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7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的最关键时期,有着诸多的问题需要去调节。青春期孩子问题越来越普遍,也越来越严重。眼看一个个健康可爱的孩子一步步走向沉沦,家长们心急如焚却束手无策。
初中生的心理问题:
1、自卑心理
部分中学生由于学习成绩不好,屡犯错误,所以无论在家庭还是在学校,他们受到的批评多于表扬、指责多于鼓励、惩罚多于引导。于是自认为无药可救、低人一等,变得心灰意冷、萎靡不振、自暴自弃、消极颓废。形成一种“我不如人”得自卑心理。
2、逆反心理
不少中学生由于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疑虑心理重,往往不能正确对待家长的一片苦心、老师的批评教育。他们怀疑一切、目空一切,对正面宣传作反面思考,对榜样及先进人物无端否定,对不良倾向产生情感认同,对思想教育、遵章守纪要求消极抵抗。
3、孤独心理
许多中学生性格孤僻、害怕交往,常常觉得自己是茫茫大海上的一叶孤舟,或顾影自怜,或无病呻吟。他们不愿投入火热的生活,却又抱怨别人不了解自己,不接纳自己。一些中学生很少和别人交往,常常一个人背着大家独自活动、寡言少语,他们人际关系疏远化和淡化,崇尚做“超人”和“怪人”。而他们内心却感到孤独。
4、厌学心理
初二的学生最容易有这种心理,把学习视为苦差事,上课懒得开课本,作业不能独立完成,盼望着早点毕业以求解脱,更严重者根本不学习,终日浑浑噩噩,看到课本就头痛,坐进教室就犯愁,经常迟到、早退、旷课,对老师缺乏感情,部分学生最终辍学流失。
初中生心理问题的解决方法:
1、自卑
如果家长朋友发现自身的孩子有自卑的心理就一定要帮忙调理过来,还有就是要知道孩子自卑的原因,然后在慢慢的教导孩子,如果要举例子也应该举一些正面的有积极意义的例子,不要举一些消极的例子。
2、逆反
保持冷静,沟通时持亲切、尊重的态度;与叛逆期的孩子沟通时,你的情绪不能比他还激动。他与大人进行沟通、交流,其实内心是极度紧张的,他观察你,远比你观察他来得更加仔细,但凡你出现的一丁点儿让他觉得“不安全”的因素,他自我保护的罩子就会立马打开,你再想进入到他的内心里,这就极度困难了。
3、孤独
开展亲子心理辅导组织亲子共享体验活动,和亲子一起参加辅导活动,一同感受、体验、成长,如共同读书、一起参加团体游戏,从而转变家长原本不好的教养方式,协调亲子关系。没有这样条件的学校,可以通过家访等惯用的方式,让家长认识到孩子的问题,改变教育方式,加强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沟通,增加亲子间的了解。
4、厌学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厌学是一个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其中,学习感到力不从心,时常陷入一种混乱感中,是重要原因。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能按时完成作业、及时消化新知,问题积累起来,最终定会沉重到无力解决。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循序渐进地完成学习任务,学生能感知到自己的进步,就不容易厌学。
家长苦恼初中生心理问题及疏导,这种心理问题的发生若对孩子不管不问,不采取相应的家庭教育方法的话,只会让孩子的成长道路越走越歪,所以我们作为家长应该帮助孩子去解决这种问题。
如何解决初中孩子的心理问题?
1、亲人疏导,调整心态
当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老师、同学难以解决的问题时,不妨让他们的亲人来帮助疏导。工作中发现,有些学生遇到烦恼,向自己的亲人倾诉一番后,因为得到了亲人的支持和关怀,抑郁之感会烟消云散。
2、多关注,及时鼓励
初中生处于青春期,正在形成自己的思维和认知,他们开始认真思考自己的发展,这是一种值得鼓励的心理状态。如果孩子对考试有强烈的期望,家长应该及时鼓励他们。
初中阶段的孩子受青春叛逆期影响,心理活动往往更丰富,情绪也会变得起伏不定。他们很容易受学习或者人际关系、或父母、家庭的影响,在心理上出现问题。且大部分初中生都存在着共同的心理问题,需要父母加强重视和引导。
初中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有哪些?
1、自卑心理。
初中生进入青春期,他们的心理是非常敏感而脆弱的,有的会因为长相不佳 ,或者家庭条件不好等而觉得自己低人一等,比较内向,不喜欢与人打交道。
2、过度敏感。
有些初中生对自己过于敏感,对外部刺激就会由于应接不暇而出现焦虑与紧张。过度敏感的基础是过分的自我关注。如果再加上过多的思虑,就容易形成多疑的个性。
心理问题,不是中小学生专属,人的心理活动不停地展开,碰到的情况越来越多,所以,成年人,包括老年人,心理问题也不少。今天的大学生,面对升学的激烈竟争,就业压力等情况,你说心理问题也多。针对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解决的主力还是交给父母,要提高对家教重要性的认识,要主动承担监护人的职责,那怕再忙,家教不能忘。
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及解决方法:
1、情绪方面。抑郁、焦虑、强迫、恐怖、厌烦、退缩等是常见的表现,具体表现为害怕学习,上课注意力涣散,思考乏力,听不好课,做不好作业,但又想把学习搞上去,产生焦虑;有些同学害怕或回避上学,或有恐惧反应,或呈萎靡状态;有些同学有矛盾观念和愤怒反应,易激惹,依赖性增强。
2、行为方面。学习适应不良的同学均有行为问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能力抑制。以往学习能力良好,成绩不错,适应不良后学习能力受到抑制,产生学习困难,上课无法做笔记,记忆力下降,作文写不出,稍复杂的题目无法解决等;因注意力不集中常常不能持续做一件事,莫名其妙地终止作业或看书,无目的地摆弄小物件或发呆等。
3、社会性退缩。与同学交往减少,学习、生活活动也减少,不愿发言,不想运动,体育课也提不起劲,成为同学活动的旁观者,游离于同辈群体之外。
4、品行絮乱。行为违反与年龄相符的社会规范和准则,如逃学、斗殴、说谎、偷窃、抽烟、离家出走等现象均有可能出现。还有些学生活动过度,寻求快乐和刺激,如沉溺于电子游戏机、不遵守纪律、袭扰他人。
厌学现象到了初中阶段才爆发,隐患在小学阶段就已经埋下了。只是那时孩子还小,还缺乏表达自己意愿的勇气和力量,只能乖乖顺从父母。但是到了初中后,随着孩子个子快速长高,胆子越来越大,自我意识越来越强,他们开始尝试去挑战一切“权威”,既包括父母,又包括老师在内。
解决孩子厌学的办法
1、1、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包括:一个安静的书房,适合孩子阅读的齐全的书籍,固定的学习时间,温馨的学习氛围。
2、以身作则。希望孩子爱学习,家长要率先垂范,做一个终身学习的人。从事文化类工作的人,可以陪孩子读书;从事其它行业的人,同样可以业余时间加强理论的学习。学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用不断进取的精神影响孩子。如果家长能做到这一点,不但对孩子起到榜样的作用,自己也受益终生。
3、家庭和谐。充满爱的家庭,更能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对家长美好的期许,更可能产生积极的回应。同时,和谐的家庭氛围中,孩子学习也不容易受到干扰。
4、平等对话。学习中必然会遇到很多困难,孩子退却的时候,如何与之沟通,家长的姿态很重要。逼迫或是平等对话,效果完全不一样。前者会激发孩子的逆反,从而对学习更感到厌烦。而后者孩子感受到尊重,会尝试着与家长一起解决学习中的困难。
一个读书的人,有两种方式从书籍中获益:一种是学习书中的知识,再把知识转化为现实世界的竞争力;另一种是通过感知历史先例和人格模板,获取意义资源,把自己融入更大的共同体中,找到同盟军,从而获得力量。
适合初中生读的心理学书籍推荐:
《嗨!心理学:年轻人的坏情绪破解手册》就是一本特别适合从初中生开始就可以阅读的心理学入门书,没有晦涩高深的心理学词汇,也不是列举生硬冷酷的心理学案例,没有不可理喻的从身心理论方面的解析,而是用轻松活泼的语言把有趣的心理学实验和生活中的现象相结合,帮助大家看清行为背后的原因,让读者成为更聪明、更坚强、更受欢迎的自己。
作者:李东龟·韩国延世大学心理学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完美主义、拖延症和自我价值。曾担任韩国心理咨询协会副会长。
全书围绕30个心理学关键词,揭秘慵懒、拖延、控制不住自己等问题背后的心理学原理,客观而亲切的告诉读者:“不是只有你才这样!” 就这样可以坦然接受真实的自己,看清行为本质,远离生活的烦恼。
《少有人走的路》
小孩厌学是属于常见的一些现象,应该给孩子进行积极正面的引导,让其认识到,不去上学是属于一种错误的行为,但是家长不也应该强迫孩子去上学,这可能会让孩子感到反感和厌倦,甚至产生更多的问题。
怎么解决初中生厌学心理?
1、明确的学习目
孩子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和端正的学习态度,就不会真正地热爱学习,就会产生厌学心理。作为一个学生,主要任务就是学习。一定有明确的学习目的:是为自己学而不是为了家长或者老师学习。所以学生没有必要为去感受别人的评价。家长也要学会在这个时间点,正确指导孩子的学习方向。
2、提供支持
在孩子厌学的时候,家长需要给予学生足够的关心和支持。例如,可以与孩子多沟通,了解孩子的想法,给予孩子正面的鼓励和肯定,让孩子感受到自己在学习上的价值和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