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9
在为人父母的这条路上,每一位家长都是新手,都同样跟孩子一起在跌跌撞撞中成长。当孩子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家长就不断地问自己:“怎么才做一个好爸爸/妈妈?”“该怎么样教孩子才是最好的?”随着孩子的长大,孩子逐渐进入了青春期,家长也会面临更多的困惑与挑战:“我到底该怎么办?”“我应该做出哪些调整呢?”父母也是第一次做父母,那我们该如何缓解这些情绪呢?如何找到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呢?
家长溺爱孩子看什么书?
1、《自驱型成长》
绝大部分家长都坚持要一手操办孩子的一切,从做作业到交友,再到选择大学,家长都要说了算,致使孩子面对着巨大的压力。为人父母,其实是要教导孩子去独立思考、身体力行,这样,他们才能拥有可以帮自己在校园里,乃至生活中取得成功的决断力。我们更应该想方设法地帮助孩子们找到自己挚爱的事物,并进一步发掘他们的内部动机,而非逼着孩子们做那些他们不想做的事。
2、《高老头》
其实很多孩子现在是处于一个被父母娇惯的状态,只是任何父母都没有想象到自己有一天会成为被遗弃的人。可是,这也是大家应该接受的一种状态。就算是再好的孩子,小时候好吃好喝伺候,等你老了他还是有可能变成“不孝子”,让你发出“爱了一辈子的女儿,到头来反被嫌弃”的感叹。
3、《聪明却混乱的孩子》
你家有一个聪明却混乱的孩子吗?经常丢三落四,做事拖拖拉拉,自制力差、没有计划性、经常分心 、情绪不稳定、三分钟热度;为什么你的孩子很聪明,学习成绩就是上不去,生活也是一团乱麻?因为他的大脑缺乏一种关键能力——“执行技能”,这是一本为4-13岁孩子量身定制的“执行技能训练”全面提升孩子的学习力和专注力。
4、《让爱回家》
提起“爱”,我的脑海中首先闪出四个字:“以爱为名”。这熟悉的名字,不仅有郑辉贤的歌曲,还有影视剧,如菲律宾的八集电视剧《以爱为名》,台湾新电影《以爱为名》等。发现这些影视剧大都是讲以爱的名义,行伤害的实质。用爱的名义来伤害孩子的事例还真不少。像因为溺爱或是恨铁不成钢的爱,导致孩子产生抑郁症的、狂躁症的、逃离家庭甚至悲剧的案例,一抓一大把。还有像“巨婴”、“妈宝男”等有性格缺陷的人,他们的身后往往有一个用爱操控他们人生的父母或家人。
5、《孩子,我要你快乐》
她说:“溺爱的本质,实际上是父母对自己的一种补偿心理,是滋长孩子自私、骄纵的放任为,是把自己的孩子看成“世界之王” 的浅薄自私之心。它让孩子不如道是非、对错、规则、界限,因此这不是爱,而只是害。”溺爱是在骄纵孩子,最终会让孩子无法无天,做出不可饶恕的事来。
作者的女儿兰兰在很小的时候就知道,只要妈妈说一句:“这是一个原则问题。”她就不会再将自己的要求坚持下去了,而是乖乖地听从大人的意见。因为,她知道,在原则问题面前,父母是不会让步和妥协的。无论她使出什么手段,比如打滚、赖皮、哭闹、绝食,都不会起作用。到最后,妥协和放奔的,一定还是她自己。
6、《红手指》
红手指”的故事很简单,人到中年的前原昭夫在下班后接到妻子八重子的电话,语气急促而忐忑,催促着赶紧回家。昭夫第一反应想到的是八重子与自己的母亲政惠又闹了矛盾,婆媳矛盾始终是这个家不可调和的问题,但是母亲政惠已经患有老年痴呆好几年了,早已认不出人来了。或者就是儿子直巳又惹祸了,上初中的直巳性格孤僻,沉溺于游戏,这都是八重子溺爱的结果。想到忙完一周的工作还要回家处理棘手的家务事宜,也够心烦的,但是又没办法挣脱,这就是成年人的无奈的世界。
7、《与打骂和溺爱说拜拜》
本书的写作目的,在于使父母和孩子相处融洽愉快。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基本准则之一,是一个人只能改变自己,当你在改变自己时,同时会改变与他人的关系,而他人也必然会对此做出回应。儿童教育是一门通过改变自身行为来更大概率地使孩子表现良好的艺术。
美国实战派育儿专家伊丽莎白▪克拉里依据对学龄前儿童行为及心理深度研究得来的经验,结合行为修正、交互分析及阿德勒▪戴克斯法等多种心理学策略,总结出的对儿童行为施加积极影响的实用性书籍。
孩子叛逆期家长看什么书最好?
1、《青春不叛逆》
这本书所描写的经历,刚刚好就是中国正在经历或者将要经历到的家庭关系大崩溃时代,大多数家庭关系将要经历到混乱的冲击或者正在混乱中。这本书所讲解的内容在即将到来的黑暗时期中能起到灯光指引的作用。只有回到圣经上来,回到神的话语上来,这才是唯一的出路。如果你的孩子还小,你应该看;如果你的孩子刚上初中,那你就马上看。给孩子一个正确的指引,帮助他走在一条这个世界需要的路上——正直与公义。
2、《为青少年立界线》
这本教养青少年的书以畅销书《过犹不及》的原则为根基,加上一些崭新令人振奋的观念,将帮助父母在青少年的生活里扮演正面积极的角色。你将会从这《为青少年立界线》学到一种简单的技巧:知道什么时候说好!以及怎样说不!也就是:如何去和你的青少年小孩确实执行你所设立的健全、有爱心的界线。
3、《伴青少年渡过挣扎期》
对天下父母而言,它是一本实用的青少年辅导指南,第一部分的设计是针对如何辅导青少年的观点,做一概略性的表述;第二部分则列出青少年常见的34种棘手的问题,对辅导者而言,它更是适用于辅导协会或大学心理辅导的教材,对深化辅导知识和掌握辅导技能无疑是如虎添翼,只要找到你所需要的主题,便可从本书中获得丰富的信息及帮助。
4、《青春可以不叛逆》
教养子女最重要的环节是亲子关系。如父母与子女关系良好,彼此之间就可以无话不谈,就算发生难以预料的事情,也会因为彼此理解和信任,最终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可是,如果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一向不够好,尽管一方往往是出于好心,却常常容易被另一方误解成有恶意。若是忽然发生了预想不到的事情,就会令本来脆弱的关系雪上加霜。也就是说,父母与子女之间要是本来有着良好关系做基础,就算突然发生了不愉快的事情,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相反,要是父母和子女之间平常没有建立良好的信任基础,一旦发生了不愉快的事情,就成了很大的事情,关系就会恶化。
5、《是谁伤了父母的心》
感同身受地为那些极度希望成为理想的父母却失去了机会、为失去与子女间的亲密和谐关系而伤心不已的家长们提供了极具洞察力的分析与建议。现在的心理学界主张通过同情、宽恕、感恩、乐观等传统原则扭转这一趋势。
作者是一位心理学家,也是一位父亲,感同身受地为那些极度希望成为理想的父母却失去了机会、为失去与子女间的亲密和谐关系而伤心不已的家长们提供了极具洞察力的分析与建议。
6、《不可叫人小看你年轻》
当整个社会陷入对青少年低期望、低要求的状态时,本书两位青少年作者(19岁时),在网站上首先提出了“大逆有道”新理念,并立即吸引了全球各地青少年的关注。如今,“把叛逆期的年少轻狂引向勇担大任、迎接挑战的方向”这个号召,已得到世界各地越来越多青少年的响应。
在本书中,作者重新探索了关于青少年的概念,挑战人们对这一群体的重新认识,青少年不是叛逆、游手好闲、没有责任感、小破孩等的代名词,他们是一群有活力,有创造力的年轻人,是未来领导者的培训期,是要学会勇于承担责任的关键期。
十八岁的孩子不愿意和家长交流是现代家庭中经常出现的问题之一,这种情况可能会让父母感到无助和困惑。其实只要家长采取正确的沟通方式,跟他们取得良好的沟通还是比较容易的。
为什么十八岁的孩子不愿意和家长交流?
1、家长的管教方式不当。
现代家长往往过于强调教育的功利性和成果性,他们把孩子的学习成绩看作是评判孩子的唯一标准,而忽略了孩子的情感需求。这使得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感到自己的情感得不到关注,从而不愿和父母交流。
2、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
现在的父母大多数都是忙碌的上班族,他们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工作,这使得他们无法陪伴孩子成长,也无法与孩子建立深入的交流。孩子感到自己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无法得到父母的关心和照顾,便会对父母的关爱产生怀疑和不信任,不愿与他们交流。
高中之前,孩子的世界里,父母占据了很大的空间。上了高中之后,孩子会遇到很多的问题,学习的压力,成长痛等,这时候父母更应该给孩子帮助,多和孩子沟通。
孩子上高中后家长应该做些什么?
1、时常关注孩子的动向以便引导
高中的孩子们还都是不成熟的,难免会因为一些小事情闹矛盾,这时家长就应该适当开导孩子,教授孩子们正确处理人际关系问题的一些经验,供孩子么参考学习。让孩子知道,家长即使并不能让所有情况恢复正常,却也在一直关心着孩子
2、给小孩激励、协助他们加强自信心
亲子之间的矛盾不是一日就能形成的,如果孩子对自己表现出强烈的抵触,家长就应该反思一下了,是不是自己平时对孩子的教育方法有问题?还是对孩子的关爱和陪伴太少了?只有多跟孩子沟通,才能打开孩子的心门。
孩子为什么不愿意和家长沟通?
原因一:爸爸妈妈过于严厉。
温和宽容的气氛才能培育出温文谦善的孩子,而严厉压抑的环境让孩子感觉到压迫,哪里有压迫哪里就会有反抗,爸爸妈妈越是严厉对待孩子,爸爸妈妈与孩子之间的间隔就被这种严厉越拉越长,交流的桥梁也会被中止,甚至孩子还会“揭竿而起”,爸爸妈妈们也就“覆水难收”。
原因二:道理式输出。
爸爸妈妈对待孩子的一个问题点在于,总是把孩子作为孩子,以过来人的姿势,居高临下,长篇大论的道理向孩子输出,没有人喜爱被说教,即使是爸爸妈妈与孩子之间,孩子要听的不是没有感情的道理。
虽然如今家庭教育更加普及,但依旧有许多家长固守于老旧的教育方式,认为“棍棒底下出孝子”,一旦孩子出现不听话的情况,就对孩子非打即骂。家长忽视了这种暴力行为对孩子所造成的影响,等后悔的时候,却为时晚矣。
家长经常打骂孩子会对孩子造成什么?
一:孩子慢慢也会变得只会用暴力解决问题。
那些从小被父母打到大的孩子,在成长的旅程中,极有可能形成暴力的性格,因为从小父母就给孩子树立了一个榜样,虽然深知使用暴力不会解决问题,但还是愿意使用暴力对待别人。并且这种孩子的思想也是比较极端的。
二:孩子会变得更加自卑。
这种教育方式并不利于孩子形成健康的性格,反而会让孩子变得战战兢兢,从小就对家长失去信任,从而打心底觉得父母不爱自己。他们慢慢会变成讨好型的人格,从而变得自卑孤独,还会对孩子的一生产生影响。
代沟是大部分中国孩子和家长都存在的问题——两代人在思想方法、价值观念、生活态度、兴趣爱好等方面存在的心理距离和隔阂。但在我看来“代沟”是未被理解的爱,是零沟通酿成的失望绝望。孩子不是长大了才拒绝和家长沟通,而是大部分父母和孩子根本就没有过真正意义上的沟通。
孩子什么都不跟家长说怎么办?
1、要有共情
共情在对孩子的教育上尤为重要,需要父母首先做到接纳和尊重孩子的情绪或者行为,然后才能更好地去帮助孩子建立正确良好的心理认知。共情式教养,可以真正理解孩子在问题中的无奈、焦虑和愤怒。通情然后达理,打通让孩子听懂道理、做对事情的管道。停止数落、积极倾听 、接纳回应,你的孩子需要你的好脾气与耐心。
2、将心比心、感同身受、换位思考
读懂孩子的真实心理需求,才能给他们更好的教育和爱。站在不同的位置会看到不同的风景,处于不同的立场会产生不同的观念。孩子思考问题的角度和父母有所不同,有时候在父母眼里微不足道的小事,在孩子眼里可能就是天大的事情。要想让孩子听得进去、听得懂、有改进,就要走进孩子的内心,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感受孩子的感受,即“换位思考、感同身受”。
随着孩子年龄逐渐增长,孩子内心深处开始有自己的想法,也有了初步判断是非的能力,当家长在强制孩子接受自己想法的时候,与孩子利益产生冲突的时候,孩子自然而然会第一时间站出来维护自己,家长压迫得越狠孩子反抗的就越强烈。
孩子不听家长的话是什么原因?
1、思想观念不一样
由于孩子和父母的年龄差异大,成长环境也相差甚远,所以双方的思想观念其实是相差很远的。孩子们有自己的一套行事准则,所以相比于那一套他们并不认可的父母的行事标准,他们更愿意按照自己的那一套做,于是表现出来的就是他们不听父母的话。
2、孩子受到威胁
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往往会选择使用暴力来让孩子屈服,这是不正确的。这种棍棒教育的方式不仅会让孩子更加抗拒,甚至还会让孩子对父母产生抵触心理,让亲子关系变得非常糟糕。
相关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