孩子,做孩子想要做的事情时,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时,愿意放下手中的手机。
现在的孩子沉迷于手机有哪些影响?
第一:影响孩子的身体发育。
长时间的低头玩手机,孩子的颈椎、脊椎的发育都会受到影响,尤其是骨骼尚未发育完全的孩子,很容易引起驼背等脊柱发育问题。另外,孩子缺乏运动,也会造成发育迟缓的状况,影响孩子的身体健康。
第二:耽误孩子学习。
习惯了手机带来的轻松愉悦的信息,对学习感到枯燥,学习成绩下降,受到指责后更需要在手机里找慰藉,形成恶性循环,孩子逐渐丧失求知欲,产生厌学情绪。
第三:容易使孩子分不清真实和虚假世界。
手机带给孩子的虚拟世界,常使他们将自身带入其中,分不清虚幻和现实。拿玩游戏来说,孩子胜利了就会有自豪感和成就感,经常在游戏里找到游戏角色的自豪感和成就感,就会沉迷在虚拟世界中而回避现实。长此以往,就会形成孤僻的性格。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出现很多问题。大多数的问题家长不会太过在意,觉得随着孩子长大,这些问题都会慢慢自己解决。其实这样的观点是错误的,有的时候,正是因为家长们的疏忽,有些问题对孩子才产生了更加不良的影响。比如,心理问题。近年来孩子的心理问题呈现愈演愈烈的趋势,而要想帮助孩子避免心理问题,必须了解出现问题的成因,然后对症下药。
为什么现在的孩子越来越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1.时代的变化
现在是个互联网时间,很多孩子都有一部手机,孩子可以通过互联网来对比自己的家庭和其他人的家庭。当孩子发现自己别人的爸爸妈妈更了解自己的孩子,而自己的爸爸妈妈却不懂自己的时候,孩子就有一种被抛弃的感觉,感觉不到家庭的温暖,这是个不好的征兆。
过去的孩子挨打挨骂是常态,那个时候互联网不发达,孩子看到身边小伙伴都是这样,会觉得很正常,不会有偏激的想法。
2.环境的影响
每一个人在这个社会上都会扮演者不同的角色,相对应来说每个角色都会有自己的责任。随着社会越来越进步,许多教育方式也进入人们的视野。这个方式就是大家所熟悉的"教育挫折",很多家长也从中领悟到不能事事都顺着孩子,否则不利于以后成长。
为什么要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
1、提高适应变化的能力
如果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一路上都是一马平川的,没有经历过任何困难,那么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就会缺少相应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应对变化的能力,甚至会由此出现一些过激的行为。比如近年来发生的一些真实案例,因为写不完家庭作业而离家出走,因为接受不了一次考得不太好的成绩而跳楼等,这些事件背后反映出的问题就是挫折教育的缺失。
2、体会到更多成就感
挫折教育并不是意味着要让孩子去经历和面对很大的磨难或者突发性的变故,而是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小困难,在经过自身的努力,寻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案,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就会产生更多成就感,收获到成功带来的喜悦,从而更加充满自信,遇到困难时会变得更乐观。比如孩子在学习英语口语时,在这一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没有选择放弃,而是想办法去解决困难,从不标准的口音到能够流利的进行表达,克服困难取得收获,会让孩子获得更多成就感,变得更加充满自信。
很多家长在看到孩子讨厌上学时,往往会怒火中烧,忍不住要对孩子“教育”一番。那么,究竟有哪些错误的教育方法呢?家长只有了解了这些错误方法才能准确“避雷”。
为什么现在的孩子不爱上学?
1、现在很多家长因为工作忙碌没有时间陪伴孩子,为了补偿孩子,他们经常会给孩子买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以为这样是对孩子最大的补偿。殊不知这却将孩子推向另一个深渊。受这些电子产品的影响,孩子无暇学习,只喜欢玩游戏,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失去心智,慢慢的也就会产生逃学、厌学等心理。
2、因为孩子个体差异,每个孩子喜欢的东西不同兴趣点也有所不同,在他们成长发育的过程中每一项技能都是通过探索学习而获得,若因为父母的做法或者生活上的诱因导致孩子对学习失去兴趣,如老师上课枯燥,会使他们认为上学是一件枯燥的事情,也就会排斥上学。
3、孩子们感受到哪怕自己已经很努力了、成绩考得已经很好了,父母们却依然不满意,学习结果带来的总是挫败感和自责感,似乎只有100分、前3名才能让父母们喜笑颜开,孩子们越来越体会不到学习所带来的成就感。
4、如果校园对于孩子来说是一个不安全的环境,一想到要去上学,孩子就会联想到会让自己感到焦虑、紧张、抑郁、低落等等不良情绪的场景(大概就和成年人不想去上班类似!),这时也要考虑孩子在学校是否遇到了被霸凌、被排挤或其他压力性事件,这些负性事件会极大程度上导致孩子对上学产生抵触心理。
现在的孩子没有经历过一些人生的坎坷都是在温室中成长,家长的过度保护营造无挫折的环境致使现在的小孩很脆弱,适当给小孩一些自己的理解空间,让他们以自己的方式来处理问题,我们给予适当的支持鼓励指导,让孩子正视现实生活中的挫折,才能锻炼孩子的抗击能力。
现在的孩子为什么越来越脆弱?
1、父母过高的期望值,给孩子带来太多的压力和无助
有太多的家长在孩子小的时候,看自己的孩子全是优点,缺点全部忽略不计;但是在孩子进入学龄期后,眼睛盯着的全是自己孩子的缺点,优点变得不值一提。孩子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会开始自我否定,一步一步失去自信。
2、孩子的负面情绪无法排解
父母不关注孩子的内心需求,导致孩子的负面情绪无法排解不少父母只在意孩子听不听话,学不学习,完全不考虑孩子在想什么,生活中有没有压力、烦恼。甚至有的父母在孩子鼓足勇气倾诉之后,换来的只是斥责。
高敏感是孩子的一种性格特质,它不完全是坏事,有的孩子靠着敏感的观察,做事谨慎,同理心也比较强。但有的孩子心理脆弱会对成长产生影响。
为什么现在孩子心理那么脆弱?
1、家里的过分溺爱
现在很多家庭,父母大多数都是八零后九零后,而这个时间段的人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有了孩子之后,基本上是6个成年人照顾一个孩子。从小把孩子捧在手里含在嘴里,生怕有一点做的不周到。面对孩子的要求,一般都是选择满足。孩子习惯了身边人对自己的众星捧月,越来越变得以自我为中心。一旦孩子认为有些东西应该是自己的,那么他就会极力掌控在自己手中。可一旦这件东西脱离了自己的掌控,他就会接受不了,产生强烈的挫败感与报复心。孩子不懂得怎么调节内心,就会采取极端的方式报复自己或者他人。
2、过度保护孩子的情绪
当孩子发脾气或者情绪失控时,父母总会第一时间想要安抚他们,让他们离负面的情绪,比如挫折、愤怒、悲伤等。但父母也要意识到,我们对孩子情绪的各种反应,都会影响他们日后的情绪智商和自尊心的发展。
对于孩子的事情千万不要插手太多,比如孩子在做某些事情的时候,家长可以进行适当的放手,孩子才能够有独自解决困难的机会,不要对孩子束手束脚,不要给孩子增添心理恐慌。
现在的孩子为什么脆弱?
1、父母过高的期望值,给孩子带来太多的压力和无助
有太多的家长在孩子小的时候,看自己的孩子全是优点,缺点全部忽略不计;但是在孩子进入学龄期后,眼睛盯着的全是自己孩子的缺点,优点变得不值一提。孩子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会开始自我否定,一步一步失去自信。
2、父母不关注孩子的内心需求,导致孩子的负面情绪无法排解
不少父母只在意孩子听不听话,学不学习,完全不考虑孩子在想什么,生活中有没有压力、烦恼。甚至有的父母在孩子鼓足勇气倾诉之后,换来的只是斥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