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9
提起考试,我们都不陌生。从未成年人到成年人都不知道要经历多少次考试。有大考,有小考,有重要性考试,也有不重要性考试。但现实中,无论是大考还是小考,对孩子而言都是非常重要的,有些孩子到了考试的时候手足无措,甚至不知道怎么思考了,这该怎么办?
孩子面临考试家长对孩子说什么好?
一、我们家长自己要能正确的看待孩子的平时考试,不要把考试,尤其是考试成绩看的太重要,明确告诉孩子平常考试的功能与作用,让孩子能够客观地看待考试,不会因为考试成绩造成情绪上的巨大波动。
二、对待考试关注错题的程度要超过对分数的关注。考试中的错题是我们学习中所讲的“发现问题”,要重点关注。其实对于考试分数,家长没有必要“斤斤计较”。只要我们每次考试中的错题都得到了较好地解决,高分的到来是意料之中的。
第三、引导孩子学会怎么对待错题,“消灭天使”运动。这是我们在考试结束后最应该做的事情。我们家长可以通过五问法,引导孩子分析,解读每一道错题,做试卷分析。具体做法就是:
1、这道错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什么?
2、该知识点的内容是什么?
3、这道题是怎么运用这一知识点解决问题的?
4、这道题的解题过程是什么?
5、这道题还有其他解法吗?
通过试卷分析,让孩子把错题搞明白,最好是要求孩子把错题重做一遍,详细写书正确的过程与答案,主观性题目还应该根据老师的讲解,把解题思路补齐。同时还要建议孩子把错题保存好,积累多了可以装订成册,要经常翻阅,以达到巩固知识,加强理解,培养能力,掌握规律的目的。
第四、家长在孩子考试前,要多跟孩子交流,和孩子一起散散步,让孩子释放一下情绪,作为父母尽量的安慰孩子尽力而为,并不要给孩子太多的考试压力,帮助孩子一起完成这个考验。
孩子面临考试家长怎么做?
1、爸爸妈妈不会太在乎你的成绩
只要孩子放下成绩和名次的负担,心里的压力、不安减小了,注意力就集中了,答题效果就出来了。很多孩子对考试紧张,主要是怕考不好了没法给父母交代。只要父母给孩子宽心,孩子考试时就会很安心。
2、考不好没关系,失败的考试也有它的意义
这是家长进一步给孩子减压的举措,让孩子知道,就是考砸了,首先父母不会责备,而且还很理解,这会让孩子心里踏实很多,考前的紧张感会明显下降。为什么说失败的考试也有意义,主要指的是失败的考试,能告诉孩子他的问题在哪里,一次失利,可能会彻底端正孩子今后的航向。
3、多说一些学习之外的话题,分散孩子的注意力
这是非常有效果的举措,但对家长的要求也很高。因为很多时候,面对期末考试,孩子本身并不紧张、不安,但家长却显得很紧张,结果把这种紧张不安的情绪带给了孩子。考试来临,咱们家长首先要放平心态,让家庭氛围更加和睦,创造轻松氛围,多说一些、做一些转移孩子紧张感的话语和事情。
4、早点睡,休息好才能考试发挥好
考前很多学生都会熬夜冲刺,但这样做并不好,对第二天的考试发挥不利。因此家长们要进行善意提醒。当然了,仅仅是提醒,孩子不会早睡,关键要给孩子把道理讲明白,孩子才会接受。早睡最充分的理由,就是养好精神,第二天考试状态更好;晚上熬夜学习的那一个小时,对于整个考试作用很小,但对于考试状态的影响却很大。
孩子考试前家长应该说什么?
1. 表达信任和鼓励:告诉孩子你相信他们的能力,相信他们已经做好了准备。鼓励孩子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努力会得到回报。
2. 强调努力的重要性:提醒孩子考试成绩并不是唯一的标准,重要的是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付出的努力。无论结果如何,你都会为他们的努力感到骄傲。
3. 提供积极的反馈:回顾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和成就,给予他们积极的反馈。强调他们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让他们知道自己有能力应对考试。
4. 帮助孩子放松:提醒孩子保持良好的作息和饮食习惯,适当进行运动和休息,以帮助他们放松身心,保持良好的状态。
5. 避免过度压力:不要给孩子施加过多的压力,避免过分强调考试成绩的重要性。让孩子知道,无论考试结果如何,你仍然爱他们并且支持他们。
6. 鼓励求助和分享:告诉孩子如果在考试过程中遇到困难或有任何问题,不要害怕向老师或同学求助。鼓励他们与你分享他们的感受和困难,以便你能够提供支持和帮助。
在为人父母的这条路上,每一位家长都是新手,都同样跟孩子一起在跌跌撞撞中成长。当孩子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家长就不断地问自己:“怎么才做一个好爸爸/妈妈?”“该怎么样教孩子才是最好的?”随着孩子的长大,孩子逐渐进入了青春期,家长也会面临更多的困惑与挑战:“我到底该怎么办?”“我应该做出哪些调整呢?”父母也是第一次做父母,那我们该如何缓解这些情绪呢?如何找到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呢?
家长溺爱孩子看什么书?
1、《自驱型成长》
绝大部分家长都坚持要一手操办孩子的一切,从做作业到交友,再到选择大学,家长都要说了算,致使孩子面对着巨大的压力。为人父母,其实是要教导孩子去独立思考、身体力行,这样,他们才能拥有可以帮自己在校园里,乃至生活中取得成功的决断力。我们更应该想方设法地帮助孩子们找到自己挚爱的事物,并进一步发掘他们的内部动机,而非逼着孩子们做那些他们不想做的事。
2、《高老头》
其实很多孩子现在是处于一个被父母娇惯的状态,只是任何父母都没有想象到自己有一天会成为被遗弃的人。可是,这也是大家应该接受的一种状态。就算是再好的孩子,小时候好吃好喝伺候,等你老了他还是有可能变成“不孝子”,让你发出“爱了一辈子的女儿,到头来反被嫌弃”的感叹。
十八岁的孩子不愿意和家长交流是现代家庭中经常出现的问题之一,这种情况可能会让父母感到无助和困惑。其实只要家长采取正确的沟通方式,跟他们取得良好的沟通还是比较容易的。
为什么十八岁的孩子不愿意和家长交流?
1、家长的管教方式不当。
现代家长往往过于强调教育的功利性和成果性,他们把孩子的学习成绩看作是评判孩子的唯一标准,而忽略了孩子的情感需求。这使得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感到自己的情感得不到关注,从而不愿和父母交流。
2、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
现在的父母大多数都是忙碌的上班族,他们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工作,这使得他们无法陪伴孩子成长,也无法与孩子建立深入的交流。孩子感到自己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无法得到父母的关心和照顾,便会对父母的关爱产生怀疑和不信任,不愿与他们交流。
高中之前,孩子的世界里,父母占据了很大的空间。上了高中之后,孩子会遇到很多的问题,学习的压力,成长痛等,这时候父母更应该给孩子帮助,多和孩子沟通。
孩子上高中后家长应该做些什么?
1、时常关注孩子的动向以便引导
高中的孩子们还都是不成熟的,难免会因为一些小事情闹矛盾,这时家长就应该适当开导孩子,教授孩子们正确处理人际关系问题的一些经验,供孩子么参考学习。让孩子知道,家长即使并不能让所有情况恢复正常,却也在一直关心着孩子
2、给小孩激励、协助他们加强自信心
亲子之间的矛盾不是一日就能形成的,如果孩子对自己表现出强烈的抵触,家长就应该反思一下了,是不是自己平时对孩子的教育方法有问题?还是对孩子的关爱和陪伴太少了?只有多跟孩子沟通,才能打开孩子的心门。
孩子为什么不愿意和家长沟通?
原因一:爸爸妈妈过于严厉。
温和宽容的气氛才能培育出温文谦善的孩子,而严厉压抑的环境让孩子感觉到压迫,哪里有压迫哪里就会有反抗,爸爸妈妈越是严厉对待孩子,爸爸妈妈与孩子之间的间隔就被这种严厉越拉越长,交流的桥梁也会被中止,甚至孩子还会“揭竿而起”,爸爸妈妈们也就“覆水难收”。
原因二:道理式输出。
爸爸妈妈对待孩子的一个问题点在于,总是把孩子作为孩子,以过来人的姿势,居高临下,长篇大论的道理向孩子输出,没有人喜爱被说教,即使是爸爸妈妈与孩子之间,孩子要听的不是没有感情的道理。
虽然如今家庭教育更加普及,但依旧有许多家长固守于老旧的教育方式,认为“棍棒底下出孝子”,一旦孩子出现不听话的情况,就对孩子非打即骂。家长忽视了这种暴力行为对孩子所造成的影响,等后悔的时候,却为时晚矣。
家长经常打骂孩子会对孩子造成什么?
一:孩子慢慢也会变得只会用暴力解决问题。
那些从小被父母打到大的孩子,在成长的旅程中,极有可能形成暴力的性格,因为从小父母就给孩子树立了一个榜样,虽然深知使用暴力不会解决问题,但还是愿意使用暴力对待别人。并且这种孩子的思想也是比较极端的。
二:孩子会变得更加自卑。
这种教育方式并不利于孩子形成健康的性格,反而会让孩子变得战战兢兢,从小就对家长失去信任,从而打心底觉得父母不爱自己。他们慢慢会变成讨好型的人格,从而变得自卑孤独,还会对孩子的一生产生影响。
代沟是大部分中国孩子和家长都存在的问题——两代人在思想方法、价值观念、生活态度、兴趣爱好等方面存在的心理距离和隔阂。但在我看来“代沟”是未被理解的爱,是零沟通酿成的失望绝望。孩子不是长大了才拒绝和家长沟通,而是大部分父母和孩子根本就没有过真正意义上的沟通。
孩子什么都不跟家长说怎么办?
1、要有共情
共情在对孩子的教育上尤为重要,需要父母首先做到接纳和尊重孩子的情绪或者行为,然后才能更好地去帮助孩子建立正确良好的心理认知。共情式教养,可以真正理解孩子在问题中的无奈、焦虑和愤怒。通情然后达理,打通让孩子听懂道理、做对事情的管道。停止数落、积极倾听 、接纳回应,你的孩子需要你的好脾气与耐心。
2、将心比心、感同身受、换位思考
读懂孩子的真实心理需求,才能给他们更好的教育和爱。站在不同的位置会看到不同的风景,处于不同的立场会产生不同的观念。孩子思考问题的角度和父母有所不同,有时候在父母眼里微不足道的小事,在孩子眼里可能就是天大的事情。要想让孩子听得进去、听得懂、有改进,就要走进孩子的内心,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感受孩子的感受,即“换位思考、感同身受”。
相关专题推荐