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
无论是小学还是中学,总有一部分孩子管不住自己,沉迷游戏、拖延作业,让很多家长非常苦恼。无奈的家长只得采取措施,要么对孩子实行奖励制度,要么强制给孩子施压,但收效甚微,孩子依然我行我素。
孩子自律性差的改善方法:
一、注意方式。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很多家长往往遵循“暴力解决一切问题”原则,当孩子犯错或者出现自律性差的情况时,很多父母都会选择用“打孩子”的方式来警示孩子。但对于孩子来说,“挨打”并不会提高孩子的自律性,只会让孩子对家长产生惧怕心理,甚至因此与父母之间产生隔阂。所以在培养孩子自律性的过程中,父母千万不要用“打孩子”来给孩子立规矩。
二、帮助孩子找到事物的乐趣。
俗话说“有乐趣才会有兴趣”,当孩子对一件事物无法表现出专注力时,父母可以帮助孩子一起找到事物本身的乐趣,在必须要做的事情中找到乐趣,对于孩子解决问题也有一定的帮助。很多时候,当孩子表现出没有自律性时,那他往往只是缺乏动力,所以父母要帮助孩子找到事物本身的乐趣,帮助孩子打败“自律性差”。
三、树立榜样。
家长要做好榜样,将事情都弄得井井有条,生活有规律,孩子也会随之学习,自律性也不会太差。
四、制定规则和奖励。
孩子完成任务时,通常可以给予一定的奖励,也可以教会自我奖励,这种奖励可以使孩子更容易养成好习惯,提高自律性。
五、尊重孩子的自我控制。
人类在自我控制方面的能力是有限度的,当一个人正在做一项繁重且复杂的工作时,大脑往往无法支撑人同时做第二件事,所以,当两件事都需要很强的自我控制时,如果同时完成,那么两件事的结果往往都会变得很糟。
当父母在培养孩子的自律性时,也要学会尊重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在合理的情况下,允许孩子安排自己的时间,让孩子享受自我控制和自律的快感。
孩子自律性差的原因有哪些?
1、家长不以身作则。
家长总在孩子要去学习或者应该做某件事的时候,让孩子停止看电视或玩手机等,但是家长自己却总是当着孩子的面肆无忌惮的玩手机看电视。
2、环境。
孩子的自律能力形成,和专注力的养成有非常大的关系,而当孩子在专心做一件事情时,被别人打断,容易被其它事物所吸引。比如,孩子在小屋写作业,忽然,外面电视的声音一下子提高了,而孩子就可能从连续的作业环境中被打断,注意力被分散,本来小孩子的自律性就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多次被干扰,自律性就更差了。
3、家长脾气不好,影响了孩子的情绪。
若想培养孩子一个良好习惯,比如,自觉写作业,完成作业后主动收拾桌子和文具等等,当孩子偶尔因不自律而没有达到家长的要求时,有些家长可能会非常生气,而将孩子训斥一顿。孩子受到了批评,心里自然不会高兴,反而记住了家长的坏情绪,也是会影响孩子的习惯养成的。
4、压力。
家长对孩子的期待是无穷的,总是希望孩子学习连轴转。比如,家长会给孩子报好几个兴趣班,上完一个又去上另一个,不管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而孩子若总是觉得自己达不到家长的要求,就容易有心理压力,进而会产生消极行为来敷衍,在自律这方面同样也是会无法控制自己总是处于紧张的学习状态了。
孩子的自律如何养成?
1、延迟满足:不要总在第一时间满足孩子的愿望
2、时间管理:当孩子对时间有了一定的认识后,家长就要逐渐培养孩子在时间上的自律意识。
3、以身作则,先成为自律的父母。
俗话说:“有自律的父母,就有自律的孩子”,如果父母不能自律,一回家就是电视、电脑、手机,你怎么让自己的孩子学会自律呢?如果父母看到零食就吃,怎么能要求孩子少吃零食呢?所以,先成为自律的父母吧,然后再来培养自己的孩子。
自律其实需要毅力和坚持,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但是,一旦养成自律性,孩子将会在未来的生活中一直受益。
4、帮助孩子制定目标并督促孩子按照计划逐步完成。
从小帮助孩子一起制定目标和计划,并一步一步陪伴孩子按照计划执行并最终达成目标。孩子就会养成这样的思维和行为模式,坚持做好每一件事情。
5、提供动机:训练孩子的自律能力,不能光凭家长的“行政命令”,最好给孩子提供一个有诱惑力的动机。
6、游戏训练:心理学家研究发现,采用角色扮演游戏或者叫情境模拟游戏,能够很好的锻炼孩子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
孩子的自律包含哪些?
1. 能够自我管理:自律的孩子能够独立地安排自己的时间、计划和任务,并且能够按照计划执行。
2. 有良好的时间观念:自律的孩子通常有良好的时间观念,能够按时完成任务,并且不会拖延。
3. 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自律的孩子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不容易被情绪所左右,能够冷静地面对问题。
4. 有良好的生活习惯:自律的孩子通常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按时作息、健康饮食、适量运动等。
5. 能够坚持不懈:自律的孩子能够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目标,不会轻易放弃。
6. 有责任心:自律的孩子通常有责任心,能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并且愿意承担责任。
7. 有独立思考能力:自律的孩子有独立思考能力,能够独立地思考问题,并且能够做出明智的决策。
8. 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自律的孩子通常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与人和谐相处,并且能够尊重他人。
总之,自律的孩子通常具有独立、自主、有责任心、有独立思考能力等特点,这些特点将有助于他们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取得成功。
高中的孩子最主要的就是靠自律来学习,有些高中生没有自律的习惯,管不住自己,想玩就玩,想学习就学习,不分时间段,没有自己的时间管理,这样会造成孩子在学习方面的效率,自律对于高中生来说还是很重要的。
高中生自律性差的改善方法:
1、运动也是培养意志力的重要途径,能让宝贝拥有更持久的耐性、顽强的毅力。当然,这需要爸爸妈妈们抽出时间陪伴孩子养成运动的习惯,并有意地选择能帮孩子培养自控力的运动,慢跑是方便而简易的培养孩子意志力的运动。很多家长经常带着孩子去跑步。但是通常对孩子如何跑并没有什么特别的要求。事实上,认真记录和鼓励孩子坚持慢跑,让他尝试一次次突破自己,其实很能锻炼他的意志力。
2、家长要加强对孩子的监管,比如在孩子写作业时禁止他们看手机平板等电子产品、检查学习效果、定制一些奖励激励孩子完成任务,加强与孩子的沟通,让他们不交损友、多交一些更有上进心的朋友,确保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3、当你家里的小孩子上高中了还不自律,这时候家长可以平时要给孩子肃立好的榜样,家长自己就要自律起来,然后严厉一点让自己的孩子养成自律的习惯,孩子不要惯,乘着还没成型,多教一教,养成一个好的习惯,然后跟孩子多沟通,让他知道自律的好处。
4、做好时间管理,让孩子做时间的主人。自律的反面叫拖延。如果说成年人的拖延是带着目的性的话,孩子的拖延更多的是一种无声抗议或对时间观念的漠视。孩子小的时候根本没有时间概念,这就需要父母引导孩子科学有效的管理好时间,协助孩子制定时间表,引导孩子遵循时间计划表去完成定好的任务。
经常听到家长抱怨,自己家孩子做作业特别不认真,想到什么做什么,没有一点计划性,而且平常不管干什么突然做到一半就不做了,经常半途而废,这让许多家长非常为孩子担心。事实上,这些都是孩子缺乏自律的表现。
自律性差的孩子该怎么教育?
1、适当放手,给孩子选择的空间。
三岁左右的孩子将进入自我意识快速发展的阶段,为了刺激孩子自控能力的发展,父母应该适当地放弃控制孩子。只有没有父母不断的唠叨和担心,孩子才能真正完成自律的转变。
一直控制孩子的父母应该给他们说不的权利,给他们表达内心想法的机会,也给他们自己做决定的选择。锻炼孩子独立生活的基本能力,并学会回家后有意识地收和换衣服;学会用备忘录写下作业清单,并按时完成。
让孩子们明白责任和义务,处理好自己的事情。当然,放手是合适的。底线是我们必须坚持下去。例如,不能玩像电、水和火这样危险的东西。
这位家长,从描述来看,孩子缺乏自觉自律性,和父母从前对孩子事无巨细的安排有着密切关系。所谓自觉,就是指让孩子独自面对任务时,能够自发主动的完成,规划好自己的时间。如果父母压根不给孩子尝试独自面对的机会,孩子的能力自然无法得到锻炼。
孩子自觉性自律性的培养:
1、在和孩子交流的过程中,保持尊重。
自律从来都不是父母们单方面去要求孩子就能够做到的事情,只有让孩子了解到自律这件事情的快乐,让他们感受到这件事情的有趣之处之后,再让他们进行这样子的事情,在这样子的正向反馈里面,孩子们自然就越来越喜欢自律,这件事情自然也会慢慢的养成自律的好习惯。
2、制订计划,狠点心去执行。
一般孩子自觉性都比较差,除非特别感兴趣,不然很难自己去执行,这个时候就需要外力去干扰。好的自律行为,是日积月累慢慢养成的习惯,父母想要孩子做事学习自律,除了要制定计划之外,还要狠下心来让孩子去执行。
家长不妨和孩子换位思考,想一想,如果是面对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愿不愿意主动去完成?孩子年纪小,自控能力比较差,面对学习时也更容易不自觉。因此,家长培养孩子的自律性,也应当从发现孩子的兴趣入手,在日常生活中训练孩子。
怎样培养孩子的自律性和自觉性?
第一、帮助孩子认识和管理时间。
培养孩子的自律性,就需要引导孩子养成有效地管理时间、高效地利用时间的好习惯。父母可以先教孩子遵循时间计划去做事,给孩子制定时间表。比如当孩子做一件自己不太愿意做的事情时,让孩子自己给出一个完成时间,告诉他在这个规定时间内做完后,剩下的时间就可以自由支配。激发孩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良好的时间管理能力。
第二、帮助孩子树立守规则的意识。
凡事设一个合理的规则,是培养规则意识的重要开端。规则是什么?就是定出来让人遵守的做事规程和行动准则。国有国法,家有家规。 无规则的争先恐后会造成社会的混乱,想孩子自律,就要教他学会遵守规则。
许多父母嘴上说要培养孩子的自律性,但每次孩子试图自己完成某件事时,父母都会迫不及待的插手,要么嫌孩子慢,帮孩子完成;要么就对孩子指手画脚,把孩子安排的明明白白。在这种环境下,孩子又如何学会独立?更不可能学会自律。
如何提高孩子的自律性?
1、循序渐进。
不要逼迫孩子短时间内有所改变。坏习惯不是一天形成的,好习惯也不是一天就能养成的。给孩子一个周期,循序渐进式地帮助孩子改变,让孩子不断地体会到自律给他们带来的变化和好处,长此以往,自律就像一个烙印一样烙在孩子的心里。
2、多对孩子进行正面管教。
家长在管教自己的孩子的时候,要采取积极正面的态度,多用温柔的语气,和坚定的鼓励,但同时也要让孩子明白责任和担当。在这样的管教方式下,孩子更能体会到自己一言一行所包涵的价值,也会更倾向于做那些更有意义的事情,而不用等着父母来催促。
许多家长都曾抱怨过,说自家孩子写作业拖拉、学习不主动,整天要人催。甚至上学起床都还要父母喊,这样的孩子就是典型的缺乏自律性。家长要明白,自己不可能永远陪在孩子身边,培养孩子的自律性是非常有必要的。
孩子的自律性怎样培养?
一:父母做好榜样。
家长一直是孩子模仿的对象,要是家长每天都拖拖拉拉做事,很有可能导致孩子也变成这种情况。所以我们作为父母,也要做到“雷厉风行”,只有以身作则,才能引导孩子也拥有自律的好习惯。
二:不要逼迫孩子。
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时都会出现一个问题,即“以自我为中心”。一旦孩子的做法不符合自己的预期,他们就会采取逼迫的手段,强制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这种手段并不可取,与其强制孩子,不如从“讲道理”开始引导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